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网络信息技术冲击下,工业时代建立起来的中心化、控制式、科层制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面临去中心化、去边界化、去中介化的严峻挑战。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积极借鉴融合互联网思维,主动革新工作理念、方法途径和体制机制,大胆优化管理范式,以期更好实现育人初心。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学生管理工作;路径转型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世界更加互联互通,逐渐形成万物互联的网络格局。大学生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是网络时代的主人翁。我国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管理育人的重要环节,在网络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应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存在,理应为立德树人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面也明确要求:“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高校在搭好台子、服务青年方面应该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忘立德初心,牢记育人使命。面对数千年未有之网络大变局,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借鉴融合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自我变革,主动服务青年,进而实现“怎样培养人”的目标,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思维的内涵及特征
(一)互联网思维的提出
“互联网思维”概念诞生于互联网行业,由互联网从业者最先提出,而后跨界到其他传统行业,后经由国家领导人上升到国家政治话语体系,历经了三个维度的迭代演化。2011年4月12日李彦宏在百度联盟峰会上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思维”这一概念。2012年5月11日雷军在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互联网思想,后来他反复使用“互联网思想”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这一概念开始成型。2013年11月3日《新闻联播》播出“互联网思维带来了什么?”,互联网思维开始进入社会主流话语体系。之后,腾讯总裁马化腾、海尔CEO张瑞敏、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奇虎360总裁周鸿祎等业界大佬对其反复提及,流传也越来越广,开始从互联网行业跨界到其他众多行业。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上提出,“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世界各国关于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5点主张,互联网思维逐渐上升到国家话语层面。
(二)互联网思维的内涵
截至目前,网络信息的传播模式大体经历过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Web1.0(门户时代),代表模式如网易、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其特征是信息的展示、单向的传播,信息传播以门户网站为核心;第二阶段Web2.0(搜索/社交时代),代表模式如百度、腾讯等,其特征是信息的“定向索取”,开启了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互动,用户开始生产内容;第三阶段Web3.0(大互联时代),代表模式如微信等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出现,其特征是人人交互、人机交互、多终端交互等多对多交互模式。智能终端的大规模使用,使得万物互联时代真正开启。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逐渐成熟,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空前加快,真正的web3.0将全面开启。信息技术最先对商业领域进行颠覆,而后扩展到社会结构、管理方式等各个领域,传统工业社会建构起来的组织结构开始发生转变。
最初,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形态出现,随着互联网的发明与发展,互联网思维也应运而生。基于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从工具创新到工具思维继而引发思维方式的改变,进而上升到价值观的变革是其普遍规律。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崛起,互联网思维得以集中爆发。对于互联网思维的内涵认识,学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但大部分学者认为互联网思维是借鉴利用互联网的规则、理念和精神来进行思考创新的思维方式,是对互联网世界价值观的抽象表达与方法阐释,是互联网世界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三)互联网思维的特征
