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赚钱拼命「捐」

来源 :数字商业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t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龙喜欢热闹,也习惯在任何场合里转客为主,控制全局。他的气场似乎无人能及,但又毫无压迫感,采访团队十几个人,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被照顾和被重视。谈到自己已经走过的58年人生,他笑着表示:“曾经挥金如土过,如今更需要人生多意义。”那是真正的历经了人生百态、阅尽了尘世繁华后的通透与豁达。
  做事讲规矩,玩收藏“误入”慈善路
  数字商业时代:你是不是有些微的强迫症?比如你不允许工作人员乱用纸杯。
  成龙:对,我是个很有规矩的人,在我的剧组,大家都要遵守我的规矩,抽烟有抽烟的地方,垃圾要捡起来,不能穿拖鞋上班,每个人要有工作包、制服。不只有强迫症,我还有洁癖,家里的卫生我都是自己打扫,除了地面,我连天花板都要用吸尘器吸。
  数字商业时代:《十二生肖》是你的第101部电影,讲的是古玩文物的故事。我去过你在香港九龙城的货仓,看过你的收藏,那是非常惊人的一个数量,你自己有没有清点过?
  成龙:我曾经派了一支摄制队伍进去,清点、拍摄、编号,拍了两个月还没拍完。
  数字商业时代:你的收藏里各式各样的古玩都有,看得出爱好很杂,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玩收藏的?
  成龙:我收藏差不多有30年了,蔡澜应该算是我的半个老师,他跟我讲,你一定要找个嗜好,任何东西都行。我是个粗人,那时候就喜欢玩高科技,连老爷车我都不喜欢。我去到他的办公室,那里有很多古色古香的东西,我觉得好看,但不懂,我就先跟着他玩白玉,开始一步步玩收藏。
  数字商业时代:在收藏上,你有没有个人的偏好?
  成龙:没有,我没有长性,喜新厌旧,我很怕人家送一样特别的东西给我,送了我,我就开始收藏,变成没有固定的嗜好,杯子也收,调羹也收,枪也收,刀也收,手铐也收,每一样东西我都在玩,可是当我存了1000多个杯子后我发现我又不喜欢,就开始收红酒,到了后来又不喜欢。我开始问自己,你收藏它们来干嘛?既要找地方摆,还要找人照顾它,现在很头痛,浪费我很多时间、空间,又不能丢掉,每个都值钱,都有故事,但对我来讲都是垃圾。我现在找了个办法,就是把它们都卖掉,拿那些钱去做慈善。
  曾做“伪慈善”,如今更懂“施比受有福”
  数字商业时代:说到慈善,很多人都觉得尤其名人做慈善是在沽名钓誉,对这样的说法你是怎么看的?
  成龙:我也是做假慈善出身,最早我去看望福利院的儿童,是因为人家讲这样对你的形象和电影都有帮助,连带去的礼物都是别人为我准备好的。我是觉得,好人毕竟不是圣人,他需要不断成长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所以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和鼓励,少一些苛责,这样好人才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给别人一个做好人的机会,本身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你说有没有害群之马?一定有,树大有枯枝,所以就需要有监管机构,不要给别有用心的人挂羊头卖狗肉,中饱私囊。
  数字商业时代:成龙的慈善基金可以算是开启了以艺人名义成立慈善基金会的先河,至今也快25年了,几乎没有负面新闻和遭受过质疑,你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
  成龙:我的经验是很个人的,比如每个基金会都有支出,每一笔捐款都有30%~35%用来作为行政费用,但我的做法是,你捐一百万,就用一百万,行政费用我来给,零支出,所以账目干干净净、清清楚楚,旁边就没有人能说你什么。但我觉得,不要个个都把我当目标,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千万不要力不从心地去做,小基金有小基金的做法,一个小基金帮一个人就够了,我们中国十来亿人,有6亿人愿意做善事,一人帮一个,那就没有穷人了。
  数字商业时代:那到现在,你觉得慈善对于你的意义是什么?
  成龙:其实最简单一点就是,它带给我快乐。很多年前,我在广州火车站,坐在车子里等行李,看到不远处的转盘底下,坐着一个穿白衬衫的年轻人,他正面无表情,眼神很茫然地看着天,一动不动,那个姿势保持了很久,看着他,我就想到以前听到过的一个故事:有个人来深圳打工,可是钱用光了,也没有找到工作,他只好用三个月的时间走回了四川的六盘水。我就特别主观地认为这个年轻人应该就是类似的遭遇,就叫助手拿了500块钱给他,我听不到他们说什么,但我看得到那个年轻人的表情,他整个傻掉,眼睛一直就追随着她,直到我们的车走掉。也许他的遭遇根本不是我想象的,但对我来讲,已经没那么重要了,重点是,这件事让我开心了一整天,现在说起它来,我还是很开心。我现在也常常做这种事,看电视里有需要帮助的人,就匿名打电话到电视台,这个捐一万,那个捐5000,每次捐完都很开心。后来他们说,这叫“施比受有福”,我觉得这个就是慈善的意义。
  数字商业时代:你十多年前就已经把一半的财产交给了基金会,还说一分钱都不留给房祖名,他不会有意见吗?
