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乐位于晋西北汾河上游,南北长约50公里,东西宽约45公里,总面积2058平方公里,分土石山区、黄土丘陵区、河川区三种类型,共有耕地49万亩。境内海拔1140—2421米,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3.5—6.8℃,年平均降雨量380—500毫米,无霜期100—147天,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800小时,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气350天,林木覆盖率21.6%。全县辖4镇10乡381个行政村,450个自然村,1个居民办事处,1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9万人。
静乐的县情有四大特点:一是基础脆弱,发展滞后。1986年被国务院首批确定为贫困县,是全省贫困县中的10个特困县之一。1991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实施“希望工程”试点县,山西省第一所农村希望小学就建在静乐。1996年被确定为由团中央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制定实施的“扶贫接力计划”全国首个试点县,并率先启动。2001年被继续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由文化部定点包扶。同时,省纪委、省委政研室、审计厅、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山西大学、煤炭进出口公司等单位和市纪委、农业局、人行、农行、农发行、忻州宾馆、经信局、国税局、教育局等单位分别在9个乡镇定点帮扶。2003年元月2日,温家宝总理曾到静乐访贫问寒。二是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全县初步探明的矿藏有煤、铁、铝矾土、石英、云母、大理石、钾长石等近20种,其中煤炭资源储量最大,含煤面积13D0平方公里,可采储量59亿吨,资源整合后生产矿井为9座。境内以汾河、东碾河、鸣河为主的八大河流呈网状分布。其中,汾河纵贯县境40公里,总体上属晋西北黄土丘陵区典型的富水区域。三是区位独特,优势明显。县城距忻州89公里,距太原91公里,地处省市1小时经济圈和北京400公里旅游圈。伴随着横跨县境南北的忻保高速、太佳高速的竣工通车,宁静铁路的即将开通,太古岚铁路和榆襄铁路的规划建设,静乐从真正意义上纳入了省城“一小时通达”城市圈,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四是历史悠久,传统光荣。西汉始置县,名汾阳县,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更名为静乐县。静乐是革命老区,是中共早期党员、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高君宇的故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百团大战首战在静乐康家会大捷,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死难烈士万岁”的“四·八”烈士纪念碑耸立在城南汾水河畔。
近年来,静乐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施项目攻坚,鼓励全民创业;培育煤焦电化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大县城战略,建设生态农业特色县。相继出台并严格实施了《静乐县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有错无为问责办法》、《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办法》、《建设“五新静乐”的实施意见》和《优化投资环境促进“五新静乐”建设的实施意见》,主要经济指标持续稳定增长。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0.5亿元,同比增长24.6%。财政总收入17568万元,同比增长19.8%。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亿元,同比增长84.3%,增幅位居全市第二。工业增加值完成3.3亿元,同比增长38.9%。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39亿元,同比增长33.7%,比“十五”期末翻了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411元,同比增长2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56元,同比增长23.4%,增幅位居全市第一。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1.49亿元,同比增长9.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亿元,同比增长139%。工业生产总值完成3.8262亿元,同比下降56.3%。财政总收入1.2378亿元,同比下降2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52元,同比增长14.8名。粮食产量完成3.464万吨,同比增长3.4%。农民人均纯收入2390元,同比增长10.9%。
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2009年党代会上,静乐县委、县政府回顾总结了全县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经验,立足长远,谋划发展,确定了今后三年,静乐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解放思想谋发展,全民创业促增收,狠抓落实见实效,统筹兼顾达和谐”的总战略,在开放引进、项目带动、结构调整、机制创新和全民创业上狠下功夫,着力打造生态农业、新型产业、优质教育、特色文化、优越环境五大区域竞争力支撑体系,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努力建设产业发达、城乡秀美、文化繁荣、民生殷实、社会和谐的“五新静乐”。
