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缓和背景下的彭明敏事件

来源 :美国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hekn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0年1月“台独”人士彭明敏逃离台湾并申请赴美“避难”,此事发生在中美展开缓和进程的最初阶段,也处于美台充满猜忌、摩擦不断的多事之秋。“彭明敏事件”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烫手山芋”。虽台湾当局未能成功说服美方拒彭入境,但中国大陆则利用彭明敏事件多次获得尼克松、基辛格等人关于美国不支持“台独”运动的承诺。在某种程度上,本来是“烫手山芋”的彭明敏事件,却让美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在两岸分治并“势不两立”的情况下,针对“台独”势力首次形成了颇具历史意义的“默许同盟”。
其他文献
30年前,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潮流蓬勃兴起的年代,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开始筹建的年代。1980年我已是55岁的初老之年,因对美国并不熟悉,对去美国研究所工作有所犹豫。但在改革开放国策的鼓励下,最后还是下定决心,作为筹组美国所的一员投入到建所工作中。
源起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于美国政府的内外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经济尽快复苏成为奥巴马政府的优先议程。承认二十国集团在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的重要地位,与二十国集团合作,是美国化解其金融危机和确保经济复苏的关键战略措施之一。奥巴马政府的二十国集团战略有多重动因,最终目的是利用这一新兴的全球治理平台,维护其在国际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进而维持其在全球的霸权地位。
美国的政策是影响美国软实力强弱的主要因素;追求国家利益是美国塑造和运用软实力的动因;美国在展现其文化价值观时,如果时机和地点选择不当,或与当地文化相违背,反而会影响美国软实力的发挥,甚至酿成文化冲突和反美主义。在美国软实力的构成中,其政治影响力与文化价值影响力之间存在着分裂现象,这是影响美国发挥其软实力的因素之一。
为纪念美国所建所30周年,经过长期筹备,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1年6月共同推出美国研究系列著作,向国内广大读者提供较为全面的美国研究成果。
2011年3月31日至4月2日,由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山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中山大学历史系和亚太学院承办的“中国与美国:相互认知与两国关系”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
南京大学一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任东来教授因病于2013年5月2日在南京逝世,享年52岁。任东来教授1961年生于吉林长春,先后毕业于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和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获历史学学士、国际关系法学硕士和世界史博士学位。
任东来教授不幸英年早逝,学界同悲。他是一位治学严谨、才华横溢、成就卓然的杰出学者,是中国美国史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长期以来,他在美国外交史、中美关系史和美国宪政史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建树尤多,造诣精深,颇受学界同仁推重,他的去世无疑是中国美国史学界的重大损失。今不揣浅陋,草成此小文,略以管窥任东来教授在美国外交史和中美关系史研究领域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追思与缅怀这位我一向非常敬重的学长和师友。
中美关系正在成为世界上最重要、最具挑战的双边关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实力的相对增长和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造成了中美之间关于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的复杂互动,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成为学者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为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建所30周年(1981--2011),本刊编辑部专辟“回顾与展望”栏目,刊登系列文章,回顾美国研究所建立和成长的难忘历程、总结30年来我国的美国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展望未来本学科的发展前景。本期刊登陈宝森、霍世亮先生的回忆文章,以及对资中筠先生的专访,以飨读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成立于1981年5月,今年美国所将迎来30周年所庆。在这个纪念的日子里,作为最早参加美国所工作的一个老同志,我在脑海中搜寻到了关于建所初期的一些点滴回忆,记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