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央行自今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 。在此背景下,研究总结其他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经验,将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
一、主要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式
1.渐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
渐进式改革主要指采取循序渐进方式,逐步实现金融自由化,容易成功,但实现周期较长,主要有美国等。
美国利率市场化是Q条例从颁布 到废止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的金融管制弊端逐渐显现,70年代,美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直至1986年4月全面实现。
美国利率市场化成果显著。一是实现银行监管的改革与存款保险制度的完善,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快速增长。二是商业银行逐步改变传统盈利模式,大力发展创新产品,并培育了庞大的影子银行系统。三是1994年美联储宣布以调控实际利率作为主要手段,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货币供应量转为实际利率。
2.一步到位式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步到位式改革指短期内放松利率管制,不容易实现,主要有英国等。
20世纪60年代末,高通胀使英国货币当局对利率水平的控制力不从心。1971年9月英国一举废止银行间利率协议,由银行自行决定利率;一两年后,英国再次承受高通胀、经济衰退及本币贬值压力,政府再次干涉利率;1979年,取消对外交易的外汇管制,实现国际金融交易自由化;1981年,英格兰银行取消最低贷款利率,利率实现自由化;1986年10月,政府宣布实行金融“大爆炸”改革,大型银行收购和兼并证券公司并开始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新过程中的风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从利率到货币供应量,再到利率的转换。
3.激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
阿根廷等国在短期内放开所有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以失败告终。1976年之前,阿根廷金融体系高度集中,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必须存入银行,1977年出台《金融法》将银行存款准备金提至45%,取消外汇管制,实现利率市场化,但这并没有使通胀降低,而是加剧了宏观经济波动,GDP增速提高之后大幅下降,1980年出现负增长。
二、不同改革方式的经验总结
分析各国利率市场化历程,以下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1.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在宏观经济环境稳定下,利率市场化多取得成功,相反则会出现波折,甚至失败。德国虽采取了一步到位式模式,但由于其稳定的宏观经济,利率市场化得以实现。而韩国第一阶段由于经济迅速恶化,市场利率大幅上升,不得不重新实行利率管制。
2.完善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是影响定价效率的重要因素。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且放开利率管制后整体风险较低的国家,其金融市场都较为发达。
3.充分有效的金融监管。利率市场化过程,始终伴随着金融监管制度等风险防范制度的不断建设与完善。新西兰两个月内就取消了对利率的所有控制,却没有出现体制突变带来的诸多问题,就是得益于出色的监管。
4.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保证了利率市场化后的金融稳定性。1986-1993年,美国存款保险制度以接管的形式处理了1235家银行的2259亿美元资产。
5.配套的政策措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是单纯的利率问题,而是整个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组成部分,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实施。如德国在废除利率管制的同时规定了对存款利率实施由各金融业同业组织相互协商制定存款标准利率,以防止过度竞争。
三、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1.遵循逐步推进的步骤实施利率市场化。法国利率市场化经历了大约30年,美国、日本用了十六七年,韩国持续近20年。英国、德国改革比较短暂,但没有立即放弃对利率的管理。
2.注重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经营风险。利率市场化后,竞争加剧使中小金融机构易出现倒闭及兼并,银行利差缩小。美国银行数由1974年的1.4万余家降至1997年的0.9万家,存贷利差由1980-1985年的2.17%缩至1986-1990年的1.63%;同时,利率市场化后,多数国家利率水平的提升将加重实体经济负担。
3.重视业务创新带来的金融危机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多数银行因投资范围扩大,将资金投向高风险领域,容易制造金融危机。20世纪80年代美国金融机构开始进行结构调整,杠杆率不断放大,导致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
4.转变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利率市场化后,各国重新转向利率调控方式,对利率的管理不再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而是以市场参与者的身份,通过市场交易来改变金融市场的供求情况,并通过影响基准利率来调控市场利率水平。
参考文獻:
[1]周小川:关于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西部金融,2011.(2).
