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历史背景悠长,使得影视作品的创作灵感和来源都层出不穷。近几年来,以历史为背景改编的电视剧热播,在电视剧市场上掀起了一阵热潮,更在受众当中引起热议。但是,在观看电视剧后,不少观众通过微博指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存在夸张事实、虚构情节、常识性的错误、颠倒黑白等现象比较严重。那么,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对观众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究其发展方向,应该为何?
关键词:评价、意义、道理、方向
一、“微”言有情 不可小觑
近日,笔者在工作翻看微博时,偶然发现一条北京海淀一位名为“大学生霸”的网友,在2014年6月4日写下的这样一条微博:“电视剧比历史书更能激起我学习历史的兴趣!”无独有偶的是,早在2012年12月14日“CCTV电视剧”官方微博,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三十三集电视剧《刘伯承元帅》发布该剧预告宣传后,一名河北邢台的网友“柴欣茹”观看后回复到:“身为高中生的我们,要好好谢谢你们剧组的全体成员,可以让我们用更为形象的工具学习历史,看一遍电视剧就记住了,可看一遍历史书过后还会忘,谢谢你们喽!”
从简简单单的两条微博中,我们不难看出:网民,尤其是正在学习历史,硬背概念的学生们,在对生动的文艺作品给予较高的评价外,对于“生动”的学习历史知识求贤若渴!笔者希望通过以下几部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以及网民的微博“言论”,一起来为历史题材的作品创作以沉静思考,并集思广益。
二、“微”言有声 客观评价
近几年,随着新媒体的流行与普及,很多广电行业研发的产品(节目)都在潜移默化的进行推广,并与广大受众建立了良好的沟通纽带。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给予了创作者们非常及时的反馈,受众客观真实地评价,直言心声,充分体现在每条微博、微信的言论中,字字珠玑,意义价值不可小觑。尤其是近几年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播出的前前后后,均有官方微博的信息发布。纵是剧透也好,或者竞猜也罢,都能让受众在网络里进行一番文字的“唇枪舌战”,各抒己见,好不畅快!
例如,央视2014年播出的电视剧《邓小平》,全面反映了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84年实行全面改革开放的历史,全景式地再现邓小平同志与党和人民一起走过的不平凡岁月。值得一提的是,该剧自2013年10月5日筹建拍摄之初,就在新浪微博上建立了自己的官方认证微博,实时更新拍摄进程与播出情况,直至2014年9月28日该剧在央视播出完毕,共计发布微博1301条,粉丝人数14万之多,评论不计其数!其中,还吸引了像“看历史”、“新浪历史”、“环球时报”、“东方卫视”等主流官方认证媒体的共同参与,内容不仅涵盖了邓小平同志生前对教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和贡献,更对其生前的养身之道、桥牌爱好、漫画形象等内容都纷纷搬上了微博!顿时网民热评不断。该剧热播时,新浪微博评论里就有一位名叫“小米套票”的网民回復说“原来崇敬的伟人背后也有这么多业余爱好和家长里短,从来都不知道,只背过‘改革开放,实事求是’,这次长见识,也长知识了!”
不过也有给该剧“挑穿帮”的,比如电视剧《邓小平》新浪官方微博在2014年9月4日21:55分发布一条疑似“致歉”的微博:“我爸给剧组纠错了,建国拿手上那是水稻(不是像剧中说的麦子)!而且从季节上来看,暑假八九月份也正是水稻成熟期!”此微博一出,更是随即引来众多回复评论,眼尖的观众微博评论中还纠错回复:“刘亭亭”的“婷”字字幕还打错了”,由此看来,即便是剧组工作再细致,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而受众之所以如此“挑刺儿”,即是基于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一部优秀文艺作品的严谨性,给予了精准的厚望。
当下我们不难发现的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影视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本身具有文艺性的特点,相比较历史古籍等书籍,对于观众来说更为直观,也更容易接受。据网上的一份调查显示:有大概七成的观众表示,曾将历史剧中的虚构情节当做正史;同时,有超过四成观众对那些存在大量“纯属虚构”的娱乐类历史剧,表示反感。由此,历史类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升华的比重,着实应该好好衡量。因为观众至情于剧,叫板较真中犀利的回馈是非常客观公正的,历史不容改变,常识不容忽视,尤其是一直以来肩负正确舆论导向的新闻媒体,有责任要“勤创作”、“严把关”、“精筛选”,发布的文艺作品要传达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客观、准确无误的!
