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滋肾化瘀汤治疗肾病综合征30例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健康导报·医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ottwong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5)7
  [摘要]目的:觀察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3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中医治疗)15例、观察组(西医治疗)15例,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达86.6%以上,对照组有效率66.6%。结论:应用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大大超过西医治疗,值得临床医师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益气滋肾化瘀汤 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是由以下临床表现组成。①尿蛋白超过3.5g/日;②血浆白蛋白低于30g/dL;③水肿;④血脂升高。亦可伴有血尿和/或高血压和/或持续性肾功能损害。此病在肾小球疾病中最常见,并且疗程长,治疗难,治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预后。笔者从2010年1月—2015年1月运用益气滋肾化瘀汤治疗肾病综合征3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一、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中医内科门诊及转入院患者,均有手足心热、腰膝酸软、大便干结、小便黄赤,或者上半身热下半身凉、或有口干而饮水不多、或有大便先干后稀等不典型症状之一者; 脉象沉细或沉弱,舌体稍大但质红或暗红有齿痕,中医辩证属气阴两虚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在35—60岁之间,病程最长6年,最短2年。
  二、治疗方法
  本组15例均用自拟益气滋肾化瘀汤加减治疗,基本方:党叁15g、生黄芪15g、当归10g、赤芍15g、川芎10g、生地1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石苇30g、白花蛇舌草30g、益母草30g、白草根30g、桑寄生15g,加减运用。心悸症忡者,合生脉散,即加麦冬15g、五味子10g;小便清长者加菟丝子15g、复盆子15g,轻度水肿者,加牛膝10g、车前子15g(包煎);瘀血明显者,加丹参30g、泽兰10g;纳差腹胀者,加砂仁6g、白蔻仁6g;气虚明显者,加大参、芪用星至30g;阴虚内热者,加丹皮10g、地骨皮15g;兼肝阴上亢者,加生龟板15g、生鳖甲15g或加生石决明30g、草决明6g;兼下焦温热者,去女贞子、旱莲草,加知母10g、黄柏10g、滑石 15g、通草3g。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浸透后煎煮。第一次煎沸后用小火煎30分钟,第二次煎沸后用小火煎20分钟(如加用生地、丹皮者,第一次煎沸后用小火煎40分钟,第二次煎沸后用小火煎30分钟),煎好后两次药液混合,分两次服,总量约200—300ml即可,每日1剂。服药期间,停用其他中西医药物,忌烟酒辛辣之品,1—3个月为一个疗程。
  三、治疗结果
  治疗组:经过1—2个疗程后,15例中,13例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尿常规检查正常,2例有尿蛋白、血浆白蛋白低于30g/dL,总有效率86.6%),观察组:15例经过1—2个疗程(1—3个月为一疗程)的控制感染灶,利尿,肾上腺皮质糖类激素和细胞毒类药物的治疗,10例临床症状消失,尿常规正常,5例临床症状轻微缓解,尿常规未正常。
  四、讨论、病案举例
  郝某某,男,36岁,门诊病例。曾因慢性肾炎肾病型在其他医院住院中药治疗,水肿消退后出院。出院24小时尿蛋白总量3.8g,尿蛋白定性(++++),红细胞2——4,白细胞0—1,颗粒管型0—1,常因咽痛反复发作,影响尿蛋白的恢复。予麦味地黄汤、银蒲玄麦甘桔汤加味等治疗半年,咽痛基本控制,尿蛋白减为(++)—(+++),偶见红细胞及白细胞。又经过半年,尿蛋白稳定在(++),不再继续下降,亦未再感冒咽痛。由于患者全身乏力、腰膝酸软、口干喜饮、大便先干后稀、小便赤黄、脉象弦细、舌质暗红、舌体偏大有齿痕,病情转化,辨证脾肾气阴两虚,兼夹湿热、瘀血,乃予益气滋肾化瘀汤治之。服药3个月,尿检:蛋白痕迹,镜检(—)。以后多次检查,尿蛋白(—),乃改益气滋肾化瘀汤为丸剂常服,以巩固疗效。
  五、方解
  气阴两虚证是界于气虚和阴虚证之间的一个类型,脾肾气虚和脾气虚损,日久气损及阴,可出现气阴两虚证;肾阴不足或肝肾阴虚,肺肾阴虚等,日久阴损及气,可以出现气阴两虚证,故气阴两虚证临床上比较常见。在气阴两虚证中,一般以脾气虚,肾阴虚为多见,简称脾肾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则是气阴两虚证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脾肾气阴两虚证由于脾气虚损,可以兼夹水湿; 由于肾阴不足,阴虚内热,热与湿相合,故多见温热。由于病久入络,可以兼见瘀血,故本方除益冷气养阴外,还兼顾活血化瘀及清利湿热。本方对气阴两虚患者,有良好的消除尿蛋白及改善肾功能的作用。本方以参、芪健脾益气;四物,二至滋养肝肾;寄生以壮腰益肾,白花蛇舌草、石苇清热利湿; 益母草、白芽根活血清利,共奏益气滋肾,活血清利之效。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72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7  摘要:目的:探讨妇科千金片联合消瘕散治疗盆腔炎的效果。方法:以本院收治的120例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单纯妇科千金片治疗,治疗组妇科千金片联合消瘕散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结论:妇科千金片联合消瘕散治疗盆腔炎效果显
期刊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7  【摘 要】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罗哌卡因在普外科腹腔镜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选择60例择期行LC的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复合罗哌卡因组(观察组)和单纯氟比洛芬酯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前15 min和术后12 h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mg/kg,观察组于气腹建立后向胆囊表面、胆囊床、肝膈间隙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7  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从我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7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分成对照组(35例,常规治疗+辛伐他汀治疗)和观察组(35例,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结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7  [摘要] 目的: 提高翁沥通胶囊的质量标准,建立翁沥通胶囊中贝母素乙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Agilent TC-C18 (4.6mm×1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三乙胺溶液(65:35),ELSD参数:漂移管温度:85℃ ,载气流量:2.3L·min-1。结果: 采用该方法测定贝母素乙
期刊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7  【摘要】目的:评价氢化可的松联合替扎尼定治疗硬膜外麻醉后腰背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硬膜外麻醉后腰背痛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9例,给予氢化可的松片(20 mg,qd)及替扎尼定(40 mg,tid)口服,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淀粉片)口服;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第7天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7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7  摘要: 目的:讨论胃炎通降颗粒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效果,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浅表性胃炎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方法,将160例患者划分为两组,分别定义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胃消炎颗粒治疗,观察组给予胃炎通降颗粒治疗,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7  摘要:目的 探讨生长抑制素联合奥美拉唑、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联合去甲肾上腺素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生长抑制素联合奥美拉唑、去甲肾上腺素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5)7  【摘要】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8月所接收治疗的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案,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氢氯噻嗪联合厄贝沙坦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厄贝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进行治疗,对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11.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5)7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80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使用米非司酮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桂枝茯苓胶囊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7  摘要: 目的:讨论雷贝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随机的方法,将200例患者划分为两组,分别定义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