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将学院校办工厂和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建立集教学和生产一体的“校中厂”,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以真实的身份、完成真实的生产任务来提高技能,得到更为全面的锻炼。明确了“校中厂”的内涵和基本功能,对建立“校中厂”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基本要求进行了说明。探索出了一钟基于校中厂平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校中厂 教学模式 一体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a)-0176-02
根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职业教育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制造类专业近几年一直探索建立“校中厂”工学结合的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和产教结合。规划将学院的机械加工中心建设成可集教学、实训、生产真实产品及技术开发、培训等多功能一体的“校中厂”。
1 “校中厂”的基本内涵及功能
“校中厂”是将学院的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等资源引入学校实训基地,与学校设备、师资进行整合,按企业化要求组织生产和科研,结合生产按学校要求开展教学。
“校中厂”可以使学校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学生校内学习与基地实训相结合、学生技能训练与企业岗位要求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以真实的身份、完成真实的生产任务,从而提高学生技能,提高设施设备利用率。因此在创建“校中厂”时保证具备以下功能。
一是计划安排的双向性。“校中厂”的工作计划必须要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又要保证生产任务的按时完成,因此协调好教学计划和工作(生产)计划是实现“校中厂”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
二是人员身份的双重性。“校中厂”的人员因所履行的职责不同而不断转换。教师或其他员工既是教师也是师傅,即他们在教授知识时是教师,在指导实践完成任务时是师傅,是教与导的有机统一。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学生又是员工,既要完成学习任务又要完成工作任务。
三是工学过程的交融性。“校中厂”中教学与工作、学习与实践相互交融,既要在工作中学习,又要在学习中工作;既要在教导中工作,又要在工作中教导,两种活动交互存在,使得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的同时,将学习与工作联系起来,既相互验证又相互促进。
四是工学场景的兼容性。“校中厂”的车间或办公室、职业岗位区,既是工作场所,也是教学场所,都存在教与导、学与做的交叉兼容场景。在这里,学生不仅要在教师或师傅教导下完成学习任务,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还要完成好工作任务(生产出合格产品)。
2 把握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做好各项前期工作
学院组织了相应的课题组,专题研究校企一体在各国的发展现状,深入探讨开展“校中厂”相关制度的细节。在此基础上,决定在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专业开展基于“校中厂”平台开展工学交替的试点,先后组织校内外教育、劳动、企业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制订了具体目标的方案。
(1)成立管理组织机构。“校中厂”的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成立一个由学院相关部门组成的管理委员会,由副院级领导任主任。然后建立具有明确的企业组织架构,设有厂长、副厂长和技术指导,分别由二级领导、专业课教师等担任。还有按工艺流程精心安排各岗位,明确分工,下设如设计、工艺、制造、质检、售后等工作室。并对各工作室进行了定编定员。
(2)制定配套管理制度。建立了明确的校中厂教学模式的配套管理制度。如建立设计室责任制度、制造室责任制度、调试、维修室工作责任制度、质检室工作责任制度等,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并在生产安全上作严格要求和规定。同时校中厂教学模式运行中,存在着教育教学的稳定性与生产任务市场变动性的矛盾,存在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训练性与完成订单任务的矛盾。所以推行机动灵活的弹性学制和管理制度,根据生产任务需要或忙闲不均的情况灵活调整,可实施分段式、多学期、全天制轮班教学,把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变共性管理为个性管理,变面对班级管理为面对企业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
(3)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校中厂的生产任务情况,将培养目标分解到完成任务的各个环节中,让校中厂所有人员和学生都清楚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不断调整各课程标准,使之与企业、专业发展实际相符;在教学活动中,营造真实的职业实践情境,学生按照行业规范开展学习并完成符合质量、经济和环保要求的工作成果,获取工作经验知识和技能。
(4)加强课程建设的改革。基于“校中厂”的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坚持生产性和教育性。充分利用“校中厂”的综合资源,以实际产品的生产过程为载体,提高课程内容对职业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度,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结合;提高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程度,反映行业企业第一线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
(5)成立了一支双师型队伍。校中厂教学模式的人员既要懂课程的目的、层次和进程,具备职业教育的教学能力和方法;又要懂工程及其成本运行机制,具备企业实际操作能力,能将教学过程融进生产计划。因此针对原专任教师,安排其进入校中厂进行实践锻炼,或选送到相关企业去进修培训,提高实际设计、操作能力;对原工厂技术人员或实训指导教师参加各种专业课程培训,提高其设计课程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6)改变评价体系。使学生和教师评价与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全方位结合。特别对学生的评价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实施多元化的综合考核。例如借职业资格考试取代传统的考试,借上岗达标测试取代课程考试,借完成规定项目或任务取代课程考试,强化过程考核,用过程的产品达标测试取代考试。 3 制造类专业“校中厂”教学模式的组织实施
