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邓小平的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认真贯彻《纲要》,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加强对中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中专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 中专生的道德教育应从培养道德情感入手
当人们产生了道德情感以后,他的内心就会孕育起深挚的情感体验,形成一种强烈的道德义务感,这种道德义务感会成为他从事道德行为的强大内驱力,他会因做了好事而感到由衷的满足和欢乐,会因做了错事而感到痛苦和悔恨,会因做了坏事而感到极大的愤怒和憎恨。因此,从道德情感入手,培养学生积极、健康、深挚的道德情感对于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培养中专学生对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情的愉悦之情,可以经常组织开展一些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活动,并使其形成习惯。比如:帮助学习落后的同学,帮助生活困难的学生,修理桌椅板凳,植树造林,到社会做义工等。在活动中,学生亲眼看到自己的劳动给别人、给社会带来了利益,内心就会产生一种由衷的愉悦之情。经过长期坚持和努力,这种行为就会逐渐发展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习惯,在这种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道德情感也会逐步巩固下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不仅要促使他们对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情感受到愉快,还要使他们对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情感到厌恶。社会上既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所以,我们既要让学生接触真、善、美,也不应该回避假、丑、恶。道德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假、丑、恶的厌恶之情。这种情感只有在和坏人坏事的斗争中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在斗争中要使学生相信善良和正义终会战胜邪恶,只有在此基础上,他们才有可能自觉地去和坏人坏事进行斗争,进而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并使他们对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情的厌恶之情形成并巩固下来。
二、 中专生的道德教育要重视科学知识的作用
科学知识是人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深刻地分析和认识错综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缩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才能提高他们区分和评价是非、真假、善恶和美丑的能力。教育实践经验反复证明,无知是青少年学生犯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无知和愚昧始终是相连的。愚昧无知,就会好坏不分、美丑不辨、是非不清,把斗殴当勇敢,把流氓当英雄,把偷窃当本领,把害人当快乐。因而,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打开他们的眼界,开阔他们的胸怀,使他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对于培养他们的良好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学知识对于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并不意味着知识越多,道德水平就越高。现实中的确存在一些人,尽管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但道德水平并不高。这种现象的产生,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把科学知识所包含的教育因素全部发挥出来,使知识转化为一种现实的道德力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教材中的知识信息和情感信息同时输入学生的大脑,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活动,从而培养起他们高尚的道德信念。当然,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不仅要利用教材的力量,还要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因为教师是学生崇拜的偶像,教师对待科学知识的情感和态度会对学生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作用将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三、 中专生的道德教育要注重加强实践锻炼
道德教育过程的首要阶段是教师通过种种教育手段将社会性的思想言行规范灌输给学生,使他们消化理解,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在这个阶段中,掌握道德知识,认识思想言行规范和执行它的意义是必要的。但是,要使知识真正成为学生日常行为中经常起作用的动力,还必须把知识转化为信念。知识变成信念的主要条件是使学生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和有情感色彩的体验,这种经验和体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脱离实践,单凭道德知识的传授和口头的教育是不可能获得的。
道德教育的第二阶段,就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使学生用已接受的思想言行规范指导自己的行动,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养成履行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形成。如果教师只注意口头教育而没有组织系统的实践活动,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而且也不能使学生真正提高道德认识,养成丰富的道德情感和坚强的道德意志。所以,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最要紧的不在于对学生的口头感化,而是合理地组织他们的实践活动。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活动各有特点,又互为补充。就拿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来说,虽然这种实践活动对学生掌握理论方面的知识、养成脑力劳动的品质和习惯有独特的作用,但是,如果不与其他实践形式相结合,学生的思想方面就会出现某种缺陷。例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但不愿参加体力劳动,对集体活动缺乏兴趣,不关心别人,等等。因此,组织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不应单一化,不能以一种实践形式代替另一种实践形式,而应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德育实践是德育过程中的基本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它还必须与社会的基本实践形式相结合。我们应当看到,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除学校教育外,必然要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众多方面的影响。因而,学校教育不能与社会的实际生活相脱离。应当依据教育计划,从思想品德的实际出发,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南昌市卫生学校)
