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6年7月我第一次到江河源头的时候,也是住在这个藏族自治县的武警中队,武警县中队的官兵对我都特别热情和友好。中队长米玛次仁一连半个月几乎和我形影不离。半个月以后我才知道,原来在这个多雪的春天里武警县中队失踪了一位山东籍的战士。正准备拔锚起程的我,决定在江河源头再停留几天——尽管因患了高原重感冒而感到呼吸困难,我还是执意要到失踪的山东老乡焦喜娃守望过五年的莫洛赛冬牧场去看一看。中队长米玛次仁拗不过我,就开来了中队惟一的吉普车,亲自陪我去了海拔4800多米的莫洛赛冬牧场。
一路上说起焦喜娃的事迹,这个双手紧握方向盘两眼直视正前方的藏族铁汉眼眶里一直有泪水在打转。米玛次仁告诉我说,长江发源的那地方叫做各拉丹冬,长江上源通天河流过的这地方叫做莫洛赛冬。莫洛赛冬广袤且起伏的山坡就是武警县中队的牧场。
吉普车在莫洛赛冬牧场下面的山谷中停下。我看见所谓的莫洛赛冬牧场,只不过是一间兀立在半山坡上四面透风的土屋子,土屋子的旁边则是一道草皮土块打成围墙的畜圈。米玛次仁说,莫洛赛冬牧场已经拥有60多头牦牛、200多只绵羊了;接替焦喜娃的这个新战士是从陕北的黄土高坡来到青藏高原的。这个兵已经很不错了,上到这莫洛赛冬牧场三个多月只哭过三次,每次哭过以后中队领导准备人替他下来,他都坚决不肯放下焦喜娃留下的牧鞭。
我跟了米玛次仁气喘吁吁地走进黑乎乎的土屋子。土屋子不大的空间里充溢着浓烈的羊臊气。那年轻的陕西兵正在用玻璃奶瓶给一只刚落生的小羊羔喂奶。当他立起身慌慌张张地给我们敬礼的时候,我惊异地发现,他竟然是一个不满Z0岁、长得又黑又瘦、裹着一件已经变成土黄色的军用皮大衣的娃娃兵!定睛一瞧,又发现土屋子那被牛粪火熏得黑乎乎的内墙上挂满了奇形怪状的小衣裳,那些小衣裳都是用破旧的棉军衣或绒军衣改制的。那陕西兵显然讷于言但敏于思,他马上就嗫嚅着向我解释:这些小衣裳都是焦老兵在世时缝制的,不是给人穿的,而是给寒季降生的小牛犊小羊羔穿的。我看着满屋子的小衣裳说不出话来。我的眼前出现一幅模糊的图景:一盏摇曳的马灯下,一个个严寒和孤独的深夜里,我的那位从未见过面的山东老乡在小牛犊小羊羔的簇拥中一针一线缝制了这些小衣裳。这些小衣裳使得年轻的武警牧人喜娃的幼畜成活率达到了100%,这些小衣裳被世代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牧民当成奇迹。