因此,对于受众及时回馈作品中的“瑕疵”建议,笔者认为这具有价值意义上的“指导”作用,因为任何一部作品的创作过程都凝聚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吸纳受众箴言,是完全可以有条件将作品再度进行编排,充分完善,使作品更权威,更具其本身创作的历史价值意义。
三、“微”言有意 遵从事实
在2014年9月7日14:53“青年时报”官方认证微博发布了这么一篇内容:“影视作品中的清宫戏,把后宫写得一塌糊涂”。无独有偶,不久前努尔哈赤的第十一世孙女爱新觉罗?溥杨也公开表示,热播的清宫题材连续剧,把后宫描写得一塌糊涂,歪曲了清朝的历史。她口中“歪曲的代表”,就是曾在1997年热播的《还珠格格》及近期热播的《甄嬛传》。短短不足140个字微博,让笔者不禁想到还有一个事件,即溥仪后人因“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的原创话剧《公民》而频频发声,表示这部话剧丑化了溥仪的形象,要求人艺方面做出公开道歉一事。事件当事人自称溥仪胞弟—爱新觉罗?溥任,对话剧《公民》提出多项质疑:第一是丑化了溥仪,比如他在舞台上脱裤子,这不符合道理,明显是在哗众取宠;其次,爱新觉罗家族的人给他下跪的问题,也是绝不可能的,溥仪作为末代皇帝,身上被刻上了特殊的标签,对于他的故事,必须且要应该尊重历史和溥仪后人的意见!短短的一篇微博,让人不禁唏嘘!当历史题材的作品搬上舞台,引起后嗣在微博等新媒体上发表“意见”时,值得创作者要理性思考。
又如此前电影《孔子》,被其后代认为有损孔子万世师表的形象,要起诉《孔子》剧组;戏曲理论家齐如山的后人认为电影《梅兰芳》中,邱如白涉嫌歪曲齐如山的形象,致函柏林电影节组委会,要求撤销《梅兰芳》的参评资格,等等事例引发的电影戏剧和名人后代的是非不断,艺术和现实纠葛不清,让人不禁反问:演绎历史人物,如何才算合理?从法理上讲,历史人物、名人传记类影片或戏剧创作,虽然无须经过名人后代授权,但如果内容确实存在失实,名人及其后人应拥有追讨名誉权的权利;从情理上说,它的问题主要在于,虚构的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绝对不应该迎合某种猎奇的向往去戏说历史!因为历史毕竟不是“梦想”,它并不是不需要努力就一蹴而就,也不需要幻化的去表达个人感情,它真正需要的是真实直观面对!不然会让学历史、懂历史、忆历史的人为之心痛与遗憾! 通过透视当下各类形式历史题材节目创作的“诟病”,看来艺术和现实,如何在纠葛中取得平衡,仍需创作者在多方面去寻找答案。
四、“微”言有理 以小见大
在广大受众的传统印象中,“历史题材”节目一直保有着“高大上”的感觉,令人仰视、膜拜,且始终也保持着“说教”、“呆板”、“生硬”、“距离感”的印象。历史无法改变,那如何能让历史题材的节目 “接地气儿”?如何激活历史的记忆?又如何能让受众易于接受并熟记于心?
新浪微博上一位名为“一方田社”的网友在观看了央视真人秀“历史节目”《客从何处来》后,于2014年5月4日22:49写下一条微博,能给予创作者以启示与动力—“(现在的节目)已经从秀孩子到了秀祖谱……纪录片跟真人秀对峙多年,终于出现自称“苹果梨”的东西了。节目或能扫扫历史文盲,唤起一些观众跟家中老人聊聊天的兴趣,也算有所得。”此外还有认证身份为某影视剧导演的实名微博“乐卤派报告”在2014年9月22日发布了一篇微博:“看本期《档案》,感觉不错,一段历史题材的尘封往事,切入角度不同,看来也不觉乏味沉重。说人而不是说事,片中提及了邓丽君、秦汉,还有《血战台儿庄》的编剧历程,既从人文的角度呈现了历史一瞬,亦成为“让历史活跃起来”这句栏目的品牌口号(slogan)有力注脚。这样精彩的节目会直接提高电视的关注力,赞一个!”
在相当一部分喜好历史题材节目的受众所发布的微博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历史题材的节目由创作到播出,是一个经过探讨、加工、展现学术严谨、历久弥新的心路过程。它既要客观还原真实,经得起历史考验;也要值得广大受众“鸡蛋里挑骨头”的检验——因为过去式的历史既不可撼动,也不会因为艺术手笔而改变,更不可呈现“风花雪月”误人子弟的内容,毕竟历史需要亲历者的情感共识,也需要后人铭记!
