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恩格尔系数在我国的横向比较,发现恩格尔系数在用于我国横向比较时,具有很大的缺陷。分析缺陷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对思格尔系数的修正,使之能更好地反映我国不同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
关键词:恩格尔系数居民生活水平横向比较
一、引言
恩格尔系数自提出后,被广泛地应用于测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贫困或者富裕程度,在评价西方国家居民生活水平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世界粮农组织(FAO)将恩格尔系数作为评价国家或者地区贫富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恩格尔系数在30%以下的为最富裕,30%~40%为富裕,40%~50%为小康,50%~60%为温饱,60%以上为绝对贫困。
二、恩格尔系数在横向比较时的缺陷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也将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直接将恩格尔系数应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时会得出荒谬的结论。
首先分析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情况,根据表1的数据,山西、吉林、黑龙江三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8000元以下,远低于上海、江苏、浙江地区,但恩格尔系数却都在0.360以下,低于上海、江苏和浙江。根据恩格尔系数关于贫富的判定标准,这5个地区应该算是我国“富裕”地区了。而事实上,山西、吉林、黑龙江在我国是相对落后的地区。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角度来说,这3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没有上海的一半。显然在评价一个地区的贫富程度时,恩格尔系数给出了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截然相反的结果。因此,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恩格尔系数之间的矛盾只能说明在作横向分析时,不能直接用来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而在农村,恩格尔系数与人均纯收入之间的矛盾没有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与其可支配收入之间的矛盾那么突出。
在进行城乡比较时,根据表1的数据,大部分地区的恩格尔系数能够反映一定程度的城乡差距。但也有例外,如上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及城镇居民的一半,但恩格尔系数却低于城镇居民的0.364,这显然也与事实相背离。
因此,用恩格尔系数对中国各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居民生活水平横向比较时存在一定的缺陷。
三、缺陷产生的原因探讨
(一)食品消费结构的差异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生存需要,已经从纯粹量的满足转变为对质的提高,他们更加注重食品的营养,不仅吃得好,而且吃得精、吃得细、吃得鲜、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食品消费结构上的不同引起了恩格尔系数对于居民生活水平反映的扭曲。如表2,上海、江苏、浙江在肉禽制品、水产品、烟酒饮料、糕点类上的支出远大于黑龙江、山西、吉林3省。这也就导致了上海、江苏、浙江的恩格尔系数高于黑龙江、山西、吉林3省。
(二)非纯粹食品支出的影响
“纯粹的食品支出”是指不包含或者基本不包含服务费用以及加工费用的食品支出,随着我国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我国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饮食业社会化服务程度的提高,人们在从市场上购买的食品中,越来越多的成品、半成品食品成为人们的首选,“未加工过”的食品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加工过”的食品所占比例上升。出于“社交”的需要,人们外出就餐的比例开始上升。如上海,在外用餐支出占了食品总支出的近四分之一,是黑龍江、山西、吉林三省的几倍。外出就餐不仅包含了食品的费用,也包括了隐含在食品费用中的服务费用和加工费用。“纯粹的食品支出”与包含了服务费用以及加工费用在内的“非纯粹食品支出”之间在数量上产生很大了的差额,这导致了食品消费支出的很大差异。我国各地区“非纯粹食品支出”的不一致,也是导致食品消费支出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恩格尔系数的修正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造成恩格尔系数的横向分析失效的原因是不同地区的食品消费结构的不同与非纯粹食品支出的影响,因此,“恩格尔系数的‘食物支出’应该有明确的统计含义”。恩格尔最初是以生活必需品支出作为恩格尔系数的分子的,显然现在的食品支出已经脱离了生活必需品的范畴了,各个地区生活水平以及消费观念的不同,导致了各地区食品支出实际的不一致(虽然统计口径一致,但支出结构差异较大),简单的使用食品支出作为恩格尔系数的分子项已经不能满足横向比较的要求。为此我们将“食品支出”定义为在各个收入水平下,维持生活所必需的食品支出,即“生活必需型食品”。此时,恩格尔系数的定义修正为:
修正的恩格尔系数=(生活必需型食品消费支出/家庭消费总支出)×100%