我问陕西兵为何哭过三次还不肯离开莫洛赛冬牧场,这个问题似乎让他感到有些难堪。不过他磕巴了半天还是说明白了。他哭过三次不是因为累,也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受不了无是因为累,也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受不了无边的寂寞:莫洛赛冬牧场离县城大约60多公里,脱离了知冷知热的战友,一个人与不会说话的牛羊为伴,最熟悉的声音就是呼啸而来的大风,有时候还羼杂从山谷和悬崖传来的饿狼的嗥叫!他刚接手时就听迁场的藏民说,一个人在莫洛赛冬牧场呆太久了肯定会变成哑巴和傻子!一想到战友和亲人他就哭。哭过后他又想起焦老兵。焦老兵一个人在这儿呆了五年,连睡觉也和小牛犊小羊羔一起挤在土屋地铺上。陕西兵目睹过偶尔能回县中队一趟的焦老兵的风采,说话掷地有声,会唱黄河九省区民歌,战友们传说焦老兵还懂牛语和羊语呢!陕西兵对此深信不疑,因为他初到莫洛赛冬牧场时亲眼见过一群半大牛犊羊羔围了他哞哞咩咩地叫,然后又失望离去,上山坡下山谷哞哞咩咩叫着去寻焦老兵……
我和米玛次仁跟了陕西兵去看焦喜娃打成的畜圈。土筑的畜圈大约有40米宽、100米长、Z米来高,每隔5米左右还修筑了力口厚的土垛子,这使得畜圈有点儿像一座古代的城堡。畜圈宽约5米的木栅栏门大开着,近处的山坡上、远处的山谷里,黑黑的是牦牛,白白的是绵羊。一匹枣红色的河曲马在远处悠闲地啃着肥嫩的酥油草,而在近处,一头黑地白花的大藏狗静静地卧在下午的阳光里。米玛次仁说,五年前的那个暖季焦喜娃一个人筑起了方圆百里最大的畜圈,有一回正碰上他顶着高原烈日在打墙,还问他:“县中队一共才40多头牛羊,你修筑这么大的畜圈干什么?”焦喜娃憨厚地笑着说总有一天他会让牦牛和绵羊挤满这偌大的畜圈。
莫洛赛冬牧场下面的山谷是方圆百里藏族牧民迁场的通道。藏族姑娘达娃央宗就是三年前迁场时和焦喜娃相识的。高原的10月已经冷过北方的严冬了,达娃央宗一个人赶着一大群牛羊踯躅在风雪呼啸的山谷里。米玛次仁微笑着说:“那个夜晚的经过焦喜娃曾经详细地向我汇报过:一头大牦牛把牛犊产在白茫茫的雪地上了,夜晚的山谷里传来牦牛的呻吟声,焦喜娃下到山谷里才看见又冷又饿又惊又怕的央宗姑娘。他二话没说就把军大衣披在瑟缩发抖的达娃央宗身上,紧接着又脱下自己的棉衣给湿漉漉的小牛犊裹上,然后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帮助达娃央宗把大群的牛羊赶进咱们的畜圈。那个风雪之夜,在莫洛赛冬牧场的土屋子里,达娃央宗喝了热热的奶茶,又盖了焦喜娃的被褥甜甜地睡着了,而咱们的武警牧人焦喜娃同志一块接一块地续着牛粪火一直到天明。从那以后,来往迁场的藏族牧民都爱把牛羊赶进咱们的畜圈,也是从那以后藏族姑娘达娃央宗爱上了金珠玛米焦喜娃。”听米玛次仁说到这里,沉默了半晌的陕西兵闷闷地补充了一句:“昨天上午央宗姑娘还来过,一个人在焦老兵的纪念碑那边大哭了一场呢!”