——建设产业发达新静乐。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载体。从一产上讲,建设生态农业特色县既是保护母亲汾河的现实要求,也是静乐县客观发展的现实选择。具体而言,就是要紧扣生态农业特色县这一总体目标,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努力把河川区建成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土石山区建成舍饲圈养示范基地,丘陵区建成绿色种植生态示范基地,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形成“建设一批产业,激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发展效应,形成户有特色、村有产业、乡有品牌、县有优势的发展格局,走品牌托市场、市场举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路子,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整体跨越。从二产来讲,煤炭是该县的传统产业,也是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煤炭矿产资源深度开发,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就是要依托该县特有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已有的工业基础,按照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加快工业产业由传统资源型向循环经济型的转变,区域竞争力由依靠资源优势为主向,依靠资源、人才、技术、环境优势并重转变,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形成工业发展新格局。同时,要以增强发展的前瞻性为目标,大力发展以交通运输业和仓储物流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着力把静乐打造成晋西北最大的物流中心,进而拉动商贸、宾馆、物业、房地产,市政公用、信息中介等服务业的发展。要把实现旅游业由接待型向效益型转变,作为旅游开发的主攻方向,组织专业人才制定全县旅游开发规划,重点突破,分步实施,进一步整合已有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红色资源,深度开发,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打造旅游产业集群,努力把静乐建成太原后花园,建成北京400公里旅游圈的一个独特景区,走出资源型地区创新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和环境友好之路,实现区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建设城乡秀美新静乐。
以落实“大县城”战略为抓手,把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移民并村有机统一起来,把城镇建设和交通通讯、教育卫生设施的改善有机统一起来,把城镇建设和造林绿化、旅游开发有机统一起来,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合理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新一轮大县城规划修编,着力建设以县城为中l心,以杜家村镇、康家会镇、 丰润镇等三镇所在地为重点,以其余10个乡所在地为基点的“一个中心、三个重点,十个基点”的城乡网络,延伸到新农村建设的6个试点村和22个重点治理村,形成城乡相接、内外相连、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城区网,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市域城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实行多元化开发、社会化筹资、市场化运作、法制化管理,高标准建设河西区。
——建设文化繁荣新静乐。
文化是精神的载体,也是文明的传承和一个地区的软实力。静乐文化源远流长,岑山文化、剪纸文化、道情文化厚重夺目,静乐又是由文化部包扶的县份之一,建设文化繁荣新静乐,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整合、发掘和弘扬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由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的转型,努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强县向文化名县的跨越。要在完成静乐剪纸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报批工作的基础上,努力把《鹅城》杂志办成静乐对外开放的名片,办成静乐形象的代言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全面推进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力争文化综合实力竞争力进入全市全省先进行列。
——建设民生殷实新静乐。
坚持经济发展速度与社会保障体系同步提高的原则,继续扩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范围,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救助程序和档案管理,实现农村低保在实施分类施保基础上的提标扩面。要扣强农村卫生院建设,推进村级卫生所全覆盖,加强新建县医院综合大楼建设,招聘一批医科大学生,解决卫生系统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努力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对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进行创新,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看痛难、看病责的问题。继续实施“一颗鸡蛋工程”,让这项民心工程惠及更多的家庭和孩子,推动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群众受益的方面倾斜。进一步改造完善小街小巷硬化排水工程及人行道恢复工程,加快集贸市场建设。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汾河断面监测站的开工建设,实现城区生产、生活污水和垃圾全部实现达标处理。以县城文化中心和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以新建的文化站、卫生室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卫生事业,发展健康健身产业,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地生活和工作。让群众从衣食住行中体会到发展带来的新变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完善政策体系,实现共建共享。
——建设社会和谐新静乐。
