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一双慧眼,看透“健康”信息

来源 :健康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phe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可能会犯错。媒体不一定全对。那么,我们究竟该相信谁呢?答案是,相信科学。科学可以帮我们练就一双慧眼,让我们不那么容易上当受骗。练就一双慧眼,容易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您只要学会问几个简单的问题,拥有“火眼金睛”就只是个时间问题。
  
  健康信息浩瀚如海,真假难辨,如果您是一个“眼神”不好的人,确实很容易上当。做一个聪明的“健康”信息消费者,先从练就一双慧眼开始吧。
  文明发展和科技发达的一个后果是,我们今天生活的环境已经变了。许多原来的老经验已经不怎么灵了。
  “坐月子”就是一个例子。过去,卫生和营养条件差,生了孩子后呆在家里更安全。但是,在今天的营养和卫生条件下,“坐月子”的许多清规戒律都是不健康的。因此,现代人需要的“健康”信息应该主要来自最新科学研究成果。
  科学研究日新月异。科学方法也是五花八门。普通人不可能精通科学。但是,凡是重要的都是简单的。练就一双慧眼,从问简单问题开始。
  
  一问内容是否科学
  
  首先,怎么判断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是否科学?您只要问下面5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
  
  问题1 这项成果来自什么研究?
  看到一条“健康”信息时,您需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条信息来自什么类型的研究?我们经常看到,某些“健康”信息会冠上“美国的一项研究证明”“德国的研究发现”等头衔。其实,“健康”信息的科学研究方法有很多种。其中的许多研究设计不能证明因果关系,只能为设计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那么,什么样的研究可靠性比较高呢?
  一般来说,和我们健康相关的研究,在人身上做的研究比在动物身上做的研究可靠性高。在人身上做的研究,实验型研究比观察型研究可靠。
  前面的文章中讲到的西红柿和前列腺癌关系的研究,就是一个典型的观察型研究。这种研究不能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做出的结论不可能很准确。如果大量的观察型研究都得出了相似的结论,研究的可靠性会得到一定提升。
  对于一项科学研究来说,真正的“金标准”是随机对照实验,尤其是随机双盲实验。
  什么是随机双盲实验?
  举个例子,我想证明吃绿豆粉能降血脂。那么,就要选一群志愿者来参加实验。我要把这群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吃绿豆粉,另一组吃外观、味道都和绿豆粉很像的安慰剂。此外,我还要有几个观察者,随时观察实验的进展。所谓的双盲,就是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和观察者都不知道谁吃的是绿豆粉,谁吃的是安慰剂。
  随机双盲实验要求高,难度大,很费钱。那些宣传得天花乱坠的保健品,几乎没有一个是经过随机双盲实验得出结论的。所以,大多数保健品宣传中所说的功效都没有可靠的科学证据。
  那么,随机双盲实验得出的结论就万无一失吗?
  不是。再严谨的科学研究,也只能达到百分之八九十的准确性。通常,一个严格的随机双盲实验得出结论后,不管这个实验有多权威,我们都不能轻易下结论。其他的科学家还要继续做实验,反复验证这个结果。如果经过不同科学家的几轮“轰炸”,都得出了同样的实验结果,这个结论的可信性就很高了。
  
  问题2 这个研究的结论和原因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
  现在您可能明白了,用科学的方法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时间是很漫长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您就不会对那些耸人听闻的结论轻易相信了。
  比如,媒体曾经热炒过一个话题“淮河流域污染严重,造成当地居民得癌症的很多”。我们应该怎么来看这件事?
  首先,癌症不是急性传染病,不会由一个因素引起。工业污染河流。河流污染土地。污染的土地种出的食物吃了之后,至少要很多年才有可能和癌的发生有关系。
  所以,现在得的癌症也许和很多年前的污染有关系。和近1~2年的污染关系不大。
  另外,癌症的发生原因很复杂。它和基因、环境都有关系。环境的污染肯定是得癌症的一个危险因素。但是,说它是造成癌症的唯一因素,显然不科学。
  美国哈佛大学的专家估计,烟草、肥胖和饮食造成60%的癌症死亡。环境和食品污染只造成3%的癌症死亡。环境污染固然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但是,把环境污染看做是癌症高发的唯一因素,就有点狭隘了。
  
  问题3 这个研究的对象是谁?
  我们看到一个新的研究报告时,还要注意看它的研究对象是谁。
  假如您从电视上看到这样一条新闻:有一种新的降血糖药可以快速降低血糖。得糖尿病的小白鼠吃了这种药后,血糖大幅降低。
  恩,这确实是一条好消息。但是,请注意,这只是小白鼠身上得出的结论。这种药物对小白鼠有效,对人也会有效吗?不一定。
  比如,曾经轰动一时的苏丹红致癌新闻,结论就来自动物研究。有科学家做过严谨的计算:要把动物实验“苏丹红致癌”的结论用在人身上,一天要吃1,000个被苏丹红污染的红心鸭蛋,还得吃相当长的时间!
  大家都知道,动物研究的结果是不能直接套用到人身上的。要用到人身上,还需要在动物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做研究。
  即便一个研究的对象是人,您也要注意看看,研究结论放在您身上是不是也适用。比如,您是一位45岁的男性。某项研究的对象都是70岁左右的男性。几乎可以肯定,这项研究的结论不适合您。
  