但这个修正后的定义在应用时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修正后的恩格尔系数必定比原来的恩格尔系数要小,因此利用恩格尔定律进行居民生活水平的分析时,原来的标准必须改变。如果仅仅是利用修正后的恩格尔系数作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横向分析,则只需要计算修正的恩格尔系数即可。第二,何谓“生活必需型食品”?根据经济学原理,“生活必需型食品”随居民的收入变化而变化的幅度不大,即该食物的收入弹性系数小,其实这与恩格尔最初提出的生活必需品支出的观点也是一致的。在居民的食品消费中,诸如外出就餐的消费、营养型、休闲型食物消费等的收入弹性系数必然是较大的。本文利用了1995—2004年10年中全国城镇居民不同食品的消费额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数据计算了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构成中各种食物消费的收入弹性系数,如表3所示。计算公式为:
RYd=(△Q/Q)/(△Yd/Yd)
其中,△Q为该食品1995年至2004年的人均消费额之差;Q表示1995年至2004年该食品的人均消费额的均值;△Yd表示1995年至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差:Yd表示1995年至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均值。
利用表3的计算结果,根据聚类分析,可以将烟草类、酒和饮料、干鲜瓜果类、坚果及果仁、糕点类、奶及奶制品、其他食品以及在外就餐归为一类,称之为非生活必需型食品,其余部分则为生活必需型食品。因此在利用恩格尔系数作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分析时,就应该将上面的收入弹性较大的食品即非生活必需型食品剔除,利用生活必需型食品计算修正后的恩格尔系数比较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修正后的2004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如表4所示。
显然,用修正的恩格尔系数在进行横向比较时,相对于传统的恩格尔系数,修正的恩格尔系数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致性更强。因而,修正的恩格尔系数比传统的恩格尔系数具有更强的解释性。
用生活必需型食品支出作为恩格尔系数的分子项,更能反映恩格尔定律的“低收入家庭花费在生活必需品上的支出,占其总收入的比重较大;而高收入家庭花费在生活必需品方面的支出,占其总收入的比重较小”这样一个规律。同时也消除了食品消费结构不一致所造成的恩格尔系数不可比性的影响。
五、小结
在对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作横向分析时,不仅要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更要考虑到不同地区消费结构的不同,切不可仅依据恩格尔系数下结论。另外,由于农村居民各种类型的食物消费的自给性,其统计难度较大,因此本文没有给出农村居民修正后的恩格尔系数。同时,从技术角度上,恩格尔系数的估计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抽样时利用分层的方法进行估计,利用特定的指标将不同的地区进行聚类,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进行分层抽样,这样得到的恩格尔系数,其误差相对较小。
关键词:恩格尔系数居民生活水平横向比较
一、引言
恩格尔系数自提出后,被广泛地应用于测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贫困或者富裕程度,在评价西方国家居民生活水平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世界粮农组织(FAO)将恩格尔系数作为评价国家或者地区贫富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恩格尔系数在30%以下的为最富裕,30%~40%为富裕,40%~50%为小康,50%~60%为温饱,60%以上为绝对贫困。
二、恩格尔系数在横向比较时的缺陷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也将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直接将恩格尔系数应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时会得出荒谬的结论。
首先分析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情况,根据表1的数据,山西、吉林、黑龙江三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8000元以下,远低于上海、江苏、浙江地区,但恩格尔系数却都在0.360以下,低于上海、江苏和浙江。根据恩格尔系数关于贫富的判定标准,这5个地区应该算是我国“富裕”地区了。而事实上,山西、吉林、黑龙江在我国是相对落后的地区。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角度来说,这3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没有上海的一半。显然在评价一个地区的贫富程度时,恩格尔系数给出了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截然相反的结果。因此,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恩格尔系数之间的矛盾只能说明在作横向分析时,不能直接用来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而在农村,恩格尔系数与人均纯收入之间的矛盾没有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与其可支配收入之间的矛盾那么突出。
在进行城乡比较时,根据表1的数据,大部分地区的恩格尔系数能够反映一定程度的城乡差距。但也有例外,如上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及城镇居民的一半,但恩格尔系数却低于城镇居民的0.364,这显然也与事实相背离。
因此,用恩格尔系数对中国各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居民生活水平横向比较时存在一定的缺陷。
