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一方面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长期的经常项目和财政“双赤字”,另一方面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表现出的所谓全球经济失衡,既是世界经济的一个不稳定因素,又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窗口。目前,随着生产要素相对丰裕程度的变化,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调整时期。如何在这个全球经济失衡的背景之下,完成中国经济从单纯依赖投入,到更多地依靠生产率的提高,实现可持续增长,需要通过正确判断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失衡中的地位和走向,选择恰当的调整战略与调整途径。
【机 构】
: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方面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长期的经常项目和财政“双赤字”,另一方面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表现出的所谓全球经济失衡,既是世界经济的一个不稳定因素,又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窗口。目前,随着生产要素相对丰裕程度的变化,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调整时期。如何在这个全球经济失衡的背景之下,完成中国经济从单纯依赖投入,到更多地依靠生产率的提高,实现可持续增长,需要通过正确判断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失衡中的地位和走向,选择恰当的调整战略与调整途径。
其他文献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目前设有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会计学系、管理系、市场营销系和理论教学部6个教学单位。设有产业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政治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6个硕士专业,设有金融学、保险、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10个本科专业。
技术创新,是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亮点。特别是20世纪末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科技创新的高潮,在当前技术创新势头依然强劲,快速的技术进步,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十一五”纲要明确提出中国要积极推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中国城市化已经快速增长了28年,但是,正是城市化长期快速大规模的发展,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不断积累,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因素,严重限制了“十一五”期间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及时地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为未来时期中国城市化的健康稳步发展奠定基础。从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中国城市化面临着如下五大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健康发展期和60—70年代的畸形发展期后,从80年代起进入快速发展期,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开展,全球产业重组与转移速度加快,外资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显著,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也在逐步增强。
作为当今经济学研究的两大主要分支之一,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最根本目标之一是经济增长,也就是GDP的增长。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对政府经济作用的认识非常重要,它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甚至是区分不同宏观经济学派的标志。既然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是经济增长,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又离不开对政府经济作用的判断,那么,在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应该如何看待政府对经济的作用呢?
<正> 霍金斯:我始终怀疑无产阶级文学是否存在,或者曾经存在过。我首先要问的是,人们所说的无产阶级文学究竟指的是什么?你本人的见解如何?你是不是认为,无产阶级文学是指专为无产阶级而创作,并被无产阶级所阅读的文学。奥威尔:不,显然不是。否则,最明确不过的无产阶级文学该是我们的一些晨报了。但是,
2006年5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发布会暨《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全国工商联、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等专家学者8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新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国光主编的《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就五年计划制订和实施的历史及经验教训展开了讨论,现将有关讨论内容综述如下。
一、2006年前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全年展望
进入今年以来,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的总体水平较上年提高,运行轨迹呈现先升后降、高位趋稳态势。投资增长高位回落,表现出先升后降、高位回落的特点。消费进一步活跃,增幅表现出持续提高的态势。消费结构升级活动比较活跃。外贸顺差持续扩大,1—8月份为946.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5%。物价涨幅较低,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加,效益提高。
宏观调控伴随着经济运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继续改善宏观调控需要在认识上和实践上进行新的总结、探索、提高。
以往的比较经济研究大多是对两个以上的经济体制从结构和效果上作静态地比较分析,基本上没有对新旧经济体制的变化和更替过程进行比较研究。当然,有些教材和著作也设有专章对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前景,以及“趋同假设”进行讨论。但这里讨论的真实内容通常是两大“主义”未来发展变化的一般条件(如政策、意识形态和自然环境等)以及会否“趋同”等等,根本不涉及对现实经济体制变革过程的解释、分析和比较。苏东各国发生政治剧变后,接着便是经济体制的根本转轨,即从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的转轨。而他们的转轨纲领、具体目标、路径、方式,以及所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