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总复习应做好的几个环节

来源 :中学理科·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msli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物理总复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它要求复习者在全面中讲重点,在规范中讲策略,在强化中讲效益。为此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物理总复习中应做好的几个环节。
  
  一、研读《考试大纲》,把握高考脉搏
  
  《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能向考生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和“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因此《考纲》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认真研究《考纲》就会把握高考的“脉搏”。《考纲》中的“了解”、“理解”、“综合应用”等各种层次的要求做到清楚明白。对“了解”内容尽管放手让学生看书解决;对“理解”和“综合运用”的内容要下工夫挖掘知识的生长点及可能的命题点,特别是对新教材使用后有新增或说法有变化的内容,要特别讲透学活。对《考纲》降低要求的内容,不拓宽不加深;对《考纲》不要求的内容,要坚决删掉:还有对《考纲》中的样题要琢磨其包含的能力立意和传达的信息。另外物理部分考试出现了不定项选择题,许多学生非常惧怕多选题,近几年考试结果统计也表明:多选题得分率很低,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总结出不定项选择题的识别方法和解答技巧。
  
  二、夯实课本知识,把握命题根本
  
  当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高考知识体现课本内容,许多试题在课本中都能直接找到原型,离开课本的复习必然是无源之本。因此复习开始时教师应向学生阐明复习课本的重要性,立足课本,以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为主,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处理教材。具体的做法可以根据《考纲》要求,找到各个考点在课本中的“根”,逐条逐项对照过关,并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做到以课本为依托,寻找课本基础知识与《考纲》里能力要求的关系,从而实现“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这一命题指导思想。另外还可以通过善诱学生对课本典型例题、习题赋予新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形成新的学习动机,进而认识到课本是一切学习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源泉,是解题能力的生长点,是复习的根本所在。
  
  三、知识内容网络化,善于总结归纳
  
  1。知识内容网络化
  在备考复习阶段,当然要进行知识系统的构建,构建以学科知识网络为中心的复习方法,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方法。从知识层面上讲:学科知识是有内在密切联系的,将这种联系形成网络,便于知识在头脑中激活和提取;从能力层面上讲:知识形成网络是一个提高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网络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一定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来完成,教师不要包办替代,真正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善于总结归纳
  在第二轮的复习阶段,我们还要对物理模型的类型和特点进行总结,如复习“子弹打木块”模型时,我们可以将其情景迁移便可构成许多形异实同的问题,如以下六个图示:已知水平面均光滑,那么它们与“子弹打木块”模型形异实同。
  总结模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解题方法的归纳在复习教学中就显得更加重要。可以对一道习题的解答方法进行归纳,也可以对一类题型的求解思路进行归纳。如物理习题的解答一般有五种基本方法:(1)运动力学方法;(2)动量定理、动量守恒方法;(3)动能定理方法;(4)功能关系方法;(5)能量守恒方法。又如对电荷在磁场中的运动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归纳:
  
  四、注意联系实际,关注高新科技
  
  联系生产实际,注重学以致用是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高考把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放在首位,并不是简单地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而主要是考查考生对知识的选择、调用、联系、应用和创新。因此在复习中,要尽可能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要多关注时事热点和高新科技成果的报道,如载人飞船、登月计划、诺贝尔奖、纳米科技、高温超导等,并有意识地进行这类应用题的训练,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高考中这些知识虽然只是在题干中“点到为止”,但它对考生做题却起到不可小看的作用。若考生对有关知识感到“陌生”就会产生干扰因素,产生恐慌和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到该做对的题做错或无法应对;相反,学生如果感到这些知识是熟知的内容,就会在毫无顾虑的情况下,借题发挥,突破本题。
  
  五、注重探究性实验的复习,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是理综试题的重头戏,高考物理试题的难度往往出现在实验题中。近几年高考实验试题将从过去依据课本的应答题型试题向设计性、探究性试题转变,从而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类实验试题,考生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与教材实验或平时的训练题不完全一致,都有不同程度的装置创新、条件创新和方法创新,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命题指导思想。如何有效地应试,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需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复习方法来加以突破:一方面可以科学设置有关探究性实验题目进行训练,使学生见多识广,让学生遇到新的实验情景时,学会联想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将其合理地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去解决新的问题;另一方面理综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题”与“实验”是溶在一起的,用“构图”、将“实验问题转化为平常的题目”的策略,是完成实验题的重要途径。让学生通过“议题”的方法尽可能把“实验”与“题目”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实验思路开阔起来,从而迅速把握求解实验问题的方向。
  【例1】:举例说明用基本测量仪器“一把刻度尺”,可以完成哪些物理量的测量?
  解答:利用上述的思维策略,不难得到以下一些答案。
  1、使被测物体在指定材料上完成一个斜面连接水平面的运动,利用μ=h/s,用尺子可测出两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
  2、使被测物体完成一个平抛运动,用尺子测出落地的高度和水平距离,利用v0=st=s2hg就可得到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3、利用插针法确定出玻璃两侧的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进而得到在玻璃中光的传播方向,在所得光路上的某一折射点上利用正弦线之比替代正弦值之比,仅用尺子可测得玻璃的折射率。
  
  六、规范解题步骤,培养良好心态
  
  许多考生走出考场感觉良好,但考分并不理想,问题的症结是:部分考生解题不规范导致失分过多。高考试题的题量有减少的趋势,试题出现了单题分值高的特点,从而使得解题的规范性比以前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在第Ⅱ卷的解题过程中必须针对题意做出必要的分析说明,写出每步解题的理论依据和物理原理的原始表达式,进而变形表达式,进行代数计算,得出正确的结论,使解答过程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条理性,避免不必要的丢分。
  另外,高考不仅是能力的比拼,也是心理的较量,对于高考来说,能力是基础,心态是保障。一位具备相当能力的考生,可能因为焦虑、浮躁、中途受阻丧失信心等原因而抱憾。只有在良好的心态下,考生才能正常发挥,甚至超水平发挥,因此在复习中要求教师充当一名心理医生,在对待高考的心理准备上、复习内容上、方法落实上等多方位来把好脉、会好诊,对考生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保证考生在考场上不慌不忙,从容应试,这也是高考取胜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备考复习,绝不是简单地抓时间、拼精力的过程,而是讲策略、比效率的过程。复习中要时刻以《考纲》为依据,明确能力要求,把握命题方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只有拟准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