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出发,阐释了高校校园建设主要包括:培育独特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先进的校园制度文化、打造卓越的校园学科文化、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文化。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 学科文化 环境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走向文化自觉的重要表现,一定的校园文化意味着一定的办学传统、办学模式、办学特点与办学风格。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科文化及物质文化,其中校园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本质。
1.精心培育独特的校园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构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动力。它是大学文化主体长期实践经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炼、发展而成的,高度成熟并为大学全体成员一致认同的深层次的主体文化。其建构意义不仅体现在它对内能创设一种积极健康、奋发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气质、道德情感、行为模式的大学氛围,而且体现在对外它表现为大学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精神风貌,以及学校的个性和魅力。精神文化虽无制度文化、环境文化那种直观可视的特点,然而由于它已经浸透和附着在校内各种文化载体与行为主体身上,从而使人无时无刻不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它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文化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
校园精神文化的建构,主要通过高校的使命、校训与名师文化等文化要素形成和成熟而起作用,[1]是维系高校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所谓大学使命是人们对大学组织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认定,亦是人们对大学组织应有价值的一种判断和要求。有时它完全以大学组织的宗旨、目的和理想表现出来。大学使命就是大学的文化使命,是大学文化的精神所在和价值取向。世界名校之所以卓尔不群,为世界大学的学术领袖,就在于它们始终坚持探求真理和学问是大学的核心价值。剑桥大学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她从未放弃自己“通过追求国际最高水准的教育、学习与研究,从而对社会作出贡献”和“思想和表达的自由,避免歧视”的文化使命。
所谓校训是经由大学提出的对学生的道德要求、行为约束、品行养成的训诫,反映了大学的理想和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大学对学生的一种期望和要求。一个能反映学校文化核心、抓住大学文化灵魂的、言简意赅简练精深的好校训,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实践中一经师生共同接受并加以自觉传承弘扬,就会演化为代表大学整体价值追求的主体精神,并以学校主体文化的形式居于大学文化的最高层次,凝固成沁人心田,具有强大感召力、渗透力的大学文化主旋律,并酿为大学持久传承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传统。如哈佛大学的“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柏拉图为友,与真理为友”,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台湾淡江大学的“贵在做人”等都很好地反映了这些大学的精神向往和价值追求,从而深入师生人心并激励他们努力实践之,这就是精神文化的力量。
所谓名师文化指由著名教授教书育人及其生活轶事形成的一种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不仅在于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文化传递者,而且在于教师是相对稳定的非流动的大学主体,他们的人品学识是一种最直接的影响学生的力量。清华正因为有梅贻琦、梁启超、朱自清、潘光旦、刘仙洲、冯友兰、吴有训、华罗庚、钱三强、张光斗等一大批名师,才叫清华。提到北大,我们自然就会想到蔡元培、胡适、蒋梦麟、陈独秀、李大钊、梁漱溟、辜鸿铭、刘师培、俞平伯、马寅初、季羡林等。没有教授就不成其为大学,没有名教授也就不成其为名大学。杨振宁、李政道至今念念不忘联大的学生岁月,并矢志不忘联大师长们给予他们的精神和文化恩泽,原因是西南联大一大批人格高贵、学有造诣的著名教授,以自己艰苦奋斗、严谨治学、崇尚真理的精神和态度,营造了有利学生艰苦玉成的优良校风。因此,名师文化的培育、营建和传颂,也是大学精神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
2.努力建设先进的校园制度文化
大学文化可以归纳为大学意志的选择和非意志的自成这两种类型文化,由此决定了大学的文化是制度化文化和非制度化文化相融的复合体。制度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外在形式,是办学思路的外在表现。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师生在交往中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是构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证。经学校意志选择的制度化文化,具有强烈、鲜明的规范性、组织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从的文化类型,它包括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工作守则等。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规范校园内的各项活动、规范师生的言行起到必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使师生明确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使师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保证学校健康稳定的发展。哈佛大学就是教学制度文化造就的世界名校,自成立以来其七任校长就从未停止过教学制度的改革。牛津、剑桥大学亦然,他们都是学院制度和导师制度的成功结果。
