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年等一回,奥运终于又来了!国人的目光从“飞天”的刘洋转到了“飞人”刘翔身上。而对于咱们来说,今年不仅是奥运年,或许还可看作“科学年”——“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蛟龙”号载人抵达海底“珠穆朗玛峰”7035米;中科院工程院两院换届;还首次召开以“科技创新”命名的最高规格大会……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在科学技术界自然也适用。
当伦敦赛场上中美之间再次“G2对话”时,也别忽略了生于美利坚的另一种“奥运会”——头脑奥林匹克大赛(OM大赛)。如今,每年5月,都会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近万名青少年(5~22岁)直接参与其总决赛。早在1987年,中国就把它引进了,已逐渐成为除美国以外参赛人数最多的国家。
用一个口杯,一根直尺,一张白纸,一个气球,一根橡皮筋,能否设计3种以上的实验装置,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一张报纸有多少种用途?不用手能否将乒乓球发射出去?一摞A4纸能搭多高?请表演一个原创的幽默剧……这些都是比赛项目,但绝不要求所谓“正确答案:更无须“唯一答案:甚至纵容”古怪、愚蠢甚至疯狂的答案:因为比赛比的是创造力,而有了创新思维还不行,还得亲自动手把“想的”做出来,值得注意的是,这还不算完,还需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在OM中,每一道赛题的完成必须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科学与艺术同竞技。今年带领上海向明中学获得“可选择结构”赛项高中组冠军的李剑老师介绍说,参加OM比赛,仅仅靠灌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是不够的,艺术、人文、应变能力、沟通技巧,甚至语言、动作、思想的表现力、感染力等都要同步提升。他以“制作一辆有人类情感的小车”的考题为例,“这要求孩子的想象力,不仅局限于科学知识,还得富有人文关怀与艺术素质,能融会贯通感染人、鼓舞人。”
OM还特别强调团队合作,“个人再完美,也只是一滴水,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会永不干涸。”参赛的每一位队员都要尽力克服自己的困难,为团队贡献各自的力量。老师说,为参赛OM而进行的训练过程中,孩子们的思考方法和行为习惯都发生了很大改变,明白了如何与周围人相互配合完成共同目标,懂得怎样把散漫的念头变成创新火花,无论在竞赛时还是学业中均努力做到更好。
看到一个报道,今年在美国OM决赛中获得冠军的中国选手中,有不少还是“科幻迷”。可他们谈及科幻片,则“遗憾国产的几乎没有”,或“太老太傻”。
今年另一则有关科幻的报道立刻引起热议而成为一大“新闻”:主流文学最权威杂志《人民文学》34年后再次刊登科幻小说——刘慈欣的作品。而网上早就有曰:没看过“刘慈欣”的算“OUT”。
据说某日,山西娘子关发电站计算机工程师刘慈欣的一位同事对他说,自己在网上看到有个写科幻的人很火,“他居然和你同名,也叫‘刘慈欣’……”殊不知,此刘慈欣便是那“很火”的多次蝉联中国科幻文学创作最高奖项“银河奖”、被专家称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的国内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众科幻迷心目中的“大师”。
而刘慈欣的“低调”,除了性格使然和避免引起“搞副业”之嫌外,或许也与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尴尬地位有关。一回,他与山西作协的人出国,一位主流文学出身的老作家事先叮嘱:“千万别跟人说你是写科幻的。”而研究专著《科幻文学论纲》的第一章标题是“作为下等文学的科幻小说”。
国内科幻文学要真正摆脱“尴尬”局面,既需更多名家佳作,也要有完善的产业链。事实上,科幻在中国的“市场”很大,一批国外科幻小说畅销、常销和长销;从改革开放初期最早引进的、一度令“万人空巷”的系列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到分别狂揽13亿和5亿多进票房的《阿凡达》和《盗梦空间》;诞生于1902年的科幻片开山之作《月球旅行记》彩色修复版在今年上海电影节期间一票难求,便都是明证。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科幻大片《环形使者》邀中国演员许晴参演;号称“欧洲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科幻史诗”《云图》则在集合了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影后哈莉·贝瑞、苏珊·萨兰登的同时不忘中国一线明星——选中周迅。很显然,这些都是为了巴结中国观众,讨好中国市场,但也说明他们看到中国有着大批的科幻“知音”。
从世界电影史角度而言,科幻电影是与电影艺术一同成长起来的。评判一个国家电影工业发展水平,科幻电影是重要指标,因为它往往代表看最高、最先进的电影技术水平。尽管早在1958年,由田汉同名话剧改编的影片《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就展现了月球旅行等颇为大胆的科幻场景,去年金鸡奖“最佳故事片”《飞天》也呈现了些许科幻色彩,但谁也明白,目前中国影人的科学素养与技术水准还难以支撑一部真正的科幻片。而不光科幻片,想象贫乏,表现乏力,也制肘着“幻想成真”。
