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生命叙事策略应用于作文教学的视角,分别从作文教学的主体、作文教学的方式和作文教学的情境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中生命叙事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初中作文教学中生命叙事能力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生命叙事;作文教学;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阅读教学已打破了原来的“主题先行”机械板块式的模式,使得学生赏析文本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在考场话题作文引领下,作文教学虽已淡化了原来的构思、布局、选材等技巧性的训练,但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上陷入困境。虚假立意、话题展开、堆砌材料等应试技巧使得“一文多用”的现象非常普遍,至于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更是不知拿作文怎么办。因此,在作文教学中,生命叙事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一、当前作文教学中生命叙事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生命叙事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想改变“老而旧”的作文现状,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的言语生命欲求,变静态被动的作文练习方式为立足于锻炼学生的感受、思考能力的个性化的阅读、写作。以下笔者从作文教学的主体、作文教学的方式和作文教学的情境三个方面分析初中作文教学中生命叙事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主体平面化
实践中,多数语文教师疲于上课、批改、辅导的日常性工作,无暇读书,知识、学养水平滞留在求学阶段,导致言语表达无趣味;多数语文教师为了追求教学实绩,教学机械化,缺乏热情和胆略,过度重视各项考试内容的教学,远离学生的情感域;一开始非要学生写层次清楚、中心明确、立意新颖等诸多要求的“高质量”的文章,导致学生一提作文就兴趣索然。如何让语文进入生命,塑造人格,使语文教师成为最有生命热情和言语魅力的人,通过自己对人生的体味、咀嚼和理解,在用个性化语言倾诉、展示自我的同时,去唤醒、感染、温暖并点燃学生的心灵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2.教学方式机械化
实践中,话题作文模式基本一统化,教师指导理论化、公式化;学生作文形式标准化,导致作文如构建空中楼阁,内容空乏;作文评价方式单一,作文评语笼统化,使作文过程变成学生的单面性书面表达——从不修改,更无动力,教师的批改成为学生作文的终止;师生之间是一种教育、被教育的关系,缺乏平等交流,存在情感隔膜。如何使教师与学生在生命叙事作文中关注细节、放飞想象、表达自我,是笔者研究的主要内容。
3.教学情境工具化
新课改后,教师一味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滥用网络上的资源,虽带给学生一定的视、听觉冲击,但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丧失,似乎又回到了“灌输—接受”的教学体系。每周一次的命题作文练习抑制了言语表达的热情,学生习惯于在一个给定的大话题下写着“假大空”的作文——语文基础好的学生善于模仿,文笔不错,构思雷同居多,没有生活气息、缺乏个性、创意;写作能力“弱”的学生,则只能成为观众,眼高手低,再加上长期不受关注,导致自暴自弃。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生命叙事欲望是笔者研究的突破口。
二、初中作文教学中生命叙事能力的培养途径
1.调动感性积累,激活生命体验
当代中学生自小跟着父母游览名山大川,体验各种生活,感性积累其实不缺乏,需要语文教师带有一点书香和诗意,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在全校开展的两届绿色阅读节中,教师和学生作为学习伙伴,同读托尔斯泰和雨果,同度夏雨冬雪,同看《东方时空》,同写一首献给母亲的诗,最后师生同台激情演讲“我们的青春梦”,以求用自己读、写的经验和感悟启发学生的灵性和悟性。
教师丰厚语文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回忆经历过的事情、回忆阅读过的文章、回忆感悟过的道理、回忆见闻过的人事的“四忆法”,从自己的记忆仓库中去筛沙取金,唤醒学生的生命叙事意识。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也能发现作文如同和邻家伙伴说话,是那么轻松自然。把爱流行歌曲的学生吸引到生命叙事中来,进入“回忆”的时光隧道,剖露内心深处的欣喜和伤痛。
要让学生忘情于阅读、写作的最好办法是教师自己忘情于语文学习。教师应发自内心地热爱语文,拥有最饱满的生命热情和言语魅力,倾诉、展示自我的同时,唤醒、感染、温暖并点燃学生的心灵。我们称生命叙事是“心灵与生活的交接”,是师生生命诗意飞翔的一块绿地。
2.回归生命本源,倡导真诚表达
要使学生真正喜欢作文,把作文当作他们倾诉生命意识、情感话语的一个舞台,就需要向生命本源进行深度挖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文艺美学、哲学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敢于敞开心扉,说出真心话,寻找“本我”,了解“自我”,解剖“自我”,获得“超我”。
生活是作文之本,教师和学生一起走出教室、校园,跨入社会,进行春、秋游,劳动实践,工厂、农村参观考察等活动,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生活的习惯,同时通过写日记、随感,交流共享,以便更充分地品尝到生活的甘泉。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命、社会见闻、新闻焦点,并用个性化的语言方式描述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3.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创新能力
