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小学生需要学习的重点科目之一,也是我国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开展的重点任务。而数学作业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部分,教师本应当对此部分加强研究,探索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科学的作业设置方式。但是,很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却陷入了“题海战术”的逻辑,认为学生做题越多,学习能力就会越强。但是实际执行时却是很多学生对繁重的课后作业叫苦不迭。因此,本文将具体探究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设置,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改革;小学生;教师
一、提升作业的趣味性
课后作业一直给学生造成巨大困扰的重要原因就是内容非常枯燥且数目繁多,针对同一种类型的题目,却布置了很多道练习题,学生的解题过程非常枯燥。所以,教师首先要提升课后作业布置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以下形式的作业:放学回家后找到自己的父母,并了解他们预计到菜市场买哪些菜以及要带多少钱去买菜。根据这些已知条件设置一道作业题并解答。这道题目的设置具有非常强烈的创新性和代表性,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并把数学元素充分融合其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状况编写出题目。例如有学生做出:已知西红柿每千克5元,鸡蛋每千克4.5元,生抽每瓶6元,猪肉每千克25元,今晚全家西红柿鸡蛋肉丝面,请问如何采购最为合理?这道题目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虽然与专业出题人编写的题目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学生在自己编写这些题目的过程中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出题和做题的成就感以及课后作业带来的快乐,而这也有利于教师课后作业设置效率的提升。
二、设置多层次的作业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发展能力是不相同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方式、效果等一系列的表现也是不相同的。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每一名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提升作业设置的层次性和合理性。针对每一名学生布置具有很强特色和针对性的作业是提升课后作业完成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实际特征,最大程度上杜绝一刀切的作业设置原则。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差异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哪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哪些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等等,这一系列的基本情况都需要教师熟稔于心。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展开分析进而实现在作业布置时的区别对待。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和一般状况把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对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小组学生,教师侧重数学能力的强化与培养,但是对那些学习能力有待提升的学生,教师要坚持以基础知识教学为重点的教学理念。在课后作业布置环节同样也是如此,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练习一些强化基础的题目,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练习一些训练数学思维与数学学科综合素养的题目,真正实现作业设置的层次化,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效率。
三、提升作业的合作性
上文所述,课后作业设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综合素养,所以我们要充分注重学生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真正实现学生课后作业设置效率的提升与均衡发展。在以前布置课后作业时,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经常会感到排斥,甚至教师布置的作业太过繁重,导致学生之间“合作”完成作业:假设一共有20道题,这个题目量对学生而言是繁重的。但是两名同学合作完成作业,每人负责写10个题,然后交换答案,相互抄袭,这种不良现象在学生群体间并不是个别案例。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为了真正实现课后作业效用的最大化,教师可以提升作业设置的合作性。这里所指的合作性并不是要求学生分工完成,然后相互抄袭,而是完成一些任务之后各自完成作业或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探索行为。例如在小学数学中的重点应用题——相遇问题,一直以来给学生造成了巨大困扰。很多学生不能理解计算公式的真正内涵,导致在解题过程中一直出错。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合作类型的作业。比如要求两名学生实地模拟一下,一名学生从家里出发向学生走,一名学生从学校出发向另一名学生家的方向走,每一名學生控制好自己的走路速度,在已知两地距离的前提下,可以测算出时间。这种开展合作完成题目解答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深度和认识程度。而合作行为本身,也促进了学生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行为,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同学关系,形成优良的互助学习文化,从而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有效的帮助作用。
四、结束语
课后作业伴随了学生的整个求学生涯,也是学生强化数学知识理解和记忆深度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课后作业设置力度,通过科学合理的作业设置方式为学生准备出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的课后作业,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彻底发挥出课后作业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这也是新时代教育理念指引下的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置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苏雪琴.小学六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探索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20(25):114+116.
[2]王丹.小学低年级数学家庭作业的设计现状与策略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20(16):27-28.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改革;小学生;教师
一、提升作业的趣味性
课后作业一直给学生造成巨大困扰的重要原因就是内容非常枯燥且数目繁多,针对同一种类型的题目,却布置了很多道练习题,学生的解题过程非常枯燥。所以,教师首先要提升课后作业布置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以下形式的作业:放学回家后找到自己的父母,并了解他们预计到菜市场买哪些菜以及要带多少钱去买菜。根据这些已知条件设置一道作业题并解答。这道题目的设置具有非常强烈的创新性和代表性,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并把数学元素充分融合其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状况编写出题目。例如有学生做出:已知西红柿每千克5元,鸡蛋每千克4.5元,生抽每瓶6元,猪肉每千克25元,今晚全家西红柿鸡蛋肉丝面,请问如何采购最为合理?这道题目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虽然与专业出题人编写的题目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学生在自己编写这些题目的过程中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出题和做题的成就感以及课后作业带来的快乐,而这也有利于教师课后作业设置效率的提升。
二、设置多层次的作业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发展能力是不相同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方式、效果等一系列的表现也是不相同的。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每一名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提升作业设置的层次性和合理性。针对每一名学生布置具有很强特色和针对性的作业是提升课后作业完成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实际特征,最大程度上杜绝一刀切的作业设置原则。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差异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哪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哪些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等等,这一系列的基本情况都需要教师熟稔于心。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展开分析进而实现在作业布置时的区别对待。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和一般状况把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对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小组学生,教师侧重数学能力的强化与培养,但是对那些学习能力有待提升的学生,教师要坚持以基础知识教学为重点的教学理念。在课后作业布置环节同样也是如此,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练习一些强化基础的题目,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练习一些训练数学思维与数学学科综合素养的题目,真正实现作业设置的层次化,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效率。
三、提升作业的合作性
上文所述,课后作业设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综合素养,所以我们要充分注重学生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真正实现学生课后作业设置效率的提升与均衡发展。在以前布置课后作业时,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经常会感到排斥,甚至教师布置的作业太过繁重,导致学生之间“合作”完成作业:假设一共有20道题,这个题目量对学生而言是繁重的。但是两名同学合作完成作业,每人负责写10个题,然后交换答案,相互抄袭,这种不良现象在学生群体间并不是个别案例。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为了真正实现课后作业效用的最大化,教师可以提升作业设置的合作性。这里所指的合作性并不是要求学生分工完成,然后相互抄袭,而是完成一些任务之后各自完成作业或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探索行为。例如在小学数学中的重点应用题——相遇问题,一直以来给学生造成了巨大困扰。很多学生不能理解计算公式的真正内涵,导致在解题过程中一直出错。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合作类型的作业。比如要求两名学生实地模拟一下,一名学生从家里出发向学生走,一名学生从学校出发向另一名学生家的方向走,每一名學生控制好自己的走路速度,在已知两地距离的前提下,可以测算出时间。这种开展合作完成题目解答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深度和认识程度。而合作行为本身,也促进了学生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行为,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同学关系,形成优良的互助学习文化,从而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有效的帮助作用。
四、结束语
课后作业伴随了学生的整个求学生涯,也是学生强化数学知识理解和记忆深度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课后作业设置力度,通过科学合理的作业设置方式为学生准备出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的课后作业,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彻底发挥出课后作业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这也是新时代教育理念指引下的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置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苏雪琴.小学六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探索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20(25):114+116.
[2]王丹.小学低年级数学家庭作业的设计现状与策略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20(16):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