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课程目标,优化教学模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d1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对新课程目标进行了阐述,根据面临的问题提出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进行优化教学的具体模式和评价机制,对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课程目标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迈入信息化日新月异的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有赖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物理、数学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适应和理解信息社会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在信息社会的诸多方面,物理、数学所处理的对象是科学技术中的数据分析,是推理、演绎、证明的实施依据。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体制使教与学过分注重基础知识,而忽视了物理、数学的实际应用,难以与日常生活特别是学生的生活背景、认知水平密切相联。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在本世纪初开始进行课程改革。新课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本目标,强调参与,具有基础性、多元性、现代化、开放性及综合化的特征。整个高中课程体系设置都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提供有所侧重的数学、物理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如此,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及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一、课程目标的定位
  
  课程目标是指学科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程度[1]。它既是选择课程内容的必要前提,又是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基本出发点。作为教师进行教学工作时的指导方针以及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依据,教学目的一般由彼此相互关联的三个领域组成,即:①知识方面,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等;②能力方面,包括智力技能,以及应用数学、物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③情感方面,包括思想、观点、信念以及对学科的态度等。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正确的数学、物理论证手段,教导学生重点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最终形成思维体系。针对当前的科学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的新特点,作为基础学科的高中数学、物理新课程改革将“研究性学习”列入了课程计划,并充实了向量(物理学中的“矢量”)、概率统计、微分等初步知识。
  
  二、施教者面临的问题
  
  高中基础学科新课程改革适应形势、面向未来,服务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纵观新教材,重点增加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以及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其中的观点阐述、体例论证、内容衔接均比以前有了显著改进。值得注意的是,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所提供的“唯一”或“标准”答案少了,可照搬照抄的东西少了,标准新了,与实际结合更加密切。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课堂呈现出开放的动态型。
  为了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教师应加强自身知识量的积累,并逐步实现质的飞跃。作为教材的实施者,在精研教材的前提下,教师要重新考虑新旧知识的纵向延伸与横向联系,瞄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不同点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并且要有意识地拓宽相关学科的知识,实现多学科的沟通与融合。
  
  三、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策略
  
  (一)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兴趣。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ЮрийКонстиновичБабанский,1927—1987)提出的。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灵魂——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其内容主要包括:综合规划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深入研究学生,具体落实任务;分析教学效率,确定最优速度,节省师生时间等。最优化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即在这些条件下是最优的,在另一些条件下却未必是最优的。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把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看成是相互联系的,在相互联系中考察所有教学任务和完成这些任务所可能采用的形式和方法。教学过程最优化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它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最大效果。只有综合运用整个方法体系,才可认为是真正实施了教学过程最优化。
  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重视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人格的塑造,突出思想品德的培养,强调学生应具有健全、良好心理素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才能实现。
  (二)创设情景,增强自主探究、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要求教师必须适应。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所提出的多元智力所倡导的思想[2]。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转变我们的教学观,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有助于转变学生观,有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发展观。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重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对学生的可能问题或突发情况有备而来,避免在教学中出现随意性、片面性和主观性,最终实现由单一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向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在内的高度统一复合型知识结构转化。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数学课程第一册的第101页的阅读材料《自由落体运动的数学模型》,就是数学与物理学科的综合应用,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结合物理情景,对建立模型求解并写成小报告;对《行星运动》进行教学时,不妨提出著名的物理学家开普勒(Kepler)所发现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对发现定律的过程进行描述……这样一来,就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借助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践才可以将原理解释清楚。新课程改革是应时代之需而提出来的,重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和制作相应的教学辅助软件和直观性教具,有利于其有效实施。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为教学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它改变了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抽象知识的转达化为形象的画面以此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记忆。学生过去认为生涩难懂的数学、物理知识(如函数图像、几何图形及其变换过程等),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演示,变得直观、形象,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熟悉知识的形成过程;此外,与教材相配套的挂图、图片、模型、幻灯片也增加了视觉信息传递效果;而Internet的发展则使网络教学成为可能,应运而生的电子教科书等网络教学资源也为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与交流带来了方便。凡此种种,都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
  信息时代的教学最优化模式如何选择呢?一般来说,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教师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四、明确目的,改善评价机制
  
