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之境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yy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米勒是19世纪法国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自然主义画家。他的绘画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田园生活为主。米勒的作品很有意境,而且给人真实的感觉。对米勒代表作《拾穗者》的艺术语言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分析出他的绘画作品的特性。由于米勒出生于农民家庭,他更熟悉和喜欢田园生活。米勒的家庭成员都是基督教徒,他的作品中也传达出了宗教的静穆之感。这些特性,使得米勒的绘画拥有一种独特的意韵,他的作品中所传达出的真实之情也深入人心。
  【关键词】米勒;《拾穗者》;意境;语言
  【中图分类号】J231 【文献标识码】A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出生于法国芒什省格鲁什村,逝世于法国塞纳-马恩省巴比松村,享年60岁。①他传世的作品有80多幅,②每幅都体现了画家非常高超的艺术水准和独特的画意。《拾穗者》是他的代表作品,在艺术史中也是幅非常重要的画作。多层面去分析米勒的代表作品《拾穗者》,可以感触到米勒绘画所表达米勒《拾穗者》1857年布面油画83.8cm×111cm奥赛博物馆的真实之境。
  一、作品《拾穗者》的艺术语言
  (一)平稳的构图
  米勒创作一幅作品往往要精心的构图。作品《拾穗者》中有一条横穿的地平线,画面的主体没有超过地平线的位置。地平线构图给人一种永恒感。这条线与三个农妇组合在一个画面中。弯腰拾穗的两名农妇构成了两个重叠的三角形,这两名农妇与略微起身的农妇构成了大的三角形。地平线上的麦堆也是三角形结构,位于画面的左上角,这样的排列保持了画面的左右平衡。三角形的稳定性更增加了这个构图的沉稳、永恒之感。
  (二)深远的空间
  一个辽阔的空间无疑会给作品更深远的意境。米勒曾说过:“无论多么小的风景画,必须要拥有无限扩大的暗示,并且必须将那水平线里的任何一个小角落,表现出那是整个广大视野里的一部分才是。”③《拾穗者》这幅作品带给观者的就有这种意境:秋收完毕,广阔的麦田里,三个妇女在低头捡拾收割后遗漏的麦穗。麦田尽头是许多麦堆和一排农舍,近处的人物和远处的场景结合得非常融洽和自然,三个农妇刻画得具体而生动,远处的场景显得虚而不失细节。近处的农妇与远处的场景拉开了距离,既有辽远的空间,又不失整体。这样的空间自然是赋予联想性的,同时也使作品更真实可信。
  (三)明暗度
  《拾穗者》中每个农妇的塑造都离不开这些明暗调子,这些人物造型准确生动,有立体感。这样的农作空间,明暗度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就整幅画中出现的影子来对比,也可以看得出来一些巧妙的运用。在最前面的影子最重,然后越往后对比度越弱。这样使得空间明显地向远处纵深。他的明暗度安排有序。整幅画面中,三位农妇整体是最暗的,而中间那位农妇的明暗对比最大。这样的明暗反差,体现出了她们的主体地位,有主有次。这样的明暗度的采用,使得画面的构图进一步完善。
  (四)色彩的运用
  米勒经常使用三原色搭配画面。在《拾穗者》这幅画中,三个农妇分别戴着红色、黄色和蓝色的帽子。她们身上蓝色和土黄色的衣服因为洗过多次而发白,在黄色的丰收后的麦田里非常和谐。三位农妇的色彩饱和度很高,色调沉稳,使得她们稳固地处于画面的前面部分,与后面的农作场景拉开了空间距离。每个个农妇的色彩运用都耐人寻味,画家似乎有意将中间的农妇作为画面的中心,在观众仔细看这幅杰作时,中间的农妇最引人注目,她头上的红色头巾是画面中最饱和的色彩,浅红色的袖套更加将她与另外两名农妇区别开了。最右边农妇因为位置靠前,颜色较最左边的农妇鲜亮一点。这样的处理使得画面避免了平均,加强了节奏感。《拾穗者》色调非常沉稳,这种色调符合米勒心中的农民劳作场景,更使得作品有一种质朴的真实。
  二、米勒作品的题材和表达
  (一)题材的选择