要让学生读到教师自己的生命之作。教师以身示范,“我手写我心”,在阅读、作文中与学生体验诗意生活,描绘世态百相,感悟个性人生。
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去阅读,在浩大的文学宝库中寻找到与自己性格、思想投合的一个或几个作家,在模仿叙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叙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或清新亮丽,或优美抒情,或幽默风趣,或深邃讽刺等。
提倡学生写随笔,不限主题、材料,上交作文的时间也可以稍有伸缩。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只要他动笔真实表达就要鼓励。对于喜欢小说、诗歌的学生,受灵感限制往往不能及时作文,可以给予最大的自由度,“小作家”就是在宽松、信赖的情境中诞生的。
4.创设真实情境,探究体验作文
一首好歌、一部电影、一篇好小说往往孕育着真实而独特的情感,学生生活中并不缺乏真实情境。只需教师通过言语启发帮助学生去挖掘生活感受,不妨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鲜的感知觉刺激信息,如看相册或家庭录像带,或是音乐、小品、课本剧的串演,或是置身在茶场、花市、酒厂、博物馆等生活场所,让学生身在校园,通过想象,却时时感受自然、社会生活的滋润。
教师通过创设“亲、助、乐”的人际情境,“美、趣、智”的学习情境和“形真、情切、理深”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跨越时空,从历史到现实,从资料到视频,从文本到想象,在各种情境中让学生心“动”,从而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和行动,成为作文学习的主人,感到作文表达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宣泄不足为快。实践证明:将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运用于作文教学,既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会让学生感悟存在,审美生活,思考人生。
5.丰富成长经历,彰显个性特征
有趣味、有美感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美化人生。要让当代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快乐一点,应从让自己变得有趣一点开始,教会学生感受体会七彩人生。教师敞开心灵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时,要教给学生传递细腻、确切的情感体验的方法。在指导学生展开、深入生命叙事时,教师可以像心理咨询师一样,静静地倾听,适时地提问,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经历中那些微妙的细节,进行细致描述并发表看法,也可以与权威的观点进行对照,在“由此即彼,从浅到深,去粗存精”的思维过程中,帮助学生在琐碎的生命故事中捕捉新主题。
参考文献:
[1]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 祈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第十三中教育集团)
关键词:生命叙事;作文教学;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阅读教学已打破了原来的“主题先行”机械板块式的模式,使得学生赏析文本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在考场话题作文引领下,作文教学虽已淡化了原来的构思、布局、选材等技巧性的训练,但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上陷入困境。虚假立意、话题展开、堆砌材料等应试技巧使得“一文多用”的现象非常普遍,至于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更是不知拿作文怎么办。因此,在作文教学中,生命叙事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一、当前作文教学中生命叙事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生命叙事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想改变“老而旧”的作文现状,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的言语生命欲求,变静态被动的作文练习方式为立足于锻炼学生的感受、思考能力的个性化的阅读、写作。以下笔者从作文教学的主体、作文教学的方式和作文教学的情境三个方面分析初中作文教学中生命叙事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主体平面化
实践中,多数语文教师疲于上课、批改、辅导的日常性工作,无暇读书,知识、学养水平滞留在求学阶段,导致言语表达无趣味;多数语文教师为了追求教学实绩,教学机械化,缺乏热情和胆略,过度重视各项考试内容的教学,远离学生的情感域;一开始非要学生写层次清楚、中心明确、立意新颖等诸多要求的“高质量”的文章,导致学生一提作文就兴趣索然。如何让语文进入生命,塑造人格,使语文教师成为最有生命热情和言语魅力的人,通过自己对人生的体味、咀嚼和理解,在用个性化语言倾诉、展示自我的同时,去唤醒、感染、温暖并点燃学生的心灵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2.教学方式机械化
实践中,话题作文模式基本一统化,教师指导理论化、公式化;学生作文形式标准化,导致作文如构建空中楼阁,内容空乏;作文评价方式单一,作文评语笼统化,使作文过程变成学生的单面性书面表达——从不修改,更无动力,教师的批改成为学生作文的终止;师生之间是一种教育、被教育的关系,缺乏平等交流,存在情感隔膜。如何使教师与学生在生命叙事作文中关注细节、放飞想象、表达自我,是笔者研究的主要内容。
3.教学情境工具化
