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设疑教学法的应用

来源 :祖国·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rusato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設疑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恰当地设疑,对启迪学生思维起着积极作用。本文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出发,谈谈设疑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数学;设疑教学;学生
  1引言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复杂的思维过程,是使学生不断“设疑并解答”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问题皆从疑始,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提法和安排尤为重要)来激发读者,唤起他的好胜心和创造力,并且给他充分的机会去处理各种各样的研究对象。”所以,课堂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力求让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处于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并能不断提出问题,最终想尽办法去解决问题,这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谈的“问题意识”。
  “设疑”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设疑教学法就是在这种问题意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调节和调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及时对提出问题的学生积极给予鼓励,学生的思维便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得到开发,然后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体会获得成功的一种愉悦的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恰当地设疑、析疑、再质疑的过程,对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开发学生智力,启迪学生思维起着积极作用。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谈谈设疑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2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设疑策略
  2.1 利用实际生活例子设疑
  “数学即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开始,恰当地选用贴近生活的问题,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现象与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知识对其解释,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二次函数”这一章的第一节开头,可引入这样一个例子:要用长20M的铁栏杆,一面靠墙,围成一个矩形的花圃,怎样围法才能使围成的花圃的面积最大?使学生觉得学习二次函数知识还是有用的,可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从而就象“磁铁”一样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学生就会主动地进入探究阶段。
  2.2 多方着手捕获疑点设疑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者在备课时,就应充分考虑到设置怎样的问题才能引出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主动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那么怎样设疑才能更好的诱发起学生的思维呢?
  2.2.1 找准新旧知识间的衔接点
  例如,初中与小学的许多知识是具有连贯性的,在学习初中知识的时候,教者必须要回顾小学学过的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并提高。以平行四边形为例,小学时只要求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形状,会求它的面积即可,而到了中学,不仅要给平行四边形下定义,还要系统的学习它的性质,判定方法,以及他们之间一系列的推理与证明。若教师冒然的讲解深了,学生会感到有一种知识间的断裂感,讲解浅了,学生听得又会索然无味,因此,在这新旧知识之间,若能处理好衔接点,则可以迅速启动学生的思维,投入到积极地状态中去。
  2.2.2 故意曲解题意
  在一段内容讲解结束后,为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该知识点与其它类似知识点之间的区别,教师有意编制一些学生易错的题型, 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 克服思维定势。如我在教学有理数四则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题目。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而只有少数学生的计算步骤正确。出现这两种情况,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正确。顿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在此情况下,我揭晓了正确答案,同学们加深了印象,以后再也不容易犯类似的错误了。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2.3 利用多媒体网络设疑
  教师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现问题,特别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利用多媒体呈现可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几何的恐惧感。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索引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
  例如:在“圆的对称性”这一节教学中,要使学生探索垂径定理的结论,即圆中一条直径垂直于一条弦,有哪些主要的相等关系呢?可通过动画课件将圆沿着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进行对折,在动画中让学生思考问题,效果很好。
  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设疑要求
  3.1设疑要合理安排程序
  在设疑的程序安排中,应由浅入深,从已知到未知,由特殊到一般。如学生从小学升入中学后,学习代数的第一个难以理解的就是“负数”这一概念,我是通过设置如下问题引入的:(1)一堆苹果共有23个,4个人分,每人分4个,还剩几个?若6个人分,每人分5个呢?(学生会答剩7个;欠7个) (2)如何区分上问中的两个7个苹果?由此引入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一个规定为正,另一个则规定为负。
  3.2设疑要促进知识“迁移”
  各门学科之间,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尤其是数学,更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提高其科学思维的水平。如在讲“分式的基本性质”这一节时,我是这样设问的: (1)小学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分式能否同样应用以上性质? (3)分式的基本性质与小学学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何异同? (4)为何分式的基本性质中要强调“都乘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设疑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探求,使旧知识很自然地向新知识“迁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知识本源,求知识归宿”的正确思维习惯。
  3.3设疑要揭示问题实质
  “完全平方公式”的习题课中,我提出让学生自己用最简便的方法计算(2x+3)2-(2x-3) 2,结果全都是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的。做完后设问:(1)整式的运算最终应达到什么目的? (2)有没有别的方法解此题? (3)用完全平方公式与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哪种更简单?这样的设疑,通过变换问题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去揭示问题的实质,这就使学生不迷恋于事物的表面现象,不死背书本的结论,克服思维中表面性和绝对化的毛病,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宽,基础更加牢固。
  参考文献
  罗艳伟.数学教学巧设疑[J].人民教育,1999,(3).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深化素质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自学能力,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在此背景下,教师要使学生各方面都能有所發展,则必须落实到生物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当中。而新课标下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一方面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是通过向学生渗透生物新课程标准下体现的基本观点,对
期刊
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特别是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大大提高了。众多教师运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无论是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变革教学方法方面,还是在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1 转变角色,适应现实的变革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生活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高科技、广信息、大文化的知识经济背景下,他们的心中既对未来充满了
期刊
音乐课“伙伴”教学法在新课程的音乐教学实验中具有理论与实践两层意义。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音乐课“伙伴”教学的目的与组织形式以及目的是通过同伴之间的教与学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培养相互合作的情感、音乐的表述方法、科学的思维的方式,艺术的审美情操,和谐的合作能力等。因此,音乐课堂教学“伙伴”教学法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切入:  1 搭伙结伴  学生根据
期刊
兴趣指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认为: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以需要为基础,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愉快教学能够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数学教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作为基本要求,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
期刊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兴趣是人认识、欣赏与探索某种事物的倾向,兴趣不是先固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数学的兴趣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 提高教师自身数学功底  作为了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其数学功底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数学专业知识的了解,二是实施中学数学教育的能力。中学数学的教育目的是传授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提高素质,陶冶情操。一名有
期刊
批判性思维指的就是有意识自主地按一定规则和运用逻辑标准,从非常规的视觉角度对日常客观生活、知识文化或信念理论进行反省性的思考学习,对其所特有的性质、价值意义、精确水平和真实感做出独立的一个判别,并提出具有建设性意义建议的具体思维步骤。  1 通过对多样性史料的全面收集来提升学生在历史批判性方面的思维能力  文献史料作为历史研究的一个中介媒体,无疑是揭示历史真相的关键根据。因此,对史料的收集方法是学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从名人到常人都认同的至理名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可以废寝忘食、乐此不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 ,便能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实施的全面深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经成为教育界共同的心声,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主人,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教育实验教学来探索教学创新的途径和方法,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性教学。物理学是一门基础性实验学科,在物理教学中实验在该学科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在新形势下如何教好物理,一直是我
期刊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和现代教学观的形成,教师不仅需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是中学生物学习能力的核心内容,它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密切相关。观察时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是不可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做实验必须手脑并用,不假思索的机械操作将无法提高实验水平;自学能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一定思维能力的基础上,由此可见思维能力对其它能力的发展水平起着制约作用,如
期刊
以前,一位初三学生在周记中这样写道:"以前刚上化学课时,老师在课堂上演示实验,感觉真是新奇,轮到我们自己做了,一开始还觉得有意思,但做了几个实验后,发现化学实验也挺没劲的。因为我们做的实验在课堂上老师已经做过了,不用做也知道结果……"  长期以来,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往往是理论知识的"副产品",照方抓药,以验证为主。学生在做实验时,经常是按部就班地照课本中的实验步骤去做。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受到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