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有大约一年零一个半月的时间,就是摄影术发明170周年的纪念日了。在这170年的历史长河中,摄影已经从一项科技发明发展成了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信息形态。在艺术领域中,摄影艺术更以丰富的光影语言让人们通过图像认识着历史,认识着世界,认识着自己……
尽管我们正处于放眼皆是图像的读图时代,尽管先进的照相机可以让没有任何摄影知识的人拍到清晰的图像,尽管计算机可以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但是,每当我们翻看前辈大师们的经典作品时,我们仍会为之震撼,除了深刻的主题、独到的光影、巧妙的构图、精彩的瞬间外,还有许多使作品具有超强感染力的技术手段更是令人折服。
在数字技术风行的今天,一些传统的拍摄技巧及经典的暗房工艺已经被当代摄影人忽略,甚至淡忘,但是仍有一些技巧在经历了科学技术的大浪淘沙后,仍能沿用至今,且成为了摄影人掌控影像语言的基本能力。
本期是《大众摄影》杂志创刊50周年的纪念刊,我们特地整理出了一些能够代表传统摄影技术的优秀作品,并对这些作品的拍摄技巧进行了分析。希望读者在欣赏经典作品的同时,也能够在摄影技法方面有所收获。
上面这幅经典的高速摄影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瞬间影像,这也是摄影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宝贵财富。高速摄影是指照相机高速凝固动态的瞬间拍摄技术,并不是指相机的连续拍摄功能。高速摄影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体育、科研和军事等领域,有着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在艺术摄影领域中,高速摄影也以凝固人眼所无法直接观察之美,给人们带来了强而有力的视觉震撼力。
灵动的闪光
实用的后帘同步
有一些偏激的人士认为,随着数码相机高感光度降噪技术的提升,闪光灯便失去存在的意义了,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因为弱光照明仅仅是闪光灯最基本的作用之一,这种小巧轻便的照明工具不仅可以弥补自然光的不足,还可以使摄影作品变得更加灵动。后帘同步技术便是闪光摄影中非常实用的一项技巧。
一般来说,闪光灯是在快门完全开启时同步触发闪亮,在长时间曝光中,运动中的主体会率先被闪光清晰地记录下来,随后由于自然光的跟进而产生模糊的效果。这是常规的同步闪光方式;而后帘同步则是在快门将要闭合前的一瞬间闪光,移动的被摄主体在被闪光照亮之后,便不会再产生模糊的效果了。最终图像所产生的模糊效果是在闪光灯触发之前。所以主体的清晰度会明显优于常规的前帘同步闪光。
后帘同步闪光的技法被许多摄影师所采用,比如米力拍摄的画家毕加索,便是采用后帘同步闪光形式拍摄的。这种长时间的后帘同步闪光方法首先要走明确的构思,同时,需要有光亮的物体在感光体上留下运动轨迹,最后的闪光清晰地记录下主体。
除了这种创意概念的技巧外,后帘同步闪光也常被一些纪实报道摄影师使用,所产生的效果是:在表现弱光环境的同时,能够清晰地拍摄到主体,并能产生强烈的动感。尤其是慢速快门手持相机拍摄时,快门闭合前的闪光能够确保主体影像的清晰。
高尔夫球棒上的一串灯泡幻化出流畅的线条,而后帘同步闪光(位于人物右侧)凝固了运动员的结束动作。唐纳德·米瑞勒 摄
技术要点
1.模式设置
将闪光灯设置为“高速闪光模式”(不同品牌闪光灯的标识方法不同,请参阅闪光灯说明书)。
