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资本积累对促进大学生求职择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着重探讨社会资本在大学生求职择业中的作用,以及大学生如何积累自己的社会资本问题。
关键词:社会资本 大学生求职择业 社会资本积累
1998年中国开始推行的高校扩招,使在校大学生人数4年内扩张了一倍以上,这被外国媒体描述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次大跃进”。扩招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从2002年开始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总量出现高峰并在之后几年呈现“高原”现象。2002年,毕业生达到145万,总量比上年增加了30万人。2003 年,扩招后的首届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总量达212万,以后更是逐年递增,2004年毕业生总数280万,2005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 338万。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
1996年国家开始进行就业率统计,1996年到2005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3.7%、97.1%、76.8%、79.3%、82.0%、90.0%、80%、70%、73%、72.6%(部分数据为当年年底统计)。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非常严峻。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社会政策的原因,也有求职者自身的原因。在这里,我们主要分析求职者自身的原因:就求职者自身来讲,影响其就业层次及成功与否的基本因素有两个:其一是“人力资本”因素,其二是“社会资本”因素。转型期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给了社会资本更大的发挥空间,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求职择业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尚未实现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对每一个大学生而言,培养社会资本意识,注重社会资本的积累,并加以有效运用,将有助于他们在面对就业竞争的时候,克服劳动力市场上信息流动的障碍,顺利地找到理想的工作。
一、社会资本的定义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一本叫做《社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正提出了“社会资本”这个概念,并把它界定为“真实或虚资源的总和。对于个人或团体来说,由于要拥有的持久网是或多或少被制度化了的相互默认和认可关系,因而它是然积累而成的。”而从学理上对社会资本给予了全面界定分析的第一位社会学家是詹姆斯·科尔曼。在科尔曼看来,社会资本是根据它们的功能定义的。它不是一个单一体,是有许多种,彼此间有两个共同之处:它们都包括社会结的某些方面,而且有利于处于同一结构的个人的某些行为,和其他形式的资本一样,社会资本也是生产性的,使某目的的实现或成为可能,而在缺少它的时候,这些目的不实现。”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指社社会资本在当代大学生求职中的重要作用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使得实现某种无它就不可能实现的目的成为可能。通过分析以上几位西方社会学家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其基本意义和指向是相同的,都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资源,它能为结构内的行动者提供便利,以达成各种目的。
笔者认为:社会资本是处于一个共同体之内的个人、组织,通过与内部、外部对象长期交往合作,形成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方式。这里,重要的是社会资本形成的长期性以及认同关系的互利性,“社会资本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益结构共同体的代名词”。社会资本是无形的,但它有很多载体“家庭、关系网络、信任和互惠的方式等等。另外,可以根据个人拥有网络的半径分为不同规模的社会资本。
二、社会资本的作用
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由应届大学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岗职工再就业共同构成的“三峰叠加”的供给态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就业压力作为一种客观存将长期存在于整个社会,也将长期影响着大学就业群体。在这样的现实景下,大学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具有多样性,有的现为个人人力资本的竞争,有的表现为家庭社关系和经济能力的竞争,也就是学生社会资本竞争。越是基层,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社会资本竞争体现得就越明显。2003年北京师范大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北京市34所学校5999名大学生的求职择业意向和行为进行调查,调查中发现:“有26.4%的大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获取求职择业信息的重要途径,仅次于招聘(51.5%)和网络媒体(45.9%),列第三位;12.3%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最有效的求职择业途径,次于招聘会(39.7%),列第二位;认为社会资本是自身求职择业竞争优势的大学生占19.5%,而9%的学生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而意识到社会资本是自己在求职择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课题组通过调研认为:“就业意向关系到大学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心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毕业生所掌握和了解信息量多少的影响,而社会资本是开拓信息渠道的重要工具,可以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竞争实力,增加求职的‘砝码’。”课题组还为:“社会资本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对前途的选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讨论的社会资本对大学求职择业的影响作用是基于一定前提之上的,这就是这些影响作用基本上还在市场经济的规则内进行。至于“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显失社会公平的对社会资源的不合法侵占不在讨论范畴。社会资本的定义主要是指建立在信任、规范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网络、信息等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说,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求职择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自信心;(2)拓展信息渠道,创造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3)提供可靠的“中间人”的引荐或桥梁作用;(4)减少求职择业的搜寻成本,有助于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