关于“互联网思维”的特征,业界和学界都没有给出统一明确的定义,但取得较大共识是,互联网思维大体包括“用户思维、平台思维、简约思维、迭代思维、数据思维、粉丝思维、社会化思维”等各思维,其中用户思维是统领,是其他各思维的基础。互联网思维被看作是在农业社会的经验思维、工业社会的理性思维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与网络社会相适应的智慧思维。互联网思维作为互联网世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是对传统社会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互动’的本质是‘民主’,解决以往单向、管制、专制;‘联接’的本质是‘开放’,加强‘联接’的过程,就是不断‘开放’的过程;‘网络’的本质是‘平等’,点与点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等级’,而是‘平等’”。“互联网思维的价值追求在于不断探索创新、用户的信任、组织结构扁平化以及体验分享和知识共享”[1]。这种互联网世界的价值观体现为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对人性的回归和人文主义的复兴,体现为“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网状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
二、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为何要转型
互联网的泛在化使得“无时不网、无处不网、无人不网”,人人都是自媒体、个个都是段子手,时时发声、处处留言。网内网外一体、线上线下一家,网络已然成为新时代的基础设施,无孔不入地弥漫在人们的周围。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建构在工业社会基础上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面临着去中心化、去边界化、去中介化的严峻挑战,新的基础设施与旧管理制度的冲突不可避免地爆发。
(一)去中心化,传统学生管理科层组织面临被解构
工业思维是这个社会的主导思维,中心化、流程化、标准化、控制式等工业品生产领域的思维概念被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所继承。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具有浓郁的科层、集权特征,自上而下形成一个金字塔状的封闭系统。此组织结构决定了目前学生管理模式是对上级领导负责,是以领导为中心而不是以普通学生为中心,是以管理为手段而非以服务为目的。网状结构的互联网,是没有中心节点的,它不是一个科层金字塔结构,呈扁平状。互联网的网状特征决定了其去科层化、去中心化,是扁平式、分众性,要求互动、开放、平等,正好可以解构工业思维的集中型、控制式、科层化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互联网思维,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管理实践中表现为“以学生为主体”和“为学生服务”。 (二)去边界化,传统学生管理封闭运营面临被打破
高校传统大学生管理模式部门化、职能化明显,涉及的学生管理事务被若干职能部门切割划分。每个职能部门“画地为牢、筑城为邦”,将紧密联系的社会整体人为区隔化、条块化。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下,每个部门封闭管理、资源利用的权限和边界明显,学生學习、生活、社交、就业等各方面产生的数据没有实现共享、共用。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在较大程度上利用信息的不对称,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封闭垄断而实现对管理权力的垄断。互联网的技术特征是互联互通,承载在互联互通基础上是信息的高度流动和高度扩散,打破了传统管理者对信息的垄断权。网络跨界联通的开放性要求打破现实物理环境中“学校—学生”的封闭式组织结构,形成组织与个体共享信息的新形态,进而实现共享共赢。
(三)去中介化,传统话语权威传播表达面临被离析
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管理者(学校)与被管理者(学生)双方先天话语权的不平等。网络的多点相连、普遍连接的技术特征,要求扁平化,形成“无中介”之状。 传统的信息传播通道控制在管理者手中,在信息爆炸时代,管理者无法实现对信息的垄断来维持自己的话语权,通过无中介化的网络,“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每个参与者,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都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2]。尤其“网络大V”等意见领袖通过占据网络节点的有利位置,影响甚至左右网络舆论,形成部分网络话语霸权,传统话语权威被离析。
网络社会生成所带来的基于技术创新而形成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转型,既不是转场也不是转移,而是革新,是基因的重组。网络社会的深刻变革,要求根据互联网的世界观更新管理理念、调整管理组织、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能力,真正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互联网化转型,变网络挑战的压力为转型升级的机遇。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如何转型