2.测光与曝光
在被摄体的位置用测光表测量闪光强度,并设定相应的光圈值。相机通常设为手动曝光,快门速度的设置可超过闪光同步速度。
注:闪光灯的高速同步闪光属于极高密度的频闪闪光,在实施时,闪光灯的亮度会有所下降,所以机顶闪光灯的高速同步闪光功能只适用于近距离拍摄。
技术要点
1.相机及闪光灯的设置
后帘同步模式需提前设置,数码相机可以先将快门速度设置到1秒左右,确认闪光的触发时间。
2.环境光与背景
在实施后帘同步闪光时,应充分考虑环境光和背景的情况。背景颜色越深,后帘同步效果越明显。如果采用长时间曝光式的后帘同步闪光技巧,则尽量在全黑的环境中拍摄。
3.快门速度的设置
合适的快门速度是实施后帘同步闪光的关键。快门速度过慢,重叠的模糊拖影会影响被摄主体的纯净与清晰,快门速度太高则失去了后帘同步的效果。所以实施后帘同步最好预先观察好主体的运动方向,常规的快门设置在1/15秒-1/4秒之间(长时间曝光的后帘同步闪光则需要根据动作时间另行计算)。
连续的影像
频闪闪光
频闪是一种非常传统的闪光拍摄技巧。主要方法是利用闪光灯连续发出多次短促的光,使连续的动作记录在一个画面上。乍看起来,频闪拍摄技术所形成的效果有些近似多次曝光。事实上,频闪的多次曝光依靠的是连续的脉冲闪光,所有连续的影像是在一瞬间完成的,所展现出的效果非常独特。
早期的频闪闪光技法是依靠多只闪光灯来实现的,摄影师利用控制器顺序触发多只闪光灯,相机设置为B门,依靠多只灯的顺序闪光将多个连续的影像记录在胶片上。随着器材技术的发展,许多高级的闪光灯都实现了脉冲频闪功能,频闪技术也变得越来越简单了。
频闪闪光最早应用于体育摄影,这种方式可以使运动员高速运动的过程分解在一个画面上。在照相机连拍速度尚未发达前,频闪技术拍摄的照片对运动员进行动作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后来人们也将这种技术应用在了广告及创意摄影中,其独特的连续影像不仅使运动的瞬间得到凝固分解,也可以使静止的物体产生强烈的动感。
目前,绝大多数TTL闪光灯都具有频闪闪光功能,当设置好的闪光灯触发时,可以像机关枪一样在极短的时间里连续闪光,拍摄动体时,画面上可以留下数个至数十个连贯的影像。与照相机的多次曝光方式不同,频闪闪光拍摄时,相机的快门在整个动作过程中是开启的,频闪闪光的次数就是记录下影像的数目,所以采用频闪闪光方式拍摄时,环境光不能太亮,背景也越深越好,这样画面上的主体才能够更加清晰。
这幅作品是在慢速快门下,采用后帘同步闪光技术拍摄的。在这种弱光环境下,如果不使用闪光灯,处于动态中的人物则会完全虚化,而使用同步闪光,虽然人物会得到清晰表现,但环境层次会明显损失,照片也会显得过于生硬。后帘同步闪光不仅表现出了整体氛围及人物动感,也忽略了低速快门下手持相机的稳定性。
夜的深邃
常规的夜景摄影必须要使用慢速快门以求获得正确的曝光效果,但夜景摄影并不是简单地依靠相机的自动测光和自动曝光就可以拍摄好的。在夜景摄影中,第一,需要观察,掌握各个景致的明与暗、动与静、自然光与人造光的关系;第二,还要了解相机胶片或影像传感器的曝光特性,掌握倒易率补偿;第三,夜景摄影需要体现较高的影像品质,对器材的性能要求非常高。
重叠的魅力
多次曝光
多次曝光是最古老的拍摄技术之一,最早成功采用该技术进行摄影创作的历史已经无从可考,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多次曝光法起源于拍摄失误。因为早期的照相机不像如今的相机那样,拍摄完一个画面后,会自动进入下一幅的预备拍摄状态。在照相机技术并不先进的过去,当人们拍摄完一幅照片,忘记更换片盒(大画幅相机),亦或忘记卷片(早期的中画幅或135相机),甚至拍过的胶片重新拍摄,在经过冲洗后,便会出现重叠在一起的影像。当然,这些重叠在一起的影像大多属于拍摄失误,偶尔碰巧会出现有意思的画面。于是,摄影师便利用这种在同一幅胶片上重复曝光的方法,刻意地叠加上需要的内容,以达到特殊的效果。后来,这种起源于拍摄失误的多次曝光技术发展到暗房的多底合成,甚至电影的“蒙太奇”剪辑组合技术。
