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从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逐步培养阅读习惯,使学生受用终身。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影响一生
《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这些都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更是强调了课外阅读的必要性。让我们的孩子爱上文学作品,走进书香,热爱阅读。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事实也证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课外自学、自修而成。只学习课本里的几篇文章,是不可能提高语文能力的。只有在长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才能吸收文化,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文化积淀,逐步构建自己的文化。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的脑力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像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不是补习,不是识字一样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时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也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
一、激发阅读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段的学生受识字少因素的限制,阅读困难,兴趣不高。在最初我每天给学生讲故事。根据学生单纯好奇、喜欢故事、崇拜英雄人物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开展由老师讲故事的形式,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每天不把故事讲完,让学生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孩子很容易产生读书的兴趣。在每天的阅读时刻,孩子们都沉醉在老师抑扬顿挫的语调中,沉醉于绘声绘色的讲解中,沉醉于丰富奇妙的想象中。一套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的故事才讲到第三本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自己去阅读了。对识字少的同学,我联系家长,先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阅读,家长念,学生听,逐步形成在家庭自觉读书的生活习惯。低年段如此,高年段的阅读也如此。在阅读《老人与海》一书时,学生普遍反映不太理解,阅读兴趣不高。于是这本书由我来读给他们听,每天读上两三页,边朗读,边讲解,与孩子们一起想像文字描绘的画面,感受人物的内心。把生硬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学生们听得入迷,谈的兴趣盎然。
《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因此,学生兴趣有了,接下来推荐适合学生不同年龄段阅读的内容健康,图文并茂,有教育意义的读物。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孩子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空间,循序渐进,慢慢进入正轨。一学期下来,我和学生们一起阅读了《淘气包马小跳》、《笑猫日记》、《柳林风声》、《窗边的小豆豆》。学生自主阅读之外,班级每天安排轮读时间,全部同学轮流朗读书籍,一本书在学生手里传递,每天一名同学朗读。多数同学不仅完成当天的朗读任务,还利用书籍在手的一天加班阅读,先睹为快。班级共读一本书,学生可以对读书后的感受进行交流,质疑、解疑,分享读书所得。
课堂之内,每节课都留出一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拓展。一篇篇美文,一则则故事,一段段小诗都让学生感受到好的阅读就是给人以艺术享受,从而产生把书读好的欲望。
班级开展与读书相关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如:故事会、朗诵会、好书推荐会、读书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多读课外书。“书非借而不能读也”开放学校图书室,有的学生每天都借阅一本图书,文学类、科普类、天文地理,书籍杂志,根据自己的爱好,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校园出现了这样的场景:甬道边,柳树树荫下,三五学生低头各自看着手里的书籍。旺盛的精力不再用在追逐打闹、调皮捣蛋上了!学生正走进书香,感受阅读的魅力!
二、培养阅读习惯
当学生有了读书的兴趣,也就有了阅读的欲望和动力,要想使阅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徐特立先生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读书动笔的重要性,读书动笔的要求包括“圈、点、勾、画、写”等。阅读是边思考边动笔,在书中勾画、圈点,有助于帮助抓住重点,深入理解;通过在文中批注或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学生的思想。在学生低年段时,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摘抄好词佳句。一个学期下来,收到良好的成效。学生识字量大幅增加,在平时表达中,经常用到积累的好词。并非学生刻意使用,而是自然的流露。这样的现象让人欣喜。当然,把摘抄的习惯养成也需要长时间的坚持,老师的督促检查至关重要。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本质上讲,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边读边思考,能让自己在阅读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读的自觉,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阅读的收获就会更好。在中高年段的阅读指导中,书写读后感是我所关注的重点。
我为孩子提供阅览室,让孩子在书籍的海洋中畅游。但白给的不懂得珍惜,努力付出的才更美好。所以,阅览室的开放是有条件的。每个学生可以去阅览室阅读、借阅书籍,次数有限。通过书写读后感来换取借阅书籍的机会。学生知道书籍不是白看的,都积极书写读后感,也更加珍惜每次借阅的机会。无形中的竞争也在进行,课下比较借阅书籍的次数成了学生读书的另一种动力。优秀的读后感展示,代替了好书推荐会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读后感的书写,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欣赏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同时精彩的文字配上精美的图画,孩子们使一页页读后感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张贴在班级的板报内。班级共读一本书活动中,学生阅读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后,在班级开展读书交流会,学生在阅读后有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见解,有的感受相近,有的意见不同,激烈的交流中彰显了学生阅读中的思考。在阅读古典名著《水浒传》时,学生们兴趣很高,有的画自己喜欢的人物;有的查找资料,对感兴趣的人物加深理解认识;更有“志同道合”的同学结成小组,排演小短剧;还有的同学模拟百家讲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及命运发展等。在这些读书活动中,我看到了学生阅读兴趣的高涨,看到了学生阅读中的思考,更看到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三、阅读影响一生
学生时期正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的时期。书籍中的那些主人公的美好品格,人文精神,很容易在读者的内心引起震撼。比如读鲁迅的书,会被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打动;读李白的是,会被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打动;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会被主人公保尔不向命运屈服的钢铁般的意志所折服,这些书籍中积极向上的精神会对人格起到升华的作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愿每本书籍如潺潺小溪,汇聚成学生思想的海洋,愿每颗心灵在文字宁静的世界得到滋养,在知识的海洋中丰盈充实起来。愿同学们走进书香,热爱阅读。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影响一生
