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印象中,谢安钧先生身形高大,宽额剑眉,为人低调沉稳,言语不多,酒量过人。我与他接触不多,可是我知道,他魏碑、隶书、大篆、楚简、小楷等各种书体皆能。然而我觉得,谢先生最擅长的应该还是章草,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他均是以章草为自己的创作主线的。
“章草”命名历来说法不一。旧说或曰为章帝所爱,或曰用于当时奏章,或曰元帝时史游用于书写急就章,均不确切。这种字体最初只称为“草书”,后“今草”出现,为示区别,改称得“章”名。从“章”字的本义来分析,它的准确含义是篇章、章法、章则,含有法度的意思。东晋新体草书形成后,由于旧体草书法度严谨,逐称“章草”,新体草书则称“今草”。
章草这种书体是否与隶变同时出现,还有待进一步的论述和考证。但是章草绝对是一种很具文人气息的书体。我省书法大家谢阶瑞曾说:“谁将章草掺揉到书法作品中,它必将与俗书无缘。”章草具有高古、浑穆的气象,代表书家及作品有:汉魏时的史游、皇象所作《急就篇》,后有索靖的《出师颂》,陆机的《平复帖》。相传汉章帝、蔡琰、张芝、曹植、司马懿、王羲之、王献之都擅书章草,但作品真正传世寥寥无几。章草发展到隋唐,已逐渐退出书坛,几成绝响。元代书坛,在赵孟頫的提倡和带领下,将章草作为草书的源流,得到不少书家的青睐。元代邓文原、明代宋克都是章草大家。到了晚清和民国时代,章草再度被文人书家所重,出现章草复兴的迹象,其代表人物有沈曾植、王世镗、马一浮、王蘧常、郑诵先、高二适等。近现代这些章草书法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精通文史,擅长诗词,均可称“国学大师”。
谢先生所书章草,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和创新。看他前几年的书法作品,偏重于对传统的继承。在他的章草作品中,汉简的笔法尤其明显,显得古朴凝重、浑厚大气。他的每幅作品遥相呼应,上下互为贯气,笔墨浓淡舒缓之间让你欣赏到行云流水、无拘无束的诗意和画境。孙过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险绝,复归平正”,说的是书法的起点与终点,都是平正。谢安钧先生这一时期的章草作品以平正居多,他的作品,平正中寓端庄,平正中有虚和,平正中含灵便。我觉得,他的这种书法意境来源于他具有综合篆隶书体的能力和意象,所以他的作品庄严大气,宏伟雄壮,八面威风,而且雍容华贵。
再观谢先生最近的书法创作,尤其是上次看过他的“家乡寄語——谢安钧书法作品展”后,对他的作品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他现在在自己的草书作品中,隐含了很多的心思和想法。我的拙见,他现在不但把祝枝山的草书笔法借鉴到自己的章草创作中来,他还把自己对中国的国学和书学中的美学思想杂糅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来。他应该已经到达孙过庭所说的“险绝”之境了。他将笔墨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现在的草书作品写得如狂风暴雨将至,又好像是狮虎豹猫等捕食动物在捕猎中的潜行状态。如敛首、弓腰、团身、轻足、收尾、低走等形象,给人一种充满力感的状态和饱含冲击力的象征,既高度紧张又充分松弛,而又保持始终足够的笔力与灵动便捷。这种形象在书法方面需要极高的控制度和功力。这种书法象形,更需要一种特殊的写作状态,或用力持笔状态,这些应该都归功于他广博的书法基础,因为他除章草外,还广涉魏碑、隶书、大篆、楚简、小楷等书体。观他的作品,可以用“得意忘象”“得鱼忘筌”来形容,笔墨高古,气势恢宏,满纸烟云,直抵人心,冲击你的视野,打动你的心灵。他用自己手下的毛笔,在一幅幅作品中表达出了自己胸中的烟云气象和情怀。
此外,他对章法的布局也是不落俗套,自出机杼。崔瑗《草书势》语:“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读谢先生的作品,你会发现,他的书法作品形式丰富,不仅仅只是熟练地驾驭各种书体,在章法的处理上同样丰富多彩,给人毫无雷同之感。他的线条灵动飘逸,又具有刚性。在大幅的草书作品中添加小楷题跋,既给人以张力和大气,又具有细腻和含蓄,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谢安钧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近年来,他在主持河南省书协全面工作的同时,担任多项全国性书法展览和交流活动的评委。他还亲自编纂书法教学讲义,应邀到诸所高校、部队以及各级书协、各类书法培训班、各地市基层,现场讲授中国书法理论和书法技法,传授自己的创作体会和经验,提高大众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和认知水平,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普及和传承做出了自己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记得上次看谢安钧先生的展览时,得五言小诗一首:
