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用风险一直以来都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形式之一。本文从信用风险的概念、特点出发,详细分析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在我国的现实情况,即不良贷款率持续高位,资产充足率却停留低位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借鉴美国监管体系新构架,同时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性发展,对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信用风险管理
不良贷款率 资本充足率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融合,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的形式之下,而金融业的地位也日益加重,作为金融核心的商业银行,其平稳的运转关系到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因此,在当下金融产业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严格监管趋势下,有必要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积极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1)信用风险的基本概念。信用风险,也称违约风险,是指买卖一方或者债务人无法正常履行买卖合约或信用的品质发生变化导致买卖另一方或债权人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其主要形式分为违约风险和结算风险。
(2)信用风险的特点。信用风险的特点有很多,但是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非系统性风险可以算是其中较为突出的,它与相关联性有着相关之处。具体而言,它的出现往往是由某一独特的原因所致,与整个金融体系亦或商业银行发展模式没有系统、整体性的联系,是系统外部因素造成的影响。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在我国的现状
(1)市场份额集中。近年来,上市商业银行负债规模增速放缓,同业负债明显压缩,负债结构优化。截至2017年底,26家上市商业银行同业负债整体收缩9340亿元,同业负债占比从20.1%下降到18.5%,同时资产高度集中是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垄断”的征兆,较高的负债也是其中的重要体现。
(2)不良贷款率存在异常。我们常用不良贷款率来测量银行的信用风险,近几年随着“新常态”时期的到来,我国GDP增长出现新的变化,对于GDP的增速,国家进行宏观的把控,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高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3)信贷结构单一。据券商预计,2018年商业银行新增一般性贷款的规模将高于17年的13.8万亿水平,但是银行的信贷资源并不宽裕。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虽然近年来国家政策对中小企业有所倾斜,但大多数商业银行还是较为保守的与大型国有企业稳步合作,从而造成分布不平衡等问题的出现。
中美两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比分析
(1)外部环境对比。一是:社会信用与法律体系方面。我国近几年来,随着金融业新的业务模式以及新型产品的不断涌现,导致有关金融方面的犯罪案件层出不穷,但现行的法律却没有对其规定和量刑;但是美国政府制订的经济类法律体系对信用管理方面案件的指导十分完善,还一并成立了联邦储备体系等三个闻名世界的机构负责管理其商业银行信用的规范性。二是:政府监管方面。我国政府的监管效力不足,监管成本高,市场效率低,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但是美国政府对其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要求严格,在有关政策制订上都对其信息披露设计做出十分严谨的规定。
(2)内部环境对比。一是:信用评价体系。众所周知,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的风控部门会采取审理监管措施对其授信人进行信用的评价和审核,但是即使如此在我国确实缺少专用的与信用相关的评审分级机构。但是对于美国来说,穆迪、惠誉以及标普的世界闻名,这些机构会依据发行方历史的财务经营状况,对债券发行方进行系统的评估。二是:内控机制。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负责贷款管理的部门主要为信贷审批部、风险管理部和贷审会,缺少专用的管理贷款后期工作的部门。但是美国商业银行业务部的客户经理不仅要做好贷款前期调研工作,并且要分析每个公司的财务状况,使得部门有条不紊的进行经济发展活动。
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議
(1)宏观政策方面。有关部门应积极规范和落实我国银行业的监管制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重视信息披露。政府应在我国现有的信用环境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中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来保证金融监管的落实。我国银行业有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完善,可以保障商业银行所在的外部环境稳固不乱。
(2)金融市场方面。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正处于不平衡不协调状态,所以需要积极健全金融市场体制,改善资本市场缓慢发展状态,结合当下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新常态”宏观大背景,合理配比商业银行资产,创新使用灵活有价证券,降低信贷资产风险。
(3)银行自身方面。一方面,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评级系统。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仅通过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来判断企业的信用水平,缺乏对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自身经营能力和经营水平的动态分析。同时合理的信用评价体系,即从定性向定量转换的过程,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另一方面,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加深内控体系的建设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的重要保障,控制好风险点应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建立有效可行的内控机制达到自我完善与约束,同时明确细分各个级别、部门之间的责任,为建立高效内控体系打下基础。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一级市场业务远多于二级市场的业务操作,所以风险对冲的做法并不适合商业银行管控信用风险。那么面对形形色色的融资需求,商业银行如何判断并合理管控企业的融资,是当下银行业关注的重中之重,授信的合理性和信用的稳定性也是国家、资本市场和企业共同努力构建的,信用风险的规避和政策的完善还需继续发展。
[1]王艳丽.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5(16):245-245
[2]桂叶.资本充足率与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33家商业银行的证据[J].金融经济,2013(5):105-107
