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地方高校不断向应用技术性高校转型的背景下,很多大学英语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同时又感受到了巨大的生存压力。本文具体分析大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解决方法:大学英语教师应对自己重新定位,拓宽思路,积极优化知识结构,调整教学科研方法,才能在高校转型中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大学英语教师;挑战和机遇
中图分类号:H319.3;G645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11月16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一意见引导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意见》对人才培养做出了新的定位。就是要培养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办学发展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高校的转型发展,很多大学英语教师缺乏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和职业规划,这跟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学科研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高校转型发展要求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蔡基刚对比《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前者对高中毕业生提出的英语能力要求已和后者提出的“一般要求”不相上下;高中英语课程设置几乎把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全部移植了过去。很显然,大学英语教师首先面临着“教什么”的问题。蔡基刚教授提出了把中心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发展的看法。王守仁教授指出,依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行)》,要减少通用英语EGP的学时,增加通识课程类和特殊用途英语ESP(包括学术英语EAP和职业英语EOP)的学时。 学术英语侧重培养研究型、知识型人才和职业英语服务应用型实用性人才。
大学英语教师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多为英美文化、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或者文学等。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跨学科知识欠缺。大学英语教师大都隶属外国语学院或者通识教育中心,这使得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想较为封闭,缺乏对一个固定专业的系统了解,很难把握改革的需求。在教学和科研层面,由于专业和行业本身的限制,实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够强。极少教师有在企业工作或者学习的经历,不清楚学生在将来工作岗位上对英语的具体需求。教学理念上的陈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教学效果不佳。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重点放在了通用英语EGP上,却很少涉及ESP的相关研究。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对ESP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学习ESP就意味着要学习一门新的专业,对ESP教学内心充满恐惧。王守仁教授认为,ESP英语是培养学生有效进行专业交际语言能力,而不是用英语教授专业知识。以上种种因素导致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以及大学英语教师转型发展陷入困境。
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靠一支强有力的新型的教师队伍来实现。学校应该重新对师资队伍进行定位,通过“外引内培”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引进、 培养、考核与激励机制,着力打造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在高校转型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大学英语教师的转型发展至关重要。大学英语教师要实现“双师型”教师绝非易事。大学英语教师需对自身长远发展作出规划,根据自身专长以及爱好,本着“校本化”原则,充分了解学校各个专业设置及发展情况。了解一门专业的基本知识及框架,阅读本专业的专门用途英语书籍,向专业老师请教。根据本专业学生英语基础情况,选择或者编著难度不大且适合本校学生的ESP教程。蔡基刚在2013年指出,我国目前出版的专业英语教材并不是真正的ESP教材,而是类似于双语课程教材的观点,并认为造成这种伪ESP教材的原因是我国外语界缺少对ESP理论及其发展的研究。这一情况导致许多专业的ESP教程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各个层次学校及学生的需求。
在地方高校不断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困难重重,但是“双师型”教师的打造以及ESP课程的引进,ESP教学法的研究以及ESP教程的编写都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2]蔡基刚.专业英语及其教材对我国高校ESP教学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2).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大学英语教师;挑战和机遇
中图分类号:H319.3;G645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11月16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一意见引导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意见》对人才培养做出了新的定位。就是要培养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办学发展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高校的转型发展,很多大学英语教师缺乏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和职业规划,这跟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学科研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高校转型发展要求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蔡基刚对比《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前者对高中毕业生提出的英语能力要求已和后者提出的“一般要求”不相上下;高中英语课程设置几乎把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全部移植了过去。很显然,大学英语教师首先面临着“教什么”的问题。蔡基刚教授提出了把中心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发展的看法。王守仁教授指出,依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行)》,要减少通用英语EGP的学时,增加通识课程类和特殊用途英语ESP(包括学术英语EAP和职业英语EOP)的学时。 学术英语侧重培养研究型、知识型人才和职业英语服务应用型实用性人才。
大学英语教师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多为英美文化、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或者文学等。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跨学科知识欠缺。大学英语教师大都隶属外国语学院或者通识教育中心,这使得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想较为封闭,缺乏对一个固定专业的系统了解,很难把握改革的需求。在教学和科研层面,由于专业和行业本身的限制,实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够强。极少教师有在企业工作或者学习的经历,不清楚学生在将来工作岗位上对英语的具体需求。教学理念上的陈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教学效果不佳。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重点放在了通用英语EGP上,却很少涉及ESP的相关研究。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对ESP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学习ESP就意味着要学习一门新的专业,对ESP教学内心充满恐惧。王守仁教授认为,ESP英语是培养学生有效进行专业交际语言能力,而不是用英语教授专业知识。以上种种因素导致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以及大学英语教师转型发展陷入困境。
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靠一支强有力的新型的教师队伍来实现。学校应该重新对师资队伍进行定位,通过“外引内培”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引进、 培养、考核与激励机制,着力打造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在高校转型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大学英语教师的转型发展至关重要。大学英语教师要实现“双师型”教师绝非易事。大学英语教师需对自身长远发展作出规划,根据自身专长以及爱好,本着“校本化”原则,充分了解学校各个专业设置及发展情况。了解一门专业的基本知识及框架,阅读本专业的专门用途英语书籍,向专业老师请教。根据本专业学生英语基础情况,选择或者编著难度不大且适合本校学生的ESP教程。蔡基刚在2013年指出,我国目前出版的专业英语教材并不是真正的ESP教材,而是类似于双语课程教材的观点,并认为造成这种伪ESP教材的原因是我国外语界缺少对ESP理论及其发展的研究。这一情况导致许多专业的ESP教程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各个层次学校及学生的需求。
在地方高校不断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困难重重,但是“双师型”教师的打造以及ESP课程的引进,ESP教学法的研究以及ESP教程的编写都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2]蔡基刚.专业英语及其教材对我国高校ESP教学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