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实在在活好自己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cjma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一次说起大学期间的旧事,两位初识的朋友显得颇不以为然。引起反感的原因是我提到了一位名家,这位我在大学听过他的讲座的名家当时正是全中国电视上最火的学术明星。我在心里大叫冤枉。话头是由我过去的一篇小说引起的,那小说的原型有我在大学的几位老师,其中就包括现在这位学术明星。在小说里,他有一次很精彩的讲课,为了说明怎样精彩,我就多描绘了几句。现在提起这些描绘,这效果明摆着是攀龙附凤。徒呼奈何之余,我能做的就是牢记这次教训了。
  其实,这种教训自古以来何其多。不用举太远的例子,我的一位古代同乡,叫欧阳伯乐的,赴省参加考试,拿着先祖欧阳修的名头,到处张扬。其结果是被人打油:“有客遥来自吉州,姓名挑在担竿头。虽知汝是欧阳后,毕竟从来不识修。”另有一个故事说欧阳修本人也遇到一位秀才,自称经常与欧阳修一起作诗,并受到欧阳修赞赏。这回两个人真的边走边对起诗来。在路上对了半天,要乘船了,秀才继续吟道:“诗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欧阳修不得不对道:“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两个故事里最末那个“修”都是“羞”的谐音。
  我自己也常碰到这样的麻烦事:讨论的明明是写作,作者却一开口先要说明自己是某某泰斗的得意门生,这作品又是事先经该泰斗首肯的,如此一来,别人纵有金玉良言,也都无法开口,讨论也就难以进行。还有更糟糕的:已经从社团利害出发拟议他担任社团负责成员,列入候选名单,社团选举并非經国大事,多数成员不至太在乎的;他却不放心,选举前见人就介绍自己是某高官的亲戚,结果反而引起鄙视,意外落选,也给组织选举者造成被动。
  类似的事情见得多了,我又生出别的一些想法来。
  有一次我在路上偶遇一位小学同学,问他何去何从,他的回答让我吓了一跳,他说的是去某宾馆与某歌星聊天,那歌星的名字在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他说那名字时省略了姓,只说了名,类似影视剧里伟人之间的互称,极为亲切。我以为自己听错,又将那明星的全称连姓带名钉了一句,得到的回答是很明确的肯定。后来我知道,这同学下岗多年,现在在一家组织商业演出的公司打工。
  不久前,我所在的单位举办文艺名家讲座,请的多是京城大家。那天我在院子里遇到一位县草台班的负责人,正向随行的几位交代事情。因为事先看过名单,知道他们是来听讲座的,结果打过招呼,他的回答却是“来看朋友”,那“朋友”就是今天要讲演的那位名家。
  我只有默然。并不是说我那同学和那位县草台班负责人与歌星名家就绝无可能或者绝无资格成为朋友,我有点难于接受的是他们似乎没必要否认去为公司办事和来听讲座的事实。
  这两个当事人如此表现,除了人人难免的虚荣,未必没有难言的隐衷。看过一段名人名言:要知道一个人缺什么,就看他炫耀什么;要知道一个人自卑什么,就看他掩饰什么。只要不是招摇撞骗,不构成对他人的侵害,虚荣并不都那么可笑,有时候甚至会是一种辛酸。
  不过,我还是觉得,人总是多一些自信好,少拿名人说事好。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自己仍应保持足够的自尊,只有这样,才能实实在在活好自己,这比什么都强。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