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题是小说的灵魂,灵魂统帅一切。无论是小说的环境描写、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形象这些内容,还是小说的篇章结构、表现手法,无一不是直接或间接为主题服务的。
【关键词】小说;主题;阅读;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全国各个省份的语文高考试卷当中,小说远比散文更受命题专家的青睐。就江苏省而言,从2008年高考改革以来的六次高考,有四次选考的是小说,两次选考的是散文。这里固然有命题者选题的偶然性,但更有小说自身的特殊性:一是优秀的小说总体上比优秀的散文多,可供专家选择的余地大一些;二是小说在拟题方面指向性更明确一些,便于拟卷人操作。所以,从应试的角度讲,我们在进行高三年级复习指导的时候,一定要将小说作为指导的重点。
按江苏省考试院发布的考试说明,小说阅读主要考察学生对小说整体构思的把握,对线索的铺设,以及各部分内容之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的能力,能够概括作品的主题。学生要能通过分析概括,准确而全面地把握小说中的形象世界,鉴赏人物形象、语言,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对小说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及审美取向进行评价,要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等等。所有这些看上去纷繁复杂,其实都跟小说的主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主题是小说的灵魂,灵魂统帅一切。无论是小说的环境描写、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形象这些内容,还是小说的篇章结构、表现手法,无一不是直接或间接为主题服务的。反过来,抓住了小说的主题,再回过来分析这些细部的时候,我们的分析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有了一基准,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所以阅读小说,首先要有一个中心辐射意识,处处不忘联系主旨。
但是,我们不少学生不能够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他们不是整体把握材料,从小说内容本身出发去概括。而常常是根据对小说内容的片面把握,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当然。比如2008年的《侯银匠》第13题,问“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这一句话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情感时,不少学生回答是“表现了侯银匠对女儿不懂事感到伤心。家里条件不好,却为了自己的虚荣,硬要父亲给自己金首饰。”同样在回答第14题,分析侯菊的人物形象时,说侯菊是一个有心计,贪得无厌的人。因为她老早就看中了花轿,嫁过去以后,就把花轿留下了,留着自己出租赚钱。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因为对文本本身的内容没有全面的理解。家里条件是不太好,不像大嫂二嫂娘家富裕,但打一件金首饰是风俗习惯,也是人之常情,何况这样做侯银匠也知道,是为当爹的做脸。另外,侯菊要的只是一顶旧花轿而已,连父亲也觉得没多大用,这实在不是什么体面的嫁妆。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全面把握小说内容,千万不能脱离文本想当然。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文本,从侯菊的懂事、勤劳,父女之间的理解默契来总体把握小说的话,就能准确地把握这篇小说的主题,通过侯银匠嫁女这一事件来表现农村社会那种传统的人性美,人情美。
再比如2012年的《邮差先生》,不少学生对这篇小说的主题把握出现了偏差,以至于在回答后面四个问题时,出现不少莫名其妙的答案。后经调查,就是因为在小说的末尾,小说标明了1942年这个写作年代。学过中国现代史的学生都知道,1942年正处在抗日战争阶段,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就想当然地将这个小说的主题与政治挂上了钩,而没有结合故事本身的内容作客观分析。其实,小说通过邮差先生这个平凡的人的平凡的生活,表达了那种对平凡普通但却纯朴平和的生活态度的赞美之情,与政治无关。
小说是一种通过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从这个定义我们也可以看出,要分析小说就要从典型环境、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这三个要素入手。把握小说的主题第一便要扣住小说的环境描写。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比如鲁迅的《祝福》,一开头的景物描写便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沉重的晚云,爆竹的钝响,帮工们替富人家准备福礼的情景,看似自然无痕,却给我们真切地展现了等级森严、贫为富佣的社会背景,为读者理解把握小说批判吃人社会的主题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依据。再比如2011年江苏卷里的小说《这是你的战争》一文中,对大雪的描写渲染了战时紧张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学生沉重心情,而对腊梅林的描写则暗示了爱国青年高尚的节操。这也为对小说歌颂勇赴国难的爱国精神主题的把握提供了依据。孙犁小说《荷花淀》里的环境描写“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里的环境无疑为我们理解小说赞美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这一主题提供了一把钥匙。
小说的第二个要素是故事情节,通过对故事情节来把握小说的主题也是一个方法。《范进中举》通过范进中举前后众人的不同表现,表现了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以及对趋炎附势等丑恶人性的批判。《项链》则是通过玛蒂尔德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并为此付出十年青春的故事讽刺了虚荣心的危害。《西游记》通过唐僧师徒四人取经途中经历九九八十一難,降妖除怪的故事,批判了明朝中后期社会黑暗,官场腐败,恶霸横行的社会状况,表达了人民对清平盛世的渴望。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的中心任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我们就可以把握小说的主题。比如上面说到的《这是你的战争》主要就是通过竭力逃避兵役的蒋姓学生与积极参军的澹台炜这两个学生的对比来表现对勇赴国难者的赞美与对贪生怕死者的批判。再比如2010年江苏卷里的《溜索》则是通过驼队领队等人的表现赞美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无畏精神。2012年的《邮差先生》里并没有什么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主要就刻画了一个平凡、友善、乐观的邮差形象,借此表达作者对那种平和生活的热爱。
