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分类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在实施货币政策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操作办法。货币政策工具种类较多,大致可分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3类。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能对社会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是影响整个经济社会信用和货币供给的政策工具,主要构成有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运用出现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作用力减弱。
近几年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力减弱,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发达国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之所以效力大,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接近于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除法定准备金率外,保有一定比例的超额准备金率,较高的超额储备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对货币创造能力起到了相当大的缓冲作用。
其次,在货币传导机制良好的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往往会造成资金的巨大变化,因而这并不是一个频繁使用的工具,存款准备金政策也因此被通俗地称为一剂“猛药”。
再次,人民银行对准备金存款仍支付利息。这种情况正是由于实际准备金率偏高,为弥补商业银行过大的资金成本与潜在利润的损失而采取的措施。但这种做法会导致金融机构形成较高的超额准备金,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无法通过金融机构传递到实际经济领域。并且,在经济发展较为低迷的时候,对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有可能产生惜贷的现象。
2.再贴现政策面临挑战。
在当前,再贴现政策内在包含的3个方面的效用都受到了挑战。
首先,中央银行在调整再贴现率的操作中本来就处于被动地位,其效力强弱与金融机构对再贴现途径融资的依赖程度成正比。当前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充裕,资金需求压力不大,而且金融创新也使得商业银行有更多的渠道获得资金而不必依赖央行的再贴现,再贴现的政策效力便随之下降。
其次,社会信用水平不高,贴现工具单一,缺乏成熟的票据市场。再贴现率的运用是以成熟的票据市场为基础的,票据的承兑、贴现、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再贴现政策发挥功能效应的传导机制,而我国票据业务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无论是票据制度的建设,还是整个商业信用环境的培育,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再次,再贴现利率体系不合理,再贴现率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再贴现率在金融市场上起着指示灯的作用,中央银行所确定的再贴现率实际上预告了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导向,从而引导社会投资和消费行为。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可以引导短期或中期利率的形成和变化,从而影响其他金融资产价格。目前我国再贴现率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最后,由于金融机构以央行票据和政府债券作抵押向中央银行借入准备金在再贴现业务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这种方式不受再贴现条件的约束,使得中央银行有关合格票据贴现的规定逐渐丧失作用。
3.公开市场业务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中国的公开市场业务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首先,中国公开市场业务载体单一。从操作目标上看,目前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工具主要是以央行票据为主,而非国债。这种情况的产生,除了债券市场规模较小、国债品种单一、中短期国债数量有限等重要原因外,还有两个直接原因:一是为抵消基础货币投放过快而进行的被动防御性操作;二是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需要。
其次,就国债而言,从我国国债发行的数量、品种和期限结构来看,并不十分有利于公开市场操作。目前我国国债市场期限结构不合理、流通数量太小的情况限制了中央银行运用国债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的能力。
再次,货币市场的发展滞后制约了公开市场操作的效率。发达的金融市场是公开市场业务高效率运作的重要市场条件。但是,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的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公开市场操作效率的重要因素,我国还未形成统一、完整的货币市场。
最后,利率市场化程度仍较低。货币市场越完善,利率市场化程度越高,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就越高。由于目前我国货币市场仍不完善,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无法有效地通过利率的传导作用,将其效应波及到金融市场的各个部分,因而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受到限制,制约了公开市场业务的有效性。
三、关于完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运行机制的思考
(一)进一步发挥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
首先,中央银行应停止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支付存款准备金利息。我国目前仍对存款准备金保有较高的利息支付。支付存款准备金利息导致金融机构形成了较高的超额准备金,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无法通过金融机构传递到实际经济领域。因此,应分步降低直至取消对存款准备金的利息支付,使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起到真正的作用。
其次,完善货币传导机制,加强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宣示作用。这一作用主要影响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必须考虑周密,运用各种限制手段和条件,使宣示对象按中央银行意图行动。而且,这种规范必须是市场性的,而不是干预性的。另一方面是个人对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所采取的行为,如果宣示得力,人们就会根据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消费、投资和储蓄行为。
(二)提高再贴现政策有效性。
首先,再贴现政策的实施是以完善和发达的票据市场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票据市场,开放和规范的票据市场是再贴现政策发挥作用的基础。
其次,完善再贴现利率生成机制。再贴现率作为一种基准利率,应当是票据市场利率体系中对市场资金供求最直接、最敏感的反映,有必要以票据市场本身的供求关系为基础,参考货币市场其他子市场之间的资金供求情况和其他影响再贴现作用的因素,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再贴现率生成机制。