多次曝光的种类和方式非常多,即可以拍摄克隆式的重复影像,也可以在画面上叠加原本没有的景物,还可以拍摄出虚幻的柔光效果,甚至可以用来控制广告摄影中产品的光比、反差、色彩。
在胶片时代,几乎所有的照相机都具有多次曝光功能,进入了数码时代后,由于感光体的改变,多数数码相机不具有多次曝光功能。随着技术的发展,尼康、宾得等数码单反相机不仅实现了数字多次曝光技术,还具有模拟多次曝光的叠加模式,让多次曝光这种古老的技法在数字时代依旧闪耀着绚丽的光彩。
这幅作品是将荷花分解后,用三次曝光方式拍摄的。多次曝光技术使荷花这种让许多摄影人想起来便觉无味的题材展现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美感。
真实的抽象
红外线摄影
红外线摄影属于特殊的摄影技法之一,它需要依靠特殊的感光材料及滤色镜来完成。所呈现的照片影调怪异迷离,既真实又抽象,可以体现出摄影者独特的艺术情感。
我们知道普通光谱中所包括的可见光从380-780nm. 它包含了赤、橙、黄、绿、青、兰、紫。而红外线的光波大约是从680-1000nm。它通过红外胶片和红外滤镜将可见光滤掉。使胶片只对红外线感光而产生影像。红外线摄影主要用于医学、工业、军事等领域,因其影调效果独特夸张,所以也是艺术摄影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胶片时代,生产红外线胶卷的主要是柯达、柯尼卡和依尔福。不同品牌的产品所体现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进入数码时代后,数码相机所使用的CCD或CMOS本身就可感应到红外线,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可见光的光照度远大于红外光,另外,据许多资料显示大部分数码相机的CCD或CMOS前都装有红外线消除滤镜。所以我们看不到红外线效应。只有索尼生产出很少几款相机可以用来拍摄红外线照片,当然无论使用数码相机还是红外线胶卷,红外线滤色镜不可或缺。
使用索尼F-828数码相机红外线模式加红外线滤色镜拍摄,后期进行色彩处理。其效果非常近似红外线胶片。 陈小波 摄
简洁的剪影
剪影摄影
剪影是摄影创作中传统的表现形式,也是最为朴素的摄影技法之一。根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剪影艺术起源于法国十八世纪中叶流行的剪纸工艺和剪影绘画,而剪影摄影则沿用了黑色剪影的艺术形式,并发展和扩大了剪影的概念。
剪影拍摄的特点是放弃了主体中间灰的细节层次,使画面暗部和亮部形成强烈的对比,尤其是主体,基本形成全黑的色阶,使之与画面其他景物形成保持强烈的明暗对比关系。剪影摄影要求主体景物的轮廓必须清晰,因此可鲜明而简练地突出主题。
剪影摄影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简洁而强烈的视觉感受,尽管主体的细节因曝光不足而损失,但却能更好地强调整体环境气氛,利于主题的突出。
在没有彩色胶片的时代,剪影摄影大多是黑白影像,这更接近于古老的剪纸工艺和剪影绘画。当彩色摄影普及以后,剪影摄影随同彩色胶片一起得到了发展,彩色剪影摄影除了保留强烈的明暗对比外,也赋予了画面更加生动的色彩对比。
技术要点
1.取景观察
剪影摄影的拍摄技巧并不复杂,首先应该观察主体的轮廓是否清晰美观。
2.光比反差
注意主体与背景的光比、反差。光比和反差越大,越容易拍摄出明显的剪影效果
