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兴趣,可以大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与总结,认为以下四点做法有效可行。①创造性地使用生物教材,建立生动鲜活的课堂;②课堂上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及时恰当地评价学生;③创设实验室氛围,开展探究性试验;④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使知识学以致用。
【关键词】激发,自主学习,生物,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长期以来许多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兴趣是一种不竭的动力,它能激发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物当中而乐此不彼。然而,当前各普通学校厌学的学生为数不少,有的学生看似忙碌,课堂上跟随老师的教学活动做着笔记,解题应答,晚上做作业到深夜,实际上也是被动学习,他们把学习看成家长和教师强加给自己的任务,这是一种“要我学”的现象。在新课改背景下,作为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的教师,更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改变这种“要我学”的状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乐于学习,这样才能高效率地掌握知识。笔者根据生物学科自身的特点,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四点做法。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建立生动鲜活的课堂
“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如果教师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不顾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年龄特征,照本宣科,以“本”为“本”,肯定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可能早已预习了教材上的内容。再好的教材也有需要改进、调整和重组的地方,教师要把教材看作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使用教材,将文本的、静态的、枯燥的教材内容变得生动、鲜活起来。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的理论性、概念性很强,抽象难懂,如高中生物中有关细胞结构、细胞分裂、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等内容,如果用多媒体技术,将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按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制作成三维动画通过屏幕播放,能将原来抽象微观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同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一定兴致盎然,效率大增。生物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可以做成三维动画,这也是其他个别学科所不及的,应当充分发挥其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及时恰当地评价学生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表现出一种“走捷径”的形式。面对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学生处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态,只要能认真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谈不上发挥自主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学习也表现为“学会”而不是“会学”的特点。在新课程改革下应该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更多地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倡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角色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得以充分展现和发展。教学中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则是达到以上目标的有效途径。比如在进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的教学时,根据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作下列设问:①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方向有何特点?②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传递率是多少?能量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的传递率是多少?③能量在各个营养级之间是不是100%传递?这种层次性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立即积极参与进来,展开激烈的思考、讨论,随着上述问题的逐步解决,学生自然会得到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快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这样既能充分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加深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实验室氛围,开展探究性实验
生物课程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室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生物实验室四壁仅贴着科学家的头像,氛围不浓厚,实验器具和生物模型等也牢牢地锁在储藏室里。而海外许多学校的生物实验室则不同,除了摆放着生物标本、器具和模型,还陈列着许多学生完成的作品或成果,如制作精美的植物和昆虫标本,有关生物的图片、文学艺术作品,实验报告,窗台上摆着学生种的花卉,屋角鱼缸中游动着学生养的鱼等等,这样学生一走进实验室,就会感觉到进入一个奇妙的生物世界,无形中会提高探究生物科学奥妙的兴趣。如果在这样的实验室氛围下,适当开展探究性试验,满足学生动手的乐趣,更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高中生物课本安排的“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这个验证性实验可以改成带有探究性的实验,首先准备了三种:0.1g/ml、0.3 g/ml、0.5 g/ml的蔗糖溶液让学生做对比实验。要求在实验过程中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液泡体积和颜色等的变化,同时记录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发生的质壁分离和滴加清水后质壁分离复原所用的时间,然后再分析思考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于是在实验过程中就有学生提出问题:质壁分离过程中为什么液泡逐渐变小、颜色变深?而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液泡逐渐变大、颜色由深变浅?为什么用0.1g/ml的蔗糖溶液比用0.3 g/ml、0.5g/ml的蔗糖溶液质壁分离得慢?用0.5g/ml的蔗糖溶液质壁分离复原为什么迟迟不能发生?实验后,让学生充分讨论这些问题,教师作适当的指导,最终他们认识到植物渗透作用的原理,使这些问题轻松得以解决。因此探究性实验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更是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
4.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使知识学以致用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高中生物内容的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应注重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生命的本质,同时将学生掌握到的生物学原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用来解释许多生产、生命现象,让他们体会到生物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将所学的内容引向深入,学生在探究身边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生命现象过程中便会充满兴趣,激发起自主学习的欲望。如秋天树叶的凋落、人体器官会老化等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个体与细胞衰老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侏儒症、糖尿病等常见疾病的探究,掌握了有关激素的分泌和调节功能。这样学以致用,学生一旦对平时所见的问题困惑不解时,便会产生极大的求知欲望,促进自主探究学习。
总之,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能再“穿新鞋走老路”,对学生只是一味地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盲目地学;教师应当基于生物学科的特征,充分发挥学科的特色,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把过去以学习简单的知识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演绎成五彩斑斓、活力无限的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参考文献