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既是自上而下的“构”,也是自下而上的“建”,体现交互、平等、开源的特性。借助互联网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不能把互联网仅仅当作学生管理工作的工具或手段,只停留在外部“器”(电子学工)的层面;而是要借用互联网思维积极更新价值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在“道”(理念学工)的层面实现内化升级。“互联网+学工”不仅是在线学工,而是一种管理变革的思路,是要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价值理念,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思维模式、组织模式和服务供给模式等,进而以互联网思维构建新的学生管理模式,以此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能力。“互联网超越时空限制,从科技工具走向思维方式,倒逼所有传统产业和传统组织迎新求变”[3]。“互联网思维”概念的提出及在商业上的成功运用,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范式借鉴。
(一)基于用户思维,更新学生管理理念
在互联网思维中,用户思维居于最核心位置,是其他各思维的基础。用户思维是“纲”,其他思维是“目”,纲举目张。在传统的科层制管理之下,强调的是“客户思维”;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强调的是“用户思维”。从“客户思维”到“用户思维”,仅一字之差,但反映了管理理念的变化。用户(学生)是使用产品或服务的人,关注点是好用、简单,提高效率、带来便利。教育产品最终是为用户(学生)服务的,注重的是用户(学生)体验。客户是购买产品和服务的人,但不一定是使用者,关注点是价格,基于交易关系。以客户为导向,营销策略是有效的,而以用户为导向,体验最为关键。用户思维强调对产品的体验,并将对产品的体验落实到实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凸显出用户(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的用户思维与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具有高度契合性。借助网络赋权,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构筑从原来管理者“权力驱动”的管理模式到被管理者“需求驱动”的服务模式转变。
(二)基于平台思维,重构学生管理组织
在用户思维这个总核心的引领下,坚持为学生服务的宗旨,以学生的需求为突破口,减少纵向的自上而下被动串联型管理,增强横向的左右协作主动并联式连接,使学生管理组织更加扁平。围绕学生学习娱乐、生活社交、实习就业等各环节,以扁平化、分布式、平台型模式重构高校学生管理组织。扁平化的网状组织模式,使学校内部的各职能部门形成一种协作的关系,将学校与外部的连接变成合作关系,学校成为学生管理服务的有效平台。
学校内部不同专业、学院、部门之间的协作与连接,要求打破各自的窠臼与藩篱,每个专业、院系、部门等成为互联网的一个个节点。在网络化的基础上,建立多边协同协作、开放共建共享的扁平化组织,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工、大服务的学生服务格局。
(三)基于简约思维,简化学生管理流程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由于条块分割,信息封闭,政出多门,办事手续繁琐,加之部门之间容易扯皮推诿,极易造成学生管理的空白地带。“互联网思维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减掉面向终端用户(学生)的不必要环节,减掉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减掉一切与最终用户(学生)直接沟通的障碍,减掉层层加价的中间渠道,减掉组织多余的架构层级”[4]。学生管理制度的空白地带,是漏洞也是改进的机会点。大道至简,简约才能专注,简约符合人性。对标简约思维的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要看起来简洁、一目了然;说起来简单、一句明白;用起来简化、流程化,一键到底;学生办起事来“最多跑一次”。
(四)基于迭代思维,优化学生管理模式
迭代思维的本质是要及时乃至实时地把握学生需求、响应学生反馈,并能够根据学生反馈迅速进行教育管理的动态调整。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流动加速,各种“微”生活和“小世界”层出不穷,深刻影响到校园日常管理。在学生管理上,就是要对现行学生管理机制、服务模式进行不断优化和“微创新”,这是一种渐进性、持续性和细微化的变革。迭代思维核心以微变应万变,要求不断用变量的新值替代旧值的创新方法,要求在实践中不断试错,在试错中迭代创新。在“微创新”中,将教育管理做到极致,在极致中打动学生,最好的学生工作是打动而不是告知。每届学生、每个学生都会有变化,都是变化的个体,积小变为大变。持续改进、存量优化、增量改进,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循环改进,积小进步为大进步,最终积量变为质变。 (五)基于数据思维,提高学生管理绩效
在网络信息技术背景之下,遵循互联网精神和规律,融大数据思维于高校学生管理之中,以回归学生管理的本质,改善和提高管理绩效。“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大数据是全数据,全维度,这带来了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视野扩张与视角变化”[5]。大数据的价值不在大,也不在全,而在于对数据的挖掘、分析及預测的能力,核心在于理解数据的价值。数字校园、智慧学校建设应以大数据为抓手,进行数字化管理、智慧型服务。通过学生学籍学分、学业预警、上课考勤、图书借阅、校园消费、勤工奖惩、社团活动、心理健康等各种校园数据的收集、挖掘、整合及分析,可全面实时系统掌握学生的个体信息,提前预测学生行为,进行前置管理。