或许,影人也该“参加”一下头脑奥林匹克大赛,体会与收获想必不会比孩子们少,即便不拍科幻片。
当伦敦赛场上中美之间再次“G2对话”时,也别忽略了生于美利坚的另一种“奥运会”——头脑奥林匹克大赛(OM大赛)。如今,每年5月,都会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近万名青少年(5~22岁)直接参与其总决赛。早在1987年,中国就把它引进了,已逐渐成为除美国以外参赛人数最多的国家。
用一个口杯,一根直尺,一张白纸,一个气球,一根橡皮筋,能否设计3种以上的实验装置,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一张报纸有多少种用途?不用手能否将乒乓球发射出去?一摞A4纸能搭多高?请表演一个原创的幽默剧……这些都是比赛项目,但绝不要求所谓“正确答案:更无须“唯一答案:甚至纵容”古怪、愚蠢甚至疯狂的答案:因为比赛比的是创造力,而有了创新思维还不行,还得亲自动手把“想的”做出来,值得注意的是,这还不算完,还需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在OM中,每一道赛题的完成必须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科学与艺术同竞技。今年带领上海向明中学获得“可选择结构”赛项高中组冠军的李剑老师介绍说,参加OM比赛,仅仅靠灌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是不够的,艺术、人文、应变能力、沟通技巧,甚至语言、动作、思想的表现力、感染力等都要同步提升。他以“制作一辆有人类情感的小车”的考题为例,“这要求孩子的想象力,不仅局限于科学知识,还得富有人文关怀与艺术素质,能融会贯通感染人、鼓舞人。”
OM还特别强调团队合作,“个人再完美,也只是一滴水,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会永不干涸。”参赛的每一位队员都要尽力克服自己的困难,为团队贡献各自的力量。老师说,为参赛OM而进行的训练过程中,孩子们的思考方法和行为习惯都发生了很大改变,明白了如何与周围人相互配合完成共同目标,懂得怎样把散漫的念头变成创新火花,无论在竞赛时还是学业中均努力做到更好。
看到一个报道,今年在美国OM决赛中获得冠军的中国选手中,有不少还是“科幻迷”。可他们谈及科幻片,则“遗憾国产的几乎没有”,或“太老太傻”。
今年另一则有关科幻的报道立刻引起热议而成为一大“新闻”:主流文学最权威杂志《人民文学》34年后再次刊登科幻小说——刘慈欣的作品。而网上早就有曰:没看过“刘慈欣”的算“OUT”。
据说某日,山西娘子关发电站计算机工程师刘慈欣的一位同事对他说,自己在网上看到有个写科幻的人很火,“他居然和你同名,也叫‘刘慈欣’……”殊不知,此刘慈欣便是那“很火”的多次蝉联中国科幻文学创作最高奖项“银河奖”、被专家称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的国内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众科幻迷心目中的“大师”。
而刘慈欣的“低调”,除了性格使然和避免引起“搞副业”之嫌外,或许也与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尴尬地位有关。一回,他与山西作协的人出国,一位主流文学出身的老作家事先叮嘱:“千万别跟人说你是写科幻的。”而研究专著《科幻文学论纲》的第一章标题是“作为下等文学的科幻小说”。
国内科幻文学要真正摆脱“尴尬”局面,既需更多名家佳作,也要有完善的产业链。事实上,科幻在中国的“市场”很大,一批国外科幻小说畅销、常销和长销;从改革开放初期最早引进的、一度令“万人空巷”的系列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到分别狂揽13亿和5亿多进票房的《阿凡达》和《盗梦空间》;诞生于1902年的科幻片开山之作《月球旅行记》彩色修复版在今年上海电影节期间一票难求,便都是明证。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科幻大片《环形使者》邀中国演员许晴参演;号称“欧洲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科幻史诗”《云图》则在集合了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影后哈莉·贝瑞、苏珊·萨兰登的同时不忘中国一线明星——选中周迅。很显然,这些都是为了巴结中国观众,讨好中国市场,但也说明他们看到中国有着大批的科幻“知音”。
从世界电影史角度而言,科幻电影是与电影艺术一同成长起来的。评判一个国家电影工业发展水平,科幻电影是重要指标,因为它往往代表看最高、最先进的电影技术水平。尽管早在1958年,由田汉同名话剧改编的影片《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就展现了月球旅行等颇为大胆的科幻场景,去年金鸡奖“最佳故事片”《飞天》也呈现了些许科幻色彩,但谁也明白,目前中国影人的科学素养与技术水准还难以支撑一部真正的科幻片。而不光科幻片,想象贫乏,表现乏力,也制肘着“幻想成真”。
或许,影人也该“参加”一下头脑奥林匹克大赛,体会与收获想必不会比孩子们少,即便不拍科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