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堂导语是建立在新知与旧知、师与生之间的一座桥梁。构建得法,就能调动学生的兴奋点,诱发学生感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原则、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千秋各异的导入语,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关键词] 课堂导语 教学艺术 导入原则
文艺演出非常讲究开场,写文章也很注意怎样开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舞台上,每堂课如何“抛砖”同样也有大学问。因为开课既需在几分钟内稳定几十个杂乱无序的个体心态,使其以最佳无杂念的状态准备接取新信息,又需依据课题差异与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与授课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氛围。所以,对每堂课的开场白,也就是导语的开发利用,是每位有经验的“登堂”为师者必须谨慎对待的问题。
对于“抛砖引玉”之术,笔者也做了如下一些探索。
一、导入原则
旧知与新知隔着一道门,知识与学生之间也隔着一道门。由于受到知识水平、教材内容等方面的限制,学生要想破门而入,须经教师给予必要的帮助。那么,教师如何能携学生在最短时间以最佳路径进入知识殿堂呢?原则有二:
1.定向“抛”
求知的学生,尤如身处知识迷宫,脚下的路不止一条、两条,而面对的门也绝不止一扇、两扇,教师使用和选择导语就有一个定向问题。导引的方向不当,就会把学生领入死胡同,不得其门而入,学生也就不再信任教师并与之积极配合;导引的方向如果偏离,就会使学生误入歧途,昏昏然而无所得;只有导引的方向正确合理,才会使学生豁然开朗,学习兴趣油然而生,课堂教学效果也事半功倍,以巧拨千钧。所以,能在短时间将学生领至距新知最便捷的门外,调整到接受新知的最佳情境状态,是教师设计导语所要思考的首要前提。这就要注意不能为了吸引学生而让导语喧宾夺主、哗众取宠,导语设计一定不能偏离“教学内容”這个方向。
2.定点“抛”
要想破门而入,应在门上选准着力点。同理,教学内容有异,课文类型不同,选择和提炼导语也应选准相应的突破口。一般说来,可以以提示课题为突破口,以新旧过渡为突破口,以评价作者为突破口,以提示内容为突破口,以文章的艺术性为突破口……总之,以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为突破口。只要抓住了一篇课文对于学生的感奋点,也就找到了把学生引向新知的桥梁。
二、导入类型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新课的导入更是如此。教学内容有别,受教育个体存异,同时教师个人的素质、风格各有千秋,所以导入方法也就百花齐放。
1.问渠哪得清如许
即创设悬念式。“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课堂教学中可以巧妙利用学生的此心理特征,精心设疑,巧布悬念,以能充分调动学生兴奋、关注、期待等心理因素的关键性悬而未决的问题切入正题。此类导入诱人关注,引人深思,会使学生因不得其解而跃跃欲试。如《愚公移山》一课,可以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中有个孩子也要帮愚公移山,那个孩子的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速读课文,会慢慢地由惊讶转为惊喜“他没有爸爸”“孀妻是寡妇,他爸爸早死了”……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本身好像并没有多大价值,但是这枚石子引导了学生思维,点燃了学生的求知火花,激发了他们开拓探索的兴趣,并把课堂气氛迅速推向高潮。
2.白云深处有人家
即激情引趣式。心理学家认为,新异刺激是引起无意注意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有意识地利用新异刺激,既可以变更学生的注意习惯,更可有效地使其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例如,《看云识天气》的导入可以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请大家先猜一个谜语,谜面是——“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学生略加思索,便猜到了谜底——“孔明,也就是诸葛亮。”
老师便顺势引导,“那么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是如何知道三天之后有大雾的?他不是神,他只是通晓天文和地理。今天,咱们也来学学看云识天气的本领。”这样,学生在情趣盎然中很快就进入文章的内容,于无意中就开始了对课文知识的期待。
3.沉舟侧畔千帆过
即温故引新式。一开课,先回顾与本课有关的旧有信息,水到渠成地引出当节课题,这种导课既注重了知识的连续性与系统性,又在整理旧有信息中使学生有个心态回归过程,心理得到必要的调试。例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的导入就可与旧知识联系比较:“我们小学学过一篇《周总理的睡衣》,邓妈妈补了又补,可见总理是极为朴素节俭的。但是,据老师所知,今天这件新衬衫可是总理出钱买的,一向俭朴的周总理怎么突然大方了呢?”学生带着问题迅速阅读,很快便可得出答案,衬衫不是总理买给自己的,而是送给衬衫被剐破的女青年的,这件衬衫表现了他老人家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这时,再因势利导,很快便凸现了文章的灵魂。
4.旧时茅店社林边
即情境再现式。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所以,在导入环节中还可以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因为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如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记录片;学习《老山界》、《七根火柴》时,播放歌曲《七律长征》;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播放抗美援朝的记录片;学习《听潮》时,观看大海涨潮落潮的录相带……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有时空的,我们无法逆转时空,穿越时空,但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媒体,运用多种形式拉近时空,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识不到是在上课,而是于潜移默化中获取知识,受到教益。
当然,教坛如艺坛,课堂导入的方法自然也没有定论,各有各独到的招式,绝不仅限以上几种。但不论哪一种,必须做到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
语文教学实践中,好的导入是座桥,沟通了教师与学生,沟通了课内与课外,沟通了旧知与新知。别出心裁的导入如同一堂课的向导,使学生一睹知识绝境的佳妙;别具匠心的导入就像一堂课的眼睛,向学生展示出所有的精髓。所以,我们应该巧妙设计、精心选择“抛砖之术”,以便引出“良材佳玉”。
参考文献:
[1]王标.初中语文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中国文联出版社.