必须指出的是,制度文化虽具有强制性,但其一旦经校园主体认同并成为内心接受,就会形成为师生自觉遵从和维护的无需强制便能发生教育影响的精神要求。正如美国学者博克所说:制度“文化有一种似非而是之处,它通过约束人的行为而使人获得解放”。大学的宣誓文化就有这样的作用。譬如弗吉尼亚大学从其创校之父杰弗逊起就建立了荣誉制度,即每个学生从进校起就必须在杰弗逊像前庄严宣誓承诺:“我以我的荣誉担保,我没有说谎、欺骗和偷窃。”并保证决不背叛学校的荣誉体系。杰佛逊认为对于一些有意践踏对其信任者的人毫不留情地惩罚,正是为了保证所有佛吉尼亚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信任的社区。荣誉体系的建立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大学生生活在一个讲诚信的学校社会,以此培养学生诚信的生活态度。荣誉体系的执法者由学生自己担任。凡违反学校荣誉的学生,荣誉法庭决不留情,不论其背景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离校。凡学生上交的作业、论文及试卷,都必须在首页写下誓言。在这种制度环境下生活,日久天长,学生都能深深体会到大家都格守信用、彼此诚信带来的愉悦和自尊。正是这一鞭策学生努力向上,并警醒学生终生不使学校蒙羞的宣誓制度所表达的教育思想、价值理念逐渐为历届学生的内心接受,从而使之已经凝固为毋须强制就能在代代学生中自然传承的并以非制度文化形式发生作用的学校制度文化传统。
制度文化把大学文化与其他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一经形成,不仅能促进师生员工良好道德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而且能凝结为无需强制就能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
3.积极打造卓越的校园学科文化
学科是大学文化的载体,学科文化是构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学科不立,则大学不立;学科文化不立,则大学文化不立。学科文化,顾名思义是根植于学科的文化,包含着文化信息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科特有的观念和精神,会影响一代代的学科成员,使其在学科的“文化宫”中分享着学科的信念、价值、情感与思维方式,学科文化一旦形成,可通过引导、规范、形塑等形式,对学科成员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文化渗透。学科文化对学科成员,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不同学科特色的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会烙上其学科的特色与气质。学科文化与学科特点密切相关,学科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学科文化的内涵就越丰富,力量就越强大。一种种具体的学科文化的奠定和弘扬,组成了大学文化的整体性质和价值取向。各个学院、研究机构的文化建设,就是各个不同学科的学科文化的建设。高校要形成一流的办学水平,站在“大学”的高度考量自身发展,学科文化建设是不容忽视的内容。高校应注重学科文化的建设,重视学科内涵的培育,发展底蕴深厚的学科文化,着力营造有特色的学科文化氛围,提升学科的文化品位,从而提升学科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只有通过学科文化的建设,提高大学文化的品位,才能使大学真正成为学问渊博、学术发达、人才荟萃、潜力无限的高等学府。
4.全力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除了正规的课程以外,学生置身于其中的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要素或反教育要素。一个肮脏的环境培育不出环保意识和美学意识……”[2]
校园环境文化是构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外在基础,是以物质为载体,是师生在校园内从事各项活动时所处的物质环境,主要指图书馆、教学楼、办公楼、活动场所、宣传栏、校园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这些物质设施和外在环境是校园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它是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步入著名学府,总能感到校园里有种奔涌的、富有生命的东西在撞击你的心灵,它使你感动、兴奋、激越、升腾,这种东西不是其它,就是大学特有的无形之精神文化和有形之物理环境文化的复合体。可以说忽视环境文化对人产生的教育影响和精神陶冶作用是愚蠢的。走进斯坦福大学,其一色土黄石墙、土红屋顶、拱廊相接、棕桐成阴,别具风情,这不仅仅只具有“自然物”的风水和灵气,它更多地被赋予某种人文精神,承载着一所大学特有的校园文化的气息,给人恬静典雅、美丽如画的精神享受,让人流连忘返。置身于这样的大学环境,其学子岂能不爱上自己的大学并使其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乔丹看来,大学的建筑也将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起到积极作用,每一块砌墙的石头都势必会给学生以美和真的熏陶。北大的未名湖,清华的荷塘,武大的珞珈山,交大的梧桐路和樱花道,等等,都孕育着郁郁校园文化的气息,陶冶和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环境文化的建设中,还必须重视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对历史名校而言尤其必要。大学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没有历史底蕴的大学很难说是有文化底蕴的大学。历史文物是大学发展的见证者,是不可多得的大学遗产,是大学最可珍惜的最富有教育力量和影响的校园环境文化。
如果我们不能有意识地利用文化的手段来正面影响大学生,那么校园内自发形成的负面文化就会抑制学校预期的教育效果,这可以说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最低要求。而最高要求则在于,通过大学文化的参与和作用,改善教育的方式以提高教育的绩效,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拥有充分的社会资本,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正直的、有道义感的、能为中国之先进文化发展有所作为的公共知识分子。大学文化建设更多是大学自己的事情,因此,大学必须对大学文化的改善和建设负有更大的责任。大学必须注意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学科文化及校园环境文化的有机结合,使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强化相互转变,使文化影响的效果达至最大;必须注意大学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的结合,在坚持大学文化共性的基础上,应该善于发现并积极培育能反映大学独有精神和文化特征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大学个性文化。
参考文献:
