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入手,通过对依法治国的学习,以及法治教育和法治思维内涵、特征、两者之间关系的深刻分析,进一步地探究法治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的主要困境,全面系统地分析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最后,探索出大学生养成法治思维模式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法治教育;法治思维;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0016201
1 法治思维在我国的发展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首次提出,各级领导干部需要提高“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等工作中使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并首次提出“法治思维”的概念,让法治在我国的发展有一个新的里程碑。
法理上的法治思维与非法治思维、法制思维和人治思维等概念相对应,指以法治为依据进行事务处理的标准思维。根据十八大精神,“法治思维”有着中国独有的精神内涵:是指公权力的执掌者以法治理念为基础,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范、法律逻辑和法律精神对所要处理或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判断和形成结论、这是一个思想认识的过程。
1.1 法治思维是一种价值判断
法治思维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它的基础也是法律制度,以法律作为最高权威,但并不是完全的、机械的服从于法律制度,而是以更深一层次的思考和价值进行判断,这就是法治的思想。进而言之,法治思维方式的基础就是法治思想,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关注法律制度中的权力制约、人权保障、价值追求等等。
1.2 法治思维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人治思维方式与法治思维方式是两种相互对立的思维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保障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侵害。因此,它不仅仅限于遵守国家已经颁布的成文法律法规,而是以更深入地思考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背后存在的法治与民主的关系、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义务与权利的关系、平等与自由的关系、程序与实体的关系等等。
2 大学生法治思维缺失的原因分析
2.1 对法治教育重视不足,未成为素质教育
何为素质教育,这是长时间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所在。素质教育是什么,素质结构又由哪些组成,很多学者众说纷纭,有些学者认为大学生素质结构中并不包含法律素质,有学者把素质教育分为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八个方面。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四个方面才组成了素质教育。在我国,一直以来较为注重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就法律教育而言,还十分欠缺。当前,依法治国、合规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定趋势,因而我们的教育理念也要跟上潮流趋势,要努力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防止我国大学生法律教育处于边缘化这一尴尬局面的出现。
2.2 忽视法治教育的长期性
当前,很多高校的法治教育都只是开设一些讲座、论坛,少有长期开设一门课程进行系统教学,这样对法治思维的养成十分不利。除了法律专业会把法治教育一直贯穿于大学生涯之外,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则只是通过类似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学习。思维的培养与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的学习并不能很好的形成完善的法治思维,只有通过长时期的教育,方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2.3 法治教育课程安排不合理,手段单一
当今时代是多元化发展,高校的法治教育也应当采取更多的形式、模式,而不应拘泥于以往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应拓展思维,开展更多,更丰富的课程模式。高校可以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基础课程,并随之展开。高校应该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要了解学生的个体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
2.4 法律实践教学薄弱
当前法律教学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有的高校为了避免实践环节的安全事故,很少开展法律实践环节。有的是由于缺少经费,认为浪费时间和精力,没有安排实践教学学时。当然,还有部分高校是毫意识,认为实践课的开设与否都没有太大作用。各种理由的堆积,最终造成目前法律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这一尴尬局面。
2.5 师资队伍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一方面,部分高校,很多教授法治课程的教师并不是法学专业出身,且往往没有经过专业的进修或是培训,这样会导致课程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在教授法律概念、法律理论等方面时往往都只是局限于一些基础知识,而没有从深层次的法律信仰、法治理念、法治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来进行解读。
3 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路径
3.1 重视法律教育,完善教育机构
当前,法律教育已经成为中华名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国家推行依法治國的重要基础。因此,革新教育理念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把法治素养纳入到中国公民,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素质结构中。当然,在转变教育理念和重视法律教育的同时,教育机构的完善也必须一同进行。
3.2 优化法律教育课程设置
培养大学生完善的法治思维,需要安排合理的法律课程,进行有效的课程设置。首先,明确目标。即明确高校法律课程目标。应该以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和法治理念为圆心,从而明确课程目标体系,以达到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和法治思维的根本目的。其次,确定内容。即科学确定法律教育课程的内容。此法律教育课程内容与法学专业学生有区别,我们应该把其作为一种通识课程,以便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理解、掌握课程内容。再次,开设相关课程。即鼓励法学院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来开设法律相关的选修课。比如,大四学生可以选择“劳动法”、师范专业学生可以选修“教师教育法”。
3.3 加强法制教育的实践性
当前大部分高校均采用课堂讲授这一教学形式,让学生难以内化。而我们的法律课本应该是活生生的,需要很强实践性才能完美演绎的一门课程。当它被死板地诠释出来时,已经缺少了应有的魅力。所以,高校应该把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起来,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激发他们主动的学习兴趣,自觉内化法律知识,形成法治思维。比如,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把一些专业化、学术化的理论都通俗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才是增强法律教育实践性的精髓所在。
3.4 加强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生法律素养,培养学生法治思维的关键所在。首先,建立教师考核体系,以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升。其次,提供培训和深造机会,不断完善自我、提升专业素养。再次,确立教师互评学习制度。每学期互相听课,取长补短,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最后,到学生中进行考察。一学期结束,可以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或者访谈,以便教学形式和内容的调整。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结构合理,受学生欢迎的法律授课教师队伍,从而为我们培养具有法治思维的大学生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5 营造法制教育学习氛围
在依法治校过程中,高校需要在实践中利用学校法学教育和研究的优势,创新法治文化宣传的形式和载体,充分发挥高校广播、电视、网络、校报等阵地的作用,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大力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形成高校人人学法的良好局面,实现师生法治教育的互动效应,营造学法、遵守、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引导和增强学生的法治理念,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法治思维。