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管理测评体系,可专注到学生细分领域,寻求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化、个性化、精细化管理与服务。通过线上数据了解学生个性需求来优化线下管理服务,借助技术手段实现从“人管”转向“智控”,不断提升学生管理的智慧化水平。
(六)基于粉丝思维,提升学生管理参与感
借助网络的联接力量,粉丝(部分学生自嘲为“屌丝”)价值凸显。学生自称“屌丝”源自他们大部分出身普通,甚至出身是草根。网络应用的草根性,正好迎合了这些不被关注的普通学生群体,他们往往在现实的世界中默默无闻,但是在网络世界发言特别积极且非常有创意,往往“高手在民间”。通过网络的联接互通,“屌丝”学生的参与永无止境。在网络时代,“屌丝”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无关紧要的旁观者,他们是积极参与者、重要生产者。他们不仅能够生产内容,还能够自主地传播内容,借助网络普通学生(“屌丝”学生)的创造力、参与性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互联网奉行的是一种“长尾理论”,而普通学生(“屌丝”学生)就是互联网上的“长尾”。“长尾理论”是一种思维的转变,是对传统“二八定律”的颠覆。“二八定律”之下关注的是学生精英群体,“长尾理论”之下关心的是普通草根学生的参与感。普通学生(“屌丝”学生)单个能量不强,但是通过互联网快速聚合起来的参与能量是惊人的,从长尾理论得到的启示是任何时候都要关注边缘化的普通学生(“屌丝”群体)。
如何抓住“屌丝”学生,就是要找到他们的“存在感”,提升他们的“参与感”。正如小米雷军自己坦言,“小米销售的是参与感,这才是小米秘密背后的真正秘密”,“因为米粉(小米的粉丝),所以小米”。管理者权力的大小,不是以支配、调取资源的多少而衡量,而是以粉丝的数量、忠诚度、参与度及活跃度来评判。粉丝是管理者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之源,得粉丝者得天下,“粉丝赋权”要求管理者需要自己的粉丝来成就自己。孔子之所以被后世尊为圣人,从某些方面来说,他有粉丝(弟子)三千帮助其传播学术理念。一旦粉丝对管理者从认识、认可到认同,容易升级到“骨灰级”粉丝,让想干事的粉丝干管理者想干的事,管理者的管理也就水到渠成了。
(七)基于社会化思维,引导学生自组织管理
互联网思维中的社会化思维是指借用社会化的工具、媒体和网络,重塑学校和学生的沟通关系、组织管理和运作模式的思维方式。社会化思维不是单向的告知,而是双向的交互,倡导参与合作、平等沟通、众包协作,注重链式传播、口碑营销、粉丝价值、社群运营,渐渐形成一种新的网络社会关系和新的网络社会形态。网络虚拟空间已经成为学生的重要空间,网络化生存是学生的重要生存方式。学生群体在虚拟空间中以网状结构的社群形式而存在,以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为特征的“群体极化”明显,“志同道合”与“臭味相投”共存。借助网络,相同爱好、志趣相投的人很容易聚合到一起,对传统组织的领导者的管理权威消解明显。
最理想的教育是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建立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学生“自组织” 社群,将散沙化的学生网民组织起来,并制定 “自律”规则和“自管”公约。在这个网络共同体中,学生“朋辈”之间,要遵守共同的网络规则(“群规网约”)。借助“朋辈”之间的社会关系,依靠群组织内部的利益关联进行相互制衡,每个人都将限定自己的网络行为。在社群中,每个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管理者通过对社群的建设与引导,一方面可实现对学生思想动态以及行为习惯的掌控,另一方面通过凝聚学生社群,变网民数量为网民力量,进而升华为网民正能量。
四、结语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借鉴融合互联网思维,并不是简单“器”层面的数字化转场,而是“道”层面理念的更新、基因的重组,要从理念思路、方法途径、体制机制上找准切入点,不断革新理念、重构组织、改进方法,才能解决问题、增强实效。
信息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小众化定制,是对工业时代批量化、标准化生产的扬弃,个性化本质上就是人性化。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互联网思维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而言,就是要学懂、弄通、落实从“大众”到“小众”、从“人人”到“个人”、从“客户”到“用户”的工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做好精准管理、精细服务,践行走好网络群众路线。
参考文献:
[1]朱锐勋.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政府领导力研究[J].电子政务,2016(2):60-66.
[2]王学俭.基于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高校德育SWOT分析[A].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编.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2009)[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7.
[3]魏国华.智慧团建:互联网思维下共青团转型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14(5):46-50.
[4]吉峰,张婷,巫凡.大数据能力对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转型的影响——基于供应链柔性视角[J].学术界,2016(2) :68-78.