  问题4 这项研究的规模有多大?
  您玩过扔硬币的游戏吗?一个硬币扔10次的话,可能会有8次是国徽朝上。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国徽朝上的几率要比麦穗朝上的几率大?当然不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我们扔1,000次,甚至更多次硬币,会发现国徽朝上和麦穗朝上的次数几乎是相等的。
  同样的道理在科学研究中也适用。
  所以,一项研究对象有几百人,甚至几千人的研究,要比一项只有几十个研究对象的研究更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问题5 谁为这项研究埋单?
  如果您是得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一项设计很完善的研究证明,某种药物对预防这种疾病非常有效,您会欣喜若狂吗?且慢,在兴奋之余您最好仔细查一查,是谁在为这项研究埋单。
  为什么?以医药研究为例。很多新药的开发研究,资金来源于医药公司。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研究都是不可靠的。但是,既然是王婆卖瓜,就免不了有自卖自夸的嫌疑。
  2007年,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医药公司赞助的药物研究,84%都是持肯定结论。医药公司之外的独立基金赞助的药物研究,只有62%得出了肯定结论。而且,医药公司赞助的药物研究,规模也比一般的研究要小。
  
  二问来源是否可靠
  
  其次,怎么判断您得到的“健康”信息来源是可靠的?您只要问2个简单的问题就心中有数了。
  
  问题1 专家说的有科学证据支持吗?
  如何保证您得到的“健康”信息科学可 靠?您也许已经得出结论了:相信科学但不迷信科学。前面我们也提到,不能迷信专家。那么,我们怎么看待专家的说法呢?毕竟他们有更专业的知识背景呀!
  答案其实很简单:真正的科学结论不能光凭专家的意见。关键要看专家说的有没有科学证据。专家能判断产生证据的研究设计是不是合理、可靠。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就乱说一气的所谓专家,一定是伪专家。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向美国学习。
  2003年,SARS肆虐全球的时候,中美媒体在报道SARS信息上的差别非常明显。
  我们国内的媒体每天报道的都是某某专家在说什么。相反,美国的媒体讲的都是到目前为止有证据证明什么,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证明什么。
  现在,我们回想一下,SARS是一种很新的传染病。既然大家以前都没见过这种病,当时怎么可能会有关于这种病的专家呢?
  
  问题2 提供信息的媒体可信吗?
  过去,药师、护士、医生,这些专业人士是我们获取“健康”信息的唯一来源。今天,我们动一动手指就能从网上得到成千上万关于健康的信息,多得让您读不完。
  更糟糕的是,这些关于健康的信息,经常是前后矛盾。一条信息说,“菠菜炒豆腐,吃了好”。下一条信息说“菠菜炒豆腐,吃了不好”。我们该信谁?
  通常,问下面5个简单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鉴别媒体是否可信。
  问题1:提供信息的媒体是不是一个公信力很高的媒体?
  一般情况下,公信力高的媒体会比较“爱惜羽毛”。比如,国家权威机构的网站,国家权威机构的新闻发布会,国内外有一定历史,权威性很高的媒体等。
  为了维护自身的信誉,这样的媒体会花更多的精力核实新闻来源。所以,想要寻找“靠谱”的健康相关信息,首先要选择“靠谱”的媒体。
  问题2:其他公信力很高的媒体和这个媒体的报道有没有矛盾?
  再权威的媒体,也可能做出失实报道。一个聪明的办法就是,多找几个信得过的媒体,交叉对比他们的报道内容。如果几个媒体之间的报道内容在“打架”,您就要非常小心了。
  问题3:您找到的信息来自于最新的研究,还是很久以前的研究成果?
  如果这个信息是很久以前的研究,那么,这个结论很可能已经被新的研究更新或者推翻了。如果您还是执着于老的研究,就有点落伍了。
  问题4:媒体所报道的内容,有没有权威的资料来源?
  “一杯喝掉三斤肉。何炅老师给力推荐:左旋黑咖啡。”这样的内容,您会信吗?
  在查看新闻报道时,要注意看看内容有没有权威的信息来源支持。以热销的左旋咖啡为例。您只需要稍微查一下,就会发现何炅已经在微博上公开声明,从没有代言过任何减肥产品。何炅这种“被代言”的现象,在网络上很常见。同理,那些含糊其辞地写着“某专家说”“某国家权威机构说”,从不注明具体人名和来源的新闻媒体,最好不要相信。
  问题5:媒体所报道的内容,是不是有明显的倾向性?
  假如某个新闻报道给某种治疗技术或者药物冠上“神奇”“绝对安全”之类的头衔,肯定是不可信的。
  比如,报道一项最新的治疗技术,客观的报道会给您详细列出这种治疗的优势和劣势。相反,带有倾向性的报道会故意忽略劣势,只讲优势。
  如果这篇报道的内容最终目的是为了向您兜售某种产品,您最好别相信。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阑尾炎术后患者康复中使用集束化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的60例阑尾炎手术患者,患者均接受腹腔镜阑尾炎手术治疗,根据随机数字
目的:分析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中临床医学检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血液细胞检验且血型相同的患者78例作为研究样本,血液细胞检验在不同
目的:分析并研究肝内胆管结石采取肝叶切除术配合胆道镜诊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区间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探究对象本院普外科接诊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统计66例,以奇偶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