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特色高校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Pegatr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业特色高校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的历史时期,学校也要瞄准“高质量”发展目标,健全学科生态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地政企合作,不断推动学校成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力量.
其他文献
清代合江董氏家族,连续数代在科举、仕宦、文学、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并实现了由武功向文治的转变.此外,该家族成员在人格、修养方面亦堪垂范后世,这使得合江董氏成为泸州文化家族中的优秀代表.
通过对文献中大量关于督邮人物形象的研究分析,得出在诗文作品和史书典籍等文献中,督邮的形象有其反面形象,也有正面形象.但总体来说,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督邮逐渐演化定型为反面形象,是文学作品中反面人物形象的典型代表.其生成督邮反面形象嬗变定型的原因纳含现实、心理、认知、思想等诸多界域的多元因素.
新时代背景下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积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增进各族群众对于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自觉维护祖国最高利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阚下对增进“五个认同”进行路径探索,首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党史学习宣传教育,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打牢政治基础;其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打牢思想基础;最后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政
大学生是社会改革和发展中最具活力、最有创新精神的一支重要力量,培养好大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马克思恩格斯青年观对于培育有远大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学生有着重大的现实和实践意义.本文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观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而探析高校培育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途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强调“四个结合”: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结合,“纲要”在教学内容、教学目的 上都体现出政治性与历史性的双重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教育是内容与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目的 与归途;二是“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结合,教学中注意将中国近现代史与“四史”、地方区域史、家史结合以及精英史与大众史相结合;三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历史关照现实,以现实反思历史,注重将历史讲授与现实关怀相结合、中国立场与世界视野相结合;四是“小我”与“大我”的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因种种原因出现了“大龄青年问题”.这一问题已逐渐成为当前中国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从教育学制改革研究入手,以此作为解决大龄青年问题的措施之一,助推社会和谐发展.
少数民族诗歌是中国文学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召树屯》作为云南傣族少数民族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其感人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思想内涵,传达了傣族人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文章基于认知突显理论,探究《召树屯》英译本的人物形象与文化内涵重构,发现:翻译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认知突显行为,译者可根据目的 语读者需要进行策略性的强化、弱化,以达到突出某一人物性格和文化负载信息的目的 ;译者需在翻译时有选择地对相应信息进行突显,以促使读者了解原作的真实情感,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
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有着扩散快、范围大、突发性强等对于正常社会秩序破坏极大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要求国家与社会需要提前构建起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法制体制.本文从地方、国家、国际三个维度进行公共卫生机制设计的法制构建,结合三个维度对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机制设计进行分析,通过论述福柯关于治理术的思想,为建立起长效的常态化防控机制与应急反应管理机制提供理论支撑和理论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机制设计的建议与看法.
政治文化的概念自1956年由阿尔蒙德明确引入政治科学后就一直饱受争议.批评者认为政治文化的概念有着本体论的模糊界定和认识论上的逻辑谬误,这导致政治文化研究领域还未形成主导范式.由青年学者胡鹏独著的《政治文化新论》尝试借鉴文化理论进行政治文化的概念再界定,作者致力于让政治文化概念体现出明晰的本质和可被认识的途径,同时也在政治文化概念中所体现的政治意涵上进行了努力的论证.
围绕明代闽南名人洪朝选《汀郡贰守少川去思碑》一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文本分析,重建史实.从中发现洪朝选在隆庆初年应汀州府连城县黄卷来邀请,为汀州府同知贺幼殊撰写去思碑,促进闽南人与客家人交流.贺幼殊是地方名宦,深得民心,却未获闽西方志立传,此碑也未被闽西新旧方志收录.究其原因,与闽南人与客家人的族群互动有关.从而对新时期族群关系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地方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