[5]金元浦.互联网思维:科技革命时代的范式变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42-48.
(责任编辑 陈志萍)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学生管理工作;路径转型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世界更加互联互通,逐渐形成万物互联的网络格局。大学生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是网络时代的主人翁。我国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管理育人的重要环节,在网络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应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存在,理应为立德树人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面也明确要求:“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高校在搭好台子、服务青年方面应该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忘立德初心,牢记育人使命。面对数千年未有之网络大变局,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借鉴融合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自我变革,主动服务青年,进而实现“怎样培养人”的目标,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思维的内涵及特征
(一)互联网思维的提出
“互联网思维”概念诞生于互联网行业,由互联网从业者最先提出,而后跨界到其他传统行业,后经由国家领导人上升到国家政治话语体系,历经了三个维度的迭代演化。2011年4月12日李彦宏在百度联盟峰会上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思维”这一概念。2012年5月11日雷军在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互联网思想,后来他反复使用“互联网思想”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这一概念开始成型。2013年11月3日《新闻联播》播出“互联网思维带来了什么?”,互联网思维开始进入社会主流话语体系。之后,腾讯总裁马化腾、海尔CEO张瑞敏、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奇虎360总裁周鸿祎等业界大佬对其反复提及,流传也越来越广,开始从互联网行业跨界到其他众多行业。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上提出,“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世界各国关于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5点主张,互联网思维逐渐上升到国家话语层面。
(二)互联网思维的内涵
截至目前,网络信息的传播模式大体经历过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Web1.0(门户时代),代表模式如网易、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其特征是信息的展示、单向的传播,信息传播以门户网站为核心;第二阶段Web2.0(搜索/社交时代),代表模式如百度、腾讯等,其特征是信息的“定向索取”,开启了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互动,用户开始生产内容;第三阶段Web3.0(大互联时代),代表模式如微信等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出现,其特征是人人交互、人机交互、多终端交互等多对多交互模式。智能终端的大规模使用,使得万物互联时代真正开启。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逐渐成熟,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空前加快,真正的web3.0将全面开启。信息技术最先对商业领域进行颠覆,而后扩展到社会结构、管理方式等各个领域,传统工业社会建构起来的组织结构开始发生转变。
最初,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形态出现,随着互联网的发明与发展,互联网思维也应运而生。基于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从工具创新到工具思维继而引发思维方式的改变,进而上升到价值观的变革是其普遍规律。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崛起,互联网思维得以集中爆发。对于互联网思维的内涵认识,学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但大部分学者认为互联网思维是借鉴利用互联网的规则、理念和精神来进行思考创新的思维方式,是对互联网世界价值观的抽象表达与方法阐释,是互联网世界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三)互联网思维的特征