3.测光与曝光
按照背景的明亮部分测光,刻意地使主体曝光不足。通常,背景和被摄主体要相差4-5级的曝光量。剪影技法的拍摄关键在于测光与曝光,在丰富的测光模式中,最有效的当数点测光模式。一般选择按明亮的背景测光,并实施“AEL”曝光锁,再构图拍摄,这样便可得到剪影的效果。
富有情感的曝光
摄影的影像构成是由黑到白的影调,逐渐变化的灰阶和色彩体现出画面的层次。但是具有鲜艳的色彩和丰富的层次并不见得是理想的摄影作品。一些刻意丢掉色彩、层次的照片却会拥有更加深刻的寓意或美感。所以通过布光和曝光控制,使作品变得明亮或者灰暗,往往能够将画面的情绪更加深刻地传递给观赏者。这就是老一代摄影人经常应用的高调和低调手法。
低调的刻画
与高调相反,低调照片以深暗的影调占据大部分画面,以少许亮色来刻画主体。低调照片具有较强的情绪感染力,主要以表现深沉和富有内涵的情感,所以低调摄影一直在人物类摄影创作中占主导地位。随着照相机及照片制作技术的发展,低调照片在层次和色彩表现上都较过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但突出关键部位的层次和质感仍然是低调照片不可改变的技术要求。
技术要点
1.环境的选择
首先,这类照片的拍摄环境应保持低调,也就是以深色的背景为主,例如深色的家具、岩石、树木都可作为拍摄低调照片的背景。
2.用光
低调照片通常选择侧光、侧逆光或逆光,根据需要,有时顶光也可成为主要光源。这几种光线既可以突出表现线条及质感,也可以将明亮的部分缩减到最小范围。
3.测光与曝光
由于拍摄低调照片时,主体与背景都处于相对较暗的条件下,如果按18%灰的平均测光,低调照片的深邃情感则无法得到正确表现,所以拍摄低调照片应在平均测光的基础上适当减少0.5-1EV的曝光量,只要保留了照片上应有的质感和反差就属于曝光正确的低调作品了。
深黑色的背景,黝黑的皮肤,质感强烈的光影使深色调成为这幅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高光的刻画及人物坚定的眼神给人以力量和信念的遐想。坚定、力量、憧憬、压抑等情感都非常适合用低调的手法来表达。
低调照片的布光非常重要,高反差下的流畅线条是这幅人体作品的成功所在。
超越景深的极限
沙姆定律
从最近处的小草沙砾,到最远处的山石灌木都能够保持纤毫毕现,这对于普通的照相机和镜头而言,即使是最小光圈也无法做到。而对于古老而灵活的大画幅相机而言,只要三个平面汇聚在一起,即使是最大光圈,也依然可以获得极大的清晰范围。由于这个规律是1894年,由奥地利检测员沙姆弗洛格首先发现的,所以被人们称作“沙姆定律”或“沙氏定理”。
所谓的三个平面,即:被摄体平面(景物)、胶片平面(后组部分)以及镜头平面(前组部分)汇聚于照相机下面的一个假想点,摆前调整量越小,后组的摆动幅度就越大,后组摆动幅度小,前组的摆动幅度就大。这样,三个平面相交于一点,能够使倾斜的被摄体获得最大的清晰范围。事实上,这种改变焦平面位置的技术不同于常规的景深概念,它具有更加灵活的特点。
基于“沙姆定律”及透视调整两大法则,大画幅相机可以利用平移、升降、俯摆,甚至垂直旋转等方式拍摄出各种具有超常视觉效果的照片。
壶口瀑布 赵大督 摄 近景的岩石与远处的瀑布、民居都能够得到清晰地展现在一张底片上,这是星座8×10相机及沙姆定律的优势之一。
技术要点
1.相机的选择
能够实现“沙姆定律”的不仅仅是大画幅相机,一些具有调整功能的中画幅相机及135相机使用的部分移轴镜头也可以不同程度地实现这一法则。其中,单轨大画幅相机在调整的灵活性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2.前组的调整
摆前的调整对镜头的照盖范围的影响非常重要,尤其是远处的景物很容易出现“遮挡”,应密切观察聚焦屏效果。