“校中厂”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符合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素质成长规律。制造类专业选择从简单到复杂的典型项目为载体,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训练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分阶段培养学生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实施课堂学习与“校中厂”认岗实习、技能训练性实习、生产性轮岗实习与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形成不间断的课堂学习与“校中厂”实习循环机制。课堂学习期间按班级进行,实习期间将班级分成每组5~8人小组,每组安排一个指导师傅,高职学生在校三年时间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见岗阶段以认识岗位、掌握基本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为主,实现的是以认识学习为主的做,体现的是见习性专业岗位的认知。
第1学期,专业岗位认知。通过见习进行岗位认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使学生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能力及职业素质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建立职业岗位目标。如模具设计与制造(以下简称模具)专业学生在第1学期要在工厂进行2~3周的认识实习,了解该专业主要从事主要见表1。
第2学期,基本技能培养。通过真实生产任务式学习情境,进行基本职业素质培养和基本技能学习。主要学习机械加工、手工制作零件、液压与气动、模具加工设备认知等,使学生掌握所从事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职业素质。
(2)第二阶段:跟岗阶段以熟悉岗位、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培养专业核心技能为主,实现的是以体验学习为主的做,体现的是熟悉性专业岗位的体验。
第3学期,核心技能培养。通过项目教学、实境训练,进行专业职业素质和岗位核心技能学习。主要学习模具造型、模具设计、模具加工与制造等知识、技术、技能,使学生掌握所从事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和职业素质。
第4学期,核心技能和拓展技能培养。通过项目教学、实境训练,强化岗位核心技能学习和岗位拓展技能培养。主要学习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加工工艺、模具快速成型等,使学生掌握所从事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和拓展技能。
(3)第三阶段:轮岗阶段以轮训岗位、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和培养岗位综合能力为主,实现的是以轮岗学习为主的做,体现的是典型性专业岗位的轮训。
第5学期,综合能力培养。通过对典型性专业岗位的轮训,熟练岗位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程,学习专业岗位的综合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熟悉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
(4)第四阶段:顶岗阶段以熟练岗位、掌握专业综合知识、培养专业综合能力为主,实现的是以实践工作为主的做,体现的是生产性专业岗位的熟练。
第6学期,综合能力提升。通过顶岗进行专业综合职业素质与综合技能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预测决策能力以及企业管理、职业精神,实现学生身份与企业员工身份的转换,为顺利上岗做好准备。
4 基于“校中厂”的制造类业核心课程开发与实施
在对本地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企业用人单位对制造类专业人才技能的需求,提炼确定针对每个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如表1所示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
核心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应以已建成的“校中厂”为依托,基于工厂的主打产品,形成合理的教学内容,通过将真实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分项任务与学生岗位技能培养结合起来实施教学。具体的运行方式如图1所示。
(1)引入任务。实施“校中厂”机制下的教学模式必须要生产真实的产品。一方面对原校办工厂生产的系列产品进行分析研究,确定1~2种产品作为产教结合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可以派教师到相关企业联系,承接真实的生产任务,扩大业务。工作任务时以系列产品或典型产品为佳,并建立工作任务库。对长期合作的产品,应选派教师进厂学习培训,掌握相关技术,了解相关要求,与企业保持沟通与交流。
(2)提炼工作项目。工作项目是基于所引入的真实生产任务的工作过程,分析岗位或岗位群所包括的项目,归纳出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如产品设计、零件加工、装配与调试、品质检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项目。
(3)开发教学项目。教学项目是以工作项目为载体转化过来的。组织教学团队对每个工作项目分析研究,将该工作项目转变一个个教学项目。如零件加工可以分解为轴类零件加工、套类零件的加工、箱体类零件加工等。
(4)确定教学内容。教学项目确定后,教师按学科所涉及的有关内容、环节分解教学目标,整理归纳相关学科的知识,然后相关教师一起协作进行教学设计。在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合作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5 结语
“校中厂”有效地将学院相关资源进行了整合,避免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校中厂教学模式创建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以真实的身份、完成真实的生产任务进行教学,这样学生不仅体验了产品生产的操作技术,还体验了企业生产的组织管理、生产流程、质量检测、销售反馈等方面,得到更为全面的锻炼。同时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各项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倪祥明,马中秋.“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106-107.