[2]张健华等著: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肖欣荣 伍永刚: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1).
一、主要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式
1.渐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
渐进式改革主要指采取循序渐进方式,逐步实现金融自由化,容易成功,但实现周期较长,主要有美国等。
美国利率市场化是Q条例从颁布 到废止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的金融管制弊端逐渐显现,70年代,美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直至1986年4月全面实现。
美国利率市场化成果显著。一是实现银行监管的改革与存款保险制度的完善,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快速增长。二是商业银行逐步改变传统盈利模式,大力发展创新产品,并培育了庞大的影子银行系统。三是1994年美联储宣布以调控实际利率作为主要手段,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货币供应量转为实际利率。
2.一步到位式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步到位式改革指短期内放松利率管制,不容易实现,主要有英国等。
20世纪60年代末,高通胀使英国货币当局对利率水平的控制力不从心。1971年9月英国一举废止银行间利率协议,由银行自行决定利率;一两年后,英国再次承受高通胀、经济衰退及本币贬值压力,政府再次干涉利率;1979年,取消对外交易的外汇管制,实现国际金融交易自由化;1981年,英格兰银行取消最低贷款利率,利率实现自由化;1986年10月,政府宣布实行金融“大爆炸”改革,大型银行收购和兼并证券公司并开始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新过程中的风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从利率到货币供应量,再到利率的转换。
3.激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
阿根廷等国在短期内放开所有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以失败告终。1976年之前,阿根廷金融体系高度集中,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必须存入银行,1977年出台《金融法》将银行存款准备金提至45%,取消外汇管制,实现利率市场化,但这并没有使通胀降低,而是加剧了宏观经济波动,GDP增速提高之后大幅下降,1980年出现负增长。
二、不同改革方式的经验总结
分析各国利率市场化历程,以下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1.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在宏观经济环境稳定下,利率市场化多取得成功,相反则会出现波折,甚至失败。德国虽采取了一步到位式模式,但由于其稳定的宏观经济,利率市场化得以实现。而韩国第一阶段由于经济迅速恶化,市场利率大幅上升,不得不重新实行利率管制。
2.完善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是影响定价效率的重要因素。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且放开利率管制后整体风险较低的国家,其金融市场都较为发达。
3.充分有效的金融监管。利率市场化过程,始终伴随着金融监管制度等风险防范制度的不断建设与完善。新西兰两个月内就取消了对利率的所有控制,却没有出现体制突变带来的诸多问题,就是得益于出色的监管。
4.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保证了利率市场化后的金融稳定性。1986-1993年,美国存款保险制度以接管的形式处理了1235家银行的2259亿美元资产。
5.配套的政策措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是单纯的利率问题,而是整个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组成部分,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实施。如德国在废除利率管制的同时规定了对存款利率实施由各金融业同业组织相互协商制定存款标准利率,以防止过度竞争。
三、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1.遵循逐步推进的步骤实施利率市场化。法国利率市场化经历了大约30年,美国、日本用了十六七年,韩国持续近20年。英国、德国改革比较短暂,但没有立即放弃对利率的管理。
2.注重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经营风险。利率市场化后,竞争加剧使中小金融机构易出现倒闭及兼并,银行利差缩小。美国银行数由1974年的1.4万余家降至1997年的0.9万家,存贷利差由1980-1985年的2.17%缩至1986-1990年的1.63%;同时,利率市场化后,多数国家利率水平的提升将加重实体经济负担。
3.重视业务创新带来的金融危机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多数银行因投资范围扩大,将资金投向高风险领域,容易制造金融危机。20世纪80年代美国金融机构开始进行结构调整,杠杆率不断放大,导致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
4.转变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利率市场化后,各国重新转向利率调控方式,对利率的管理不再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而是以市场参与者的身份,通过市场交易来改变金融市场的供求情况,并通过影响基准利率来调控市场利率水平。
参考文獻:
[1]周小川:关于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西部金融,2011.(2).
[2]张健华等著: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肖欣荣 伍永刚: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