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考

来源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xuaner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以宽广的全球视野,深入思考了人类面临的和平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等世界难题,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时代之问,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坚实的实践基础,凝聚着习近平对当今世界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为实现人类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富有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强调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以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为基本路径,以国际安全为依托,以文明交流互鉴为纽带,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要实践平台,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努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其他文献
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对西方生态思潮的引进与评介,并在借鉴西方生态思潮的概念、方法和研究范式基础上,展开对生态问题的探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资源展开挖掘和整理,形成了生态学科群,这些学科群的建立虽然从总体上推进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但其理论建构依然没有摆脱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西方霸权话语。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学术界受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示,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展开挖掘和整理,并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建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的
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由西方向东方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列宁是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第一人,他特别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解决实际问题。:1905年革命时期在对待杜马的策略问题上,列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主张在俄国具体历史条件下谈杜马的作用,反对空谈一般议会制;主张从变化的客观形势中分析抵制杜马的条件,反对革命斗争中的经验主义;主张争取对人民最有利的革命道路,反对空谈历史的曲折性;主张在抵制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积极利用杜马,反对忽视合法的斗争形式。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和价值立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人民性确立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整合和超越了一切绿色思潮的价值取向。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利、发动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行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共享,是人民性价值取向的要求和体现。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当下,必须通过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来为实现人民性生态价值取向提供制度保障。
如何赢得国际话语权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在深入理解和阐发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的生成逻辑,以及对其话语权的当代格局进行详细分析基础上,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赢得国际话语权提供现实策略:坚持中国立场,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话语;提升内在实力,努力探寻有效的对外传播策略;构建话语体系,持续加强话语的国际传播能力;利用外部驱动,不断提高生态话语的国际认同,以期在全球化语境下,赢得生态话语主动权,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教授马丁·杰伊(Martin Jay)是西方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学者,围绕法兰克福学派本身及其成员阿多诺和洛文塔尔等人的思想和贡献,杰伊教授对批判理论的实践功能、介入策略、范式转换、当代发展、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第十一条”的关系、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交往等进行了解读,并强调了批判理论作为工具箱的作用。此外,杰伊教授还对阿多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重要性、阿多诺的文风问题等作出了解释,以期有助于加强中国学界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再认识。
从启蒙运动到法国大革命再到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德国激进主义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土壤。但马克思自1843年起,即与包括以赫斯为代表的激进行动哲学以及激进民主主义做了界分,此后,经新唯物主义暨唯物史观的形成到《共产党宣言》,对左翼激进主义的批判一直是一条重要辅线。《共产党宣言》之后马克思主义的走向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主流传统的演进,如马克思对欧洲革命的反思,马克思对欧洲工人运动以及第一国际的参与及主导,马克思艰苦卓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系统阐释,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以及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代表,阿多诺对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思想的批评贯穿其学术生涯始终。事实上,阿多诺对海德格尔的学术批评既源于复杂的社会历史语境,更是基于其非同一性哲学思想的展开。在阿多诺看来,海德格尔前期的生存论存在论特别是其死亡观隐秘地体现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症结,他在非同一性哲学视域中对海德格尔的批评意在破除生存论存在论的概念拜物教式幻象,强调个体生存的历史性及其生命体验的异质性,由此使“在世之人”具有“改变世界”的可能性。
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批判学派是在苏联历史与俄罗斯现实的比较中产生的具有俄罗斯特色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代表后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流方向,经过近30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鲜明的理论主题,主要包括晚期资本主义批判、苏联社会主义反思、新社会主义理想及社会改造纲领。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批判学派的理论探索对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一定意义,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发展局限。
本文通过将阿尔都塞哲学遗著《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置于其诸多哲学文本的线索之中,详细回顾了阿尔都塞哲学观和哲学实践的演变轨迹,指出所谓阿尔都塞晚年思想的“转向”,实际上是向早年思想的一种回归。《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这部遗著可以看作是《论再生产》中预告了但却未完成的“哲学著作”的替代物,是阿尔都塞以新的哲学观为基础进行的哲学总结。通过它,我们可以理解,阿尔都塞的全部哲学努力,就是“在不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情况下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卢卡奇在加入匈牙利共产党之前的最后一篇文章《作为一种伦理问题的布尔什维主义》中表达了“第一伦理”与“第二伦理”的困境,他对布尔什维主义的选择基于其对“文化”问题一以贯之的关注,即为陷入危机中的欧洲文化找寻一个全新的世界,他希望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一种新的、真正的文化。我们可以把卢卡奇的共产主义之路总结为美学通过伦理问题的考量而进入政治,从文化批判资本主义进入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卢卡奇虽然从新康德主义那里洞见了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异化的现实,但是在寻找克服文化悲剧的道路时却走向了马克思。通过对卢卡奇转向布尔什维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