3.后组的调整
后背的调整也能增加倾斜的被摄体平面的景深,或者改变影像的形状。所以“沙姆定律”要组合前组和后组的调整,才能以最小的照盖力获得最大的清晰范围。
尽管我们正处于放眼皆是图像的读图时代,尽管先进的照相机可以让没有任何摄影知识的人拍到清晰的图像,尽管计算机可以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但是,每当我们翻看前辈大师们的经典作品时,我们仍会为之震撼,除了深刻的主题、独到的光影、巧妙的构图、精彩的瞬间外,还有许多使作品具有超强感染力的技术手段更是令人折服。
在数字技术风行的今天,一些传统的拍摄技巧及经典的暗房工艺已经被当代摄影人忽略,甚至淡忘,但是仍有一些技巧在经历了科学技术的大浪淘沙后,仍能沿用至今,且成为了摄影人掌控影像语言的基本能力。
本期是《大众摄影》杂志创刊50周年的纪念刊,我们特地整理出了一些能够代表传统摄影技术的优秀作品,并对这些作品的拍摄技巧进行了分析。希望读者在欣赏经典作品的同时,也能够在摄影技法方面有所收获。
上面这幅经典的高速摄影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瞬间影像,这也是摄影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宝贵财富。高速摄影是指照相机高速凝固动态的瞬间拍摄技术,并不是指相机的连续拍摄功能。高速摄影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体育、科研和军事等领域,有着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在艺术摄影领域中,高速摄影也以凝固人眼所无法直接观察之美,给人们带来了强而有力的视觉震撼力。
灵动的闪光
实用的后帘同步
有一些偏激的人士认为,随着数码相机高感光度降噪技术的提升,闪光灯便失去存在的意义了,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因为弱光照明仅仅是闪光灯最基本的作用之一,这种小巧轻便的照明工具不仅可以弥补自然光的不足,还可以使摄影作品变得更加灵动。后帘同步技术便是闪光摄影中非常实用的一项技巧。
一般来说,闪光灯是在快门完全开启时同步触发闪亮,在长时间曝光中,运动中的主体会率先被闪光清晰地记录下来,随后由于自然光的跟进而产生模糊的效果。这是常规的同步闪光方式;而后帘同步则是在快门将要闭合前的一瞬间闪光,移动的被摄主体在被闪光照亮之后,便不会再产生模糊的效果了。最终图像所产生的模糊效果是在闪光灯触发之前。所以主体的清晰度会明显优于常规的前帘同步闪光。
后帘同步闪光的技法被许多摄影师所采用,比如米力拍摄的画家毕加索,便是采用后帘同步闪光形式拍摄的。这种长时间的后帘同步闪光方法首先要走明确的构思,同时,需要有光亮的物体在感光体上留下运动轨迹,最后的闪光清晰地记录下主体。
除了这种创意概念的技巧外,后帘同步闪光也常被一些纪实报道摄影师使用,所产生的效果是:在表现弱光环境的同时,能够清晰地拍摄到主体,并能产生强烈的动感。尤其是慢速快门手持相机拍摄时,快门闭合前的闪光能够确保主体影像的清晰。
高尔夫球棒上的一串灯泡幻化出流畅的线条,而后帘同步闪光(位于人物右侧)凝固了运动员的结束动作。唐纳德·米瑞勒 摄
技术要点
1.模式设置
将闪光灯设置为“高速闪光模式”(不同品牌闪光灯的标识方法不同,请参阅闪光灯说明书)。
2.测光与曝光
在被摄体的位置用测光表测量闪光强度,并设定相应的光圈值。相机通常设为手动曝光,快门速度的设置可超过闪光同步速度。
注:闪光灯的高速同步闪光属于极高密度的频闪闪光,在实施时,闪光灯的亮度会有所下降,所以机顶闪光灯的高速同步闪光功能只适用于近距离拍摄。
