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6年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在昌召开,会议围绕“质量·开放·融合”主题,展示全国高职院校在提升质量、开放创新、融合发展的经验和成果,探讨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心和路径,研究高职教育落实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的思路和做法。与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再次把内涵建设提到了高职高专发展一个新的高度。要理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中国的职业教育,前提是要找到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内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导向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发展问题探析
1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1.1高等职业教育的萌芽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是很悠久的,最早在1902年晚清政府制订的现代学校教育的学制体系,就提出了实业教育。蔡元培提出高等实业学堂为专门学校,办学宗旨是“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并且还联合梁启超、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创设上海职业学校与《职业与教育》杂志,成为中国最早宣传、试验与推广职业教育的机构。民国时期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时期,但此之后。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1.2高等职业体系确立阶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发挥中等专业学校的骨干作用,积极发展高职教育、“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从1991年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到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发展高职“三改一补”的基本方针。1996年的《职业教育法》第一次把高职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提出“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1998年《高等教育法》又明确了“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这在法律上明确了高职属于高等教育。确立了高职在法律上应有地位,为高职的快速发展提了供法律保障。
1.3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黄金阶段。真正把高等职业教育放在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地位是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拉开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序幕。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项计划也被誉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211工程”。
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内涵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我国诸多高职院校进入高等教育是上世纪末期基于一些中专院校和技校转型而来,其办学基础、办学水平和办学理念距离高等教育还有很長的一段距离。许多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办学理念、教学管理等都还停留在转型之前的层次。由于地区经济水平和政策的差异,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整体是很不平衡,象北上广和东部沿海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其发展程度远远超过西部和内地的高等职业院校。这种差距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
2.2高职院校讲求规模效应,而没有质量效益。如前面所讲,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是从一些中专院校或技校升格而来的,受规模效益理论的影响,其首先做到的事情就是扩大办学规模,大力兴建校舍,他们在步人高等职业院校以后,更多的追求目标就是规模。他们所谓的规模主要体现的学校的学生人数有多少,学校的校园面积有多大。事实与规模效益理论所描绘的蓝图恰恰相反,我们注意到,高等职业院校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木桶效应”现象日趋严重,给高等职业院校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带来严重障碍。
2.3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目前我国各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都要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专业目录”来设置,这是一个不变的状态,但是面对“就业市场”这一动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很大的滞后性。高职院校课程过多、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与企业生产一线严重脱节。
2.4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实践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由于经费不足等方面原因,实践教学的不足极大的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实践教学内容和模式与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存在严重的矛盾,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岗位需求严重脱节,实用性不强。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难以完全达到职业教育对于教师的标准和要求。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社会的合作缺乏有限的衔接,重学不重产,与高职院校“产、学、研”的发展道路不吻合,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供与求严重脱节,社会和企业对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岗位实践能力的认同度普遍不高。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发展问题探析
1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1.1高等职业教育的萌芽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是很悠久的,最早在1902年晚清政府制订的现代学校教育的学制体系,就提出了实业教育。蔡元培提出高等实业学堂为专门学校,办学宗旨是“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并且还联合梁启超、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创设上海职业学校与《职业与教育》杂志,成为中国最早宣传、试验与推广职业教育的机构。民国时期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时期,但此之后。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1.2高等职业体系确立阶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发挥中等专业学校的骨干作用,积极发展高职教育、“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从1991年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到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发展高职“三改一补”的基本方针。1996年的《职业教育法》第一次把高职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提出“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1998年《高等教育法》又明确了“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这在法律上明确了高职属于高等教育。确立了高职在法律上应有地位,为高职的快速发展提了供法律保障。
1.3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黄金阶段。真正把高等职业教育放在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地位是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拉开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序幕。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项计划也被誉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211工程”。
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内涵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我国诸多高职院校进入高等教育是上世纪末期基于一些中专院校和技校转型而来,其办学基础、办学水平和办学理念距离高等教育还有很長的一段距离。许多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办学理念、教学管理等都还停留在转型之前的层次。由于地区经济水平和政策的差异,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整体是很不平衡,象北上广和东部沿海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其发展程度远远超过西部和内地的高等职业院校。这种差距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
2.2高职院校讲求规模效应,而没有质量效益。如前面所讲,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是从一些中专院校或技校升格而来的,受规模效益理论的影响,其首先做到的事情就是扩大办学规模,大力兴建校舍,他们在步人高等职业院校以后,更多的追求目标就是规模。他们所谓的规模主要体现的学校的学生人数有多少,学校的校园面积有多大。事实与规模效益理论所描绘的蓝图恰恰相反,我们注意到,高等职业院校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木桶效应”现象日趋严重,给高等职业院校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带来严重障碍。
2.3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目前我国各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都要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专业目录”来设置,这是一个不变的状态,但是面对“就业市场”这一动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很大的滞后性。高职院校课程过多、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与企业生产一线严重脱节。
2.4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实践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由于经费不足等方面原因,实践教学的不足极大的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实践教学内容和模式与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存在严重的矛盾,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岗位需求严重脱节,实用性不强。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难以完全达到职业教育对于教师的标准和要求。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社会的合作缺乏有限的衔接,重学不重产,与高职院校“产、学、研”的发展道路不吻合,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供与求严重脱节,社会和企业对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岗位实践能力的认同度普遍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