[2]刘新起,王清华.职业技术学院“校中厂”教育模式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8):55-58.
[3]宋超先,韩敏.高职“校中厂”产教结合的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2(6):44-45.
关键词:校中厂 教学模式 一体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a)-0176-02
根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职业教育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制造类专业近几年一直探索建立“校中厂”工学结合的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和产教结合。规划将学院的机械加工中心建设成可集教学、实训、生产真实产品及技术开发、培训等多功能一体的“校中厂”。
1 “校中厂”的基本内涵及功能
“校中厂”是将学院的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等资源引入学校实训基地,与学校设备、师资进行整合,按企业化要求组织生产和科研,结合生产按学校要求开展教学。
“校中厂”可以使学校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学生校内学习与基地实训相结合、学生技能训练与企业岗位要求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以真实的身份、完成真实的生产任务,从而提高学生技能,提高设施设备利用率。因此在创建“校中厂”时保证具备以下功能。
一是计划安排的双向性。“校中厂”的工作计划必须要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又要保证生产任务的按时完成,因此协调好教学计划和工作(生产)计划是实现“校中厂”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
二是人员身份的双重性。“校中厂”的人员因所履行的职责不同而不断转换。教师或其他员工既是教师也是师傅,即他们在教授知识时是教师,在指导实践完成任务时是师傅,是教与导的有机统一。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学生又是员工,既要完成学习任务又要完成工作任务。
三是工学过程的交融性。“校中厂”中教学与工作、学习与实践相互交融,既要在工作中学习,又要在学习中工作;既要在教导中工作,又要在工作中教导,两种活动交互存在,使得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的同时,将学习与工作联系起来,既相互验证又相互促进。
四是工学场景的兼容性。“校中厂”的车间或办公室、职业岗位区,既是工作场所,也是教学场所,都存在教与导、学与做的交叉兼容场景。在这里,学生不仅要在教师或师傅教导下完成学习任务,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还要完成好工作任务(生产出合格产品)。
2 把握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做好各项前期工作
学院组织了相应的课题组,专题研究校企一体在各国的发展现状,深入探讨开展“校中厂”相关制度的细节。在此基础上,决定在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专业开展基于“校中厂”平台开展工学交替的试点,先后组织校内外教育、劳动、企业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制订了具体目标的方案。
(1)成立管理组织机构。“校中厂”的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成立一个由学院相关部门组成的管理委员会,由副院级领导任主任。然后建立具有明确的企业组织架构,设有厂长、副厂长和技术指导,分别由二级领导、专业课教师等担任。还有按工艺流程精心安排各岗位,明确分工,下设如设计、工艺、制造、质检、售后等工作室。并对各工作室进行了定编定员。
(2)制定配套管理制度。建立了明确的校中厂教学模式的配套管理制度。如建立设计室责任制度、制造室责任制度、调试、维修室工作责任制度、质检室工作责任制度等,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并在生产安全上作严格要求和规定。同时校中厂教学模式运行中,存在着教育教学的稳定性与生产任务市场变动性的矛盾,存在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训练性与完成订单任务的矛盾。所以推行机动灵活的弹性学制和管理制度,根据生产任务需要或忙闲不均的情况灵活调整,可实施分段式、多学期、全天制轮班教学,把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变共性管理为个性管理,变面对班级管理为面对企业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
(3)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校中厂的生产任务情况,将培养目标分解到完成任务的各个环节中,让校中厂所有人员和学生都清楚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不断调整各课程标准,使之与企业、专业发展实际相符;在教学活动中,营造真实的职业实践情境,学生按照行业规范开展学习并完成符合质量、经济和环保要求的工作成果,获取工作经验知识和技能。
(4)加强课程建设的改革。基于“校中厂”的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坚持生产性和教育性。充分利用“校中厂”的综合资源,以实际产品的生产过程为载体,提高课程内容对职业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度,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结合;提高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程度,反映行业企业第一线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
(5)成立了一支双师型队伍。校中厂教学模式的人员既要懂课程的目的、层次和进程,具备职业教育的教学能力和方法;又要懂工程及其成本运行机制,具备企业实际操作能力,能将教学过程融进生产计划。因此针对原专任教师,安排其进入校中厂进行实践锻炼,或选送到相关企业去进修培训,提高实际设计、操作能力;对原工厂技术人员或实训指导教师参加各种专业课程培训,提高其设计课程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6)改变评价体系。使学生和教师评价与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全方位结合。特别对学生的评价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实施多元化的综合考核。例如借职业资格考试取代传统的考试,借上岗达标测试取代课程考试,借完成规定项目或任务取代课程考试,强化过程考核,用过程的产品达标测试取代考试。 3 制造类专业“校中厂”教学模式的组织实施
