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招潮蟹的“掐表”功能
在西部非洲、大西洋西部、东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泥质海滩上,生活着一种很容易被人们辨识的小蟹——招潮蟹。别看这种蟹的个头很小,却生有一只大大的螯。除了外形独特,招潮蟹令人惊讶的还有它们总是能预知潮汛。每当潮水上涨前10分钟,招潮蟹就会停止觅食,快速返回栖息的洞穴,机智地用贝壳或石块等坚硬的物体堵住洞口。等潮水退却,它们又大摇大摆地爬出洞穴四处活动。
科学家研究发现,即使把招潮蟹养在远离潮汛的实验室,它们的活动规律仍然会保持与潮水同步。虽然远离了海岸线,无法用肉眼看到或感知到潮水的变化,但每到涨潮时,它们照样会提前10分钟迅速地寻找掩体把自己藏起来。每次都是10分钟,分毫不差。科学家认为,在招潮蟹的体内一定有一个十分精确的“计时器”。试想,如果没有“掐表”功能,涨潮退潮对招潮蟹来说就是致命的。
鲎的“闹钟发条”
许多海洋生物的生活规律都受到潮汐的支配,鲎(hòu)也不例外。鲎比较典型的特征是在夏季满月之夜,会准时踏浪而来,它们趁月圆后的大潮集体冲上海滩。成千上万只鲎就像是事先约好似的同时出现,数量之多,令人瞠目结舌。它们会在海滩上挖洞或者寻找虫子、海藻以及一些软体动物作为食物。
鲎发起如此声势浩大的“狂欢聚会”,其实是在利用潮汐上岸产卵,将卵产在高潮线。因为有沙子作为保护,而且远离海水,就不用太担心卵被其他鱼类掠食。雌性鲎在产卵前,会在海滩上挖一个约15厘米深的坑,然后将卵产在里面,一窝卵有2000~20000粒。当潮水快要淹没沙滩时,鲎的大军就马不停蹄地迁回大海。
一个多月后,卵孵化出来了。在下次大潮汛来临前,大量鲎的幼仔会在沙子里呆上数周。待到潮汛来临时,它们已经完全长大成形,大潮会将它们都卷进海里。就这样,鲎一代接着一代,周而复始地繁衍至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鲎的“闹钟发条”早在2.3亿年前就已经开启,至今依然活力不减。
周期蝉的生命“钟摆”
辛辛那提的地下世界里住着一种堪称时间观念最强的生物,这些生物在度过整整17年的地下生涯后,才会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爬出地面。17年前,它们在孵化之后就离开了树,进入地下。自那以后,它们体内的“钟摆”就开始摆动并自动计算着度过的年数。这就是生命周期长达17年的“17年蝉”,也被称为“周期蝉”,它们在北美洲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同步生长,然后在同一年的同一时间破蛹而出。
在17年的蛰伏中,蝉的幼虫生活在地下30厘米或更深的地方,以森林植物根的汁液为食。经过漫长的幼年期后,蝉蛹会在土壤温度约7℃时,从地下大约20厘米的地方破蛹而出,然后爬到附近的植被上寻找一个舒适的地方,只需要20分钟就完成最后的蜕变。它们依附在树上,直到身体的颜色完全变暗,外骨骼完全变硬,至此,它们的“成人礼”就算是完成了。可惜,它们离“见上帝”的时刻也不远了。交配后的雌蝉用锋利的产卵器割开树皮,将卵产在沟槽中,然后纷纷落到地上,成为一大片枯竭的尸体。被生物钟深深“纠缠”的“钟摆”就这样停止了摆动,直到17年后,它们才会再次出现。
蜜蜂的“计时器”
蜜蜂也有“计时器”,只不过它们的“计时器”要和有个性的植物配合才起作用。很多植物会控制花瓣的运动,在特定的日子里花朵相继开放,在特定的钟点合成香料和花蜜。蜜蜂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们的生物钟能牢记不同植物的开花时段,并能准确地将采蜜时间安排在开花时段内。
蜜蜂利用太阳进行导航,它们的时间感不仅能矫正由太阳方位变化带来的误差,还能凭借超强的记忆力在特殊时段采集到花蜜。植物的开花时间各有不同,许多花一过授粉时间便会闭合,而蜜蜂敏锐的时间感让它们的行动与植物开花紧密相关。
鸟儿们的“太阳牌钟表”
毛脚燕每年春天从非洲飞到东南亚,靠的就是体内一年敲一次的生物钟。有趣的是,有些鸟儿如雀鹰,会在每年的同一天下蛋,它们把握时间的准确度着实让人难以置信,堪比人类发明的各种同步装置。
椋鸟每天归巢的时间也相当精准,它们的昼夜周期误差常常可以精确到秒。每当新的一天随着太阳的升起开始时,椋鸟的生物钟就安排它们启航。它们把太阳当作航标,虽然太阳在空中沿着弧线移动,但椋鸟精确的时间感能够矫正太阳的位置变化。
对于沙丘鹤、印加燕鸥这些季节性移民来说,它们又是如何跨越数千千米到达精确的目标位置的呢?它们的行为和椋鸟相似,稍有不同的是,除了利用内部“闹钟”和太阳来确定位置外,它们还利用恒星的方位和地球的磁场来判断南北方向。它们就这样夜以继日地完成了从筑巢到繁殖再到迁移为时整整一年的宏大工程。
