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七年之痒”?

来源 :华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lu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关于《百家讲坛》的不同声音从一开始就存在,但起初还显得比较微弱。近日,各种批评、指责之声几乎每日可见,《百家讲坛》深陷众人口水之中。在开播7年以来,这个深受大众关注的栏目真的也难逃“七年之痒”吗?
  
  目前关于《百家讲坛》收视率下降的问题越传越烈,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名牌栏目似乎遭遇从未有过的困难局面。
  
  被传收视率下跌惊人
  
  《百家讲坛》即使在最红火的时候也是“是非不断”,经常有学者出来指责主讲人所讲内容不够专业,但这些对于当时盛极一时的《百家讲坛》来讲都只是一个个小插曲,似乎可以忽略不计。但之后这种反对的声音愈演愈烈,出现了阎崇年签售会被读者掌掴,于丹被威胁事件,这些极端的反对方式,让很多人开始对《百家讲坛》进行反思,《百家讲坛》在人们心中引起的“高烧”开始退去。
  据称,2008年年初,《百家讲坛》仍旧可以保持在央视十套收视的前三名。但到了5月,有媒体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纪连海曝出惊人消息,说从去年10月起,除了他讲的李莲英系列之外,“收视率再也没有超过0.1%”,还不到高峰时的七分之一。日前,从央视内部传出的一个消息被各个评论人转载,消息上说,《百家讲坛》收视率下跌幅度惊人:刚刚过去的9、10月份,其收视率已经被挤出央视科教频道的十名之外。有学者称:任何主讲人都挽救不了《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已经进入了“大衰退”。
  
  娱乐化与伪学术?
  
  关于《百家讲坛》娱乐化的批判其实从未停止过。在《百家讲坛》创下收视率纪录的主讲人纪连海竟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实是另有隐情,因为“大禹生命中还有另外一个女人”。即使在被视为“最学术的主讲人”王立群身上这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如王立群新解“凤求凰”,称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的追求是“ 有预谋的劫财又劫色”。他称“可以负责任地说,汉朝的很多皇帝,包括刘邦都是双性恋”。这样的话一出,舆论一片哗然,几乎惹来一边倒的批评之声,更成了许多人用来论证其媚俗化、娱乐化的证据。
  台湾学者李敖在《于丹批判》中曾经指出:《百家讲坛》将学术文化做成娱乐文化节目,虽然“不失为一种成功的商业化转型运作”,但栏目采用“娱乐界包装影视明星的手法来打造‘学术明星’”,却是一种“媚俗行径”。此做法从短期看或许能赢得收视率,而从长远来看,“却会降低央视科教频道的学术文化品位,可谓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急功近利之举”。
  《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表示,他对该节目的一贯态度是:“《百家讲坛》过分追求娱乐、摒弃思想,这是我早就批评、一直批评的。”
  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浩公开发表文章对《百家讲坛》进行批判,他将《百家讲坛》称作“三无”产品,即“无学术、无学理、无学者”。他说“《百家讲坛》不认专家,不注重专业。”
  对于前期的节目,李浩是持肯定态度的,对于后期的节目主要持批判态度,他认为,改革与变脸后,担纲主讲的并非这一领域的知名学者,甚至干脆不是做这方面研究的,没有写过相关论文,没有先行研究,所以对这一领域的现状知之甚少。“无知者无畏,心中没有游戏规则,更没有学术戒律。”比如,对儒家经典中一再出现的“小人”,于丹“创造性地”解为“小孩”,让人大跌眼镜。
  与此同样不容乐观的是图书市场,之前《百家讲坛》系列图书稳居销售榜首的情况已经不见了。最近这两年《百家讲坛》着力推出的新人打造的图书如《蒙曼说唐》、《马未都说家具》等,销售成绩跟易中天、于丹相比,相去甚
  远。
  
  患上严重“依赖症”?
  
