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阶式:“趣探”蚱蜢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qmyquanq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年龄较小,身心发展尚未成熟,需要教师格外的关心与爱护。教师在带领幼儿进入自然环境时,需要通过观察与发现锻炼幼儿的综合能力,尤其在偶发性事件中,幼儿的深度学习更加需要教师的支持。

一、发现问题


  九月份的某一天,孩子们在菜地周边散步,突然发现菜地里有几只可爱的“小精灵”,大家议论纷纷,赶忙过去看:“咦,这是什么呀,绿绿的?”“它会跳。”“它和青草的颜色一样,我怎么抓也抓不住它。”于是,教师告诉幼儿:“这是蚱蜢!它是一种昆虫。”孩子们对于这种生物很感兴趣,但教师只是简单地告诉了幼儿这种生物的名称及属性。
  幼儿园的很多活动内容虽然来自幼儿的兴趣,但是很多时候教师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在活动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忽略了幼儿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没有给幼儿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师要充分抓住偶发事件的教育契机,具备支持幼儿偶发性事件深层探究的能力与行为。”基于此,我们以中班主题下偶发性事件“我和蚱蜢的故事”为例,思考教师如何在这次偶发事件中,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引导幼儿进行深度学习,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幼儿能力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策略跟进


  (一)一阶:以“趣”激“探”
  不久之后,孩子们再次来到菜地附近玩耍,发现了草丛中出现一群熟悉的“小精灵”,于是他们便展开了有趣的对话:“虫子不是之前我们见过的嘛,绿绿的。”“我敢抓它,你们敢不敢?”“我有点害怕,万一它拉大便了怎么办,哈哈哈!”“抓也抓不住,它在草堆里,和青草的颜色一样诶。”“要不然我们比赛,看谁能抓到更多的虫子吧。”
  孩子们在日常活动中通过观察蚱蜢,对蚱蜢的存在和特征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为了继续激发幼儿观察探究的欲望,把握住良好的教育契机,生成有效的主题活动,教师需要在活动探究中耐心聆听幼儿之间关于蚱蜢的有趣探讨。最终教师决定让孩子们把两只蚱蜢带回了教室,但是这些蚱蜢本身应该是在大自然中自由生长的小生命,所以针对到底要不要喂养这些蚱蜢成了孩子们共同讨论的话题。
  “要养它们,会是一个好玩的游戏。”“很可爱,可以做好朋友呢!”“很有趣,放到地上,会上下跳动。”“它的脚会动,很搞笑。”“它们会不会说话呢?”“我不太想养,要不还是放回去吧。”在关于要不要在教室里养蚱蜢的话题讨论中,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分享着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与同伴相互争辩着。最终孩子们决定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进行举手表决,结果为赞同养蚱蜢的票数更多。于是,孩子们决定在教室养蚱蜢。
  (二)二阶:以“欲”导“究”
  【第一次造家,氧气不可少】
  把蚱蜢带回教室后,小朋友们把蚱蜢放在了密封的玻璃瓶里,短暂的一天过后,玻璃瓶里的小蚱蜢就失去了生命。于是,就有聪明的小朋友提出了玻璃瓶密封,空气进不去,缺少氧气,蚱蜢才会死的看法。针对幼儿提出的“玻璃瓶太密封缺少氧气”的想法,我抛出问题:“但是不把玻璃瓶密封好的话,也许蚱蜢会逃跑,那该怎么办才好呢?”于是孩子们便围绕着“要给蚱蜢建造一个合适的家”这个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孩子提出,“蚱蜢生存需要氧气,可以用大大的玻璃瓶,上面找个盖子,戳几个洞洞,就会有氧气进去了。”
