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抽象的几何图形在学生的头脑里都很难建构起来,信息技术的应用恰恰改變了这种现状,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声、像、图、文、动画有机结合,有效实现对图形进行割、补、拼的发展变化过程,让静止的几何图形动起来,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优化。我对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知识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策略进行了课例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关键词】兴趣 突破教学难点 知识转化 提高教学效率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节成功的课必须由每一个好的教学环节组成,而“开始”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如何在“开始”就“引人入胜”,如何巧用活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精心设计学生喜欢的、生动的、形象的、饶有情趣的教学软件,比如,一段录像、一段音乐、一幅图画、一次游戏、一个实验等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充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头场面:火帽子要坐车去找红袋鼠,先坐长方形轮子的汽车,车开动不了。接着改坐椭圆形轮子的汽车,车虽然开动了却颠得厉害。最后,它坐上了圆形轮子的汽车,汽车奔驰向前,舒服极了。问题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圆形和长方形、椭圆形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圆形轮子的汽车才开得稳?……形象生动的画面伴着美妙的音乐,儿童化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跃跃欲试,各抒己见,此时,教师适时把握时机,导入新课,这样就抓住学生的心,拴住学生的思想。
二、运用信息技术,适时形象直观突破教学重、难点,完善学生思维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突破教学难点。
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讲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用传统手段,包括直观操作、投影演示等都很难把要害讲清楚。而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将两个角平移重叠,将角的两边长短随意改变。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的过程,很容易地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把知识的重点、难点、抽象的知识形成过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图、文、声、像的直观生动的变化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寻求解答的最佳途径。
三、用信息技术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动态地展示知识的转化形成过程。
数学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转化等方法实现的,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动态地展示知识的转化形成过程,能够使学生体会转化这种数学思考方法,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动手将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想办法剪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待学生将平行四边形纸剪拼成长方形后,教师用多媒体将剪拼的过程用动画展示出来,并将剪拼前后的两个图形同时保留在屏幕上,让学生观察对比剪拼前后的两个图形,发现它们面积相等,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引导学生利用转化、代换等数学思考方法,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动态地展示知识的转化形成过程,使学生做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四、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变式练习,拓展练习内容,深化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可以达到优化练习,从而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练习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省时、容量大、拓宽思路的特点来强化练习效果,提高练习效率。
例如:在学生理解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概念后,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了这样的判断练习:若给出三角形三个角中的一个角,能判断出是什么三角形吗?①露出一个钝角;②露出一个直角;③露出一个锐角,让学生依次进行判断。在对"露出一个锐角"的判断中,有的学生说是“锐角三角形”,对此,故意让屏幕显示一个“直角三角形”;当学生说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时,却让屏幕显示一个“钝角三角形”。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因为三种三角形都有锐角,所以,只露出一个锐角是不能判定是什么三角形。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适时、适量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有效突破重难点,拓展学生思维,可以实现几何图形知识的有效转化,促进教学质量和优化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深度融合的方法,努力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一些思考[J].张栋财.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6(03)
[2]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J].马梅.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8(01)
[3]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J].王春华.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22)
【关键词】兴趣 突破教学难点 知识转化 提高教学效率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节成功的课必须由每一个好的教学环节组成,而“开始”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如何在“开始”就“引人入胜”,如何巧用活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精心设计学生喜欢的、生动的、形象的、饶有情趣的教学软件,比如,一段录像、一段音乐、一幅图画、一次游戏、一个实验等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充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头场面:火帽子要坐车去找红袋鼠,先坐长方形轮子的汽车,车开动不了。接着改坐椭圆形轮子的汽车,车虽然开动了却颠得厉害。最后,它坐上了圆形轮子的汽车,汽车奔驰向前,舒服极了。问题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圆形和长方形、椭圆形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圆形轮子的汽车才开得稳?……形象生动的画面伴着美妙的音乐,儿童化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跃跃欲试,各抒己见,此时,教师适时把握时机,导入新课,这样就抓住学生的心,拴住学生的思想。
二、运用信息技术,适时形象直观突破教学重、难点,完善学生思维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突破教学难点。
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讲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用传统手段,包括直观操作、投影演示等都很难把要害讲清楚。而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将两个角平移重叠,将角的两边长短随意改变。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的过程,很容易地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把知识的重点、难点、抽象的知识形成过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图、文、声、像的直观生动的变化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寻求解答的最佳途径。
三、用信息技术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动态地展示知识的转化形成过程。
数学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转化等方法实现的,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动态地展示知识的转化形成过程,能够使学生体会转化这种数学思考方法,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动手将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想办法剪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待学生将平行四边形纸剪拼成长方形后,教师用多媒体将剪拼的过程用动画展示出来,并将剪拼前后的两个图形同时保留在屏幕上,让学生观察对比剪拼前后的两个图形,发现它们面积相等,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引导学生利用转化、代换等数学思考方法,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动态地展示知识的转化形成过程,使学生做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四、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变式练习,拓展练习内容,深化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可以达到优化练习,从而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练习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省时、容量大、拓宽思路的特点来强化练习效果,提高练习效率。
例如:在学生理解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概念后,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了这样的判断练习:若给出三角形三个角中的一个角,能判断出是什么三角形吗?①露出一个钝角;②露出一个直角;③露出一个锐角,让学生依次进行判断。在对"露出一个锐角"的判断中,有的学生说是“锐角三角形”,对此,故意让屏幕显示一个“直角三角形”;当学生说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时,却让屏幕显示一个“钝角三角形”。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因为三种三角形都有锐角,所以,只露出一个锐角是不能判定是什么三角形。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适时、适量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有效突破重难点,拓展学生思维,可以实现几何图形知识的有效转化,促进教学质量和优化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深度融合的方法,努力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一些思考[J].张栋财.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6(03)
[2]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J].马梅.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8(01)
[3]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J].王春华.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