《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这些都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更是强调了课外阅读的必要性。让我们的孩子爱上文学作品,走进书香,热爱阅读。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事实也证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课外自学、自修而成。只学习课本里的几篇文章,是不可能提高语文能力的。只有在长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才能吸收文化,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文化积淀,逐步构建自己的文化。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的脑力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像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不是补习,不是识字一样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时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也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
一、激发阅读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段的学生受识字少因素的限制,阅读困难,兴趣不高。在最初我每天给学生讲故事。根据学生单纯好奇、喜欢故事、崇拜英雄人物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开展由老师讲故事的形式,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每天不把故事讲完,让学生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孩子很容易产生读书的兴趣。在每天的阅读时刻,孩子们都沉醉在老师抑扬顿挫的语调中,沉醉于绘声绘色的讲解中,沉醉于丰富奇妙的想象中。一套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的故事才讲到第三本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自己去阅读了。对识字少的同学,我联系家长,先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阅读,家长念,学生听,逐步形成在家庭自觉读书的生活习惯。低年段如此,高年段的阅读也如此。在阅读《老人与海》一书时,学生普遍反映不太理解,阅读兴趣不高。于是这本书由我来读给他们听,每天读上两三页,边朗读,边讲解,与孩子们一起想像文字描绘的画面,感受人物的内心。把生硬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学生们听得入迷,谈的兴趣盎然。
《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因此,学生兴趣有了,接下来推荐适合学生不同年龄段阅读的内容健康,图文并茂,有教育意义的读物。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孩子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空间,循序渐进,慢慢进入正轨。一学期下来,我和学生们一起阅读了《淘气包马小跳》、《笑猫日记》、《柳林风声》、《窗边的小豆豆》。学生自主阅读之外,班级每天安排轮读时间,全部同学轮流朗读书籍,一本书在学生手里传递,每天一名同学朗读。多数同学不仅完成当天的朗读任务,还利用书籍在手的一天加班阅读,先睹为快。班级共读一本书,学生可以对读书后的感受进行交流,质疑、解疑,分享读书所得。
课堂之内,每节课都留出一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拓展。一篇篇美文,一则则故事,一段段小诗都让学生感受到好的阅读就是给人以艺术享受,从而产生把书读好的欲望。
班级开展与读书相关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如:故事会、朗诵会、好书推荐会、读书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多读课外书。“书非借而不能读也”开放学校图书室,有的学生每天都借阅一本图书,文学类、科普类、天文地理,书籍杂志,根据自己的爱好,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校园出现了这样的场景:甬道边,柳树树荫下,三五学生低头各自看着手里的书籍。旺盛的精力不再用在追逐打闹、调皮捣蛋上了!学生正走进书香,感受阅读的魅力!
二、培养阅读习惯
当学生有了读书的兴趣,也就有了阅读的欲望和动力,要想使阅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徐特立先生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读书动笔的重要性,读书动笔的要求包括“圈、点、勾、画、写”等。阅读是边思考边动笔,在书中勾画、圈点,有助于帮助抓住重点,深入理解;通过在文中批注或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学生的思想。在学生低年段时,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摘抄好词佳句。一个学期下来,收到良好的成效。学生识字量大幅增加,在平时表达中,经常用到积累的好词。并非学生刻意使用,而是自然的流露。这样的现象让人欣喜。当然,把摘抄的习惯养成也需要长时间的坚持,老师的督促检查至关重要。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本质上讲,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边读边思考,能让自己在阅读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读的自觉,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阅读的收获就会更好。在中高年段的阅读指导中,书写读后感是我所关注的重点。
我为孩子提供阅览室,让孩子在书籍的海洋中畅游。但白给的不懂得珍惜,努力付出的才更美好。所以,阅览室的开放是有条件的。每个学生可以去阅览室阅读、借阅书籍,次数有限。通过书写读后感来换取借阅书籍的机会。学生知道书籍不是白看的,都积极书写读后感,也更加珍惜每次借阅的机会。无形中的竞争也在进行,课下比较借阅书籍的次数成了学生读书的另一种动力。优秀的读后感展示,代替了好书推荐会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读后感的书写,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欣赏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同时精彩的文字配上精美的图画,孩子们使一页页读后感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张贴在班级的板报内。班级共读一本书活动中,学生阅读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后,在班级开展读书交流会,学生在阅读后有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见解,有的感受相近,有的意见不同,激烈的交流中彰显了学生阅读中的思考。在阅读古典名著《水浒传》时,学生们兴趣很高,有的画自己喜欢的人物;有的查找资料,对感兴趣的人物加深理解认识;更有“志同道合”的同学结成小组,排演小短剧;还有的同学模拟百家讲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及命运发展等。在这些读书活动中,我看到了学生阅读兴趣的高涨,看到了学生阅读中的思考,更看到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三、阅读影响一生
学生时期正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的时期。书籍中的那些主人公的美好品格,人文精神,很容易在读者的内心引起震撼。比如读鲁迅的书,会被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打动;读李白的是,会被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打动;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会被主人公保尔不向命运屈服的钢铁般的意志所折服,这些书籍中积极向上的精神会对人格起到升华的作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愿每本书籍如潺潺小溪,汇聚成学生思想的海洋,愿每颗心灵在文字宁静的世界得到滋养,在知识的海洋中丰盈充实起来。愿同学们走进书香,热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