和静民乐,一直是全县人民的美好向往。建设社会和谐新静乐,就是要始终坚持依法治县,稳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切实推进公平正义。倾注民生,以最大的热情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各种问题。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倾力民安,着力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贩卖假冒伪劣商品的不法行为,使群众能够放心地消费、安心地工作、舒心地生活。着力解决目前教育发展中城乡失衡的问题,招聘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教,通过政策调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工作,使农村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减轻农民子女进城上学的经济负担,减轻县城学校入学压力,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加强校舍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覆盖,通过硬件设施的改造,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不断完善农村体育场地建设,做好县城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立项报批工作,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环境保护和人口计生工作是两大基本国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和谐发展。
2010年,静乐县以开展项目推进年和全民创业深化年为抓手,确定了年内实施的六十项重点工作,四大班子领导分工负责,倡导一线工作法,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
上半年,静乐县生产总值完成4.5亿元,同比增长45.5%,财政总收入完成10649万元,同比增长37%;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530万元,同比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亿元,同比增长1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14亿元,同比增长1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95元,同比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52元,同比增长9%:各项主要指标稳步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
狠抓十大增收富民项目,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围绕小杂粮种植、农产品加工、蔬菜输出和舍饲养殖等四大基地建设,静乐县财政投入800万元,以奖代补支持农业产业化开发,结合“双帮扶双促进”活动的开展,全县十大增收富民项目整体推进。一是獭兔养殖呈现出窑洞式、场房式、大棚式、散养式、地窝式等多种形式,目前獭兔存栏达到10万只;二是蔬菜大棚在去年建设360座的基础上,今年计划新建215座,现已完成和正在建设的有86座,部分大棚已投入使用,三是黄花菜今年计划种植5000亩,实际种植6100亩,长势良好,已成为农民群众增收的新产业,四是建设规模在千亩以上特色小杂粮示范方八处;五是新建规模在500至2000亩的汾河川高效丰产方六处:六是干鲜果经济林种植、优质玉米种植和玫瑰育苗,已初见成效,呈现出了蓬勃发展势头,发展规模在2000亩以上的核桃种植基地四处,已种植8000亩:七是发展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0个,新建獭兔和鸡饲料加工企业各一个:八是生态畜牧养殖项目,发展舍饲圈养规模户100户,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9个,特别是在鹅城镇西大树村新建的养殖小区,注册静乐汾源科技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行业协会,集养殖、种植、加工、餐饮、休闲旅游为一体,娑婆乡汇河生态养殖,采取“獭兔沼气、循环利用、生态养殖、立体开发”的模式,顺应循环经济发展方向,九是池塘养鱼示范项目,新建鱼池60亩、养鱼6万尾,十是200万只蛋鸡养殖项目,公司存栏10万只,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辐射养鸡户1500户、存栏15万只。这样,年内全县农业产业项目将惠及到1万余农户,占到全县总农户的25%,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增收的后劲进一步增强。
狠抓十大聚财强县项目,工业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静乐依托特有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已有的工业基础,以培育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目标,联合大集团,夯实煤产业,延伸产业链,引进煤电、风电项目,发展化工、建材产业,通过十大聚财强县项目的实施,全面构筑煤焦电化产业主体框架。资源整合后,全县煤矿由18座整合到9座,产能由357万吨提高到1050万吨,整合工作按四个100%的要求有序推进,山浪煤矿、大远煤业年内可实现达产达效。北京天润公司20万千瓦风电项目,前提工作已准备就绪,待获得路条后即可开工建设。国电山西洁能有限集团15万千瓦风电项目,正在测风,计划明年3月开工建设。国电华北公司2×100 万千瓦煤电项目完成了预可研。“1830”化工项目,年底可实现试生产。2×198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已获得采矿许可证,正在进行环评、可研等前期工作。山西宏达年搅拌50万立方的水泥制品项目建成投产。双路洁净改性型煤项目省计委已立项备案,开始“四通一平”。粉煤灰蒸压砖项目已进入试生产。天然气开发利用项目招标工作已经完成。县电厂生物质能技改的各项前期工作正抓紧实施,争取明年实现投产。