在2014年8月21日22:40一位北京西城微博名为cecille的学生发布微博写道:“这几天看电视剧《邓小平》太震撼了。对于从上学就开始抵触学习马毛邓的孩子们,这部电视剧会让大家对我们的国家,对政治政策来源有新的认识和了解。站在历史背景的角度看祖国的发展,不停感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可见,面对错误、改正错误,认真学习、面对历史是多么重要。这部剧要比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更让你感动!”由此可以看出,典型人物的塑造与故事的编织,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邓小平》这类历史题材的作品,并非是一味的强调高大全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描述他的生活、工作,甚至心路历程,这就让受众想看、爱看。可以说,这也是一种“特定时代一定思想的代表”的还原方式,象征着某种历史时代的特性和本质。特别是亲历过那段历史时期的观众,必然是喜闻乐见的;而对于没有经历过的观众,也是一部很好的了解当时历史环境和事件的佳作。
五、微观言论 把握方向
沉静思考当下网民在微博上的“呼声”,中肯的意见是对佳作的指引方向。笔者认为,历史类电视剧应该尽量真实的还原历史,反映更多史实。实际上,观众对于电视剧市场中,“粗制滥造”的戏说历史存在一定的厌倦感;同时,对于真实历史的渴望和奖赏大大提升。很大一部分观众,对于历史人物的形象、具体历史事件、人物服装、语言等元素,都渴望能够还原历史。
另外,历史题材的作品应该向更为平民化的方向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应该在反映政治成就的同时,更多的反映当时社会的世俗生活,比如经济生活或者文化生活。这样才能让观众愿意看,才能更加的“接地气儿”。
微博、微信等,作为新兴的社交媒体和言论场所,其受众的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职业等各种因素,致使每个人在观看历史题材的作品时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并通过新媒体手段表达其诉求!因此,只有合理、正确、理性的采纳微博受众的建议和意见,反复推敲,才能在作品的创作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可能的将作品制作成众望所归的精品。
尊重历史、平衡真实和艺术再创作,一直是历史题材作品创作的最基本标准。如能加之微博受众的建议和意见,理性结合,合理的平衡历史的严肃性与娱乐的趣味性,才会让历史题材的节目丰富多样,精彩好看又能寓教于乐。这是歷史题材节目“兼听则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评价、意义、道理、方向
一、“微”言有情 不可小觑
近日,笔者在工作翻看微博时,偶然发现一条北京海淀一位名为“大学生霸”的网友,在2014年6月4日写下的这样一条微博:“电视剧比历史书更能激起我学习历史的兴趣!”无独有偶的是,早在2012年12月14日“CCTV电视剧”官方微博,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三十三集电视剧《刘伯承元帅》发布该剧预告宣传后,一名河北邢台的网友“柴欣茹”观看后回复到:“身为高中生的我们,要好好谢谢你们剧组的全体成员,可以让我们用更为形象的工具学习历史,看一遍电视剧就记住了,可看一遍历史书过后还会忘,谢谢你们喽!”
从简简单单的两条微博中,我们不难看出:网民,尤其是正在学习历史,硬背概念的学生们,在对生动的文艺作品给予较高的评价外,对于“生动”的学习历史知识求贤若渴!笔者希望通过以下几部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以及网民的微博“言论”,一起来为历史题材的作品创作以沉静思考,并集思广益。
二、“微”言有声 客观评价
近几年,随着新媒体的流行与普及,很多广电行业研发的产品(节目)都在潜移默化的进行推广,并与广大受众建立了良好的沟通纽带。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给予了创作者们非常及时的反馈,受众客观真实地评价,直言心声,充分体现在每条微博、微信的言论中,字字珠玑,意义价值不可小觑。尤其是近几年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播出的前前后后,均有官方微博的信息发布。纵是剧透也好,或者竞猜也罢,都能让受众在网络里进行一番文字的“唇枪舌战”,各抒己见,好不畅快!