总之,在当前法治教育的背景下,法治思维的教育正在路上,这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法治进高校、规则治理等要求无一不是督促我们提升依法治校水平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法治校园环境,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法治思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关键词:法治教育;法治思维;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0016201
1 法治思维在我国的发展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首次提出,各级领导干部需要提高“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等工作中使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并首次提出“法治思维”的概念,让法治在我国的发展有一个新的里程碑。
法理上的法治思维与非法治思维、法制思维和人治思维等概念相对应,指以法治为依据进行事务处理的标准思维。根据十八大精神,“法治思维”有着中国独有的精神内涵:是指公权力的执掌者以法治理念为基础,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范、法律逻辑和法律精神对所要处理或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判断和形成结论、这是一个思想认识的过程。
1.1 法治思维是一种价值判断
法治思维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它的基础也是法律制度,以法律作为最高权威,但并不是完全的、机械的服从于法律制度,而是以更深一层次的思考和价值进行判断,这就是法治的思想。进而言之,法治思维方式的基础就是法治思想,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关注法律制度中的权力制约、人权保障、价值追求等等。
1.2 法治思维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人治思维方式与法治思维方式是两种相互对立的思维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保障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侵害。因此,它不仅仅限于遵守国家已经颁布的成文法律法规,而是以更深入地思考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背后存在的法治与民主的关系、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义务与权利的关系、平等与自由的关系、程序与实体的关系等等。
2 大学生法治思维缺失的原因分析
2.1 对法治教育重视不足,未成为素质教育
何为素质教育,这是长时间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所在。素质教育是什么,素质结构又由哪些组成,很多学者众说纷纭,有些学者认为大学生素质结构中并不包含法律素质,有学者把素质教育分为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八个方面。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四个方面才组成了素质教育。在我国,一直以来较为注重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就法律教育而言,还十分欠缺。当前,依法治国、合规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定趋势,因而我们的教育理念也要跟上潮流趋势,要努力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防止我国大学生法律教育处于边缘化这一尴尬局面的出现。
2.2 忽视法治教育的长期性
当前,很多高校的法治教育都只是开设一些讲座、论坛,少有长期开设一门课程进行系统教学,这样对法治思维的养成十分不利。除了法律专业会把法治教育一直贯穿于大学生涯之外,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则只是通过类似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学习。思维的培养与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的学习并不能很好的形成完善的法治思维,只有通过长时期的教育,方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2.3 法治教育课程安排不合理,手段单一
当今时代是多元化发展,高校的法治教育也应当采取更多的形式、模式,而不应拘泥于以往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应拓展思维,开展更多,更丰富的课程模式。高校可以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基础课程,并随之展开。高校应该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要了解学生的个体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
2.4 法律实践教学薄弱
当前法律教学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有的高校为了避免实践环节的安全事故,很少开展法律实践环节。有的是由于缺少经费,认为浪费时间和精力,没有安排实践教学学时。当然,还有部分高校是毫意识,认为实践课的开设与否都没有太大作用。各种理由的堆积,最终造成目前法律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这一尴尬局面。
2.5 师资队伍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一方面,部分高校,很多教授法治课程的教师并不是法学专业出身,且往往没有经过专业的进修或是培训,这样会导致课程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在教授法律概念、法律理论等方面时往往都只是局限于一些基础知识,而没有从深层次的法律信仰、法治理念、法治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来进行解读。
3 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路径
3.1 重视法律教育,完善教育机构
当前,法律教育已经成为中华名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国家推行依法治國的重要基础。因此,革新教育理念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把法治素养纳入到中国公民,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素质结构中。当然,在转变教育理念和重视法律教育的同时,教育机构的完善也必须一同进行。
3.2 优化法律教育课程设置
培养大学生完善的法治思维,需要安排合理的法律课程,进行有效的课程设置。首先,明确目标。即明确高校法律课程目标。应该以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和法治理念为圆心,从而明确课程目标体系,以达到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和法治思维的根本目的。其次,确定内容。即科学确定法律教育课程的内容。此法律教育课程内容与法学专业学生有区别,我们应该把其作为一种通识课程,以便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理解、掌握课程内容。再次,开设相关课程。即鼓励法学院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来开设法律相关的选修课。比如,大四学生可以选择“劳动法”、师范专业学生可以选修“教师教育法”。
3.3 加强法制教育的实践性
当前大部分高校均采用课堂讲授这一教学形式,让学生难以内化。而我们的法律课本应该是活生生的,需要很强实践性才能完美演绎的一门课程。当它被死板地诠释出来时,已经缺少了应有的魅力。所以,高校应该把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起来,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激发他们主动的学习兴趣,自觉内化法律知识,形成法治思维。比如,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把一些专业化、学术化的理论都通俗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才是增强法律教育实践性的精髓所在。
3.4 加强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生法律素养,培养学生法治思维的关键所在。首先,建立教师考核体系,以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升。其次,提供培训和深造机会,不断完善自我、提升专业素养。再次,确立教师互评学习制度。每学期互相听课,取长补短,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最后,到学生中进行考察。一学期结束,可以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或者访谈,以便教学形式和内容的调整。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结构合理,受学生欢迎的法律授课教师队伍,从而为我们培养具有法治思维的大学生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5 营造法制教育学习氛围
在依法治校过程中,高校需要在实践中利用学校法学教育和研究的优势,创新法治文化宣传的形式和载体,充分发挥高校广播、电视、网络、校报等阵地的作用,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大力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形成高校人人学法的良好局面,实现师生法治教育的互动效应,营造学法、遵守、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引导和增强学生的法治理念,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法治思维。
总之,在当前法治教育的背景下,法治思维的教育正在路上,这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法治进高校、规则治理等要求无一不是督促我们提升依法治校水平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法治校园环境,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法治思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