[1] 丁远毅,崔鸿主编.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黎奇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激发,自主学习,生物,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长期以来许多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兴趣是一种不竭的动力,它能激发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物当中而乐此不彼。然而,当前各普通学校厌学的学生为数不少,有的学生看似忙碌,课堂上跟随老师的教学活动做着笔记,解题应答,晚上做作业到深夜,实际上也是被动学习,他们把学习看成家长和教师强加给自己的任务,这是一种“要我学”的现象。在新课改背景下,作为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的教师,更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改变这种“要我学”的状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乐于学习,这样才能高效率地掌握知识。笔者根据生物学科自身的特点,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四点做法。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建立生动鲜活的课堂
“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如果教师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不顾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年龄特征,照本宣科,以“本”为“本”,肯定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可能早已预习了教材上的内容。再好的教材也有需要改进、调整和重组的地方,教师要把教材看作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使用教材,将文本的、静态的、枯燥的教材内容变得生动、鲜活起来。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的理论性、概念性很强,抽象难懂,如高中生物中有关细胞结构、细胞分裂、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等内容,如果用多媒体技术,将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按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制作成三维动画通过屏幕播放,能将原来抽象微观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同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一定兴致盎然,效率大增。生物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可以做成三维动画,这也是其他个别学科所不及的,应当充分发挥其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及时恰当地评价学生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表现出一种“走捷径”的形式。面对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学生处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态,只要能认真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谈不上发挥自主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学习也表现为“学会”而不是“会学”的特点。在新课程改革下应该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更多地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倡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角色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得以充分展现和发展。教学中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则是达到以上目标的有效途径。比如在进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的教学时,根据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作下列设问:①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方向有何特点?②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传递率是多少?能量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的传递率是多少?③能量在各个营养级之间是不是100%传递?这种层次性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立即积极参与进来,展开激烈的思考、讨论,随着上述问题的逐步解决,学生自然会得到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快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这样既能充分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加深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实验室氛围,开展探究性实验
生物课程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室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生物实验室四壁仅贴着科学家的头像,氛围不浓厚,实验器具和生物模型等也牢牢地锁在储藏室里。而海外许多学校的生物实验室则不同,除了摆放着生物标本、器具和模型,还陈列着许多学生完成的作品或成果,如制作精美的植物和昆虫标本,有关生物的图片、文学艺术作品,实验报告,窗台上摆着学生种的花卉,屋角鱼缸中游动着学生养的鱼等等,这样学生一走进实验室,就会感觉到进入一个奇妙的生物世界,无形中会提高探究生物科学奥妙的兴趣。如果在这样的实验室氛围下,适当开展探究性试验,满足学生动手的乐趣,更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高中生物课本安排的“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这个验证性实验可以改成带有探究性的实验,首先准备了三种:0.1g/ml、0.3 g/ml、0.5 g/ml的蔗糖溶液让学生做对比实验。要求在实验过程中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液泡体积和颜色等的变化,同时记录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发生的质壁分离和滴加清水后质壁分离复原所用的时间,然后再分析思考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于是在实验过程中就有学生提出问题:质壁分离过程中为什么液泡逐渐变小、颜色变深?而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液泡逐渐变大、颜色由深变浅?为什么用0.1g/ml的蔗糖溶液比用0.3 g/ml、0.5g/ml的蔗糖溶液质壁分离得慢?用0.5g/ml的蔗糖溶液质壁分离复原为什么迟迟不能发生?实验后,让学生充分讨论这些问题,教师作适当的指导,最终他们认识到植物渗透作用的原理,使这些问题轻松得以解决。因此探究性实验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更是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
4.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使知识学以致用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高中生物内容的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应注重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生命的本质,同时将学生掌握到的生物学原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用来解释许多生产、生命现象,让他们体会到生物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将所学的内容引向深入,学生在探究身边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生命现象过程中便会充满兴趣,激发起自主学习的欲望。如秋天树叶的凋落、人体器官会老化等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个体与细胞衰老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侏儒症、糖尿病等常见疾病的探究,掌握了有关激素的分泌和调节功能。这样学以致用,学生一旦对平时所见的问题困惑不解时,便会产生极大的求知欲望,促进自主探究学习。
总之,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能再“穿新鞋走老路”,对学生只是一味地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盲目地学;教师应当基于生物学科的特征,充分发挥学科的特色,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把过去以学习简单的知识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演绎成五彩斑斓、活力无限的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参考文献
[1] 丁远毅,崔鸿主编.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黎奇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