我和米玛次仁跟了陕西兵去看焦喜娃的纪念碑。没想到通往那边的道路很远也很不好走,感觉上似乎是一直沿着平缓的山坡向上攀升,愈走愈觉得心口像压了一块沉甸甸的石头。翻过一个垭口的时候,米玛次仁告诉我:“今年春天江河源头下了场大雪,焦喜娃就是在那场大雪中失踪的,当地的藏民在河边的悬崖上发现了焦喜娃的军用皮大衣,于是就在发现军大衣的地方为焦喜娃立了一块纪念碑。”焦喜娃的纪念碑实际上是一块卧牛形的大石头,背依滔滔奔流的江水,深情俯视曾经朝夕相处的莫洛赛冬牧场。黄昏的霞光里我们伫立在壮丽的通天河边,天蓝得醉人,山青得醉人,草绿得醉人。纪念碑那面朝莫洛赛冬牧场的平面上刻了藏传佛教的经文,由纪念碑的顶端引出四条彩色的经幡。
我问有谁了解焦喜娃牺牲的详细经过,米玛次仁轻轻摇了摇头。在当地的藏民中流传的说法是:大雪封山,成群的饿狼前来袭击莫洛赛冬牧场的牛羊,焦喜娃骑着骏马手持钢枪追逐饿狼来到悬崖,在与饿狼搏斗的时候连人带马跌人通天河中。远处的藏民曾经听见震动山谷的枪声。
一路上说起焦喜娃的事迹,这个双手紧握方向盘两眼直视正前方的藏族铁汉眼眶里一直有泪水在打转。米玛次仁告诉我说,长江发源的那地方叫做各拉丹冬,长江上源通天河流过的这地方叫做莫洛赛冬。莫洛赛冬广袤且起伏的山坡就是武警县中队的牧场。
吉普车在莫洛赛冬牧场下面的山谷中停下。我看见所谓的莫洛赛冬牧场,只不过是一间兀立在半山坡上四面透风的土屋子,土屋子的旁边则是一道草皮土块打成围墙的畜圈。米玛次仁说,莫洛赛冬牧场已经拥有60多头牦牛、200多只绵羊了;接替焦喜娃的这个新战士是从陕北的黄土高坡来到青藏高原的。这个兵已经很不错了,上到这莫洛赛冬牧场三个多月只哭过三次,每次哭过以后中队领导准备人替他下来,他都坚决不肯放下焦喜娃留下的牧鞭。
我跟了米玛次仁气喘吁吁地走进黑乎乎的土屋子。土屋子不大的空间里充溢着浓烈的羊臊气。那年轻的陕西兵正在用玻璃奶瓶给一只刚落生的小羊羔喂奶。当他立起身慌慌张张地给我们敬礼的时候,我惊异地发现,他竟然是一个不满Z0岁、长得又黑又瘦、裹着一件已经变成土黄色的军用皮大衣的娃娃兵!定睛一瞧,又发现土屋子那被牛粪火熏得黑乎乎的内墙上挂满了奇形怪状的小衣裳,那些小衣裳都是用破旧的棉军衣或绒军衣改制的。那陕西兵显然讷于言但敏于思,他马上就嗫嚅着向我解释:这些小衣裳都是焦老兵在世时缝制的,不是给人穿的,而是给寒季降生的小牛犊小羊羔穿的。我看着满屋子的小衣裳说不出话来。我的眼前出现一幅模糊的图景:一盏摇曳的马灯下,一个个严寒和孤独的深夜里,我的那位从未见过面的山东老乡在小牛犊小羊羔的簇拥中一针一线缝制了这些小衣裳。这些小衣裳使得年轻的武警牧人喜娃的幼畜成活率达到了100%,这些小衣裳被世代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牧民当成奇迹。
我问陕西兵为何哭过三次还不肯离开莫洛赛冬牧场,这个问题似乎让他感到有些难堪。不过他磕巴了半天还是说明白了。他哭过三次不是因为累,也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受不了无是因为累,也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受不了无边的寂寞:莫洛赛冬牧场离县城大约60多公里,脱离了知冷知热的战友,一个人与不会说话的牛羊为伴,最熟悉的声音就是呼啸而来的大风,有时候还羼杂从山谷和悬崖传来的饿狼的嗥叫!他刚接手时就听迁场的藏民说,一个人在莫洛赛冬牧场呆太久了肯定会变成哑巴和傻子!一想到战友和亲人他就哭。哭过后他又想起焦老兵。焦老兵一个人在这儿呆了五年,连睡觉也和小牛犊小羊羔一起挤在土屋地铺上。陕西兵目睹过偶尔能回县中队一趟的焦老兵的风采,说话掷地有声,会唱黄河九省区民歌,战友们传说焦老兵还懂牛语和羊语呢!陕西兵对此深信不疑,因为他初到莫洛赛冬牧场时亲眼见过一群半大牛犊羊羔围了他哞哞咩咩地叫,然后又失望离去,上山坡下山谷哞哞咩咩叫着去寻焦老兵……