例如,央视2014年播出的电视剧《邓小平》,全面反映了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84年实行全面改革开放的历史,全景式地再现邓小平同志与党和人民一起走过的不平凡岁月。值得一提的是,该剧自2013年10月5日筹建拍摄之初,就在新浪微博上建立了自己的官方认证微博,实时更新拍摄进程与播出情况,直至2014年9月28日该剧在央视播出完毕,共计发布微博1301条,粉丝人数14万之多,评论不计其数!其中,还吸引了像“看历史”、“新浪历史”、“环球时报”、“东方卫视”等主流官方认证媒体的共同参与,内容不仅涵盖了邓小平同志生前对教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和贡献,更对其生前的养身之道、桥牌爱好、漫画形象等内容都纷纷搬上了微博!顿时网民热评不断。该剧热播时,新浪微博评论里就有一位名叫“小米套票”的网民回復说“原来崇敬的伟人背后也有这么多业余爱好和家长里短,从来都不知道,只背过‘改革开放,实事求是’,这次长见识,也长知识了!”
不过也有给该剧“挑穿帮”的,比如电视剧《邓小平》新浪官方微博在2014年9月4日21:55分发布一条疑似“致歉”的微博:“我爸给剧组纠错了,建国拿手上那是水稻(不是像剧中说的麦子)!而且从季节上来看,暑假八九月份也正是水稻成熟期!”此微博一出,更是随即引来众多回复评论,眼尖的观众微博评论中还纠错回复:“刘亭亭”的“婷”字字幕还打错了”,由此看来,即便是剧组工作再细致,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而受众之所以如此“挑刺儿”,即是基于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一部优秀文艺作品的严谨性,给予了精准的厚望。
当下我们不难发现的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影视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本身具有文艺性的特点,相比较历史古籍等书籍,对于观众来说更为直观,也更容易接受。据网上的一份调查显示:有大概七成的观众表示,曾将历史剧中的虚构情节当做正史;同时,有超过四成观众对那些存在大量“纯属虚构”的娱乐类历史剧,表示反感。由此,历史类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升华的比重,着实应该好好衡量。因为观众至情于剧,叫板较真中犀利的回馈是非常客观公正的,历史不容改变,常识不容忽视,尤其是一直以来肩负正确舆论导向的新闻媒体,有责任要“勤创作”、“严把关”、“精筛选”,发布的文艺作品要传达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客观、准确无误的!
因此,对于受众及时回馈作品中的“瑕疵”建议,笔者认为这具有价值意义上的“指导”作用,因为任何一部作品的创作过程都凝聚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吸纳受众箴言,是完全可以有条件将作品再度进行编排,充分完善,使作品更权威,更具其本身创作的历史价值意义。
三、“微”言有意 遵从事实
在2014年9月7日14:53“青年时报”官方认证微博发布了这么一篇内容:“影视作品中的清宫戏,把后宫写得一塌糊涂”。无独有偶,不久前努尔哈赤的第十一世孙女爱新觉罗?溥杨也公开表示,热播的清宫题材连续剧,把后宫描写得一塌糊涂,歪曲了清朝的历史。她口中“歪曲的代表”,就是曾在1997年热播的《还珠格格》及近期热播的《甄嬛传》。短短不足140个字微博,让笔者不禁想到还有一个事件,即溥仪后人因“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的原创话剧《公民》而频频发声,表示这部话剧丑化了溥仪的形象,要求人艺方面做出公开道歉一事。事件当事人自称溥仪胞弟—爱新觉罗?溥任,对话剧《公民》提出多项质疑:第一是丑化了溥仪,比如他在舞台上脱裤子,这不符合道理,明显是在哗众取宠;其次,爱新觉罗家族的人给他下跪的问题,也是绝不可能的,溥仪作为末代皇帝,身上被刻上了特殊的标签,对于他的故事,必须且要应该尊重历史和溥仪后人的意见!短短的一篇微博,让人不禁唏嘘!当历史题材的作品搬上舞台,引起后嗣在微博等新媒体上发表“意见”时,值得创作者要理性思考。
又如此前电影《孔子》,被其后代认为有损孔子万世师表的形象,要起诉《孔子》剧组;戏曲理论家齐如山的后人认为电影《梅兰芳》中,邱如白涉嫌歪曲齐如山的形象,致函柏林电影节组委会,要求撤销《梅兰芳》的参评资格,等等事例引发的电影戏剧和名人后代的是非不断,艺术和现实纠葛不清,让人不禁反问:演绎历史人物,如何才算合理?从法理上讲,历史人物、名人传记类影片或戏剧创作,虽然无须经过名人后代授权,但如果内容确实存在失实,名人及其后人应拥有追讨名誉权的权利;从情理上说,它的问题主要在于,虚构的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绝对不应该迎合某种猎奇的向往去戏说历史!因为历史毕竟不是“梦想”,它并不是不需要努力就一蹴而就,也不需要幻化的去表达个人感情,它真正需要的是真实直观面对!不然会让学历史、懂历史、忆历史的人为之心痛与遗憾! 通过透视当下各类形式历史题材节目创作的“诟病”,看来艺术和现实,如何在纠葛中取得平衡,仍需创作者在多方面去寻找答案。
四、“微”言有理 以小见大
在广大受众的传统印象中,“历史题材”节目一直保有着“高大上”的感觉,令人仰视、膜拜,且始终也保持着“说教”、“呆板”、“生硬”、“距离感”的印象。历史无法改变,那如何能让历史题材的节目 “接地气儿”?如何激活历史的记忆?又如何能让受众易于接受并熟记于心?