[2]孟鸿仲.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课堂导语 教学艺术 导入原则
文艺演出非常讲究开场,写文章也很注意怎样开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舞台上,每堂课如何“抛砖”同样也有大学问。因为开课既需在几分钟内稳定几十个杂乱无序的个体心态,使其以最佳无杂念的状态准备接取新信息,又需依据课题差异与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与授课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氛围。所以,对每堂课的开场白,也就是导语的开发利用,是每位有经验的“登堂”为师者必须谨慎对待的问题。
对于“抛砖引玉”之术,笔者也做了如下一些探索。
一、导入原则
旧知与新知隔着一道门,知识与学生之间也隔着一道门。由于受到知识水平、教材内容等方面的限制,学生要想破门而入,须经教师给予必要的帮助。那么,教师如何能携学生在最短时间以最佳路径进入知识殿堂呢?原则有二:
1.定向“抛”
求知的学生,尤如身处知识迷宫,脚下的路不止一条、两条,而面对的门也绝不止一扇、两扇,教师使用和选择导语就有一个定向问题。导引的方向不当,就会把学生领入死胡同,不得其门而入,学生也就不再信任教师并与之积极配合;导引的方向如果偏离,就会使学生误入歧途,昏昏然而无所得;只有导引的方向正确合理,才会使学生豁然开朗,学习兴趣油然而生,课堂教学效果也事半功倍,以巧拨千钧。所以,能在短时间将学生领至距新知最便捷的门外,调整到接受新知的最佳情境状态,是教师设计导语所要思考的首要前提。这就要注意不能为了吸引学生而让导语喧宾夺主、哗众取宠,导语设计一定不能偏离“教学内容”這个方向。
2.定点“抛”
要想破门而入,应在门上选准着力点。同理,教学内容有异,课文类型不同,选择和提炼导语也应选准相应的突破口。一般说来,可以以提示课题为突破口,以新旧过渡为突破口,以评价作者为突破口,以提示内容为突破口,以文章的艺术性为突破口……总之,以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为突破口。只要抓住了一篇课文对于学生的感奋点,也就找到了把学生引向新知的桥梁。
二、导入类型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新课的导入更是如此。教学内容有别,受教育个体存异,同时教师个人的素质、风格各有千秋,所以导入方法也就百花齐放。
1.问渠哪得清如许
即创设悬念式。“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课堂教学中可以巧妙利用学生的此心理特征,精心设疑,巧布悬念,以能充分调动学生兴奋、关注、期待等心理因素的关键性悬而未决的问题切入正题。此类导入诱人关注,引人深思,会使学生因不得其解而跃跃欲试。如《愚公移山》一课,可以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中有个孩子也要帮愚公移山,那个孩子的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速读课文,会慢慢地由惊讶转为惊喜“他没有爸爸”“孀妻是寡妇,他爸爸早死了”……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本身好像并没有多大价值,但是这枚石子引导了学生思维,点燃了学生的求知火花,激发了他们开拓探索的兴趣,并把课堂气氛迅速推向高潮。
2.白云深处有人家
即激情引趣式。心理学家认为,新异刺激是引起无意注意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有意识地利用新异刺激,既可以变更学生的注意习惯,更可有效地使其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例如,《看云识天气》的导入可以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请大家先猜一个谜语,谜面是——“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学生略加思索,便猜到了谜底——“孔明,也就是诸葛亮。”
老师便顺势引导,“那么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是如何知道三天之后有大雾的?他不是神,他只是通晓天文和地理。今天,咱们也来学学看云识天气的本领。”这样,学生在情趣盎然中很快就进入文章的内容,于无意中就开始了对课文知识的期待。
3.沉舟侧畔千帆过
即温故引新式。一开课,先回顾与本课有关的旧有信息,水到渠成地引出当节课题,这种导课既注重了知识的连续性与系统性,又在整理旧有信息中使学生有个心态回归过程,心理得到必要的调试。例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的导入就可与旧知识联系比较:“我们小学学过一篇《周总理的睡衣》,邓妈妈补了又补,可见总理是极为朴素节俭的。但是,据老师所知,今天这件新衬衫可是总理出钱买的,一向俭朴的周总理怎么突然大方了呢?”学生带着问题迅速阅读,很快便可得出答案,衬衫不是总理买给自己的,而是送给衬衫被剐破的女青年的,这件衬衫表现了他老人家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这时,再因势利导,很快便凸现了文章的灵魂。
4.旧时茅店社林边
即情境再现式。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所以,在导入环节中还可以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因为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如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记录片;学习《老山界》、《七根火柴》时,播放歌曲《七律长征》;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播放抗美援朝的记录片;学习《听潮》时,观看大海涨潮落潮的录相带……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有时空的,我们无法逆转时空,穿越时空,但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媒体,运用多种形式拉近时空,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识不到是在上课,而是于潜移默化中获取知识,受到教益。
当然,教坛如艺坛,课堂导入的方法自然也没有定论,各有各独到的招式,绝不仅限以上几种。但不论哪一种,必须做到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
语文教学实践中,好的导入是座桥,沟通了教师与学生,沟通了课内与课外,沟通了旧知与新知。别出心裁的导入如同一堂课的向导,使学生一睹知识绝境的佳妙;别具匠心的导入就像一堂课的眼睛,向学生展示出所有的精髓。所以,我们应该巧妙设计、精心选择“抛砖之术”,以便引出“良材佳玉”。
参考文献:
[1]王标.初中语文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中国文联出版社.
[2]孟鸿仲.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