再次,明确再贴现作为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手段之一,主要是通过贴现窗口来表明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并通过对金融机构的再贴现,提供最后的流动性来源,以支持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摆脱困难,维持金融业的稳定。
(三)完善公开市场业务。
首先,发展完善国债市场,加大国债发行规模,优化国债发行结构。一方面,继续坚持多种国债品种的发行,保证我国国债规模快速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建立国债品种长、中、短期相结合的合理组合结构,在发行的国债中,增加短期国债比重,逐步推动全国国债统一市场的形成。
其次,尽快建立起完整统一的货币市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货币市场的利率要对公开市场的操作具有极强的敏感性;同时,货币市场利率本身也要具有相互联动的机制,这种敏感性和联动性越强,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就越好。只有利率完全实现市场化,我国的公开市场业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打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通渠道。
(四)关于货币政策工具协调搭配的探讨。
1.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搭配。由于我国经济中仍然带有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一些特点,直接货币政策工具还不能完全放弃,在货币操作以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为主的情况下,配合以直接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更好地履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职能。
2.货币政策工具在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中的配合。经济中总量问题与结构问题常常相伴而生,对二者的治理不能单选用一种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二者在使用上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二者的合理搭配有其必然性。
3.货币政策工具中数量调控和价格调节的搭配。由于经济的货币化、利率的逐渐市场化以及金融市场与金融创新的发展,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功效受到削弱,而通过利率调节及资产价格传递则可以最终作用于经济活动,起到调控经济的目的。不过,在当前利率传导渠道尚不通畅的情况下,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仍然是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不可替代的手段。
4.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在其作用期限上的搭配。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对金融机构流动性期限结构上的影响是不同的,在调节金融机构长期流动性时,就要考虑其对金融机构短期流动性的影响,否则将出现短期的流动性风险。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运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完善各单一货币工具运行机制的基础上,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政策工具的优点和特点,在货币政策工具之间进行选择搭配,使之相互协调配合,形成互补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力。
编辑/高伟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在实施货币政策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操作办法。货币政策工具种类较多,大致可分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3类。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能对社会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是影响整个经济社会信用和货币供给的政策工具,主要构成有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运用出现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作用力减弱。
近几年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力减弱,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发达国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之所以效力大,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接近于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除法定准备金率外,保有一定比例的超额准备金率,较高的超额储备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对货币创造能力起到了相当大的缓冲作用。
其次,在货币传导机制良好的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往往会造成资金的巨大变化,因而这并不是一个频繁使用的工具,存款准备金政策也因此被通俗地称为一剂“猛药”。
再次,人民银行对准备金存款仍支付利息。这种情况正是由于实际准备金率偏高,为弥补商业银行过大的资金成本与潜在利润的损失而采取的措施。但这种做法会导致金融机构形成较高的超额准备金,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无法通过金融机构传递到实际经济领域。并且,在经济发展较为低迷的时候,对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有可能产生惜贷的现象。
2.再贴现政策面临挑战。
在当前,再贴现政策内在包含的3个方面的效用都受到了挑战。
首先,中央银行在调整再贴现率的操作中本来就处于被动地位,其效力强弱与金融机构对再贴现途径融资的依赖程度成正比。当前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充裕,资金需求压力不大,而且金融创新也使得商业银行有更多的渠道获得资金而不必依赖央行的再贴现,再贴现的政策效力便随之下降。
其次,社会信用水平不高,贴现工具单一,缺乏成熟的票据市场。再贴现率的运用是以成熟的票据市场为基础的,票据的承兑、贴现、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再贴现政策发挥功能效应的传导机制,而我国票据业务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无论是票据制度的建设,还是整个商业信用环境的培育,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再次,再贴现利率体系不合理,再贴现率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再贴现率在金融市场上起着指示灯的作用,中央银行所确定的再贴现率实际上预告了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导向,从而引导社会投资和消费行为。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可以引导短期或中期利率的形成和变化,从而影响其他金融资产价格。目前我国再贴现率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最后,由于金融机构以央行票据和政府债券作抵押向中央银行借入准备金在再贴现业务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这种方式不受再贴现条件的约束,使得中央银行有关合格票据贴现的规定逐渐丧失作用。