从理论上讲,既然是主题,即主要题旨,那只能有一个。作者在创作时是有一个创作的目的,这就是主题。对于读者而言,不同的人理解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就有可能产生多元化的理解,从而产生多元主题,而实际上这些不同的理解来自于一个共同的根源。那就是小说的主要情节反映的社会生活以及主要人物性格命运,所以,我们在把握小说主题时千万不能把多元化的理解变成不顾小说本身内容的随意曲解。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小说;主题;阅读;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全国各个省份的语文高考试卷当中,小说远比散文更受命题专家的青睐。就江苏省而言,从2008年高考改革以来的六次高考,有四次选考的是小说,两次选考的是散文。这里固然有命题者选题的偶然性,但更有小说自身的特殊性:一是优秀的小说总体上比优秀的散文多,可供专家选择的余地大一些;二是小说在拟题方面指向性更明确一些,便于拟卷人操作。所以,从应试的角度讲,我们在进行高三年级复习指导的时候,一定要将小说作为指导的重点。
按江苏省考试院发布的考试说明,小说阅读主要考察学生对小说整体构思的把握,对线索的铺设,以及各部分内容之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的能力,能够概括作品的主题。学生要能通过分析概括,准确而全面地把握小说中的形象世界,鉴赏人物形象、语言,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对小说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及审美取向进行评价,要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等等。所有这些看上去纷繁复杂,其实都跟小说的主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主题是小说的灵魂,灵魂统帅一切。无论是小说的环境描写、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形象这些内容,还是小说的篇章结构、表现手法,无一不是直接或间接为主题服务的。反过来,抓住了小说的主题,再回过来分析这些细部的时候,我们的分析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有了一基准,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所以阅读小说,首先要有一个中心辐射意识,处处不忘联系主旨。
但是,我们不少学生不能够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他们不是整体把握材料,从小说内容本身出发去概括。而常常是根据对小说内容的片面把握,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当然。比如2008年的《侯银匠》第13题,问“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这一句话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情感时,不少学生回答是“表现了侯银匠对女儿不懂事感到伤心。家里条件不好,却为了自己的虚荣,硬要父亲给自己金首饰。”同样在回答第14题,分析侯菊的人物形象时,说侯菊是一个有心计,贪得无厌的人。因为她老早就看中了花轿,嫁过去以后,就把花轿留下了,留着自己出租赚钱。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因为对文本本身的内容没有全面的理解。家里条件是不太好,不像大嫂二嫂娘家富裕,但打一件金首饰是风俗习惯,也是人之常情,何况这样做侯银匠也知道,是为当爹的做脸。另外,侯菊要的只是一顶旧花轿而已,连父亲也觉得没多大用,这实在不是什么体面的嫁妆。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全面把握小说内容,千万不能脱离文本想当然。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文本,从侯菊的懂事、勤劳,父女之间的理解默契来总体把握小说的话,就能准确地把握这篇小说的主题,通过侯银匠嫁女这一事件来表现农村社会那种传统的人性美,人情美。
再比如2012年的《邮差先生》,不少学生对这篇小说的主题把握出现了偏差,以至于在回答后面四个问题时,出现不少莫名其妙的答案。后经调查,就是因为在小说的末尾,小说标明了1942年这个写作年代。学过中国现代史的学生都知道,1942年正处在抗日战争阶段,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就想当然地将这个小说的主题与政治挂上了钩,而没有结合故事本身的内容作客观分析。其实,小说通过邮差先生这个平凡的人的平凡的生活,表达了那种对平凡普通但却纯朴平和的生活态度的赞美之情,与政治无关。
小说是一种通过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从这个定义我们也可以看出,要分析小说就要从典型环境、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这三个要素入手。把握小说的主题第一便要扣住小说的环境描写。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比如鲁迅的《祝福》,一开头的景物描写便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沉重的晚云,爆竹的钝响,帮工们替富人家准备福礼的情景,看似自然无痕,却给我们真切地展现了等级森严、贫为富佣的社会背景,为读者理解把握小说批判吃人社会的主题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依据。再比如2011年江苏卷里的小说《这是你的战争》一文中,对大雪的描写渲染了战时紧张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学生沉重心情,而对腊梅林的描写则暗示了爱国青年高尚的节操。这也为对小说歌颂勇赴国难的爱国精神主题的把握提供了依据。孙犁小说《荷花淀》里的环境描写“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里的环境无疑为我们理解小说赞美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这一主题提供了一把钥匙。
小说的第二个要素是故事情节,通过对故事情节来把握小说的主题也是一个方法。《范进中举》通过范进中举前后众人的不同表现,表现了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以及对趋炎附势等丑恶人性的批判。《项链》则是通过玛蒂尔德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并为此付出十年青春的故事讽刺了虚荣心的危害。《西游记》通过唐僧师徒四人取经途中经历九九八十一難,降妖除怪的故事,批判了明朝中后期社会黑暗,官场腐败,恶霸横行的社会状况,表达了人民对清平盛世的渴望。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的中心任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我们就可以把握小说的主题。比如上面说到的《这是你的战争》主要就是通过竭力逃避兵役的蒋姓学生与积极参军的澹台炜这两个学生的对比来表现对勇赴国难者的赞美与对贪生怕死者的批判。再比如2010年江苏卷里的《溜索》则是通过驼队领队等人的表现赞美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无畏精神。2012年的《邮差先生》里并没有什么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主要就刻画了一个平凡、友善、乐观的邮差形象,借此表达作者对那种平和生活的热爱。
从理论上讲,既然是主题,即主要题旨,那只能有一个。作者在创作时是有一个创作的目的,这就是主题。对于读者而言,不同的人理解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就有可能产生多元化的理解,从而产生多元主题,而实际上这些不同的理解来自于一个共同的根源。那就是小说的主要情节反映的社会生活以及主要人物性格命运,所以,我们在把握小说主题时千万不能把多元化的理解变成不顾小说本身内容的随意曲解。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