关于“互联网思维”的特征,业界和学界都没有给出统一明确的定义,但取得较大共识是,互联网思维大体包括“用户思维、平台思维、简约思维、迭代思维、数据思维、粉丝思维、社会化思维”等各思维,其中用户思维是统领,是其他各思维的基础。互联网思维被看作是在农业社会的经验思维、工业社会的理性思维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与网络社会相适应的智慧思维。互联网思维作为互联网世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是对传统社会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互动’的本质是‘民主’,解决以往单向、管制、专制;‘联接’的本质是‘开放’,加强‘联接’的过程,就是不断‘开放’的过程;‘网络’的本质是‘平等’,点与点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等级’,而是‘平等’”。“互联网思维的价值追求在于不断探索创新、用户的信任、组织结构扁平化以及体验分享和知识共享”[1]。这种互联网世界的价值观体现为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对人性的回归和人文主义的复兴,体现为“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网状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
二、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为何要转型
互联网的泛在化使得“无时不网、无处不网、无人不网”,人人都是自媒体、个个都是段子手,时时发声、处处留言。网内网外一体、线上线下一家,网络已然成为新时代的基础设施,无孔不入地弥漫在人们的周围。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建构在工业社会基础上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面临着去中心化、去边界化、去中介化的严峻挑战,新的基础设施与旧管理制度的冲突不可避免地爆发。
(一)去中心化,传统学生管理科层组织面临被解构
工业思维是这个社会的主导思维,中心化、流程化、标准化、控制式等工业品生产领域的思维概念被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所继承。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具有浓郁的科层、集权特征,自上而下形成一个金字塔状的封闭系统。此组织结构决定了目前学生管理模式是对上级领导负责,是以领导为中心而不是以普通学生为中心,是以管理为手段而非以服务为目的。网状结构的互联网,是没有中心节点的,它不是一个科层金字塔结构,呈扁平状。互联网的网状特征决定了其去科层化、去中心化,是扁平式、分众性,要求互动、开放、平等,正好可以解构工业思维的集中型、控制式、科层化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互联网思维,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管理实践中表现为“以学生为主体”和“为学生服务”。 (二)去边界化,传统学生管理封闭运营面临被打破
高校传统大学生管理模式部门化、职能化明显,涉及的学生管理事务被若干职能部门切割划分。每个职能部门“画地为牢、筑城为邦”,将紧密联系的社会整体人为区隔化、条块化。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下,每个部门封闭管理、资源利用的权限和边界明显,学生學习、生活、社交、就业等各方面产生的数据没有实现共享、共用。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在较大程度上利用信息的不对称,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封闭垄断而实现对管理权力的垄断。互联网的技术特征是互联互通,承载在互联互通基础上是信息的高度流动和高度扩散,打破了传统管理者对信息的垄断权。网络跨界联通的开放性要求打破现实物理环境中“学校—学生”的封闭式组织结构,形成组织与个体共享信息的新形态,进而实现共享共赢。
(三)去中介化,传统话语权威传播表达面临被离析
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管理者(学校)与被管理者(学生)双方先天话语权的不平等。网络的多点相连、普遍连接的技术特征,要求扁平化,形成“无中介”之状。 传统的信息传播通道控制在管理者手中,在信息爆炸时代,管理者无法实现对信息的垄断来维持自己的话语权,通过无中介化的网络,“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每个参与者,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都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2]。尤其“网络大V”等意见领袖通过占据网络节点的有利位置,影响甚至左右网络舆论,形成部分网络话语霸权,传统话语权威被离析。
网络社会生成所带来的基于技术创新而形成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转型,既不是转场也不是转移,而是革新,是基因的重组。网络社会的深刻变革,要求根据互联网的世界观更新管理理念、调整管理组织、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能力,真正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互联网化转型,变网络挑战的压力为转型升级的机遇。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如何转型
