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本教育”提倡“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不教而教”。在生物学习小组中实施“生本教育”,既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生本教育。
关键词:生本教育 合作学习 提升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64-01
“生本教育”理念认为学生不仅是教学对象,更是教育资源。“生本教育”提倡“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不教而教”。怎样实施“生本教育”呢?
1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实施生本教育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做法是:四人一个学习小组,前后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搭配,组长一般先让能力强、学习好、并且乐于助人、有合作精神的人担当。组内学生学习成绩要有上、中、下三部分,组间整体水平要基本均衡,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又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还便于进行考核、进行组间竞赛,发掘小组的群体智慧,实现优势互补。分组前,要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如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性格、爱好等,让每一个学生懂得人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团队学习的最佳功效。
要注意培養组员友好合作的习惯,培养组长管理、组织的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学习后,再让每个组员轮流担当组长,展示他们的领导和组织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但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也可增加学生合作的信心。
2 先做后学,先学后教,达到学多教少的效果
充分的预习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得以深入和拓展的基础。小组合作预习,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重要手段。为了不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我把预习放在课堂上,同时还要使课堂容量不降低。怎样做才能达到课堂高效呢?生本教育认为,学生对自己生产的知识表现出来的兴趣要比对被动获得的知识浓得多。因而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小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去做,使学生在做中去学,激发学习的兴趣。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三个小实验,让小组学生分工合作:让一个学生用小木板在纸上挤压含油量高的小花生,观察纸上的现象—— 出现油迹,来证明脂肪的存在;让另一个学生将和好的面团在清水中反复揉挤,最后剩下的面筋,证明蛋白质的存在;让第三个学生取少量洗液滴入稀碘液—— 变蓝,证明淀粉的存在;让第四个学生取两只试管,分别装入2ml课前配制好的高锰酸钾稀溶液,再分别滴加课前榨出的西红柿汁液、橘子汁液(也可以是其它水果或蔬菜的汁液),证明维生素C的存在(实验前提示学生VC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然后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实验所得,并共同完成老师课前准备好的预习提纲,这样就轻而易举地将六大营养成分中的四种成分了解了,至于水和无机盐,特别是食物中的水分,不用实验学生也能理解,至于无机盐想设计实验就设计实验,不想设计就描述一种现象:任何种子燃烧后都会剩下灰烬,这灰烬就是无机盐,有兴趣的学生回家后会进行验证的。这样既达到了学多教少的效果,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以学定教,多学少教,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过程。“教”不仅是由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也是由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决定的。在学生已经先学的同时,老师可以清楚、冷静地看到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出教的内容和方法的选择。这样,可以教得精粹,切中学生需要。就生本教育而言,生物合作学习小组要想在课堂上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3.1 创设情景,激发合作兴趣,是“生本教育”的关键
兴趣是促学的动力,是生本教育成功的关键。生物学习小组要想发挥其合作功效,老师首先应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合作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共同学习。比如,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中,首先可让学生观察几种不同生存环境中青蛙的体色有何区别?为何是这样?各小组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知道造成青蛙体色差异的原因,是环境不同,有什么样的环境,就需要有什么样体色的青蛙相适应,否则就被天敌吃掉,从而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也为将来学习自然选择一节打下了基础;也可让各个小组准确分析课本P19的资料,让学生讨论骆驼刺等生物是怎么适应环境的;还可以让小组讨论、总结鱼是如何适应水环境的?鱼能否生活在陆地上?各小组根据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轻而易举地就能将这些生物适应环境的特征总结出来。至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可投影俗语“大树底下”学生自然会对出下半句,或让学生列举相关例句、成语,并通过讨论、分析说出其中所包含的生物学原理,进而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理解。在这样的课堂中,给了学生“先做后学”和“以学定教”的空间,从而使学生保持了高昂的学习热情。