技术要点
1.相机及闪光灯的设置
后帘同步模式需提前设置,数码相机可以先将快门速度设置到1秒左右,确认闪光的触发时间。
2.环境光与背景
在实施后帘同步闪光时,应充分考虑环境光和背景的情况。背景颜色越深,后帘同步效果越明显。如果采用长时间曝光式的后帘同步闪光技巧,则尽量在全黑的环境中拍摄。
3.快门速度的设置
合适的快门速度是实施后帘同步闪光的关键。快门速度过慢,重叠的模糊拖影会影响被摄主体的纯净与清晰,快门速度太高则失去了后帘同步的效果。所以实施后帘同步最好预先观察好主体的运动方向,常规的快门设置在1/15秒-1/4秒之间(长时间曝光的后帘同步闪光则需要根据动作时间另行计算)。
连续的影像
频闪闪光
频闪是一种非常传统的闪光拍摄技巧。主要方法是利用闪光灯连续发出多次短促的光,使连续的动作记录在一个画面上。乍看起来,频闪拍摄技术所形成的效果有些近似多次曝光。事实上,频闪的多次曝光依靠的是连续的脉冲闪光,所有连续的影像是在一瞬间完成的,所展现出的效果非常独特。
早期的频闪闪光技法是依靠多只闪光灯来实现的,摄影师利用控制器顺序触发多只闪光灯,相机设置为B门,依靠多只灯的顺序闪光将多个连续的影像记录在胶片上。随着器材技术的发展,许多高级的闪光灯都实现了脉冲频闪功能,频闪技术也变得越来越简单了。
频闪闪光最早应用于体育摄影,这种方式可以使运动员高速运动的过程分解在一个画面上。在照相机连拍速度尚未发达前,频闪技术拍摄的照片对运动员进行动作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后来人们也将这种技术应用在了广告及创意摄影中,其独特的连续影像不仅使运动的瞬间得到凝固分解,也可以使静止的物体产生强烈的动感。
目前,绝大多数TTL闪光灯都具有频闪闪光功能,当设置好的闪光灯触发时,可以像机关枪一样在极短的时间里连续闪光,拍摄动体时,画面上可以留下数个至数十个连贯的影像。与照相机的多次曝光方式不同,频闪闪光拍摄时,相机的快门在整个动作过程中是开启的,频闪闪光的次数就是记录下影像的数目,所以采用频闪闪光方式拍摄时,环境光不能太亮,背景也越深越好,这样画面上的主体才能够更加清晰。
这幅作品是在慢速快门下,采用后帘同步闪光技术拍摄的。在这种弱光环境下,如果不使用闪光灯,处于动态中的人物则会完全虚化,而使用同步闪光,虽然人物会得到清晰表现,但环境层次会明显损失,照片也会显得过于生硬。后帘同步闪光不仅表现出了整体氛围及人物动感,也忽略了低速快门下手持相机的稳定性。
夜的深邃
常规的夜景摄影必须要使用慢速快门以求获得正确的曝光效果,但夜景摄影并不是简单地依靠相机的自动测光和自动曝光就可以拍摄好的。在夜景摄影中,第一,需要观察,掌握各个景致的明与暗、动与静、自然光与人造光的关系;第二,还要了解相机胶片或影像传感器的曝光特性,掌握倒易率补偿;第三,夜景摄影需要体现较高的影像品质,对器材的性能要求非常高。
重叠的魅力
多次曝光
多次曝光是最古老的拍摄技术之一,最早成功采用该技术进行摄影创作的历史已经无从可考,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多次曝光法起源于拍摄失误。因为早期的照相机不像如今的相机那样,拍摄完一个画面后,会自动进入下一幅的预备拍摄状态。在照相机技术并不先进的过去,当人们拍摄完一幅照片,忘记更换片盒(大画幅相机),亦或忘记卷片(早期的中画幅或135相机),甚至拍过的胶片重新拍摄,在经过冲洗后,便会出现重叠在一起的影像。当然,这些重叠在一起的影像大多属于拍摄失误,偶尔碰巧会出现有意思的画面。于是,摄影师便利用这种在同一幅胶片上重复曝光的方法,刻意地叠加上需要的内容,以达到特殊的效果。后来,这种起源于拍摄失误的多次曝光技术发展到暗房的多底合成,甚至电影的“蒙太奇”剪辑组合技术。