[1]杜维明.人文学和高等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4).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巴黎高等教育会议文件,1998.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 学科文化 环境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走向文化自觉的重要表现,一定的校园文化意味着一定的办学传统、办学模式、办学特点与办学风格。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科文化及物质文化,其中校园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本质。
1.精心培育独特的校园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构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动力。它是大学文化主体长期实践经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炼、发展而成的,高度成熟并为大学全体成员一致认同的深层次的主体文化。其建构意义不仅体现在它对内能创设一种积极健康、奋发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气质、道德情感、行为模式的大学氛围,而且体现在对外它表现为大学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精神风貌,以及学校的个性和魅力。精神文化虽无制度文化、环境文化那种直观可视的特点,然而由于它已经浸透和附着在校内各种文化载体与行为主体身上,从而使人无时无刻不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它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文化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
校园精神文化的建构,主要通过高校的使命、校训与名师文化等文化要素形成和成熟而起作用,[1]是维系高校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所谓大学使命是人们对大学组织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认定,亦是人们对大学组织应有价值的一种判断和要求。有时它完全以大学组织的宗旨、目的和理想表现出来。大学使命就是大学的文化使命,是大学文化的精神所在和价值取向。世界名校之所以卓尔不群,为世界大学的学术领袖,就在于它们始终坚持探求真理和学问是大学的核心价值。剑桥大学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她从未放弃自己“通过追求国际最高水准的教育、学习与研究,从而对社会作出贡献”和“思想和表达的自由,避免歧视”的文化使命。
所谓校训是经由大学提出的对学生的道德要求、行为约束、品行养成的训诫,反映了大学的理想和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大学对学生的一种期望和要求。一个能反映学校文化核心、抓住大学文化灵魂的、言简意赅简练精深的好校训,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实践中一经师生共同接受并加以自觉传承弘扬,就会演化为代表大学整体价值追求的主体精神,并以学校主体文化的形式居于大学文化的最高层次,凝固成沁人心田,具有强大感召力、渗透力的大学文化主旋律,并酿为大学持久传承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传统。如哈佛大学的“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柏拉图为友,与真理为友”,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台湾淡江大学的“贵在做人”等都很好地反映了这些大学的精神向往和价值追求,从而深入师生人心并激励他们努力实践之,这就是精神文化的力量。
所谓名师文化指由著名教授教书育人及其生活轶事形成的一种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不仅在于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文化传递者,而且在于教师是相对稳定的非流动的大学主体,他们的人品学识是一种最直接的影响学生的力量。清华正因为有梅贻琦、梁启超、朱自清、潘光旦、刘仙洲、冯友兰、吴有训、华罗庚、钱三强、张光斗等一大批名师,才叫清华。提到北大,我们自然就会想到蔡元培、胡适、蒋梦麟、陈独秀、李大钊、梁漱溟、辜鸿铭、刘师培、俞平伯、马寅初、季羡林等。没有教授就不成其为大学,没有名教授也就不成其为名大学。杨振宁、李政道至今念念不忘联大的学生岁月,并矢志不忘联大师长们给予他们的精神和文化恩泽,原因是西南联大一大批人格高贵、学有造诣的著名教授,以自己艰苦奋斗、严谨治学、崇尚真理的精神和态度,营造了有利学生艰苦玉成的优良校风。因此,名师文化的培育、营建和传颂,也是大学精神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
2.努力建设先进的校园制度文化
大学文化可以归纳为大学意志的选择和非意志的自成这两种类型文化,由此决定了大学的文化是制度化文化和非制度化文化相融的复合体。制度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外在形式,是办学思路的外在表现。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师生在交往中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是构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证。经学校意志选择的制度化文化,具有强烈、鲜明的规范性、组织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从的文化类型,它包括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工作守则等。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规范校园内的各项活动、规范师生的言行起到必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使师生明确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使师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保证学校健康稳定的发展。哈佛大学就是教学制度文化造就的世界名校,自成立以来其七任校长就从未停止过教学制度的改革。牛津、剑桥大学亦然,他们都是学院制度和导师制度的成功结果。