  【第二次造家,食物不可缺】
  在给蚱蜢造家的过程中,氧气明明已经充足,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发现蚱蜢还是失去了生命迹象,这又是为什么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发现班里平时不太愿意思考和动脑的小朋友也开始思考和讨论:“氧气充足,但蚱蜢还是死了,到底还需要什么呢?”于是有了我们的第二次造家活动——“食物之家”。
  【第三次造家,适宜环境很重要】
  在之后的活动探究中,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一些青草、桑叶、肉等食物给小蚱蜢吃。家长们也加入养护小蚱蜢的队伍当中,给孩子们在蚱蜢的“家”上面(屋顶)戳了洞洞,周围(窗户)也戳了洞洞。随着活动的深入,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平时不愿意参与活动的幼儿也能主动参与进来,积极地为小蚱蜢建造适宜的生存环境。一切准备好后,通过多日的观察,小蚱蜢终于能够维持生存,在玻璃瓶中存活了下来,孩子们也为之开心雀跃,并懂得了环境对于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三)三阶:以“点”创“面”
  1.在养护中观察,聚焦问题,生发探索能力。在养蚱蜢的活动过程中,幼儿开始关注蚱蜢的食物,并且还对蚱蜢是否会游泳提出了质疑。带着这些问题,教师要鼓励幼儿继续进行深入探究,让幼儿在蚱蜢的“家”内放些水(玻璃瓶的一半),持续观察三天后,如果发现蚱蜢还活着,这就验证了蚱蜢会游泳的观点。孩子们陆陆续续地从草地里抓蚱蜢放入玻璃瓶中,突然有一天,问题又产生了。孩子们发现抓来的蚱蜢有两种颜色——绿色与褐色。有的幼儿提出有一条可能是蝗虫,孩子们对此产生疑问。于是我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调查表,让幼儿向爸爸妈妈寻求帮助,通过调查和反馈的方式,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蚱蜢头又尖又小,蚂蚱的头又圆又大,两者的共通之处是都属于蝗虫科,但颜色有绿色和褐色之分。
  2.给蚱蜢画个像,爱心迸发,生发艺术表现力。孩子们平时对蚱蜢的养护和爱护,养成了时刻观察的习惯。于是,孩子们利用空闲时间自发组织了一次“给蚱蜢画个像”的活动。在活动中,有的孩子会利用水彩笔描绘蚱蜢吃食物的图画,也有的孩子通过观察蚱蜢的形态与自然习惯,画出蚱蜢在晴朗的天气下晒太阳的样子,更有孩子拿着放大镜在仔仔细细地观察蚱蜢的生活情景变化。在这次绘画活动中,孩子们的绘画能力与表现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心,帮助孩子们运用手中的画笔强化了艺术表现力。
  3.蚱蜢你快回家,情感聚焦,生发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孩子们通过持续观察蚱蜢在玻璃瓶中的变化,发现有蚱蜢不吃东西也无法动弹,他们开始担心蚱蜢的生命问题。于是,幼儿通过自主思考,提出还是将蚱蜢们放回原来的草坪,还给蚱蜢自由的生活,让它们回到原来的自然环境中继续自由自在的生活。孩子们表现出了对蚱蜢极度的留恋和不舍,心情也非常低落,但是想到如果继续圈养蚱蜢会让蚱蜢失去生命。最后,孩子们选择在晴朗的天气将蚱蜢送回了大自然。
  4.养护引发心声,情感迁移,我会好好珍惜,乖乖长大。蚱蜢已经回归到了大自然,可是孩子们的内心都有些恋恋不舍。“明年这个时候,会有另外一群蚱蜢陪我们,但还是有些舍不得。”男孩说道。其他小朋友也触景生情,通过与蚱蜢的分别联想到了自己身边的家人与好友,回忆起他们陪伴在自己身旁的时光,甚是想念。也有孩子意识到自己以前的不懂事,表示以后要对家人好一点,尽量不惹大人生气,在幼儿园里要乖乖听老师的话,上课认真听讲,慢慢地、乖乖地长大。

