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石器时代鸡骨白玉器的认识与鉴别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01230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器被人们发现与使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根据实物考证:早在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玉器。建国后,由于田野考古事业的迅猛发展,经过发掘,河南、湖北、陕西、山东、浙江、安徽等地连续出土了各式各样的玉石器物,除刀、铲、斧、锛、凿等半石半玉的生产工具之外、还出土了不少玉饰品,如江苏南京北阴阳营,浙江余姚河姆渡,山东大汶口,安徽凌家滩、黄家堰等遗址出土玉璜、、环、管、珠、瑗等玉饰品,可谓丰富多彩、异彩纷呈。无论从玉材、造型、制作工艺等方面看,都是相当精美绝伦的。在这些遗址中也出土过不少鸡骨白玉器。所谓鸡骨白玉器,顾名思义,是指玉器已钙化变成鸡骨头一样呈白色。有关鸡骨白玉器的形成原因,其说法不一:有说古玉器埋在地下,年代久远,经受地压、地热、地气、地湿等作用,一般都有钙化或氧化现象,表面出现一层或薄或厚、或白或黄的皮壳,故称之为“鸡骨白”或“鱼肚白”;有的说古玉器埋在地下,与墓坑中有机陪葬品有关,由于这些有机物腐烂时放出的热量,玉器长期处于微热之中,致使钙化发白、发黄;还有的说玉器埋在地下,受到古尸水的腐蚀而逐渐形成。总之,以上这些观点,均有一定的道理。但概括起来,万变不离其宗,正如我国著名玉器研究专家杨伯达先生所提出的“鸡骨白之所以形成,主要是受氢氟酸使然”。
  为了进一步认识新石器时代的鸡骨白玉器,特拣选几件,作一简要介绍,根据笔者长期从事基层文博工作及参加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体会,特作一点初步分析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玉饰品 (图1)长7厘米,宽3.5厘米。表体呈微白色,薄而扁形状,上窄下宽,上下缘均呈弧形,上端有一小圆形钻孔,可系绳佩用,该质地较坚硬。
  玉环 (图2)直径9.5厘米。青玉质,表体有灰白色。圆形、阔缘,扁形中孔较大,似镯形,光亮温和,较为精美。
  玉琮 (图3)高3.5厘米,宽2.5厘米。表体呈白色沁斑,内圆外方,中空,体外有两层方形宽凸圈,形成数节形状,光滑柔润,制作精致。
  玉管两件:表体呈白色
  Ⅰ式一件 (图4)长8厘米,外圆中空,细而长,呈圆筒形状,质地晶莹锃亮、光滑美观。
  Ⅱ式一件 (图5)长5厘米,孔径2厘米,表体呈黄白色,粗而较短的圆筒形状,外圆中空,管外一侧有一凸出方形片,质地光滑温纯,形制有些特别。
  玉璇玑 (图6)直径8.4厘米,表体呈白色,形状像长了牙的玉璧,造型较为奇特。外缘有三个朝同一方向的牙,间距相等,似旋转状。质地光滑圆润,较为精美。
  从以上几件出土的鸡骨白玉器来看,它们均是由于长期埋在地下、遭受到各种外界因素而形成的钙化现象,因为它们的特征较为明显:
  一、无论钙化到何种地步、仍保持有一种玉质的可见性,其质地的硬度大打折扣,仍保存有原始生长的纹理感觉。
  二、不透明。
  除此之外,这些鸡骨白玉器身上还存在有一种自然美、原始美、神韵美,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不可忽视。也是仿者难做得到的。
  后仿的鸡骨白玉器,其仿制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用火烧烤法。颜色发白,仿成后有“灰石灰古”的感觉,而且上面出现有火烧的的裂纹,而真的鸡骨白没有。
  二、用铁屑搅拌,后用热醋淬之,再加热,埋在地下,数月取出,呈现出桂皮纹。
  三、用现代电器制作法。用电焊、微波炉等器具来烘烤作伪。
  总而言之,鸡骨白玉器的作伪方法,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习、仔细认真分析对比、抓住真品与仿品的各自特征,那就不会容易上当受骗了。
   (责编:蔚蔚)
其他文献
文献有关夏王帝宁(杼)曾以老丘之地为其都的记载是可信的。从夏王朝的主要活动区域以及属于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分布范围来看,夏都老丘的地望应限定在今河南省境内。今豫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