  米勒热衷于表现农作场景,《拾穗者》描绘的是农村秋季收获后,三个农妇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是现实主义风格的典型代表作。画中绘有三个妇女在拾穗,这一情景常发生在土地所有者大规模收割麦穗之后,一些贫苦的农妇捡拾残留在田地里的麦穗。米勒善于将农作场景与圣经中的故事联系起来。拾穗这一场景在《圣经》中的路得这一人物身上出现。
  农民题材在米勒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之前的时代其实并不常见。即使描绘了农民,也不是用赞美的笔法。米勒树立了虔诚崇高的农民形象,描绘了朴实安宁的农作场景,并将宗教的仪式感带入平凡的题材中。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确定了题材。初到巴黎时,他也画一些漂亮的裸女画。但由于他对艺术的初心和对土地的热爱,让他最终确定自己想要表达的题材,被人们称作“农民画家”。
  (二)米勒作品中語言表达的共性
  米勒很善于营造气氛,几乎所有的作品都表达了深远的意境。米勒的其他作品,比如《晚钟》《簸谷者》《牧羊女》等,都展现了米勒独特的风格,宗教气氛浓厚,也具有真实的意境。他的画作总是能带给观众以现场感,因为他营造的意境足够真实。他的宗教信仰也使得他的画作有着强烈的宗教情感。这种情感和田园场景融合得十分自然,甚至会让观众有所恍惚:平凡的田园在米勒看来竟然是这样美好而有意境的世界。
  三、米勒作品的深远意境
  (一)米勒作品中的真实
  《拾穗者》描绘的是一个普通的农作场景,在画中看不到画家对农民的同情和怜悯,有的只是淡淡的悲伤和宗教意味。画家把农民的形象和土地都赋予了自己的理解,是他所理解的真实世界的模样。在这幅画作中,时间仿佛是停驻的,这样的场景仿佛永远都会存在。160年后的今天,观众再看这幅作品,依然会觉得它真实可信。他的作品题材看似平凡,但其中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味,这种永恒的庄严令人动容。米勒心中有一个理想的世界,是源于现实生活而高于现实。   米勒的油画创作大多是先选定题材,然后画大量的速写,最后凭借记忆回到画室绘制油画。他留下的大量的速写手稿表明了他观察和积累的过程。这样画出的画更加符合米勒内心中的世界,因而更加真实感人。米勒的观察非常细致入微,正是由于这样敏锐的观察,才得以画出生动反映现实的优秀画作。
  (二)米勒作品在美术史上的重要性
  1848年革命时期,一批艺术家聚集在法国农村巴比松,形成了巴比松画派。米勒当时在巴比松居住,他用新鲜的眼光去画人物,而且是表现农民题材,这可谓是一个开创性的做法,有着重大意义。他作品中的真实、质朴之感深入人心。米勒的绘画对后世的艺术家也有借鉴作用,如19世纪末的艺术大师文森特·凡·高,曾多次临摹米勒的作品。因为他所表现的题材和库尔贝表现的现实生活一起,打破了当时只表现高贵的人物的现象,形成一场现实主义革命运动。
  四、结语
  米勒的《拾穗者》在世界美术史上是一幅十分重要的作品,它表现了平凡的劳动者的美。三个农妇的刻画超越了贫穷与艰辛的表象,使农民具有了纪念碑式的崇高形象,这樣的农民形象在美术史上独树一帜。笔者有幸在上海中华艺术宫《米勒、库尔贝和法国自然主义: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展览上看到了这幅作品,从而感叹印刷品远无法传达原作的精妙绝伦,以及无法带给观者“可触性”的真实。好的艺术品可以通过一个已知的世界展现一个未知的、形而上的世界。《拾穗者》这幅作品跟米勒其他的作品有着相同的题材,他的一生都在描绘劳作的农民和田园。米勒的作品不多,但是幅幅都是精品。他重新塑造了农民的形象,使其具有庄严感,他本人的虔诚信仰也使作品具有神秘的宗教气息。米勒用画笔勾勒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真实、质朴。
  注释:
  ①参见维基百科“米勒”.
  ②参见张待纳.环球美术家视点系列:米勒[M].
  ③参见何政广.米勒:爱与田园的画家[M].第206页.
  参考文献:
  [1]何政广.米勒:爱与田园的画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盛葳.历史的错位_J_F_米勒及其在中国的评论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2009.