3.公开市场业务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中国的公开市场业务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首先,中国公开市场业务载体单一。从操作目标上看,目前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工具主要是以央行票据为主,而非国债。这种情况的产生,除了债券市场规模较小、国债品种单一、中短期国债数量有限等重要原因外,还有两个直接原因:一是为抵消基础货币投放过快而进行的被动防御性操作;二是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需要。
其次,就国债而言,从我国国债发行的数量、品种和期限结构来看,并不十分有利于公开市场操作。目前我国国债市场期限结构不合理、流通数量太小的情况限制了中央银行运用国债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的能力。
再次,货币市场的发展滞后制约了公开市场操作的效率。发达的金融市场是公开市场业务高效率运作的重要市场条件。但是,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的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公开市场操作效率的重要因素,我国还未形成统一、完整的货币市场。
最后,利率市场化程度仍较低。货币市场越完善,利率市场化程度越高,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就越高。由于目前我国货币市场仍不完善,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无法有效地通过利率的传导作用,将其效应波及到金融市场的各个部分,因而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受到限制,制约了公开市场业务的有效性。
三、关于完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运行机制的思考
(一)进一步发挥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
首先,中央银行应停止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支付存款准备金利息。我国目前仍对存款准备金保有较高的利息支付。支付存款准备金利息导致金融机构形成了较高的超额准备金,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无法通过金融机构传递到实际经济领域。因此,应分步降低直至取消对存款准备金的利息支付,使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起到真正的作用。
其次,完善货币传导机制,加强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宣示作用。这一作用主要影响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必须考虑周密,运用各种限制手段和条件,使宣示对象按中央银行意图行动。而且,这种规范必须是市场性的,而不是干预性的。另一方面是个人对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所采取的行为,如果宣示得力,人们就会根据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消费、投资和储蓄行为。
(二)提高再贴现政策有效性。
首先,再贴现政策的实施是以完善和发达的票据市场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票据市场,开放和规范的票据市场是再贴现政策发挥作用的基础。
其次,完善再贴现利率生成机制。再贴现率作为一种基准利率,应当是票据市场利率体系中对市场资金供求最直接、最敏感的反映,有必要以票据市场本身的供求关系为基础,参考货币市场其他子市场之间的资金供求情况和其他影响再贴现作用的因素,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再贴现率生成机制。
再次,明确再贴现作为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手段之一,主要是通过贴现窗口来表明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并通过对金融机构的再贴现,提供最后的流动性来源,以支持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摆脱困难,维持金融业的稳定。
(三)完善公开市场业务。
首先,发展完善国债市场,加大国债发行规模,优化国债发行结构。一方面,继续坚持多种国债品种的发行,保证我国国债规模快速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建立国债品种长、中、短期相结合的合理组合结构,在发行的国债中,增加短期国债比重,逐步推动全国国债统一市场的形成。
其次,尽快建立起完整统一的货币市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货币市场的利率要对公开市场的操作具有极强的敏感性;同时,货币市场利率本身也要具有相互联动的机制,这种敏感性和联动性越强,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就越好。只有利率完全实现市场化,我国的公开市场业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打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通渠道。
(四)关于货币政策工具协调搭配的探讨。
1.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搭配。由于我国经济中仍然带有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一些特点,直接货币政策工具还不能完全放弃,在货币操作以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为主的情况下,配合以直接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更好地履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职能。
2.货币政策工具在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中的配合。经济中总量问题与结构问题常常相伴而生,对二者的治理不能单选用一种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二者在使用上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二者的合理搭配有其必然性。
3.货币政策工具中数量调控和价格调节的搭配。由于经济的货币化、利率的逐渐市场化以及金融市场与金融创新的发展,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功效受到削弱,而通过利率调节及资产价格传递则可以最终作用于经济活动,起到调控经济的目的。不过,在当前利率传导渠道尚不通畅的情况下,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仍然是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不可替代的手段。
4.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在其作用期限上的搭配。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对金融机构流动性期限结构上的影响是不同的,在调节金融机构长期流动性时,就要考虑其对金融机构短期流动性的影响,否则将出现短期的流动性风险。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运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完善各单一货币工具运行机制的基础上,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政策工具的优点和特点,在货币政策工具之间进行选择搭配,使之相互协调配合,形成互补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力。
编辑/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