3.2 学生参与探究,拓展生成新知,强化了“生本教育”
新课标明确提出:生物课应致力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该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探究活动,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知识。不但要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更要走出教材,注重引导他们向课外拓展,在课外实践中学生物,在生活中学生物。比如在讲《植株的生长》“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这一节时,除了要给学生展示生物兴趣小组课下做的、课本上的实验(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外,还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土壤对植物的作用。我将在苍山生态园中拍摄的照片“地瓜的生长”(生态园中的地瓜是用架子吊在空中生长的,不是埋在土壤里)投影给学生看(有条件的也可带领生物小组实地观看),这就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土壤对植物仅仅起到提供水分、无机盐、固定作用,并不是离开土壤植物就不能生存了,学生很自然地就理解了无土栽培技术;生态园中小型西红柿的生长,也是用架子架起来并搭成棚,而且一棵盆栽小型西红柿用架子架起来之后会在棚子上面蔓延很大的一大片,可以收获一吨以上的小西红柿,产量颇丰,这为下一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在讲到这章内容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生态园中西红柿被架起并搭成棚子的作用,是为了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从而提高作物产量,这也就不难理解一棵盆栽西红柿产量竟会达一吨以上的原因了。
在生物合作学习小组中实施“生本教育”,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搜集有关信息,关注前沿科学,探究某个专题,并利用课堂时间让各小组汇报成果,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乐趣,强化了生本教育。
4 小组评比,激励学习,有利于提升“生本教育”的效果
学习小组如果组织不当,学生的认知结构就很容易出现拉大差距的现象:学习成绩好的始终唱主角,差的学生总等待别人的帮助、等待别人说出答案。所以必须经常开展小组评比活动。通过给小组加分、打分等激励措施,进行组间竞赛,激发每个学生都认真学习。这样,成绩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为了小组的荣誉不能只顾自己学会,应该帮助差一点的组员;差的学生来自集体的荣誉感使他们觉得不能拖小组的后腿,应该主动学习。这样,小组内很容易产生互帮互学的好学风,也给了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提升了生本教育的效果。
总之,要让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在积极的活动中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既复习了有关旧知,又学到了新知,还拓宽了知识面;既提高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归纳、提升能力。
关键词:生本教育 合作学习 提升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64-01
“生本教育”理念认为学生不仅是教学对象,更是教育资源。“生本教育”提倡“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不教而教”。怎样实施“生本教育”呢?
1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实施生本教育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做法是:四人一个学习小组,前后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搭配,组长一般先让能力强、学习好、并且乐于助人、有合作精神的人担当。组内学生学习成绩要有上、中、下三部分,组间整体水平要基本均衡,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又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还便于进行考核、进行组间竞赛,发掘小组的群体智慧,实现优势互补。分组前,要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如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性格、爱好等,让每一个学生懂得人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团队学习的最佳功效。
要注意培養组员友好合作的习惯,培养组长管理、组织的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学习后,再让每个组员轮流担当组长,展示他们的领导和组织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但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也可增加学生合作的信心。
2 先做后学,先学后教,达到学多教少的效果
充分的预习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得以深入和拓展的基础。小组合作预习,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重要手段。为了不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我把预习放在课堂上,同时还要使课堂容量不降低。怎样做才能达到课堂高效呢?生本教育认为,学生对自己生产的知识表现出来的兴趣要比对被动获得的知识浓得多。因而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小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去做,使学生在做中去学,激发学习的兴趣。