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既是自上而下的“构”,也是自下而上的“建”,体现交互、平等、开源的特性。借助互联网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不能把互联网仅仅当作学生管理工作的工具或手段,只停留在外部“器”(电子学工)的层面;而是要借用互联网思维积极更新价值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在“道”(理念学工)的层面实现内化升级。“互联网+学工”不仅是在线学工,而是一种管理变革的思路,是要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价值理念,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思维模式、组织模式和服务供给模式等,进而以互联网思维构建新的学生管理模式,以此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能力。“互联网超越时空限制,从科技工具走向思维方式,倒逼所有传统产业和传统组织迎新求变”[3]。“互联网思维”概念的提出及在商业上的成功运用,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范式借鉴。
(一)基于用户思维,更新学生管理理念
在互联网思维中,用户思维居于最核心位置,是其他各思维的基础。用户思维是“纲”,其他思维是“目”,纲举目张。在传统的科层制管理之下,强调的是“客户思维”;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强调的是“用户思维”。从“客户思维”到“用户思维”,仅一字之差,但反映了管理理念的变化。用户(学生)是使用产品或服务的人,关注点是好用、简单,提高效率、带来便利。教育产品最终是为用户(学生)服务的,注重的是用户(学生)体验。客户是购买产品和服务的人,但不一定是使用者,关注点是价格,基于交易关系。以客户为导向,营销策略是有效的,而以用户为导向,体验最为关键。用户思维强调对产品的体验,并将对产品的体验落实到实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凸显出用户(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的用户思维与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具有高度契合性。借助网络赋权,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构筑从原来管理者“权力驱动”的管理模式到被管理者“需求驱动”的服务模式转变。
(二)基于平台思维,重构学生管理组织
在用户思维这个总核心的引领下,坚持为学生服务的宗旨,以学生的需求为突破口,减少纵向的自上而下被动串联型管理,增强横向的左右协作主动并联式连接,使学生管理组织更加扁平。围绕学生学习娱乐、生活社交、实习就业等各环节,以扁平化、分布式、平台型模式重构高校学生管理组织。扁平化的网状组织模式,使学校内部的各职能部门形成一种协作的关系,将学校与外部的连接变成合作关系,学校成为学生管理服务的有效平台。
学校内部不同专业、学院、部门之间的协作与连接,要求打破各自的窠臼与藩篱,每个专业、院系、部门等成为互联网的一个个节点。在网络化的基础上,建立多边协同协作、开放共建共享的扁平化组织,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工、大服务的学生服务格局。
(三)基于简约思维,简化学生管理流程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由于条块分割,信息封闭,政出多门,办事手续繁琐,加之部门之间容易扯皮推诿,极易造成学生管理的空白地带。“互联网思维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减掉面向终端用户(学生)的不必要环节,减掉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减掉一切与最终用户(学生)直接沟通的障碍,减掉层层加价的中间渠道,减掉组织多余的架构层级”[4]。学生管理制度的空白地带,是漏洞也是改进的机会点。大道至简,简约才能专注,简约符合人性。对标简约思维的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要看起来简洁、一目了然;说起来简单、一句明白;用起来简化、流程化,一键到底;学生办起事来“最多跑一次”。
(四)基于迭代思维,优化学生管理模式
迭代思维的本质是要及时乃至实时地把握学生需求、响应学生反馈,并能够根据学生反馈迅速进行教育管理的动态调整。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流动加速,各种“微”生活和“小世界”层出不穷,深刻影响到校园日常管理。在学生管理上,就是要对现行学生管理机制、服务模式进行不断优化和“微创新”,这是一种渐进性、持续性和细微化的变革。迭代思维核心以微变应万变,要求不断用变量的新值替代旧值的创新方法,要求在实践中不断试错,在试错中迭代创新。在“微创新”中,将教育管理做到极致,在极致中打动学生,最好的学生工作是打动而不是告知。每届学生、每个学生都会有变化,都是变化的个体,积小变为大变。持续改进、存量优化、增量改进,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循环改进,积小进步为大进步,最终积量变为质变。 (五)基于数据思维,提高学生管理绩效
在网络信息技术背景之下,遵循互联网精神和规律,融大数据思维于高校学生管理之中,以回归学生管理的本质,改善和提高管理绩效。“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大数据是全数据,全维度,这带来了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视野扩张与视角变化”[5]。大数据的价值不在大,也不在全,而在于对数据的挖掘、分析及預测的能力,核心在于理解数据的价值。数字校园、智慧学校建设应以大数据为抓手,进行数字化管理、智慧型服务。通过学生学籍学分、学业预警、上课考勤、图书借阅、校园消费、勤工奖惩、社团活动、心理健康等各种校园数据的收集、挖掘、整合及分析,可全面实时系统掌握学生的个体信息,提前预测学生行为,进行前置管理。
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管理测评体系,可专注到学生细分领域,寻求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化、个性化、精细化管理与服务。通过线上数据了解学生个性需求来优化线下管理服务,借助技术手段实现从“人管”转向“智控”,不断提升学生管理的智慧化水平。