多次曝光的种类和方式非常多,即可以拍摄克隆式的重复影像,也可以在画面上叠加原本没有的景物,还可以拍摄出虚幻的柔光效果,甚至可以用来控制广告摄影中产品的光比、反差、色彩。
在胶片时代,几乎所有的照相机都具有多次曝光功能,进入了数码时代后,由于感光体的改变,多数数码相机不具有多次曝光功能。随着技术的发展,尼康、宾得等数码单反相机不仅实现了数字多次曝光技术,还具有模拟多次曝光的叠加模式,让多次曝光这种古老的技法在数字时代依旧闪耀着绚丽的光彩。
这幅作品是将荷花分解后,用三次曝光方式拍摄的。多次曝光技术使荷花这种让许多摄影人想起来便觉无味的题材展现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美感。
真实的抽象
红外线摄影
红外线摄影属于特殊的摄影技法之一,它需要依靠特殊的感光材料及滤色镜来完成。所呈现的照片影调怪异迷离,既真实又抽象,可以体现出摄影者独特的艺术情感。
我们知道普通光谱中所包括的可见光从380-780nm. 它包含了赤、橙、黄、绿、青、兰、紫。而红外线的光波大约是从680-1000nm。它通过红外胶片和红外滤镜将可见光滤掉。使胶片只对红外线感光而产生影像。红外线摄影主要用于医学、工业、军事等领域,因其影调效果独特夸张,所以也是艺术摄影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胶片时代,生产红外线胶卷的主要是柯达、柯尼卡和依尔福。不同品牌的产品所体现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进入数码时代后,数码相机所使用的CCD或CMOS本身就可感应到红外线,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可见光的光照度远大于红外光,另外,据许多资料显示大部分数码相机的CCD或CMOS前都装有红外线消除滤镜。所以我们看不到红外线效应。只有索尼生产出很少几款相机可以用来拍摄红外线照片,当然无论使用数码相机还是红外线胶卷,红外线滤色镜不可或缺。
使用索尼F-828数码相机红外线模式加红外线滤色镜拍摄,后期进行色彩处理。其效果非常近似红外线胶片。 陈小波 摄
简洁的剪影
剪影摄影
剪影是摄影创作中传统的表现形式,也是最为朴素的摄影技法之一。根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剪影艺术起源于法国十八世纪中叶流行的剪纸工艺和剪影绘画,而剪影摄影则沿用了黑色剪影的艺术形式,并发展和扩大了剪影的概念。
剪影拍摄的特点是放弃了主体中间灰的细节层次,使画面暗部和亮部形成强烈的对比,尤其是主体,基本形成全黑的色阶,使之与画面其他景物形成保持强烈的明暗对比关系。剪影摄影要求主体景物的轮廓必须清晰,因此可鲜明而简练地突出主题。
剪影摄影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简洁而强烈的视觉感受,尽管主体的细节因曝光不足而损失,但却能更好地强调整体环境气氛,利于主题的突出。
在没有彩色胶片的时代,剪影摄影大多是黑白影像,这更接近于古老的剪纸工艺和剪影绘画。当彩色摄影普及以后,剪影摄影随同彩色胶片一起得到了发展,彩色剪影摄影除了保留强烈的明暗对比外,也赋予了画面更加生动的色彩对比。
技术要点
1.取景观察
剪影摄影的拍摄技巧并不复杂,首先应该观察主体的轮廓是否清晰美观。
2.光比反差
注意主体与背景的光比、反差。光比和反差越大,越容易拍摄出明显的剪影效果
3.测光与曝光
按照背景的明亮部分测光,刻意地使主体曝光不足。通常,背景和被摄主体要相差4-5级的曝光量。剪影技法的拍摄关键在于测光与曝光,在丰富的测光模式中,最有效的当数点测光模式。一般选择按明亮的背景测光,并实施“AEL”曝光锁,再构图拍摄,这样便可得到剪影的效果。