狠抓十大生态治理项目,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以建设全省生态林业重点县为契机,以打造绿色生态环境、构筑绿色生态产业、建设绿色生态家园为目标,以实施十大生态治理项目为抓手,全力实施”生态兴县”战略,着力建设生态文明,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绿色经济,推进“五新静乐”建设。目前,风神山景区完成造林2000亩,岑山景区种植各类风景树1.7万余株,三北防护林工程完成5000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9000亩,通道绿化完成22公里:扶头会流域治理项目完成景观道路绿化2300米、通道绿化4公里,种植经济林2000亩,景点预整地1500亩。县城污水处理厂、杜家村污水处理厂、县城垃圾填埋场、汾河断面监测站将在近期开工,城乡环境整治收效明显。上半年,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了179天,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2%和5.6%。
大力兴办好事实事,社会各项事业统筹发展。静乐从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人手,承诺为民兴办二十件好事实事,实施十项惠民工程。目前,县城滨河西区绿化带、景观防护林建设工程已完工,道路、配套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9月底竣工,文化广场、文化大楼、体育馆、游泳馆已开工建设,利民大桥今天奠基开工。河西区综合开发建设项目是静乐建国以来市政建设投资规模最大的一次,预计总投资超过3亿元,河西区开发建成后,县城框架增大三分之一,一个崭新的山水静乐、绿色静乐,将为改善人居环境和创优招商引资的软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该县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三镇十乡的规划与建设,城杜线引道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就绪,待土地预审后正式开工。“五个全覆盖”进展顺利,246所村卫生室改造、配置完毕,73条266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工程、116个村2.58万人的饮水安全工程、210个村广播电视村村通、1.85万平方米校舍安全改造年底前完成;新建县医院工程,年底前投入使用。发放农机具补贴52万元,良种补贴1288万元;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1675人,占市任务的66%。220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面开工。2200人的移民搬迁、70个村的整村推进和劳动力转移全面启动。新建鹅城敬老院主体已完工,8个乡镇文化站7月底竣工。3000平方米的廉租房、1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300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开工,13个粮油中心店、45个便民连锁店正在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企业改制全面铺开,向179人实施了就业援助,为481名下岗人员解决了再就业;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办学水平不断提高,高考再创历史新高,本科达线160人,其中达重点线48人。
贯彻落实省市会议精神,推进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下一步,静乐县委、县政府将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干部大会精神,借助我县纳入省城“一小时通达”城市圈的优势,坚定不移地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全民创业为引擎,推动全县经济转型发展;坚定不移地以“四化”标杆为路径,以“五新静乐”为目标,加快全县跨越赶超步伐;坚定不移地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提升干部素质为重点,在转型和跨越中建功立业。
静乐的县情有四大特点:一是基础脆弱,发展滞后。1986年被国务院首批确定为贫困县,是全省贫困县中的10个特困县之一。1991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实施“希望工程”试点县,山西省第一所农村希望小学就建在静乐。1996年被确定为由团中央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制定实施的“扶贫接力计划”全国首个试点县,并率先启动。2001年被继续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由文化部定点包扶。同时,省纪委、省委政研室、审计厅、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山西大学、煤炭进出口公司等单位和市纪委、农业局、人行、农行、农发行、忻州宾馆、经信局、国税局、教育局等单位分别在9个乡镇定点帮扶。2003年元月2日,温家宝总理曾到静乐访贫问寒。二是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全县初步探明的矿藏有煤、铁、铝矾土、石英、云母、大理石、钾长石等近20种,其中煤炭资源储量最大,含煤面积13D0平方公里,可采储量59亿吨,资源整合后生产矿井为9座。境内以汾河、东碾河、鸣河为主的八大河流呈网状分布。其中,汾河纵贯县境40公里,总体上属晋西北黄土丘陵区典型的富水区域。三是区位独特,优势明显。县城距忻州89公里,距太原91公里,地处省市1小时经济圈和北京400公里旅游圈。伴随着横跨县境南北的忻保高速、太佳高速的竣工通车,宁静铁路的即将开通,太古岚铁路和榆襄铁路的规划建设,静乐从真正意义上纳入了省城“一小时通达”城市圈,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四是历史悠久,传统光荣。西汉始置县,名汾阳县,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更名为静乐县。静乐是革命老区,是中共早期党员、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高君宇的故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百团大战首战在静乐康家会大捷,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死难烈士万岁”的“四·八”烈士纪念碑耸立在城南汾水河畔。