—、 中专生的道德教育应从培养道德情感入手
当人们产生了道德情感以后,他的内心就会孕育起深挚的情感体验,形成一种强烈的道德义务感,这种道德义务感会成为他从事道德行为的强大内驱力,他会因做了好事而感到由衷的满足和欢乐,会因做了错事而感到痛苦和悔恨,会因做了坏事而感到极大的愤怒和憎恨。因此,从道德情感入手,培养学生积极、健康、深挚的道德情感对于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培养中专学生对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情的愉悦之情,可以经常组织开展一些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活动,并使其形成习惯。比如:帮助学习落后的同学,帮助生活困难的学生,修理桌椅板凳,植树造林,到社会做义工等。在活动中,学生亲眼看到自己的劳动给别人、给社会带来了利益,内心就会产生一种由衷的愉悦之情。经过长期坚持和努力,这种行为就会逐渐发展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习惯,在这种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道德情感也会逐步巩固下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不仅要促使他们对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情感受到愉快,还要使他们对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情感到厌恶。社会上既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所以,我们既要让学生接触真、善、美,也不应该回避假、丑、恶。道德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假、丑、恶的厌恶之情。这种情感只有在和坏人坏事的斗争中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在斗争中要使学生相信善良和正义终会战胜邪恶,只有在此基础上,他们才有可能自觉地去和坏人坏事进行斗争,进而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并使他们对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情的厌恶之情形成并巩固下来。
二、 中专生的道德教育要重视科学知识的作用
科学知识是人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深刻地分析和认识错综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缩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才能提高他们区分和评价是非、真假、善恶和美丑的能力。教育实践经验反复证明,无知是青少年学生犯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无知和愚昧始终是相连的。愚昧无知,就会好坏不分、美丑不辨、是非不清,把斗殴当勇敢,把流氓当英雄,把偷窃当本领,把害人当快乐。因而,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打开他们的眼界,开阔他们的胸怀,使他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对于培养他们的良好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学知识对于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并不意味着知识越多,道德水平就越高。现实中的确存在一些人,尽管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但道德水平并不高。这种现象的产生,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把科学知识所包含的教育因素全部发挥出来,使知识转化为一种现实的道德力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教材中的知识信息和情感信息同时输入学生的大脑,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活动,从而培养起他们高尚的道德信念。当然,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不仅要利用教材的力量,还要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因为教师是学生崇拜的偶像,教师对待科学知识的情感和态度会对学生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作用将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三、 中专生的道德教育要注重加强实践锻炼
道德教育过程的首要阶段是教师通过种种教育手段将社会性的思想言行规范灌输给学生,使他们消化理解,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在这个阶段中,掌握道德知识,认识思想言行规范和执行它的意义是必要的。但是,要使知识真正成为学生日常行为中经常起作用的动力,还必须把知识转化为信念。知识变成信念的主要条件是使学生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和有情感色彩的体验,这种经验和体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脱离实践,单凭道德知识的传授和口头的教育是不可能获得的。
道德教育的第二阶段,就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使学生用已接受的思想言行规范指导自己的行动,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养成履行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形成。如果教师只注意口头教育而没有组织系统的实践活动,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而且也不能使学生真正提高道德认识,养成丰富的道德情感和坚强的道德意志。所以,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最要紧的不在于对学生的口头感化,而是合理地组织他们的实践活动。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活动各有特点,又互为补充。就拿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来说,虽然这种实践活动对学生掌握理论方面的知识、养成脑力劳动的品质和习惯有独特的作用,但是,如果不与其他实践形式相结合,学生的思想方面就会出现某种缺陷。例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但不愿参加体力劳动,对集体活动缺乏兴趣,不关心别人,等等。因此,组织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不应单一化,不能以一种实践形式代替另一种实践形式,而应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德育实践是德育过程中的基本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它还必须与社会的基本实践形式相结合。我们应当看到,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除学校教育外,必然要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众多方面的影响。因而,学校教育不能与社会的实际生活相脱离。应当依据教育计划,从思想品德的实际出发,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南昌市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