富有情感的曝光
摄影的影像构成是由黑到白的影调,逐渐变化的灰阶和色彩体现出画面的层次。但是具有鲜艳的色彩和丰富的层次并不见得是理想的摄影作品。一些刻意丢掉色彩、层次的照片却会拥有更加深刻的寓意或美感。所以通过布光和曝光控制,使作品变得明亮或者灰暗,往往能够将画面的情绪更加深刻地传递给观赏者。这就是老一代摄影人经常应用的高调和低调手法。
低调的刻画
与高调相反,低调照片以深暗的影调占据大部分画面,以少许亮色来刻画主体。低调照片具有较强的情绪感染力,主要以表现深沉和富有内涵的情感,所以低调摄影一直在人物类摄影创作中占主导地位。随着照相机及照片制作技术的发展,低调照片在层次和色彩表现上都较过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但突出关键部位的层次和质感仍然是低调照片不可改变的技术要求。
技术要点
1.环境的选择
首先,这类照片的拍摄环境应保持低调,也就是以深色的背景为主,例如深色的家具、岩石、树木都可作为拍摄低调照片的背景。
2.用光
低调照片通常选择侧光、侧逆光或逆光,根据需要,有时顶光也可成为主要光源。这几种光线既可以突出表现线条及质感,也可以将明亮的部分缩减到最小范围。
3.测光与曝光
由于拍摄低调照片时,主体与背景都处于相对较暗的条件下,如果按18%灰的平均测光,低调照片的深邃情感则无法得到正确表现,所以拍摄低调照片应在平均测光的基础上适当减少0.5-1EV的曝光量,只要保留了照片上应有的质感和反差就属于曝光正确的低调作品了。
深黑色的背景,黝黑的皮肤,质感强烈的光影使深色调成为这幅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高光的刻画及人物坚定的眼神给人以力量和信念的遐想。坚定、力量、憧憬、压抑等情感都非常适合用低调的手法来表达。
低调照片的布光非常重要,高反差下的流畅线条是这幅人体作品的成功所在。
超越景深的极限
沙姆定律
从最近处的小草沙砾,到最远处的山石灌木都能够保持纤毫毕现,这对于普通的照相机和镜头而言,即使是最小光圈也无法做到。而对于古老而灵活的大画幅相机而言,只要三个平面汇聚在一起,即使是最大光圈,也依然可以获得极大的清晰范围。由于这个规律是1894年,由奥地利检测员沙姆弗洛格首先发现的,所以被人们称作“沙姆定律”或“沙氏定理”。
所谓的三个平面,即:被摄体平面(景物)、胶片平面(后组部分)以及镜头平面(前组部分)汇聚于照相机下面的一个假想点,摆前调整量越小,后组的摆动幅度就越大,后组摆动幅度小,前组的摆动幅度就大。这样,三个平面相交于一点,能够使倾斜的被摄体获得最大的清晰范围。事实上,这种改变焦平面位置的技术不同于常规的景深概念,它具有更加灵活的特点。
基于“沙姆定律”及透视调整两大法则,大画幅相机可以利用平移、升降、俯摆,甚至垂直旋转等方式拍摄出各种具有超常视觉效果的照片。
壶口瀑布 赵大督 摄 近景的岩石与远处的瀑布、民居都能够得到清晰地展现在一张底片上,这是星座8×10相机及沙姆定律的优势之一。
技术要点
1.相机的选择
能够实现“沙姆定律”的不仅仅是大画幅相机,一些具有调整功能的中画幅相机及135相机使用的部分移轴镜头也可以不同程度地实现这一法则。其中,单轨大画幅相机在调整的灵活性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2.前组的调整
摆前的调整对镜头的照盖范围的影响非常重要,尤其是远处的景物很容易出现“遮挡”,应密切观察聚焦屏效果。
3.后组的调整
后背的调整也能增加倾斜的被摄体平面的景深,或者改变影像的形状。所以“沙姆定律”要组合前组和后组的调整,才能以最小的照盖力获得最大的清晰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