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三个小实验,让小组学生分工合作:让一个学生用小木板在纸上挤压含油量高的小花生,观察纸上的现象—— 出现油迹,来证明脂肪的存在;让另一个学生将和好的面团在清水中反复揉挤,最后剩下的面筋,证明蛋白质的存在;让第三个学生取少量洗液滴入稀碘液—— 变蓝,证明淀粉的存在;让第四个学生取两只试管,分别装入2ml课前配制好的高锰酸钾稀溶液,再分别滴加课前榨出的西红柿汁液、橘子汁液(也可以是其它水果或蔬菜的汁液),证明维生素C的存在(实验前提示学生VC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然后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实验所得,并共同完成老师课前准备好的预习提纲,这样就轻而易举地将六大营养成分中的四种成分了解了,至于水和无机盐,特别是食物中的水分,不用实验学生也能理解,至于无机盐想设计实验就设计实验,不想设计就描述一种现象:任何种子燃烧后都会剩下灰烬,这灰烬就是无机盐,有兴趣的学生回家后会进行验证的。这样既达到了学多教少的效果,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以学定教,多学少教,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过程。“教”不仅是由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也是由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决定的。在学生已经先学的同时,老师可以清楚、冷静地看到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出教的内容和方法的选择。这样,可以教得精粹,切中学生需要。就生本教育而言,生物合作学习小组要想在课堂上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3.1 创设情景,激发合作兴趣,是“生本教育”的关键
兴趣是促学的动力,是生本教育成功的关键。生物学习小组要想发挥其合作功效,老师首先应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合作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共同学习。比如,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中,首先可让学生观察几种不同生存环境中青蛙的体色有何区别?为何是这样?各小组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知道造成青蛙体色差异的原因,是环境不同,有什么样的环境,就需要有什么样体色的青蛙相适应,否则就被天敌吃掉,从而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也为将来学习自然选择一节打下了基础;也可让各个小组准确分析课本P19的资料,让学生讨论骆驼刺等生物是怎么适应环境的;还可以让小组讨论、总结鱼是如何适应水环境的?鱼能否生活在陆地上?各小组根据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轻而易举地就能将这些生物适应环境的特征总结出来。至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可投影俗语“大树底下”学生自然会对出下半句,或让学生列举相关例句、成语,并通过讨论、分析说出其中所包含的生物学原理,进而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理解。在这样的课堂中,给了学生“先做后学”和“以学定教”的空间,从而使学生保持了高昂的学习热情。
3.2 学生参与探究,拓展生成新知,强化了“生本教育”
新课标明确提出:生物课应致力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该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探究活动,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知识。不但要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更要走出教材,注重引导他们向课外拓展,在课外实践中学生物,在生活中学生物。比如在讲《植株的生长》“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这一节时,除了要给学生展示生物兴趣小组课下做的、课本上的实验(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外,还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土壤对植物的作用。我将在苍山生态园中拍摄的照片“地瓜的生长”(生态园中的地瓜是用架子吊在空中生长的,不是埋在土壤里)投影给学生看(有条件的也可带领生物小组实地观看),这就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土壤对植物仅仅起到提供水分、无机盐、固定作用,并不是离开土壤植物就不能生存了,学生很自然地就理解了无土栽培技术;生态园中小型西红柿的生长,也是用架子架起来并搭成棚,而且一棵盆栽小型西红柿用架子架起来之后会在棚子上面蔓延很大的一大片,可以收获一吨以上的小西红柿,产量颇丰,这为下一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在讲到这章内容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生态园中西红柿被架起并搭成棚子的作用,是为了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从而提高作物产量,这也就不难理解一棵盆栽西红柿产量竟会达一吨以上的原因了。
在生物合作学习小组中实施“生本教育”,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搜集有关信息,关注前沿科学,探究某个专题,并利用课堂时间让各小组汇报成果,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乐趣,强化了生本教育。
4 小组评比,激励学习,有利于提升“生本教育”的效果
学习小组如果组织不当,学生的认知结构就很容易出现拉大差距的现象:学习成绩好的始终唱主角,差的学生总等待别人的帮助、等待别人说出答案。所以必须经常开展小组评比活动。通过给小组加分、打分等激励措施,进行组间竞赛,激发每个学生都认真学习。这样,成绩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为了小组的荣誉不能只顾自己学会,应该帮助差一点的组员;差的学生来自集体的荣誉感使他们觉得不能拖小组的后腿,应该主动学习。这样,小组内很容易产生互帮互学的好学风,也给了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提升了生本教育的效果。
总之,要让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在积极的活动中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既复习了有关旧知,又学到了新知,还拓宽了知识面;既提高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归纳、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