  成龙:不会,他很早就知道我的决定。我跟他说,你有本事就自己赚钱。你要是没本事,就败我的钱。但与其让你败我的钱,还不如我把钱都捐掉。现在就是拼命赚钱拼命捐款,我最怕死了以后,这个告那个,现在全分配好,就潇潇洒洒地活,到死那天,银行账户是零,最圆满了。
其他文献
递上一张名片和两片面膜,是武斌见到客人时的标准习惯。初次见到这个五大三粗的汉子的人,都不会想到他就是近来在中央电视台各大频道热播广告的“俏十岁面膜”的发明者及董事长。近50岁的武斌头上冒出了几撮白发,脸上泛着光,看不到一点皱纹。透过他厚眼镜片后那张平静的脸,你不可能想到:他曾经被疾病折磨,品尝过人生的阴晴冷暖,经历了事业的大起大落。  “中国人不是只会抄袭和模仿,我们也在创造!”  武斌自称很笨,
期刊
8月17日,美股上市、国内K12(指幼儿园到十二年级,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通称)巨头学而思声称更名为好未来。其创始人张邦鑫在内部邮件中提到:“10年前我们就预言互联网会改变教育。10年来,我们一直不断地使用新技术和互联网来改造线下教育。”  3个月前新东方俞敏洪在“第三届中国民办培训教育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中就断言:“目前现在地面教育占到90%不到,网上教育占到10%多,但是未来网上教育将占到40%,地
期刊
茅忠群把世界上的企业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多数的普通企业,以追求销量、利润,以竞争为目的的企业;另一种是极少数的企业,以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为驱动的企业。作为方太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他把方太定位于后者。  “我们一直把方太定义为后一种极少数的企业,可以简称为使命型企业”,茅忠群说,“方太是一家使命型企业,与那些一味追求销量与利润、以竞争为目的的多数企业不同,方太是以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为驱动。” 
期刊
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明确分工各干各的,但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业务出现了重叠,致使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矛盾凸显,腾讯微信是导致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之间关系变化的最直接原因。  在微信2011年1月上线初时,运营商根本没拿微信当回事,因为此前同为腾讯旗下移动IM产品的手机QQ在当时已存在7年之久,并未对运营商的业务造成明显冲击。不过,随后微信以不到3年
期刊
《我们这儿是精神病院》  作者:小安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4月  定价:32元  近年来,因为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患精神疾病的人越来越多。不论谁家摊上这样一个病人,都不是顺心的事。其实,换一个角度看,得了精神病对于病人来说不一定是坏事,精神病人通常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或者说,他们活在和正常人不一样的另一个世界里。在那里,他们是王,是皇,是主宰者;在那里,他们比生活在
期刊
最近一段时间持续出差,去了全国十几个城市,飞机高铁,颠来倒去,见的人和事多了,难免胡思乱想。  前几天在济南出差,路经新建不久的山东博物馆,看到了网络上传说的“山东情妇馆”。  所谓山东情妇馆,是因为某官员为山东博物馆题写的馆名,因其龙飞凤舞,似马非马,似象非象,所以才会被人调侃,出来了下面的段子:  一对情侣在山东博物馆附近游玩,小伙子凝视着对面房子上的鎏金大字说:“书法写得不错。”并大声念道:
期刊
根据艾瑞预测,2013年互联网广告规模将超1000亿元,比肩甚至超同期电视广告规模。其实2012年,宝洁、欧莱雅等国际知名广告主就已在互联网上投入更多的预算。搜索是常用的数字广告形式,未来2~3年品牌广告主愿意增加投入的数字媒体或是搜索和微博。
期刊
意大利哲学家塞尔吉奥—乔万尼(Sergio Givone)曾在散文中提过:“人们以前会在手工艺匠人的作坊中互相邂逅,思考生命的意义与创造力”,这种说法打破了意大利手工艺行业被沦为底层工种的身份,令人们对手工艺有了新的认知和看法,逐渐让手工定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然而在中国,裁缝正逐渐成为底层职业,不再是一种可以传承的手艺了,会有人再次打破这种认知吗?  手工定制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  在工业革命之前
期刊
在城市中,我们很少有人能看到垃圾的终点,垃圾扔到垃圾桶后,它们去向何方我们并不清楚。但如果做个极端假设:我们每天都必须生活在垃圾填埋场的附近,我们是不是会对自己扔出去的垃圾更多审视?  有一次和地里盖大棚的农民们聊天,我问:“咱们村里大坑的垃圾怎么办啊?”很多人不说话,一位大叔笑着说:“有啥关系?等我们走(去世)了,谁还在这村里住啊,孩子们都进城了。”城市看不到终点,乡村又并不认为这将是他们未来长
期刊
不久前发生在北京的一个为爱殉情的故事,让我想起了日本电影《感官世界》和《失乐园》。同样是在极致的相爱中,男人女人决定相约自杀。因为只有在死亡中,两个人才觉得可以永远在一起。  但是这个改编自日本一个真实法制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死了,女主人公却活了下来。当法庭判女主人公犯谋杀罪时,当时的许多日本人甚至要为女主人公求情,因为阿部定为爱而死的勇气震动了当时经济危机下的压力重重、平庸而沉闷的日本社会。  但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