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种现象:一节单纯的音乐或美术课,要么感染力不足,要么气氛欠佳。为了能更好的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我们尝试着进行美术、音乐学科的教学互补。
绘画是需要灵性的,它是一种意境的艺术。音乐以其明快的旋律,能够改变美术课的沉闷气氛。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画是静止的音符,音乐是浮动的画面。”美术以其清晰的画面,为抽象的音乐语言增强形象性。
根据学生好动、爱唱、爱画的特点,我们利用美术、音乐的互补优势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视听并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使这两门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做到“声中有画、画中有声”。改变了以前的局面,两者有了和谐统一,既有利于创设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又有利于学生愉悦身心,激发灵感,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下面,就美术、音乐学科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进行教学互补的作简单的介绍:
例:在教学《国画》课中音乐的运用。
中国画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它与西方油画并称为世界绘画领域的两座高峰。它们有着不同的观察透视法及审美标准,不同的民族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中学生相应知识修养相对来说比较欠缺,他们对中国画所描绘的意境领悟起来比较困难。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就会在课堂上用一些诗词来讲解国画意境,诗词本身就是比较抽象的语言表述,同学们听得云里雾里,呆板、僵滞的画面使国画的气质面目全非。为了更好地让同学们理解国画意境,我们大胆的将音乐欣赏引入课堂,就有了不一样的效果。
在欣赏国画的同时,给同学们播放《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筝曲和古琴曲。中国古琴和筝是我国古老的乐器,恰恰对国画起了诠释作用,中国古琴那辽阔苍远,大地平沉的乐音,筝那如高山流水般的律动,伴着教师的剖析,同学们体会到了中国画特有的意境美。画笔在同学们手中也不再停滞,擦、点、染、抹红、染绿,思维随着笔在劲秀、清漓、苍远、飘逸。同学们感到和以前截然不同了,对国画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例:在教学人音版音乐第15册第3单元《梨园金曲》时,为了增进学生对国剧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对京剧角色脸谱的欣赏,识别能力,大胆引入了美术教学示范画,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等环节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讲课中如按照以往形式:识谱——歌唱,很容易忽略培养同学们对京剧的欣赏能力,也无法让学生直观地产生对京剧角色的认知。因此,在讲课中,我们出示了几张描好的脸谱范作,同时播放京剧曲牌配乐,在京剧地道的韵味中,面对脸谱根据角色演唱的情绪及唱腔服饰,让同学们分析角色性格,给每个脸谱对号入坐。大胆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尝试,对京剧行当,行头,唱腔,版式都有一定直观的了解,同学们边听边画,精力集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脸谱知识,而且对京剧兴趣的培养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再去学习歌曲《唱脸谱》,同学们能戴着自己绘制的脸谱边唱边展示。
这样,两种学科的互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德国美学家费歇尔说过:“人的各个感官不是孤立的,它是一个感官的分支,多少能相互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是共鸣。”借助艺术的互相渗透,我们才能把各个感觉沟通起来,激发想象、联想产生移情,使学生从有限的形象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把美的思维沟通起来去体验艺术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真善美。
一、声行并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
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绘画教学中创设情境,给同学们最真实的听觉感受,以声动人、以情感人、寓教于乐,学生有兴趣就会有自学性、积极性、主动性,就会积极去探索发现、去创造。
二、声行并用,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想要让学生能感受作品的真实情感,就要让学生融入到作品中,在耳濡目染、声行并用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感受力。
三、声行并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学生们都喜欢音乐,有时在画画时会不自觉的哼起歌曲,而静静聆听音乐时又容易产生一定的幻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聆听音乐来让学生联想不同的画面,有了美的想象,再去画就非常容易,而每个同学的感受能力不同、想象也不同,作品就千变万化非常丰富了;或是通过画面来让学生对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对音乐语言有直观的认知。
同学们对于绘画不是没有感情,也不是不想唱出“心中的歌曲”,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启发、一种氛围,只要教学中用好优势互补,不仅仅是音乐、美术学科,还有其它的各门学科,只要把各种艺术形式融合起来,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833400新疆博乐市乌图布拉格中心学校)