[3]杨菡.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分析[J].西部金融.2012(6):80-82
[4]刘芳.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金融与经济,2005(5):49-50
信用风险管理
不良贷款率 资本充足率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融合,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的形式之下,而金融业的地位也日益加重,作为金融核心的商业银行,其平稳的运转关系到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因此,在当下金融产业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严格监管趋势下,有必要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积极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1)信用风险的基本概念。信用风险,也称违约风险,是指买卖一方或者债务人无法正常履行买卖合约或信用的品质发生变化导致买卖另一方或债权人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其主要形式分为违约风险和结算风险。
(2)信用风险的特点。信用风险的特点有很多,但是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非系统性风险可以算是其中较为突出的,它与相关联性有着相关之处。具体而言,它的出现往往是由某一独特的原因所致,与整个金融体系亦或商业银行发展模式没有系统、整体性的联系,是系统外部因素造成的影响。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在我国的现状
(1)市场份额集中。近年来,上市商业银行负债规模增速放缓,同业负债明显压缩,负债结构优化。截至2017年底,26家上市商业银行同业负债整体收缩9340亿元,同业负债占比从20.1%下降到18.5%,同时资产高度集中是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垄断”的征兆,较高的负债也是其中的重要体现。
(2)不良贷款率存在异常。我们常用不良贷款率来测量银行的信用风险,近几年随着“新常态”时期的到来,我国GDP增长出现新的变化,对于GDP的增速,国家进行宏观的把控,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高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3)信贷结构单一。据券商预计,2018年商业银行新增一般性贷款的规模将高于17年的13.8万亿水平,但是银行的信贷资源并不宽裕。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虽然近年来国家政策对中小企业有所倾斜,但大多数商业银行还是较为保守的与大型国有企业稳步合作,从而造成分布不平衡等问题的出现。
中美两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比分析
(1)外部环境对比。一是:社会信用与法律体系方面。我国近几年来,随着金融业新的业务模式以及新型产品的不断涌现,导致有关金融方面的犯罪案件层出不穷,但现行的法律却没有对其规定和量刑;但是美国政府制订的经济类法律体系对信用管理方面案件的指导十分完善,还一并成立了联邦储备体系等三个闻名世界的机构负责管理其商业银行信用的规范性。二是:政府监管方面。我国政府的监管效力不足,监管成本高,市场效率低,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但是美国政府对其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要求严格,在有关政策制订上都对其信息披露设计做出十分严谨的规定。
(2)内部环境对比。一是:信用评价体系。众所周知,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的风控部门会采取审理监管措施对其授信人进行信用的评价和审核,但是即使如此在我国确实缺少专用的与信用相关的评审分级机构。但是对于美国来说,穆迪、惠誉以及标普的世界闻名,这些机构会依据发行方历史的财务经营状况,对债券发行方进行系统的评估。二是:内控机制。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负责贷款管理的部门主要为信贷审批部、风险管理部和贷审会,缺少专用的管理贷款后期工作的部门。但是美国商业银行业务部的客户经理不仅要做好贷款前期调研工作,并且要分析每个公司的财务状况,使得部门有条不紊的进行经济发展活动。
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議
(1)宏观政策方面。有关部门应积极规范和落实我国银行业的监管制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重视信息披露。政府应在我国现有的信用环境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中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来保证金融监管的落实。我国银行业有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完善,可以保障商业银行所在的外部环境稳固不乱。
(2)金融市场方面。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正处于不平衡不协调状态,所以需要积极健全金融市场体制,改善资本市场缓慢发展状态,结合当下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新常态”宏观大背景,合理配比商业银行资产,创新使用灵活有价证券,降低信贷资产风险。
(3)银行自身方面。一方面,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评级系统。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仅通过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来判断企业的信用水平,缺乏对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自身经营能力和经营水平的动态分析。同时合理的信用评价体系,即从定性向定量转换的过程,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另一方面,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加深内控体系的建设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的重要保障,控制好风险点应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建立有效可行的内控机制达到自我完善与约束,同时明确细分各个级别、部门之间的责任,为建立高效内控体系打下基础。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一级市场业务远多于二级市场的业务操作,所以风险对冲的做法并不适合商业银行管控信用风险。那么面对形形色色的融资需求,商业银行如何判断并合理管控企业的融资,是当下银行业关注的重中之重,授信的合理性和信用的稳定性也是国家、资本市场和企业共同努力构建的,信用风险的规避和政策的完善还需继续发展。
[1]王艳丽.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5(16):245-245
[2]桂叶.资本充足率与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33家商业银行的证据[J].金融经济,2013(5):105-107
[3]杨菡.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分析[J].西部金融.2012(6):80-82
[4]刘芳.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金融与经济,2005(5):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