近年来,静乐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施项目攻坚,鼓励全民创业;培育煤焦电化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大县城战略,建设生态农业特色县。相继出台并严格实施了《静乐县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有错无为问责办法》、《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办法》、《建设“五新静乐”的实施意见》和《优化投资环境促进“五新静乐”建设的实施意见》,主要经济指标持续稳定增长。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0.5亿元,同比增长24.6%。财政总收入17568万元,同比增长19.8%。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亿元,同比增长84.3%,增幅位居全市第二。工业增加值完成3.3亿元,同比增长38.9%。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39亿元,同比增长33.7%,比“十五”期末翻了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411元,同比增长2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56元,同比增长23.4%,增幅位居全市第一。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1.49亿元,同比增长9.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亿元,同比增长139%。工业生产总值完成3.8262亿元,同比下降56.3%。财政总收入1.2378亿元,同比下降2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52元,同比增长14.8名。粮食产量完成3.464万吨,同比增长3.4%。农民人均纯收入2390元,同比增长10.9%。
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2009年党代会上,静乐县委、县政府回顾总结了全县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经验,立足长远,谋划发展,确定了今后三年,静乐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解放思想谋发展,全民创业促增收,狠抓落实见实效,统筹兼顾达和谐”的总战略,在开放引进、项目带动、结构调整、机制创新和全民创业上狠下功夫,着力打造生态农业、新型产业、优质教育、特色文化、优越环境五大区域竞争力支撑体系,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努力建设产业发达、城乡秀美、文化繁荣、民生殷实、社会和谐的“五新静乐”。
——建设产业发达新静乐。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载体。从一产上讲,建设生态农业特色县既是保护母亲汾河的现实要求,也是静乐县客观发展的现实选择。具体而言,就是要紧扣生态农业特色县这一总体目标,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努力把河川区建成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土石山区建成舍饲圈养示范基地,丘陵区建成绿色种植生态示范基地,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形成“建设一批产业,激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发展效应,形成户有特色、村有产业、乡有品牌、县有优势的发展格局,走品牌托市场、市场举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路子,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整体跨越。从二产来讲,煤炭是该县的传统产业,也是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煤炭矿产资源深度开发,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就是要依托该县特有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已有的工业基础,按照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加快工业产业由传统资源型向循环经济型的转变,区域竞争力由依靠资源优势为主向,依靠资源、人才、技术、环境优势并重转变,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形成工业发展新格局。同时,要以增强发展的前瞻性为目标,大力发展以交通运输业和仓储物流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着力把静乐打造成晋西北最大的物流中心,进而拉动商贸、宾馆、物业、房地产,市政公用、信息中介等服务业的发展。要把实现旅游业由接待型向效益型转变,作为旅游开发的主攻方向,组织专业人才制定全县旅游开发规划,重点突破,分步实施,进一步整合已有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红色资源,深度开发,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打造旅游产业集群,努力把静乐建成太原后花园,建成北京400公里旅游圈的一个独特景区,走出资源型地区创新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和环境友好之路,实现区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建设城乡秀美新静乐。
以落实“大县城”战略为抓手,把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移民并村有机统一起来,把城镇建设和交通通讯、教育卫生设施的改善有机统一起来,把城镇建设和造林绿化、旅游开发有机统一起来,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合理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新一轮大县城规划修编,着力建设以县城为中l心,以杜家村镇、康家会镇、 丰润镇等三镇所在地为重点,以其余10个乡所在地为基点的“一个中心、三个重点,十个基点”的城乡网络,延伸到新农村建设的6个试点村和22个重点治理村,形成城乡相接、内外相连、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城区网,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市域城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实行多元化开发、社会化筹资、市场化运作、法制化管理,高标准建设河西区。
——建设文化繁荣新静乐。