必须指出的是,制度文化虽具有强制性,但其一旦经校园主体认同并成为内心接受,就会形成为师生自觉遵从和维护的无需强制便能发生教育影响的精神要求。正如美国学者博克所说:制度“文化有一种似非而是之处,它通过约束人的行为而使人获得解放”。大学的宣誓文化就有这样的作用。譬如弗吉尼亚大学从其创校之父杰弗逊起就建立了荣誉制度,即每个学生从进校起就必须在杰弗逊像前庄严宣誓承诺:“我以我的荣誉担保,我没有说谎、欺骗和偷窃。”并保证决不背叛学校的荣誉体系。杰佛逊认为对于一些有意践踏对其信任者的人毫不留情地惩罚,正是为了保证所有佛吉尼亚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信任的社区。荣誉体系的建立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大学生生活在一个讲诚信的学校社会,以此培养学生诚信的生活态度。荣誉体系的执法者由学生自己担任。凡违反学校荣誉的学生,荣誉法庭决不留情,不论其背景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离校。凡学生上交的作业、论文及试卷,都必须在首页写下誓言。在这种制度环境下生活,日久天长,学生都能深深体会到大家都格守信用、彼此诚信带来的愉悦和自尊。正是这一鞭策学生努力向上,并警醒学生终生不使学校蒙羞的宣誓制度所表达的教育思想、价值理念逐渐为历届学生的内心接受,从而使之已经凝固为毋须强制就能在代代学生中自然传承的并以非制度文化形式发生作用的学校制度文化传统。
制度文化把大学文化与其他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一经形成,不仅能促进师生员工良好道德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而且能凝结为无需强制就能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
3.积极打造卓越的校园学科文化
学科是大学文化的载体,学科文化是构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学科不立,则大学不立;学科文化不立,则大学文化不立。学科文化,顾名思义是根植于学科的文化,包含着文化信息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科特有的观念和精神,会影响一代代的学科成员,使其在学科的“文化宫”中分享着学科的信念、价值、情感与思维方式,学科文化一旦形成,可通过引导、规范、形塑等形式,对学科成员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文化渗透。学科文化对学科成员,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不同学科特色的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会烙上其学科的特色与气质。学科文化与学科特点密切相关,学科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学科文化的内涵就越丰富,力量就越强大。一种种具体的学科文化的奠定和弘扬,组成了大学文化的整体性质和价值取向。各个学院、研究机构的文化建设,就是各个不同学科的学科文化的建设。高校要形成一流的办学水平,站在“大学”的高度考量自身发展,学科文化建设是不容忽视的内容。高校应注重学科文化的建设,重视学科内涵的培育,发展底蕴深厚的学科文化,着力营造有特色的学科文化氛围,提升学科的文化品位,从而提升学科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只有通过学科文化的建设,提高大学文化的品位,才能使大学真正成为学问渊博、学术发达、人才荟萃、潜力无限的高等学府。
4.全力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除了正规的课程以外,学生置身于其中的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要素或反教育要素。一个肮脏的环境培育不出环保意识和美学意识……”[2]
校园环境文化是构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外在基础,是以物质为载体,是师生在校园内从事各项活动时所处的物质环境,主要指图书馆、教学楼、办公楼、活动场所、宣传栏、校园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这些物质设施和外在环境是校园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它是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步入著名学府,总能感到校园里有种奔涌的、富有生命的东西在撞击你的心灵,它使你感动、兴奋、激越、升腾,这种东西不是其它,就是大学特有的无形之精神文化和有形之物理环境文化的复合体。可以说忽视环境文化对人产生的教育影响和精神陶冶作用是愚蠢的。走进斯坦福大学,其一色土黄石墙、土红屋顶、拱廊相接、棕桐成阴,别具风情,这不仅仅只具有“自然物”的风水和灵气,它更多地被赋予某种人文精神,承载着一所大学特有的校园文化的气息,给人恬静典雅、美丽如画的精神享受,让人流连忘返。置身于这样的大学环境,其学子岂能不爱上自己的大学并使其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乔丹看来,大学的建筑也将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起到积极作用,每一块砌墙的石头都势必会给学生以美和真的熏陶。北大的未名湖,清华的荷塘,武大的珞珈山,交大的梧桐路和樱花道,等等,都孕育着郁郁校园文化的气息,陶冶和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环境文化的建设中,还必须重视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对历史名校而言尤其必要。大学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没有历史底蕴的大学很难说是有文化底蕴的大学。历史文物是大学发展的见证者,是不可多得的大学遗产,是大学最可珍惜的最富有教育力量和影响的校园环境文化。
如果我们不能有意识地利用文化的手段来正面影响大学生,那么校园内自发形成的负面文化就会抑制学校预期的教育效果,这可以说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最低要求。而最高要求则在于,通过大学文化的参与和作用,改善教育的方式以提高教育的绩效,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拥有充分的社会资本,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正直的、有道义感的、能为中国之先进文化发展有所作为的公共知识分子。大学文化建设更多是大学自己的事情,因此,大学必须对大学文化的改善和建设负有更大的责任。大学必须注意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学科文化及校园环境文化的有机结合,使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强化相互转变,使文化影响的效果达至最大;必须注意大学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的结合,在坚持大学文化共性的基础上,应该善于发现并积极培育能反映大学独有精神和文化特征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大学个性文化。
参考文献:
[1]杜维明.人文学和高等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4).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巴黎高等教育会议文件,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