绘画是需要灵性的,它是一种意境的艺术。音乐以其明快的旋律,能够改变美术课的沉闷气氛。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画是静止的音符,音乐是浮动的画面。”美术以其清晰的画面,为抽象的音乐语言增强形象性。
根据学生好动、爱唱、爱画的特点,我们利用美术、音乐的互补优势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视听并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使这两门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做到“声中有画、画中有声”。改变了以前的局面,两者有了和谐统一,既有利于创设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又有利于学生愉悦身心,激发灵感,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下面,就美术、音乐学科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进行教学互补的作简单的介绍:
例:在教学《国画》课中音乐的运用。
中国画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它与西方油画并称为世界绘画领域的两座高峰。它们有着不同的观察透视法及审美标准,不同的民族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中学生相应知识修养相对来说比较欠缺,他们对中国画所描绘的意境领悟起来比较困难。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就会在课堂上用一些诗词来讲解国画意境,诗词本身就是比较抽象的语言表述,同学们听得云里雾里,呆板、僵滞的画面使国画的气质面目全非。为了更好地让同学们理解国画意境,我们大胆的将音乐欣赏引入课堂,就有了不一样的效果。
在欣赏国画的同时,给同学们播放《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筝曲和古琴曲。中国古琴和筝是我国古老的乐器,恰恰对国画起了诠释作用,中国古琴那辽阔苍远,大地平沉的乐音,筝那如高山流水般的律动,伴着教师的剖析,同学们体会到了中国画特有的意境美。画笔在同学们手中也不再停滞,擦、点、染、抹红、染绿,思维随着笔在劲秀、清漓、苍远、飘逸。同学们感到和以前截然不同了,对国画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例:在教学人音版音乐第15册第3单元《梨园金曲》时,为了增进学生对国剧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对京剧角色脸谱的欣赏,识别能力,大胆引入了美术教学示范画,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等环节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讲课中如按照以往形式:识谱——歌唱,很容易忽略培养同学们对京剧的欣赏能力,也无法让学生直观地产生对京剧角色的认知。因此,在讲课中,我们出示了几张描好的脸谱范作,同时播放京剧曲牌配乐,在京剧地道的韵味中,面对脸谱根据角色演唱的情绪及唱腔服饰,让同学们分析角色性格,给每个脸谱对号入坐。大胆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尝试,对京剧行当,行头,唱腔,版式都有一定直观的了解,同学们边听边画,精力集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脸谱知识,而且对京剧兴趣的培养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再去学习歌曲《唱脸谱》,同学们能戴着自己绘制的脸谱边唱边展示。
这样,两种学科的互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德国美学家费歇尔说过:“人的各个感官不是孤立的,它是一个感官的分支,多少能相互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是共鸣。”借助艺术的互相渗透,我们才能把各个感觉沟通起来,激发想象、联想产生移情,使学生从有限的形象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把美的思维沟通起来去体验艺术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真善美。
一、声行并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
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绘画教学中创设情境,给同学们最真实的听觉感受,以声动人、以情感人、寓教于乐,学生有兴趣就会有自学性、积极性、主动性,就会积极去探索发现、去创造。
二、声行并用,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想要让学生能感受作品的真实情感,就要让学生融入到作品中,在耳濡目染、声行并用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感受力。
三、声行并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学生们都喜欢音乐,有时在画画时会不自觉的哼起歌曲,而静静聆听音乐时又容易产生一定的幻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聆听音乐来让学生联想不同的画面,有了美的想象,再去画就非常容易,而每个同学的感受能力不同、想象也不同,作品就千变万化非常丰富了;或是通过画面来让学生对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对音乐语言有直观的认知。
同学们对于绘画不是没有感情,也不是不想唱出“心中的歌曲”,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启发、一种氛围,只要教学中用好优势互补,不仅仅是音乐、美术学科,还有其它的各门学科,只要把各种艺术形式融合起来,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833400新疆博乐市乌图布拉格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