三、增加社会资本的措施大学生社会资本的开发、积累和利用,因人而异,无定式可言,大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亲缘方面。社会资本根植于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中,家庭及其关系网络是它的主要载体。我国社会文化传统的特殊性更决定了个人会资本的核心是家庭,家庭、家乡所体现的血缘、地缘关系是个人所拥有的最主要的社会资本形式,其它大部分的社会关系在实质上是血缘、地缘关系的延伸和扩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继承性。包括父母、家族和沾亲带故的远亲在内的家庭亲缘系列,无论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如何,都是始终主动地关心并乐于提供帮助的团体。他们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通过他们了解社会需求信息针对性会更强,这种供需之间的桥梁很直接、可靠,由此而获得的信息往往比较准确、及时、有效。同时,家庭及其关系网络形式的社会资本,使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个性特质,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及提供辅助支持、后续支援的方式,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选择理想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在这方面,大学生个人应学会关爱家庭、关心亲人,必须尽力与家庭和亲缘保持和谐、良好的关系,当个人有了想法或打算后,应及时告知他们并重视征求意见以获得帮助;当家庭亲缘遇到困难时,也必须尽力帮助他们,个人接受了他人的帮助后也应“知恩图报”,在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框架内遵循中国社会的人情法则。
(二)、社团活动方面。社团组织活动属于社会联系范畴,这种社会联系是个人作为社会团体或组织的成员与这些团体和组织所建立的稳定的联系,个人可以通过这种稳定的联系从社会团体和组织获取稀缺资源。例如,通过校友会可能获得与事业有成的校友进行联系的机会,通过协会可以了解相关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通过参加某类俱乐部组织与相关行业相关经验的人取得了联系等,从中获取或“分享”包括就业机会、需求信息等在内的相关资源。同时,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还能建立起新的社会联系。比如,一个大学生如果置身于多个社团组织之中,便可以通过社团组织其他成员与其它社团组织建立联系,如此不断地延伸,就可能与原素不相识的社团组织建立联系,并将它们纳入自己的社会资本系统之中,从而形成持续地积累、扩张社会资本,实现社会资本增殖。
(三)、社会交往方面。社会交往是人际网络,与社团组织成员关系不同,进入人际网络没有成员资格问题,无须任何正式团体或组织仪式,它是由于人们之间接触、交流、交往、交换等互动过程而发生和发展的。个人的社会资本要在社会交往中才能积累,反映社会资本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社会关系的规模性。对大学生求职择业而言,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意味着更多的职业机会选择。时下在一些公司的职位招聘条件中,“相关行业背景”“从业经验”等字眼屡见不鲜,其潜台词不言而喻:用人单位就是“用”人的单位,具有一定社会资本积累的人才更受欢迎。因此,大学生应重视个人的社会交往活动,要学会善于与人特别是陌生人打交道,通过社会交往活动把自己的需求让更多的人知道,以增加解决问题的选择面,从而提高求职择业成功的可能性。
(四)、社会实践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包括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公益活动、支教、家教和短期服务于各种类型的企业或公司等。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仅可以为个人奠定坚实的能力储备、良好的心理准备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当代丰富且多元化的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个人社会资本积累的切入点。首先,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被具体化并整合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锻炼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为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和重点,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实现顺利就业而增添砝码;其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实践育人的有形载体,既是大学生充分展示个人才华的广阔舞台,也是缩短与社会角色之间距离的便捷通道;再次,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打好各方面基础,特别是人际基础,网络人的力量,聚集起更多的社会资本。在大学生求职择业事例中,一些大学生完全背离了所学专业而谋得一个高回报率的职位,究其原因,一是依赖求职简历中一长串耀人的实践业绩,二是仰仗社会实践活动中个人社会资本的开发与积累。因此,大学生不仅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更要依靠自身努力积极寻找能使个人受到针对性锻炼的实践机会,在社会实践中有意识地“策划”与“搜采”所需要的个人社会资本。
(五)、学校教育方面。大学生是人才队伍的主要增量来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力和技术支撑,是知识层次较高、活动能力较强、影响范围很广的特殊就业群体。大学生的就业直接关系到高校扩招成果的巩固和民众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满意与否,也直接关系到社会安定稳定。各级各类高等学校都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结合转型期特征,把对学生的择业教育、创业教育、毕业教育视为做好就业工作的思想基础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方面,保证了就业指导在具有针对性的同时更具“方向性”和“教育性”。大学生要通过接受学校教育增强辨析能力,从整体意义上来理解和把握社会资本概念,理性看待在就业市场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求职择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的显失社会公平的对社会资源不合法侵占的现象。并从中认识到,社会资本在很多方面具有积极功效,而关系网络的作用有时则具有破坏性,建立在信任、规范、制度、道德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网络、信息等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才是大学生需要开发、培养和积累的个人社会资本。
周济:《在教育部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
杨雪冬.社会资本:对一种新解释范式的探索[A].李惠斌.