新课改后,教师一味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滥用网络上的资源,虽带给学生一定的视、听觉冲击,但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丧失,似乎又回到了“灌输—接受”的教学体系。每周一次的命题作文练习抑制了言语表达的热情,学生习惯于在一个给定的大话题下写着“假大空”的作文——语文基础好的学生善于模仿,文笔不错,构思雷同居多,没有生活气息、缺乏个性、创意;写作能力“弱”的学生,则只能成为观众,眼高手低,再加上长期不受关注,导致自暴自弃。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生命叙事欲望是笔者研究的突破口。
二、初中作文教学中生命叙事能力的培养途径
1.调动感性积累,激活生命体验
当代中学生自小跟着父母游览名山大川,体验各种生活,感性积累其实不缺乏,需要语文教师带有一点书香和诗意,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在全校开展的两届绿色阅读节中,教师和学生作为学习伙伴,同读托尔斯泰和雨果,同度夏雨冬雪,同看《东方时空》,同写一首献给母亲的诗,最后师生同台激情演讲“我们的青春梦”,以求用自己读、写的经验和感悟启发学生的灵性和悟性。
教师丰厚语文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回忆经历过的事情、回忆阅读过的文章、回忆感悟过的道理、回忆见闻过的人事的“四忆法”,从自己的记忆仓库中去筛沙取金,唤醒学生的生命叙事意识。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也能发现作文如同和邻家伙伴说话,是那么轻松自然。把爱流行歌曲的学生吸引到生命叙事中来,进入“回忆”的时光隧道,剖露内心深处的欣喜和伤痛。
要让学生忘情于阅读、写作的最好办法是教师自己忘情于语文学习。教师应发自内心地热爱语文,拥有最饱满的生命热情和言语魅力,倾诉、展示自我的同时,唤醒、感染、温暖并点燃学生的心灵。我们称生命叙事是“心灵与生活的交接”,是师生生命诗意飞翔的一块绿地。
2.回归生命本源,倡导真诚表达
要使学生真正喜欢作文,把作文当作他们倾诉生命意识、情感话语的一个舞台,就需要向生命本源进行深度挖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文艺美学、哲学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敢于敞开心扉,说出真心话,寻找“本我”,了解“自我”,解剖“自我”,获得“超我”。
生活是作文之本,教师和学生一起走出教室、校园,跨入社会,进行春、秋游,劳动实践,工厂、农村参观考察等活动,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生活的习惯,同时通过写日记、随感,交流共享,以便更充分地品尝到生活的甘泉。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命、社会见闻、新闻焦点,并用个性化的语言方式描述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3.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创新能力
要让学生读到教师自己的生命之作。教师以身示范,“我手写我心”,在阅读、作文中与学生体验诗意生活,描绘世态百相,感悟个性人生。
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去阅读,在浩大的文学宝库中寻找到与自己性格、思想投合的一个或几个作家,在模仿叙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叙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或清新亮丽,或优美抒情,或幽默风趣,或深邃讽刺等。
提倡学生写随笔,不限主题、材料,上交作文的时间也可以稍有伸缩。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只要他动笔真实表达就要鼓励。对于喜欢小说、诗歌的学生,受灵感限制往往不能及时作文,可以给予最大的自由度,“小作家”就是在宽松、信赖的情境中诞生的。
4.创设真实情境,探究体验作文
一首好歌、一部电影、一篇好小说往往孕育着真实而独特的情感,学生生活中并不缺乏真实情境。只需教师通过言语启发帮助学生去挖掘生活感受,不妨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鲜的感知觉刺激信息,如看相册或家庭录像带,或是音乐、小品、课本剧的串演,或是置身在茶场、花市、酒厂、博物馆等生活场所,让学生身在校园,通过想象,却时时感受自然、社会生活的滋润。
教师通过创设“亲、助、乐”的人际情境,“美、趣、智”的学习情境和“形真、情切、理深”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跨越时空,从历史到现实,从资料到视频,从文本到想象,在各种情境中让学生心“动”,从而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和行动,成为作文学习的主人,感到作文表达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宣泄不足为快。实践证明:将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运用于作文教学,既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会让学生感悟存在,审美生活,思考人生。
5.丰富成长经历,彰显个性特征
有趣味、有美感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美化人生。要让当代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快乐一点,应从让自己变得有趣一点开始,教会学生感受体会七彩人生。教师敞开心灵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时,要教给学生传递细腻、确切的情感体验的方法。在指导学生展开、深入生命叙事时,教师可以像心理咨询师一样,静静地倾听,适时地提问,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经历中那些微妙的细节,进行细致描述并发表看法,也可以与权威的观点进行对照,在“由此即彼,从浅到深,去粗存精”的思维过程中,帮助学生在琐碎的生命故事中捕捉新主题。
参考文献:
[1]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 祈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第十三中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