“校中厂”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符合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素质成长规律。制造类专业选择从简单到复杂的典型项目为载体,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训练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分阶段培养学生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实施课堂学习与“校中厂”认岗实习、技能训练性实习、生产性轮岗实习与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形成不间断的课堂学习与“校中厂”实习循环机制。课堂学习期间按班级进行,实习期间将班级分成每组5~8人小组,每组安排一个指导师傅,高职学生在校三年时间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见岗阶段以认识岗位、掌握基本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为主,实现的是以认识学习为主的做,体现的是见习性专业岗位的认知。
第1学期,专业岗位认知。通过见习进行岗位认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使学生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能力及职业素质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建立职业岗位目标。如模具设计与制造(以下简称模具)专业学生在第1学期要在工厂进行2~3周的认识实习,了解该专业主要从事主要见表1。
第2学期,基本技能培养。通过真实生产任务式学习情境,进行基本职业素质培养和基本技能学习。主要学习机械加工、手工制作零件、液压与气动、模具加工设备认知等,使学生掌握所从事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职业素质。
(2)第二阶段:跟岗阶段以熟悉岗位、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培养专业核心技能为主,实现的是以体验学习为主的做,体现的是熟悉性专业岗位的体验。
第3学期,核心技能培养。通过项目教学、实境训练,进行专业职业素质和岗位核心技能学习。主要学习模具造型、模具设计、模具加工与制造等知识、技术、技能,使学生掌握所从事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和职业素质。
第4学期,核心技能和拓展技能培养。通过项目教学、实境训练,强化岗位核心技能学习和岗位拓展技能培养。主要学习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加工工艺、模具快速成型等,使学生掌握所从事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和拓展技能。
(3)第三阶段:轮岗阶段以轮训岗位、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和培养岗位综合能力为主,实现的是以轮岗学习为主的做,体现的是典型性专业岗位的轮训。
第5学期,综合能力培养。通过对典型性专业岗位的轮训,熟练岗位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程,学习专业岗位的综合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熟悉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
(4)第四阶段:顶岗阶段以熟练岗位、掌握专业综合知识、培养专业综合能力为主,实现的是以实践工作为主的做,体现的是生产性专业岗位的熟练。
第6学期,综合能力提升。通过顶岗进行专业综合职业素质与综合技能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预测决策能力以及企业管理、职业精神,实现学生身份与企业员工身份的转换,为顺利上岗做好准备。
4 基于“校中厂”的制造类业核心课程开发与实施
在对本地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企业用人单位对制造类专业人才技能的需求,提炼确定针对每个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如表1所示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
核心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应以已建成的“校中厂”为依托,基于工厂的主打产品,形成合理的教学内容,通过将真实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分项任务与学生岗位技能培养结合起来实施教学。具体的运行方式如图1所示。
(1)引入任务。实施“校中厂”机制下的教学模式必须要生产真实的产品。一方面对原校办工厂生产的系列产品进行分析研究,确定1~2种产品作为产教结合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可以派教师到相关企业联系,承接真实的生产任务,扩大业务。工作任务时以系列产品或典型产品为佳,并建立工作任务库。对长期合作的产品,应选派教师进厂学习培训,掌握相关技术,了解相关要求,与企业保持沟通与交流。
(2)提炼工作项目。工作项目是基于所引入的真实生产任务的工作过程,分析岗位或岗位群所包括的项目,归纳出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如产品设计、零件加工、装配与调试、品质检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项目。
(3)开发教学项目。教学项目是以工作项目为载体转化过来的。组织教学团队对每个工作项目分析研究,将该工作项目转变一个个教学项目。如零件加工可以分解为轴类零件加工、套类零件的加工、箱体类零件加工等。
(4)确定教学内容。教学项目确定后,教师按学科所涉及的有关内容、环节分解教学目标,整理归纳相关学科的知识,然后相关教师一起协作进行教学设计。在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合作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5 结语
“校中厂”有效地将学院相关资源进行了整合,避免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校中厂教学模式创建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以真实的身份、完成真实的生产任务进行教学,这样学生不仅体验了产品生产的操作技术,还体验了企业生产的组织管理、生产流程、质量检测、销售反馈等方面,得到更为全面的锻炼。同时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各项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倪祥明,马中秋.“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106-107.
[2]刘新起,王清华.职业技术学院“校中厂”教育模式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8):55-58.
[3]宋超先,韩敏.高职“校中厂”产教结合的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2(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