在西部非洲、大西洋西部、东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泥质海滩上,生活着一种很容易被人们辨识的小蟹——招潮蟹。别看这种蟹的个头很小,却生有一只大大的螯。除了外形独特,招潮蟹令人惊讶的还有它们总是能预知潮汛。每当潮水上涨前10分钟,招潮蟹就会停止觅食,快速返回栖息的洞穴,机智地用贝壳或石块等坚硬的物体堵住洞口。等潮水退却,它们又大摇大摆地爬出洞穴四处活动。
科学家研究发现,即使把招潮蟹养在远离潮汛的实验室,它们的活动规律仍然会保持与潮水同步。虽然远离了海岸线,无法用肉眼看到或感知到潮水的变化,但每到涨潮时,它们照样会提前10分钟迅速地寻找掩体把自己藏起来。每次都是10分钟,分毫不差。科学家认为,在招潮蟹的体内一定有一个十分精确的“计时器”。试想,如果没有“掐表”功能,涨潮退潮对招潮蟹来说就是致命的。
鲎的“闹钟发条”
许多海洋生物的生活规律都受到潮汐的支配,鲎(hòu)也不例外。鲎比较典型的特征是在夏季满月之夜,会准时踏浪而来,它们趁月圆后的大潮集体冲上海滩。成千上万只鲎就像是事先约好似的同时出现,数量之多,令人瞠目结舌。它们会在海滩上挖洞或者寻找虫子、海藻以及一些软体动物作为食物。
鲎发起如此声势浩大的“狂欢聚会”,其实是在利用潮汐上岸产卵,将卵产在高潮线。因为有沙子作为保护,而且远离海水,就不用太担心卵被其他鱼类掠食。雌性鲎在产卵前,会在海滩上挖一个约15厘米深的坑,然后将卵产在里面,一窝卵有2000~20000粒。当潮水快要淹没沙滩时,鲎的大军就马不停蹄地迁回大海。
一个多月后,卵孵化出来了。在下次大潮汛来临前,大量鲎的幼仔会在沙子里呆上数周。待到潮汛来临时,它们已经完全长大成形,大潮会将它们都卷进海里。就这样,鲎一代接着一代,周而复始地繁衍至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鲎的“闹钟发条”早在2.3亿年前就已经开启,至今依然活力不减。
周期蝉的生命“钟摆”
辛辛那提的地下世界里住着一种堪称时间观念最强的生物,这些生物在度过整整17年的地下生涯后,才会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爬出地面。17年前,它们在孵化之后就离开了树,进入地下。自那以后,它们体内的“钟摆”就开始摆动并自动计算着度过的年数。这就是生命周期长达17年的“17年蝉”,也被称为“周期蝉”,它们在北美洲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同步生长,然后在同一年的同一时间破蛹而出。
在17年的蛰伏中,蝉的幼虫生活在地下30厘米或更深的地方,以森林植物根的汁液为食。经过漫长的幼年期后,蝉蛹会在土壤温度约7℃时,从地下大约20厘米的地方破蛹而出,然后爬到附近的植被上寻找一个舒适的地方,只需要20分钟就完成最后的蜕变。它们依附在树上,直到身体的颜色完全变暗,外骨骼完全变硬,至此,它们的“成人礼”就算是完成了。可惜,它们离“见上帝”的时刻也不远了。交配后的雌蝉用锋利的产卵器割开树皮,将卵产在沟槽中,然后纷纷落到地上,成为一大片枯竭的尸体。被生物钟深深“纠缠”的“钟摆”就这样停止了摆动,直到17年后,它们才会再次出现。
蜜蜂的“计时器”
蜜蜂也有“计时器”,只不过它们的“计时器”要和有个性的植物配合才起作用。很多植物会控制花瓣的运动,在特定的日子里花朵相继开放,在特定的钟点合成香料和花蜜。蜜蜂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们的生物钟能牢记不同植物的开花时段,并能准确地将采蜜时间安排在开花时段内。
蜜蜂利用太阳进行导航,它们的时间感不仅能矫正由太阳方位变化带来的误差,还能凭借超强的记忆力在特殊时段采集到花蜜。植物的开花时间各有不同,许多花一过授粉时间便会闭合,而蜜蜂敏锐的时间感让它们的行动与植物开花紧密相关。
鸟儿们的“太阳牌钟表”
毛脚燕每年春天从非洲飞到东南亚,靠的就是体内一年敲一次的生物钟。有趣的是,有些鸟儿如雀鹰,会在每年的同一天下蛋,它们把握时间的准确度着实让人难以置信,堪比人类发明的各种同步装置。
椋鸟每天归巢的时间也相当精准,它们的昼夜周期误差常常可以精确到秒。每当新的一天随着太阳的升起开始时,椋鸟的生物钟就安排它们启航。它们把太阳当作航标,虽然太阳在空中沿着弧线移动,但椋鸟精确的时间感能够矫正太阳的位置变化。
对于沙丘鹤、印加燕鸥这些季节性移民来说,它们又是如何跨越数千千米到达精确的目标位置的呢?它们的行为和椋鸟相似,稍有不同的是,除了利用内部“闹钟”和太阳来确定位置外,它们还利用恒星的方位和地球的磁场来判断南北方向。它们就这样夜以继日地完成了从筑巢到繁殖再到迁移为时整整一年的宏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