我和米玛次仁跟了陕西兵去看焦喜娃打成的畜圈。土筑的畜圈大约有40米宽、100米长、Z米来高,每隔5米左右还修筑了力口厚的土垛子,这使得畜圈有点儿像一座古代的城堡。畜圈宽约5米的木栅栏门大开着,近处的山坡上、远处的山谷里,黑黑的是牦牛,白白的是绵羊。一匹枣红色的河曲马在远处悠闲地啃着肥嫩的酥油草,而在近处,一头黑地白花的大藏狗静静地卧在下午的阳光里。米玛次仁说,五年前的那个暖季焦喜娃一个人筑起了方圆百里最大的畜圈,有一回正碰上他顶着高原烈日在打墙,还问他:“县中队一共才40多头牛羊,你修筑这么大的畜圈干什么?”焦喜娃憨厚地笑着说总有一天他会让牦牛和绵羊挤满这偌大的畜圈。
莫洛赛冬牧场下面的山谷是方圆百里藏族牧民迁场的通道。藏族姑娘达娃央宗就是三年前迁场时和焦喜娃相识的。高原的10月已经冷过北方的严冬了,达娃央宗一个人赶着一大群牛羊踯躅在风雪呼啸的山谷里。米玛次仁微笑着说:“那个夜晚的经过焦喜娃曾经详细地向我汇报过:一头大牦牛把牛犊产在白茫茫的雪地上了,夜晚的山谷里传来牦牛的呻吟声,焦喜娃下到山谷里才看见又冷又饿又惊又怕的央宗姑娘。他二话没说就把军大衣披在瑟缩发抖的达娃央宗身上,紧接着又脱下自己的棉衣给湿漉漉的小牛犊裹上,然后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帮助达娃央宗把大群的牛羊赶进咱们的畜圈。那个风雪之夜,在莫洛赛冬牧场的土屋子里,达娃央宗喝了热热的奶茶,又盖了焦喜娃的被褥甜甜地睡着了,而咱们的武警牧人焦喜娃同志一块接一块地续着牛粪火一直到天明。从那以后,来往迁场的藏族牧民都爱把牛羊赶进咱们的畜圈,也是从那以后藏族姑娘达娃央宗爱上了金珠玛米焦喜娃。”听米玛次仁说到这里,沉默了半晌的陕西兵闷闷地补充了一句:“昨天上午央宗姑娘还来过,一个人在焦老兵的纪念碑那边大哭了一场呢!”
我和米玛次仁跟了陕西兵去看焦喜娃的纪念碑。没想到通往那边的道路很远也很不好走,感觉上似乎是一直沿着平缓的山坡向上攀升,愈走愈觉得心口像压了一块沉甸甸的石头。翻过一个垭口的时候,米玛次仁告诉我:“今年春天江河源头下了场大雪,焦喜娃就是在那场大雪中失踪的,当地的藏民在河边的悬崖上发现了焦喜娃的军用皮大衣,于是就在发现军大衣的地方为焦喜娃立了一块纪念碑。”焦喜娃的纪念碑实际上是一块卧牛形的大石头,背依滔滔奔流的江水,深情俯视曾经朝夕相处的莫洛赛冬牧场。黄昏的霞光里我们伫立在壮丽的通天河边,天蓝得醉人,山青得醉人,草绿得醉人。纪念碑那面朝莫洛赛冬牧场的平面上刻了藏传佛教的经文,由纪念碑的顶端引出四条彩色的经幡。
我问有谁了解焦喜娃牺牲的详细经过,米玛次仁轻轻摇了摇头。在当地的藏民中流传的说法是:大雪封山,成群的饿狼前来袭击莫洛赛冬牧场的牛羊,焦喜娃骑着骏马手持钢枪追逐饿狼来到悬崖,在与饿狼搏斗的时候连人带马跌人通天河中。远处的藏民曾经听见震动山谷的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