三、收获与思考


  我们强调课程故事要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在不断创生的过程中,话题应该来源于幼儿自己。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领的推动者、积极的旁观者、高质量的陪伴者等角色的作用。很多時候,我们会发现一个孩子拥有的好奇心会变成一群孩子的好奇心,一个孩子对一个问题的困惑,会引来一大群孩子的关注,所以教师要更加关注幼儿的自主性,注重小组学习,支持幼儿进行深度学习。
  蚱蜢主题探究活动始于偶发性事件中的科学探究,终于对幼儿的情感萌发。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探究中不断提升,而幼儿的情感是在观察、养护蚱蜢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起来的。由此可见,幼儿的深度学习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的。幼儿发展的每一个年龄阶段所获得的能力具有节点和支撑的作用,教师必须要引导幼儿“加深”已有经验,同时还要让经验“变广”。教师要时刻释放幼儿的天性、尊重幼儿的个性、鼓励幼儿的品性、重视幼儿的综合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浦阳镇中心幼儿园)
其他文献
心律失常是指心律失去正常跳动。人体正常心率跳动是整齐、有规律的,一般心脏跳动在60~100次/min。如果心脏节律发生异常,就是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包括跳快或条慢,跳快叫快速心律失常,跳慢叫缓慢性心律失常。快速心律失常包括早搏室上性心动过快、房速、房颤、室速、室颤;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受滞。心律失常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是由于老年人心脏和机体其他器官出现生理和病理的变化。随着年龄的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飞逝,在《2016年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评比》落下帷幕之时,不知不觉窗外已是新芽吐绿草长莺飞的三月,春意盎然,万物萌动。自《2014年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评比》结束后,一线话题栏目组应广大读者的要求,2016年再一次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了全国性的体育优秀案例评比。回顾这一历程,说来美好,其实,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心怀对体育教育事业挚爱,对学生的关爱,对操场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核心理论认为,人体属于统一性的机体,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各项机能都是通过肺腑的功能实现的,其运行的基础为气血、津液。不同脏腑的功能是不同的,生理功能相差很大,脏腑利用经络联系全身皮肉、筋骨等组织,形成复杂是机体活动。辨位施治是我国中医治疗的精髓,它需要根据诊治过程中的疾病现象与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之后确定最为合理的治疗方式。在整体性治疗观念引导下,辨位施治的方式能够保证
幼儿课程设计与实施是幼儿教师的基本任务,教师要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科学设计并实施幼儿课堂教学活动。本文以《捉迷藏的昆虫》为例讨论课程设计组织形式以及实施办法。基于幼儿的兴趣和特点  中班幼儿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喜爱大自然,尤其喜欢大自然里的动植物,他们喜欢草丛里面的蚂蚱和蝴蝶等颜色鲜艳的昆虫,但对秋冬季节自然界昆虫的颜色不是那么敏感。结合这些特点,教师可以
2016年11月1-4日,由江苏省教研室主办的三年一届的江苏省初中体育与健康优秀课评选活动在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參赛选手以及观摩教师等400多人参与此次盛会,承办学校与会务组共同制作了详细的《参会指南》,让与会教师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体现了苏州教育同行的细心与温暖。江苏学校体育网利用互联网对部分评优课进行现场直播,为未能到现场观摩的教师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  江苏省
摘 要:随着体育科学研究不断发展,生物学知识为运动训练的发展提供了微观领域的理论基础。基于近年来对力量训练的理论研究成果,分别从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力学等学科角度对力量训练的生物学基础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对科学合理的力量训练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通过阐述力量训练的生物学基础和基本原则,为读者更好地应用和指导力量训练打好基础。  关键词:力量训练;生物学基础;训练原则  中图分类号:G80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研员,不仅肩负着繁重的教、研、培系列工作,还担负着教改的身先士卒和力行垂范的使命。朱老师在水平四(七年级)《排球—正面双手垫球及体能发展》的教学设计中,专业、细致、规范,可谓匠心独具、游刃有余。不仅在字、词、句、段中彰显了扎实的文字功底,更体现了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对学科的潜心研修。要去点评朱老师的此篇教案,不敢自不量力,仅仅站在体育学科本位并以学习的态度泛泛而谈。以下是笔者对水平四
根据我国目前的产妇生产状况统计,剖宫产率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是剖宫产伴随而来的各种并发症会给母婴健康带来很多的危害,社会对降低剖宫产率、促进产妇自然分娩率越来越关注,通过对高剖宫产率原因的分析,国内外医学工作者制订了各项干预措施和助产技术,以推进产妇自然分娩率的提高。近年来,自由体位分娩技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自由体位分娩的概念  跟传统的仰卧截石位分娩有所不同,在分娩過程中根据产妇自我感受,采
在小场地内多个班级同时上课,难免相互影响、相互干扰,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将教学成效达到最大化。  一、场地器材  现象:多班同时上课导致场地拥挤、器材短缺,造成练习密度降低,甚至无法正常开展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利。  对策1:应充分地、合理地利用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及组合器械
11月6日,“‘国培计划(2017)’——专职培训团队研修项目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健康班”开班典礼在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博士园举行。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钟祖荣,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院长、项目负责人、首席专家陈雁飞教授,项目执行团队及来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93名高校教科研机构和中小学校的教师参加了开班典礼。开班典礼由北京教育学院體育与艺术学院副院长韩兵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