文化是精神的载体,也是文明的传承和一个地区的软实力。静乐文化源远流长,岑山文化、剪纸文化、道情文化厚重夺目,静乐又是由文化部包扶的县份之一,建设文化繁荣新静乐,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整合、发掘和弘扬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由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的转型,努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强县向文化名县的跨越。要在完成静乐剪纸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报批工作的基础上,努力把《鹅城》杂志办成静乐对外开放的名片,办成静乐形象的代言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全面推进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力争文化综合实力竞争力进入全市全省先进行列。
——建设民生殷实新静乐。
坚持经济发展速度与社会保障体系同步提高的原则,继续扩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范围,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救助程序和档案管理,实现农村低保在实施分类施保基础上的提标扩面。要扣强农村卫生院建设,推进村级卫生所全覆盖,加强新建县医院综合大楼建设,招聘一批医科大学生,解决卫生系统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努力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对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进行创新,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看痛难、看病责的问题。继续实施“一颗鸡蛋工程”,让这项民心工程惠及更多的家庭和孩子,推动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群众受益的方面倾斜。进一步改造完善小街小巷硬化排水工程及人行道恢复工程,加快集贸市场建设。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汾河断面监测站的开工建设,实现城区生产、生活污水和垃圾全部实现达标处理。以县城文化中心和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以新建的文化站、卫生室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卫生事业,发展健康健身产业,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地生活和工作。让群众从衣食住行中体会到发展带来的新变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完善政策体系,实现共建共享。
——建设社会和谐新静乐。
和静民乐,一直是全县人民的美好向往。建设社会和谐新静乐,就是要始终坚持依法治县,稳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切实推进公平正义。倾注民生,以最大的热情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各种问题。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倾力民安,着力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贩卖假冒伪劣商品的不法行为,使群众能够放心地消费、安心地工作、舒心地生活。着力解决目前教育发展中城乡失衡的问题,招聘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教,通过政策调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工作,使农村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减轻农民子女进城上学的经济负担,减轻县城学校入学压力,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加强校舍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覆盖,通过硬件设施的改造,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不断完善农村体育场地建设,做好县城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立项报批工作,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环境保护和人口计生工作是两大基本国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和谐发展。
2010年,静乐县以开展项目推进年和全民创业深化年为抓手,确定了年内实施的六十项重点工作,四大班子领导分工负责,倡导一线工作法,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
上半年,静乐县生产总值完成4.5亿元,同比增长45.5%,财政总收入完成10649万元,同比增长37%;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530万元,同比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亿元,同比增长1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14亿元,同比增长1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95元,同比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52元,同比增长9%:各项主要指标稳步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