新浪微博上一位名为“一方田社”的网友在观看了央视真人秀“历史节目”《客从何处来》后,于2014年5月4日22:49写下一条微博,能给予创作者以启示与动力—“(现在的节目)已经从秀孩子到了秀祖谱……纪录片跟真人秀对峙多年,终于出现自称“苹果梨”的东西了。节目或能扫扫历史文盲,唤起一些观众跟家中老人聊聊天的兴趣,也算有所得。”此外还有认证身份为某影视剧导演的实名微博“乐卤派报告”在2014年9月22日发布了一篇微博:“看本期《档案》,感觉不错,一段历史题材的尘封往事,切入角度不同,看来也不觉乏味沉重。说人而不是说事,片中提及了邓丽君、秦汉,还有《血战台儿庄》的编剧历程,既从人文的角度呈现了历史一瞬,亦成为“让历史活跃起来”这句栏目的品牌口号(slogan)有力注脚。这样精彩的节目会直接提高电视的关注力,赞一个!”
在相当一部分喜好历史题材节目的受众所发布的微博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历史题材的节目由创作到播出,是一个经过探讨、加工、展现学术严谨、历久弥新的心路过程。它既要客观还原真实,经得起历史考验;也要值得广大受众“鸡蛋里挑骨头”的检验——因为过去式的历史既不可撼动,也不会因为艺术手笔而改变,更不可呈现“风花雪月”误人子弟的内容,毕竟历史需要亲历者的情感共识,也需要后人铭记!
在2014年8月21日22:40一位北京西城微博名为cecille的学生发布微博写道:“这几天看电视剧《邓小平》太震撼了。对于从上学就开始抵触学习马毛邓的孩子们,这部电视剧会让大家对我们的国家,对政治政策来源有新的认识和了解。站在历史背景的角度看祖国的发展,不停感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可见,面对错误、改正错误,认真学习、面对历史是多么重要。这部剧要比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更让你感动!”由此可以看出,典型人物的塑造与故事的编织,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邓小平》这类历史题材的作品,并非是一味的强调高大全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描述他的生活、工作,甚至心路历程,这就让受众想看、爱看。可以说,这也是一种“特定时代一定思想的代表”的还原方式,象征着某种历史时代的特性和本质。特别是亲历过那段历史时期的观众,必然是喜闻乐见的;而对于没有经历过的观众,也是一部很好的了解当时历史环境和事件的佳作。
五、微观言论 把握方向
沉静思考当下网民在微博上的“呼声”,中肯的意见是对佳作的指引方向。笔者认为,历史类电视剧应该尽量真实的还原历史,反映更多史实。实际上,观众对于电视剧市场中,“粗制滥造”的戏说历史存在一定的厌倦感;同时,对于真实历史的渴望和奖赏大大提升。很大一部分观众,对于历史人物的形象、具体历史事件、人物服装、语言等元素,都渴望能够还原历史。
另外,历史题材的作品应该向更为平民化的方向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应该在反映政治成就的同时,更多的反映当时社会的世俗生活,比如经济生活或者文化生活。这样才能让观众愿意看,才能更加的“接地气儿”。
微博、微信等,作为新兴的社交媒体和言论场所,其受众的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职业等各种因素,致使每个人在观看历史题材的作品时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并通过新媒体手段表达其诉求!因此,只有合理、正确、理性的采纳微博受众的建议和意见,反复推敲,才能在作品的创作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可能的将作品制作成众望所归的精品。
尊重历史、平衡真实和艺术再创作,一直是历史题材作品创作的最基本标准。如能加之微博受众的建议和意见,理性结合,合理的平衡历史的严肃性与娱乐的趣味性,才会让历史题材的节目丰富多样,精彩好看又能寓教于乐。这是歷史题材节目“兼听则明”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