  《百家讲坛》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被媒体指责患上了两个严重的“依赖症”:
  一是对明星主讲人的严重依赖。易中天的诙谐幽默,纪连海的声情并茂,都给观众带来很多新鲜感,也吸引了众多观众成为他们的铁杆粉丝,这些因素均有效地拉动了《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但自2007年之后,节目便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虽然栏目组大力推出王立群和蒙曼,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二是对历史题材的严重依赖。从努尔哈赤到多尔衮,从武则天到太平公主,历史题材的选题在《百家讲坛》占了绝大部分比重。为此有人批评说,《百家讲坛》总在讲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脱不开勾心斗角、宫闱政变。一成不变的历史题材,时间长了观众就会产生审美疲劳。这跟人的饮食一个道理,山珍美味固然好,但天天吃,也会没有胃口。
  
  利益名利场,助推浮躁学风?
  
  也有人批评《百家讲坛》会成为利益名利场。据某媒体报道,来《百家讲坛》录制节目本身的报酬很少,主讲人无论名气大小,都是一集1000元,还要扣税30元。而且来央视的接待水准也很低,像易中天这样的大牌主讲人,来京录制节目也是自己下飞机,花16块钱坐大巴到公主坟站,然后打一个出租车到附近的央视“影视之家”,自己入住,全程没有接待人员。
  但就是如此低的待遇,很多学者仍然趋之若鹜,利益刺激无疑是极大的一环。拿版税收入来说,200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以竞标价500万元、首印55万册夺得易中天《品三国》(上)的版权,开启了中国图书出版版税最高纪录,该社2006年总共6000万的码洋,有3000多万是易中天的“贡献”。在2006、2007年度的作家富豪榜上,易中天收入高达800万和680万。
  之后,夺得《于丹〈论语〉心得》版权的中华书局,将起印数增加到了60万册,签售会开始仅仅一个月内,该书的销量就突破100万册。而《于丹〈庄子〉心得》的首印数达到了100万册,创下近10年畅销类图书首印的最高纪录。2007年,于丹版税收入高达1060万。
  名声在前,利随其后。因此有学者指出,学术明星的流行,会给一些学者不少误导,觉得上《百家讲坛》能名利双收,是终南捷径,特别对中青年教师以及地方高校的教师影响很大。李浩认为,《百家讲坛》已经变成了个人与团体的名利场,这使本来就浮躁的学风更加盛行。
  早在去年,文化名人、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于时下正红的《百家讲坛》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于丹的《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是励志,不能与国学画等号。而易中天只是迎合了现在人的语言习惯,《品三国》比民间说书高一点。”他认为《百家讲坛》这种电视文化作为强势媒体,排挤了传统载体,由于它的大众传播性,会带来人们阅读思考的缺失。
  此前,面对公众的热情,于丹就表示过自己的忧虑:“我知道自己只是一个载体,背后承载的是公众对传统文化回归的期望,但太冷或太热的场面都不是我想要的状态,如果太过火热,只能说明泡沫化,那么离它冷寂的时刻也就不会太远了。”《百家讲坛》目前的现状,似乎是对深谙传媒学规律的于丹教授这句话的印证。
其他文献
[目的]本课题以清热解毒名方黄连解毒汤为实验对象,对比研究中药传统饮片汤剂和配方颗粒汤剂两者的主要药效差别。探讨中药配方颗粒在中药复方配伍中应用的可行性,为中药配方颗
目的:对常用乌头类中药的氨基酸和多肽进行分析和比较。在不同配伍比例和不同的配伍环境(普通环境、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中,研究生附子和大黄饮片的配伍以及附子生物碱与大黄各个组分(蒽醌类成分、鞣质、多糖类成分)配伍后总生物碱的含量变化,确立不同配伍关系中有效成分的变化规律,从物质基础上阐明附子大黄配伍的合理性。方法:使用氨基酸分析仪,TLC,HPCE对乌头类中药的氨基酸和多肽进行分析比较。以生附子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