狠抓十大增收富民项目,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围绕小杂粮种植、农产品加工、蔬菜输出和舍饲养殖等四大基地建设,静乐县财政投入800万元,以奖代补支持农业产业化开发,结合“双帮扶双促进”活动的开展,全县十大增收富民项目整体推进。一是獭兔养殖呈现出窑洞式、场房式、大棚式、散养式、地窝式等多种形式,目前獭兔存栏达到10万只;二是蔬菜大棚在去年建设360座的基础上,今年计划新建215座,现已完成和正在建设的有86座,部分大棚已投入使用,三是黄花菜今年计划种植5000亩,实际种植6100亩,长势良好,已成为农民群众增收的新产业,四是建设规模在千亩以上特色小杂粮示范方八处;五是新建规模在500至2000亩的汾河川高效丰产方六处:六是干鲜果经济林种植、优质玉米种植和玫瑰育苗,已初见成效,呈现出了蓬勃发展势头,发展规模在2000亩以上的核桃种植基地四处,已种植8000亩:七是发展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0个,新建獭兔和鸡饲料加工企业各一个:八是生态畜牧养殖项目,发展舍饲圈养规模户100户,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9个,特别是在鹅城镇西大树村新建的养殖小区,注册静乐汾源科技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行业协会,集养殖、种植、加工、餐饮、休闲旅游为一体,娑婆乡汇河生态养殖,采取“獭兔沼气、循环利用、生态养殖、立体开发”的模式,顺应循环经济发展方向,九是池塘养鱼示范项目,新建鱼池60亩、养鱼6万尾,十是200万只蛋鸡养殖项目,公司存栏10万只,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辐射养鸡户1500户、存栏15万只。这样,年内全县农业产业项目将惠及到1万余农户,占到全县总农户的25%,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增收的后劲进一步增强。
狠抓十大聚财强县项目,工业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静乐依托特有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已有的工业基础,以培育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目标,联合大集团,夯实煤产业,延伸产业链,引进煤电、风电项目,发展化工、建材产业,通过十大聚财强县项目的实施,全面构筑煤焦电化产业主体框架。资源整合后,全县煤矿由18座整合到9座,产能由357万吨提高到1050万吨,整合工作按四个100%的要求有序推进,山浪煤矿、大远煤业年内可实现达产达效。北京天润公司20万千瓦风电项目,前提工作已准备就绪,待获得路条后即可开工建设。国电山西洁能有限集团15万千瓦风电项目,正在测风,计划明年3月开工建设。国电华北公司2×100 万千瓦煤电项目完成了预可研。“1830”化工项目,年底可实现试生产。2×198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已获得采矿许可证,正在进行环评、可研等前期工作。山西宏达年搅拌50万立方的水泥制品项目建成投产。双路洁净改性型煤项目省计委已立项备案,开始“四通一平”。粉煤灰蒸压砖项目已进入试生产。天然气开发利用项目招标工作已经完成。县电厂生物质能技改的各项前期工作正抓紧实施,争取明年实现投产。
狠抓十大生态治理项目,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以建设全省生态林业重点县为契机,以打造绿色生态环境、构筑绿色生态产业、建设绿色生态家园为目标,以实施十大生态治理项目为抓手,全力实施”生态兴县”战略,着力建设生态文明,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绿色经济,推进“五新静乐”建设。目前,风神山景区完成造林2000亩,岑山景区种植各类风景树1.7万余株,三北防护林工程完成5000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9000亩,通道绿化完成22公里:扶头会流域治理项目完成景观道路绿化2300米、通道绿化4公里,种植经济林2000亩,景点预整地1500亩。县城污水处理厂、杜家村污水处理厂、县城垃圾填埋场、汾河断面监测站将在近期开工,城乡环境整治收效明显。上半年,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了179天,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2%和5.6%。
大力兴办好事实事,社会各项事业统筹发展。静乐从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人手,承诺为民兴办二十件好事实事,实施十项惠民工程。目前,县城滨河西区绿化带、景观防护林建设工程已完工,道路、配套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9月底竣工,文化广场、文化大楼、体育馆、游泳馆已开工建设,利民大桥今天奠基开工。河西区综合开发建设项目是静乐建国以来市政建设投资规模最大的一次,预计总投资超过3亿元,河西区开发建成后,县城框架增大三分之一,一个崭新的山水静乐、绿色静乐,将为改善人居环境和创优招商引资的软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该县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三镇十乡的规划与建设,城杜线引道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就绪,待土地预审后正式开工。“五个全覆盖”进展顺利,246所村卫生室改造、配置完毕,73条266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工程、116个村2.58万人的饮水安全工程、210个村广播电视村村通、1.85万平方米校舍安全改造年底前完成;新建县医院工程,年底前投入使用。发放农机具补贴52万元,良种补贴1288万元;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1675人,占市任务的66%。220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面开工。2200人的移民搬迁、70个村的整村推进和劳动力转移全面启动。新建鹅城敬老院主体已完工,8个乡镇文化站7月底竣工。3000平方米的廉租房、1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300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开工,13个粮油中心店、45个便民连锁店正在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企业改制全面铺开,向179人实施了就业援助,为481名下岗人员解决了再就业;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办学水平不断提高,高考再创历史新高,本科达线160人,其中达重点线48人。
贯彻落实省市会议精神,推进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下一步,静乐县委、县政府将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干部大会精神,借助我县纳入省城“一小时通达”城市圈的优势,坚定不移地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全民创业为引擎,推动全县经济转型发展;坚定不移地以“四化”标杆为路径,以“五新静乐”为目标,加快全县跨越赶超步伐;坚定不移地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提升干部素质为重点,在转型和跨越中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