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陈良和:社会资本积累与大学生求职择业[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8(307A):65—66
关键词:社会资本 大学生求职择业 社会资本积累
1998年中国开始推行的高校扩招,使在校大学生人数4年内扩张了一倍以上,这被外国媒体描述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次大跃进”。扩招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从2002年开始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总量出现高峰并在之后几年呈现“高原”现象。2002年,毕业生达到145万,总量比上年增加了30万人。2003 年,扩招后的首届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总量达212万,以后更是逐年递增,2004年毕业生总数280万,2005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 338万。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
1996年国家开始进行就业率统计,1996年到2005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3.7%、97.1%、76.8%、79.3%、82.0%、90.0%、80%、70%、73%、72.6%(部分数据为当年年底统计)。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非常严峻。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社会政策的原因,也有求职者自身的原因。在这里,我们主要分析求职者自身的原因:就求职者自身来讲,影响其就业层次及成功与否的基本因素有两个:其一是“人力资本”因素,其二是“社会资本”因素。转型期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给了社会资本更大的发挥空间,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求职择业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尚未实现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对每一个大学生而言,培养社会资本意识,注重社会资本的积累,并加以有效运用,将有助于他们在面对就业竞争的时候,克服劳动力市场上信息流动的障碍,顺利地找到理想的工作。
一、社会资本的定义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一本叫做《社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正提出了“社会资本”这个概念,并把它界定为“真实或虚资源的总和。对于个人或团体来说,由于要拥有的持久网是或多或少被制度化了的相互默认和认可关系,因而它是然积累而成的。”而从学理上对社会资本给予了全面界定分析的第一位社会学家是詹姆斯·科尔曼。在科尔曼看来,社会资本是根据它们的功能定义的。它不是一个单一体,是有许多种,彼此间有两个共同之处:它们都包括社会结的某些方面,而且有利于处于同一结构的个人的某些行为,和其他形式的资本一样,社会资本也是生产性的,使某目的的实现或成为可能,而在缺少它的时候,这些目的不实现。”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指社社会资本在当代大学生求职中的重要作用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使得实现某种无它就不可能实现的目的成为可能。通过分析以上几位西方社会学家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其基本意义和指向是相同的,都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资源,它能为结构内的行动者提供便利,以达成各种目的。
笔者认为:社会资本是处于一个共同体之内的个人、组织,通过与内部、外部对象长期交往合作,形成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方式。这里,重要的是社会资本形成的长期性以及认同关系的互利性,“社会资本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益结构共同体的代名词”。社会资本是无形的,但它有很多载体“家庭、关系网络、信任和互惠的方式等等。另外,可以根据个人拥有网络的半径分为不同规模的社会资本。
二、社会资本的作用
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由应届大学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岗职工再就业共同构成的“三峰叠加”的供给态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就业压力作为一种客观存将长期存在于整个社会,也将长期影响着大学就业群体。在这样的现实景下,大学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具有多样性,有的现为个人人力资本的竞争,有的表现为家庭社关系和经济能力的竞争,也就是学生社会资本竞争。越是基层,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社会资本竞争体现得就越明显。2003年北京师范大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北京市34所学校5999名大学生的求职择业意向和行为进行调查,调查中发现:“有26.4%的大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获取求职择业信息的重要途径,仅次于招聘(51.5%)和网络媒体(45.9%),列第三位;12.3%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最有效的求职择业途径,次于招聘会(39.7%),列第二位;认为社会资本是自身求职择业竞争优势的大学生占19.5%,而9%的学生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而意识到社会资本是自己在求职择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课题组通过调研认为:“就业意向关系到大学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心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毕业生所掌握和了解信息量多少的影响,而社会资本是开拓信息渠道的重要工具,可以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竞争实力,增加求职的‘砝码’。”课题组还为:“社会资本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对前途的选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讨论的社会资本对大学求职择业的影响作用是基于一定前提之上的,这就是这些影响作用基本上还在市场经济的规则内进行。至于“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显失社会公平的对社会资源的不合法侵占不在讨论范畴。社会资本的定义主要是指建立在信任、规范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网络、信息等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说,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求职择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自信心;(2)拓展信息渠道,创造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3)提供可靠的“中间人”的引荐或桥梁作用;(4)减少求职择业的搜寻成本,有助于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