落笔惊风雨,
铺毫现古苍。
绞锋云水注,
豪气灿篇章。
现录于此,作为对谢先生书法的总结,不知准确与否,以求教于方家。
“章草”命名历来说法不一。旧说或曰为章帝所爱,或曰用于当时奏章,或曰元帝时史游用于书写急就章,均不确切。这种字体最初只称为“草书”,后“今草”出现,为示区别,改称得“章”名。从“章”字的本义来分析,它的准确含义是篇章、章法、章则,含有法度的意思。东晋新体草书形成后,由于旧体草书法度严谨,逐称“章草”,新体草书则称“今草”。
章草这种书体是否与隶变同时出现,还有待进一步的论述和考证。但是章草绝对是一种很具文人气息的书体。我省书法大家谢阶瑞曾说:“谁将章草掺揉到书法作品中,它必将与俗书无缘。”章草具有高古、浑穆的气象,代表书家及作品有:汉魏时的史游、皇象所作《急就篇》,后有索靖的《出师颂》,陆机的《平复帖》。相传汉章帝、蔡琰、张芝、曹植、司马懿、王羲之、王献之都擅书章草,但作品真正传世寥寥无几。章草发展到隋唐,已逐渐退出书坛,几成绝响。元代书坛,在赵孟頫的提倡和带领下,将章草作为草书的源流,得到不少书家的青睐。元代邓文原、明代宋克都是章草大家。到了晚清和民国时代,章草再度被文人书家所重,出现章草复兴的迹象,其代表人物有沈曾植、王世镗、马一浮、王蘧常、郑诵先、高二适等。近现代这些章草书法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精通文史,擅长诗词,均可称“国学大师”。
谢先生所书章草,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和创新。看他前几年的书法作品,偏重于对传统的继承。在他的章草作品中,汉简的笔法尤其明显,显得古朴凝重、浑厚大气。他的每幅作品遥相呼应,上下互为贯气,笔墨浓淡舒缓之间让你欣赏到行云流水、无拘无束的诗意和画境。孙过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险绝,复归平正”,说的是书法的起点与终点,都是平正。谢安钧先生这一时期的章草作品以平正居多,他的作品,平正中寓端庄,平正中有虚和,平正中含灵便。我觉得,他的这种书法意境来源于他具有综合篆隶书体的能力和意象,所以他的作品庄严大气,宏伟雄壮,八面威风,而且雍容华贵。
再观谢先生最近的书法创作,尤其是上次看过他的“家乡寄語——谢安钧书法作品展”后,对他的作品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他现在在自己的草书作品中,隐含了很多的心思和想法。我的拙见,他现在不但把祝枝山的草书笔法借鉴到自己的章草创作中来,他还把自己对中国的国学和书学中的美学思想杂糅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来。他应该已经到达孙过庭所说的“险绝”之境了。他将笔墨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现在的草书作品写得如狂风暴雨将至,又好像是狮虎豹猫等捕食动物在捕猎中的潜行状态。如敛首、弓腰、团身、轻足、收尾、低走等形象,给人一种充满力感的状态和饱含冲击力的象征,既高度紧张又充分松弛,而又保持始终足够的笔力与灵动便捷。这种形象在书法方面需要极高的控制度和功力。这种书法象形,更需要一种特殊的写作状态,或用力持笔状态,这些应该都归功于他广博的书法基础,因为他除章草外,还广涉魏碑、隶书、大篆、楚简、小楷等书体。观他的作品,可以用“得意忘象”“得鱼忘筌”来形容,笔墨高古,气势恢宏,满纸烟云,直抵人心,冲击你的视野,打动你的心灵。他用自己手下的毛笔,在一幅幅作品中表达出了自己胸中的烟云气象和情怀。
此外,他对章法的布局也是不落俗套,自出机杼。崔瑗《草书势》语:“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读谢先生的作品,你会发现,他的书法作品形式丰富,不仅仅只是熟练地驾驭各种书体,在章法的处理上同样丰富多彩,给人毫无雷同之感。他的线条灵动飘逸,又具有刚性。在大幅的草书作品中添加小楷题跋,既给人以张力和大气,又具有细腻和含蓄,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谢安钧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近年来,他在主持河南省书协全面工作的同时,担任多项全国性书法展览和交流活动的评委。他还亲自编纂书法教学讲义,应邀到诸所高校、部队以及各级书协、各类书法培训班、各地市基层,现场讲授中国书法理论和书法技法,传授自己的创作体会和经验,提高大众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和认知水平,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普及和传承做出了自己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记得上次看谢安钧先生的展览时,得五言小诗一首:
落笔惊风雨,
铺毫现古苍。
绞锋云水注,
豪气灿篇章。
现录于此,作为对谢先生书法的总结,不知准确与否,以求教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