  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是效果标准,即每个学生在教学、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得低于规定的及格水平)。标准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要从学习成绩、品德修养、智能发展三个方面全面衡量效果;第二,评价效果要有客观标准,这就是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等;第三,评价要依据具体条件和实际可能。二是时间标准,即学生和教师都遵守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把这两条标准具体化,可以把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评价标准规定为:(1)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2)师生用最少的必要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果。
  教学过程最优化可分为总体最优化和局部最优化。总体最优化要求以综合地解决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为目标,以效果和时间、精力、经费等的最低消耗作为衡量最优化的标准,要求学校领导、全体师生、家长共同解决最优化任务。局部最优化是根据总体目标的一部分或按照个别标准进行最优化。中学基础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涵养、身心健康、劳动技能等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重在发展个性。作为评价教学成效的评价机制应与之相适宜。与以往不同的是,在高中物理新课程中,增设了“探究性问题、学科文化、实践能力”等内容[3],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物理素质。在新的教学框架下,要求教师切合实际,转变评价标准理念,重点把握评价的参与原则、过程原则、综合原则和激励原则,建立全新的既兼顾成绩又能发现和发展学生潜能的评价体系。
  教育部提出,高中教育要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如实行导师制、选课制与学分制等),中学课程改革为实现这一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作为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又在构筑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上起着关键的钮带作用。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教师应顺应时势,加强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对象意识、情景意识、目的意识及评判意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修养,本着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思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4416.htm.
  [2]http://baike.baidu.com/view/94480.htm.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物理室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第二版.
其他文献
摘要: 传统有限元法的教学主要针对研究生,本文作者以我院机械工程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适合本三学生、有助于他们进行机械工程师认证考试的机械工程有限元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本三的有限元法教学更偏重于应用,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能直接运用于今后的工作中。研究证明,这种偏重应用型的有限元法教学,对促进学生就业与提高技术应用能力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有限元法职业资格认证应用型机械工程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校园文化应该是指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由师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形态的校园设施,活动形态的校园活动,以及由此作用于师生内心的心理形态积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是社会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陶冶学生情操、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有效举措,是学校正常运行,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一、校园文化的结构组成    1.物
忠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经济作物辣椒的种植成为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蔬菜的种植取得了多个方面的突破,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品种不断增加,种植方法不断更新。这其中设施种植成果
暗示教育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向被暗示者提供信息,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或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从而达到与暗示者的意志相吻合的目的.积极的暗示
田间采用50%赢利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防治效果在90.0%-92.0%;30%爱苗乳油3000倍,防治效果在94.0%;3%井冈霉素水剂500倍液,防治效果在48.0%-54.0%;赢利和爱苗的防效与井冈霉素的防效
水稻稻瘟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梨形孢属,是水稻三大(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病害之一,发生于全国各大稻区,发病后一般减产15%以上,重者无收,而且严重影响水稻
在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工作非常重要,在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当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做好一名班主任非常不容易,尤其在正确处理与学生家长之间关系、争取家长配合支持等方面,面临着许多复杂的因素:有的家长对班主任缺乏深入了解,对其工作能力产生怀疑;有的家长不认同班主任工作方式;也有的家长与班主任老师沟通较少,相互之间缺乏了解,在学生教育等问题上容易产生一些误会。另外,我们有些班主任教师,特别是一些刚走
一、思维定势的形成因素    现在早已进入创新时代,没有创新意识就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个艰巨的过程,与创新教育对立的则是思维定势,它常使学生按照习惯思路去考虑各方面问题,很难跳出旧思路的框框模式,难以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破思维定势,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1.教学法的根深蒂固。  比如五步教学法: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巩固,许多从教者一如拿到法宝,不论是什么教学,
本文通过详细的阐述了现阶段我国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生产现状,深刻的研究和分析了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就如何的推进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创新和改
滑子菇又名光帽鳞伞、光帽黄伞,俗称珍珠菇,商品名滑子菇。滑子菇味鲜可口,形体美观,表面附有一层粘液,食之润滑爽口,故得其名。滑子菇子实体丛生,伞形小,结菇多。我县1993年开始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