三、缺陷产生的原因探讨
(一)食品消费结构的差异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生存需要,已经从纯粹量的满足转变为对质的提高,他们更加注重食品的营养,不仅吃得好,而且吃得精、吃得细、吃得鲜、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食品消费结构上的不同引起了恩格尔系数对于居民生活水平反映的扭曲。如表2,上海、江苏、浙江在肉禽制品、水产品、烟酒饮料、糕点类上的支出远大于黑龙江、山西、吉林3省。这也就导致了上海、江苏、浙江的恩格尔系数高于黑龙江、山西、吉林3省。
(二)非纯粹食品支出的影响
“纯粹的食品支出”是指不包含或者基本不包含服务费用以及加工费用的食品支出,随着我国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我国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饮食业社会化服务程度的提高,人们在从市场上购买的食品中,越来越多的成品、半成品食品成为人们的首选,“未加工过”的食品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加工过”的食品所占比例上升。出于“社交”的需要,人们外出就餐的比例开始上升。如上海,在外用餐支出占了食品总支出的近四分之一,是黑龍江、山西、吉林三省的几倍。外出就餐不仅包含了食品的费用,也包括了隐含在食品费用中的服务费用和加工费用。“纯粹的食品支出”与包含了服务费用以及加工费用在内的“非纯粹食品支出”之间在数量上产生很大了的差额,这导致了食品消费支出的很大差异。我国各地区“非纯粹食品支出”的不一致,也是导致食品消费支出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恩格尔系数的修正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造成恩格尔系数的横向分析失效的原因是不同地区的食品消费结构的不同与非纯粹食品支出的影响,因此,“恩格尔系数的‘食物支出’应该有明确的统计含义”。恩格尔最初是以生活必需品支出作为恩格尔系数的分子的,显然现在的食品支出已经脱离了生活必需品的范畴了,各个地区生活水平以及消费观念的不同,导致了各地区食品支出实际的不一致(虽然统计口径一致,但支出结构差异较大),简单的使用食品支出作为恩格尔系数的分子项已经不能满足横向比较的要求。为此我们将“食品支出”定义为在各个收入水平下,维持生活所必需的食品支出,即“生活必需型食品”。此时,恩格尔系数的定义修正为:
修正的恩格尔系数=(生活必需型食品消费支出/家庭消费总支出)×100%
但这个修正后的定义在应用时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修正后的恩格尔系数必定比原来的恩格尔系数要小,因此利用恩格尔定律进行居民生活水平的分析时,原来的标准必须改变。如果仅仅是利用修正后的恩格尔系数作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横向分析,则只需要计算修正的恩格尔系数即可。第二,何谓“生活必需型食品”?根据经济学原理,“生活必需型食品”随居民的收入变化而变化的幅度不大,即该食物的收入弹性系数小,其实这与恩格尔最初提出的生活必需品支出的观点也是一致的。在居民的食品消费中,诸如外出就餐的消费、营养型、休闲型食物消费等的收入弹性系数必然是较大的。本文利用了1995—2004年10年中全国城镇居民不同食品的消费额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数据计算了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构成中各种食物消费的收入弹性系数,如表3所示。计算公式为:
RYd=(△Q/Q)/(△Yd/Yd)
其中,△Q为该食品1995年至2004年的人均消费额之差;Q表示1995年至2004年该食品的人均消费额的均值;△Yd表示1995年至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差:Yd表示1995年至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均值。
利用表3的计算结果,根据聚类分析,可以将烟草类、酒和饮料、干鲜瓜果类、坚果及果仁、糕点类、奶及奶制品、其他食品以及在外就餐归为一类,称之为非生活必需型食品,其余部分则为生活必需型食品。因此在利用恩格尔系数作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分析时,就应该将上面的收入弹性较大的食品即非生活必需型食品剔除,利用生活必需型食品计算修正后的恩格尔系数比较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修正后的2004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如表4所示。
显然,用修正的恩格尔系数在进行横向比较时,相对于传统的恩格尔系数,修正的恩格尔系数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致性更强。因而,修正的恩格尔系数比传统的恩格尔系数具有更强的解释性。
用生活必需型食品支出作为恩格尔系数的分子项,更能反映恩格尔定律的“低收入家庭花费在生活必需品上的支出,占其总收入的比重较大;而高收入家庭花费在生活必需品方面的支出,占其总收入的比重较小”这样一个规律。同时也消除了食品消费结构不一致所造成的恩格尔系数不可比性的影响。
五、小结
在对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作横向分析时,不仅要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更要考虑到不同地区消费结构的不同,切不可仅依据恩格尔系数下结论。另外,由于农村居民各种类型的食物消费的自给性,其统计难度较大,因此本文没有给出农村居民修正后的恩格尔系数。同时,从技术角度上,恩格尔系数的估计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抽样时利用分层的方法进行估计,利用特定的指标将不同的地区进行聚类,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进行分层抽样,这样得到的恩格尔系数,其误差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