(六)基于粉丝思维,提升学生管理参与感
借助网络的联接力量,粉丝(部分学生自嘲为“屌丝”)价值凸显。学生自称“屌丝”源自他们大部分出身普通,甚至出身是草根。网络应用的草根性,正好迎合了这些不被关注的普通学生群体,他们往往在现实的世界中默默无闻,但是在网络世界发言特别积极且非常有创意,往往“高手在民间”。通过网络的联接互通,“屌丝”学生的参与永无止境。在网络时代,“屌丝”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无关紧要的旁观者,他们是积极参与者、重要生产者。他们不仅能够生产内容,还能够自主地传播内容,借助网络普通学生(“屌丝”学生)的创造力、参与性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互联网奉行的是一种“长尾理论”,而普通学生(“屌丝”学生)就是互联网上的“长尾”。“长尾理论”是一种思维的转变,是对传统“二八定律”的颠覆。“二八定律”之下关注的是学生精英群体,“长尾理论”之下关心的是普通草根学生的参与感。普通学生(“屌丝”学生)单个能量不强,但是通过互联网快速聚合起来的参与能量是惊人的,从长尾理论得到的启示是任何时候都要关注边缘化的普通学生(“屌丝”群体)。
如何抓住“屌丝”学生,就是要找到他们的“存在感”,提升他们的“参与感”。正如小米雷军自己坦言,“小米销售的是参与感,这才是小米秘密背后的真正秘密”,“因为米粉(小米的粉丝),所以小米”。管理者权力的大小,不是以支配、调取资源的多少而衡量,而是以粉丝的数量、忠诚度、参与度及活跃度来评判。粉丝是管理者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之源,得粉丝者得天下,“粉丝赋权”要求管理者需要自己的粉丝来成就自己。孔子之所以被后世尊为圣人,从某些方面来说,他有粉丝(弟子)三千帮助其传播学术理念。一旦粉丝对管理者从认识、认可到认同,容易升级到“骨灰级”粉丝,让想干事的粉丝干管理者想干的事,管理者的管理也就水到渠成了。
(七)基于社会化思维,引导学生自组织管理
互联网思维中的社会化思维是指借用社会化的工具、媒体和网络,重塑学校和学生的沟通关系、组织管理和运作模式的思维方式。社会化思维不是单向的告知,而是双向的交互,倡导参与合作、平等沟通、众包协作,注重链式传播、口碑营销、粉丝价值、社群运营,渐渐形成一种新的网络社会关系和新的网络社会形态。网络虚拟空间已经成为学生的重要空间,网络化生存是学生的重要生存方式。学生群体在虚拟空间中以网状结构的社群形式而存在,以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为特征的“群体极化”明显,“志同道合”与“臭味相投”共存。借助网络,相同爱好、志趣相投的人很容易聚合到一起,对传统组织的领导者的管理权威消解明显。
最理想的教育是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建立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学生“自组织” 社群,将散沙化的学生网民组织起来,并制定 “自律”规则和“自管”公约。在这个网络共同体中,学生“朋辈”之间,要遵守共同的网络规则(“群规网约”)。借助“朋辈”之间的社会关系,依靠群组织内部的利益关联进行相互制衡,每个人都将限定自己的网络行为。在社群中,每个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管理者通过对社群的建设与引导,一方面可实现对学生思想动态以及行为习惯的掌控,另一方面通过凝聚学生社群,变网民数量为网民力量,进而升华为网民正能量。
四、结语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借鉴融合互联网思维,并不是简单“器”层面的数字化转场,而是“道”层面理念的更新、基因的重组,要从理念思路、方法途径、体制机制上找准切入点,不断革新理念、重构组织、改进方法,才能解决问题、增强实效。
信息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小众化定制,是对工业时代批量化、标准化生产的扬弃,个性化本质上就是人性化。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互联网思维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而言,就是要学懂、弄通、落实从“大众”到“小众”、从“人人”到“个人”、从“客户”到“用户”的工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做好精准管理、精细服务,践行走好网络群众路线。
参考文献:
[1]朱锐勋.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政府领导力研究[J].电子政务,2016(2):60-66.
[2]王学俭.基于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高校德育SWOT分析[A].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编.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2009)[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7.
[3]魏国华.智慧团建:互联网思维下共青团转型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14(5):46-50.
[4]吉峰,张婷,巫凡.大数据能力对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转型的影响——基于供应链柔性视角[J].学术界,2016(2) :68-78.
[5]金元浦.互联网思维:科技革命时代的范式变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42-48.
(责任编辑 陈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