三、增加社会资本的措施大学生社会资本的开发、积累和利用,因人而异,无定式可言,大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亲缘方面。社会资本根植于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中,家庭及其关系网络是它的主要载体。我国社会文化传统的特殊性更决定了个人会资本的核心是家庭,家庭、家乡所体现的血缘、地缘关系是个人所拥有的最主要的社会资本形式,其它大部分的社会关系在实质上是血缘、地缘关系的延伸和扩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继承性。包括父母、家族和沾亲带故的远亲在内的家庭亲缘系列,无论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如何,都是始终主动地关心并乐于提供帮助的团体。他们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通过他们了解社会需求信息针对性会更强,这种供需之间的桥梁很直接、可靠,由此而获得的信息往往比较准确、及时、有效。同时,家庭及其关系网络形式的社会资本,使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个性特质,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及提供辅助支持、后续支援的方式,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选择理想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在这方面,大学生个人应学会关爱家庭、关心亲人,必须尽力与家庭和亲缘保持和谐、良好的关系,当个人有了想法或打算后,应及时告知他们并重视征求意见以获得帮助;当家庭亲缘遇到困难时,也必须尽力帮助他们,个人接受了他人的帮助后也应“知恩图报”,在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框架内遵循中国社会的人情法则。
(二)、社团活动方面。社团组织活动属于社会联系范畴,这种社会联系是个人作为社会团体或组织的成员与这些团体和组织所建立的稳定的联系,个人可以通过这种稳定的联系从社会团体和组织获取稀缺资源。例如,通过校友会可能获得与事业有成的校友进行联系的机会,通过协会可以了解相关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通过参加某类俱乐部组织与相关行业相关经验的人取得了联系等,从中获取或“分享”包括就业机会、需求信息等在内的相关资源。同时,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还能建立起新的社会联系。比如,一个大学生如果置身于多个社团组织之中,便可以通过社团组织其他成员与其它社团组织建立联系,如此不断地延伸,就可能与原素不相识的社团组织建立联系,并将它们纳入自己的社会资本系统之中,从而形成持续地积累、扩张社会资本,实现社会资本增殖。
(三)、社会交往方面。社会交往是人际网络,与社团组织成员关系不同,进入人际网络没有成员资格问题,无须任何正式团体或组织仪式,它是由于人们之间接触、交流、交往、交换等互动过程而发生和发展的。个人的社会资本要在社会交往中才能积累,反映社会资本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社会关系的规模性。对大学生求职择业而言,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意味着更多的职业机会选择。时下在一些公司的职位招聘条件中,“相关行业背景”“从业经验”等字眼屡见不鲜,其潜台词不言而喻:用人单位就是“用”人的单位,具有一定社会资本积累的人才更受欢迎。因此,大学生应重视个人的社会交往活动,要学会善于与人特别是陌生人打交道,通过社会交往活动把自己的需求让更多的人知道,以增加解决问题的选择面,从而提高求职择业成功的可能性。
(四)、社会实践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包括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公益活动、支教、家教和短期服务于各种类型的企业或公司等。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仅可以为个人奠定坚实的能力储备、良好的心理准备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当代丰富且多元化的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个人社会资本积累的切入点。首先,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被具体化并整合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锻炼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为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和重点,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实现顺利就业而增添砝码;其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实践育人的有形载体,既是大学生充分展示个人才华的广阔舞台,也是缩短与社会角色之间距离的便捷通道;再次,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打好各方面基础,特别是人际基础,网络人的力量,聚集起更多的社会资本。在大学生求职择业事例中,一些大学生完全背离了所学专业而谋得一个高回报率的职位,究其原因,一是依赖求职简历中一长串耀人的实践业绩,二是仰仗社会实践活动中个人社会资本的开发与积累。因此,大学生不仅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更要依靠自身努力积极寻找能使个人受到针对性锻炼的实践机会,在社会实践中有意识地“策划”与“搜采”所需要的个人社会资本。
(五)、学校教育方面。大学生是人才队伍的主要增量来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力和技术支撑,是知识层次较高、活动能力较强、影响范围很广的特殊就业群体。大学生的就业直接关系到高校扩招成果的巩固和民众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满意与否,也直接关系到社会安定稳定。各级各类高等学校都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结合转型期特征,把对学生的择业教育、创业教育、毕业教育视为做好就业工作的思想基础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方面,保证了就业指导在具有针对性的同时更具“方向性”和“教育性”。大学生要通过接受学校教育增强辨析能力,从整体意义上来理解和把握社会资本概念,理性看待在就业市场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求职择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的显失社会公平的对社会资源不合法侵占的现象。并从中认识到,社会资本在很多方面具有积极功效,而关系网络的作用有时则具有破坏性,建立在信任、规范、制度、道德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网络、信息等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才是大学生需要开发、培养和积累的个人社会资本。
周济:《在教育部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
杨雪冬.社会资本:对一种新解释范式的探索[A].李惠斌.
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陈良和:社会资本积累与大学生求职择业[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8(307A):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