  [3]张待纳.环球美术家视点系列:米勒[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8.
  [4]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一些国家开始重视设计史的研究,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英国“设计史学会”,其对欧美设计史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但促进了欧美设计史研究的进步,还使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始意识到了设计史研究的重要性。在西方国家,设计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设计史研究不断的发展,日本、西班牙等国家也开始学习英国的设计史研究方法,不断建立自己本土的设计史研究团体和网络。由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使得设计
【摘要】青年是推动民族进步的源泉,校园文化活动是青年大学生活跃的舞台。本文通过探究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融合意义等,阐述青年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如何传承、发展、创新贵州省民族文化,同时分析在民族文化进校园举措中,如何实现青年大学生的活动育人实效。  【关键词】贵州省;校园文化活动;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
【摘要】我是1994年因工作调动而踏入图书馆管理工作行列的。经过20几年的摸爬滚打,我已从图书馆工作的“门外汉”,蜕变成为合格的图书馆工作者。我校图书馆经过同事们的不懈探索与努力,也已成为一个有浓厚办馆特色、在泉州市区有较高知名度又充满活力和朝气的省级中学示范图书馆。在各级各类图书馆建设交流会上,我曾多次代表我馆作了图书馆工作经验交流介绍。天道酬勤,我们的付出赢得了同行及专家的肯定。在此,我想借机
【摘要】笔者以有500多年历史的傣族老寨为个案,通过田野调查,以传统工艺为视角,展现了傣族老寨丰富的传统工艺风貌,分析了传统工艺及其产品在现代背景下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功能,也反映出傣族传统宗教文化的变迁过程。  【关键词】傣族;田野调查;传统工艺;宗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仑镇的城子自然村位于勐仑镇西南,距离乡镇2.4公里,处于州府景洪市与勐腊县城中
【摘要】博纳尔作为“纳比派”成员之一,是一位承上启下的绘画大师,为艺术史增添了单纯、高雅而不容忽视的一笔。博纳尔以其独特的视觉感受和绘画方式为我们复现了一个特殊的绘画视角,他以高度讲究的色彩为我们带来了一种观看的感性满足,以其单纯的绘画意味为我们提供一种审美的幸福感。博纳尔以抒情的笔调,融性情于画面,有着装饰绘画性的讲究。本文从其绘画形式的形成来源和色彩的秩序来分析其作品的形式,以微观的视角切入来
【摘要】《乐律全书》有载:“舞蹈和血脉,歌咏养性情。”意思是舞蹈与其相依附的音乐具有修身、健身的功能。基于舞蹈艺术这样的起源功能,要对舞蹈学专业学者实施舞蹈治疗法,则是指以舞蹈学专业学者为治疗对象,通过舞蹈这种艺术性运动形式,结合好音乐学、舞蹈学、医学、生理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让舞蹈学专业学者可以建立好生理与精神的平衡关系,调整好情绪,治疗好疾患。  【关键词】舞蹈疗法;精神解压;“主题”  【
【摘要】弗雷泽先生的《金枝》是人类学的经典名著,但因弗氏本人的“进化论思想”、材料来源和时代局限,本书表现出“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偏见①。对于“东方”“美洲”“非洲”和“澳洲”的居民,甚至对欧洲的现代农民也怀有偏见。《金枝》中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偏见有三重境界,这源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思想。这也同样引起我们的反思:如何既能坚守自己的立场又能超越文化的偏见,平等看待异域文化。  【关键词】《金枝》
【摘要】文物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凝结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本文结合汶上县文物保护现状和部分文物工程开展情况,对目前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发展对策进行探讨分析,旨在更好地促进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关键词】文物保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汶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上地下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在汶上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书法和绘画,从产生之初就具有了难舍难分的关系,它们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实用目的不同,书法和绘画各自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但是他们在本质上仍具有共性,这便是中国传统的哲学基础,比如它们都强调要在作品中表现出宇宙永恒运行的规律(道或气)。本文试从书法和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方面,暨书法和绘画的用笔来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并结合历代研究该命题的相关文献,作相应论述,并得出结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主要优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传与旅游景区融合发展。之后分析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个别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未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人民群众缺少旅游开发理念。最后探讨了促进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