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系列的词串教学,它以韵文的形式出现,琅琅上口,学生都很喜欢。它的功能并非仅限于让学生认识汉字,理解词意,它融认识事物、规范语言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技术充分挖掘词串教学的多功能内涵,立体化地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1 多媒体的形象化:开发想象功能
1.1 学词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在设计教学时,尽可能地创设平台使学生学会把学习词语与认识事物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形象更具体、更多层次。让学生在阅读基础上读读词语,看看多媒体呈现的事物,学生一下子就能熟悉98%的词语,对词语所对应事物的形、色、特点都了然于心,長年累月,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这是想象的基础。
1.2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从小培养学生做善于观察的有心人,充分挖掘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物。比如“春风”这一词,学生都说认识,但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又设计了另外一个环节,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想怎么画春风?”学生绞尽脑汁在思考,充分地调动了头脑中已储存的形象,又根据生活经验重新编排、设计,让抽象的“春风”这一形象变成摸得着、看得到的事物。有的说“春风就是小小的花儿在点头”,有的说“春风就是春雨在飘动”……根据学生的回答,现场用多媒体描绘。这样的设计就巧妙地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入到生活中去,把生活中看似无关联的事物组合成无比美妙的词语,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这种基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想象力培养才是有本之木,才能使“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落到实处。
1.3 学词与情境相结合
词串看似单个的词,但词与词的相联就是一幅幅美妙的图画。从图画入手,从富有情趣的情境入手,让学生充分理解词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形象到抽象,从一般到归纳。书面文字的读和写并不是通过反复操练形式的简单的技能,就其本质而言,应该是发掘与建构意义的符号表征方式,即必须通过创设有意义的情境。
2 多媒体的即时性:开发语言功能
2.1 实践演练
以“识字6”为例,在课末教师拓展训练,设计一个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我是小小导游员”,让学生自我选择,对“塞北、江南、海岛、高原”进行讲解,当富有地方特色的画面配合着学生的讲解呈现在现实面前时,所有的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样就使课本中的语言有效地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又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既使语言文字得到训练,又引导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关注生活的语文学习才更有生命力。
2.2 生活背景
词语是学生通向语言文字的必经之路,在最初的词语教学中,就应让学生把学到的词语充分利用,同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这需要教师处处留意,发挥多媒体的形象化功能,让每一个词都变成一首优美的诗、一段悦耳的话,使原有的口语转化为规范的语言,最好的途径就是让学生感受生活,触摸生活。
3 多媒体的广泛性:开发兴趣功能
学生充满好奇心,他们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满怀热情,能不知疲倦地探索与学习。因此,兴趣的培养是低年级段的主要任务,只有让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才能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一次教学茉莉、台风、蝈蝈等词时,教师是这样引导的:“我们班有没有人现在就可以给大家介绍茉莉的?”有人举起了手,对茉莉的介绍详详细细,一询问才得知他家种茉莉,学生都会心地笑了。可是学生对台风、蝈蝈的了解只浮于模糊的印象,并不具体、清晰,此时,有学生着急地喊了起来:“老师,快告诉我们吧!”可教师却微笑着说:“唉,可惜老师与大家一样,知道些表面的东西。来,咱们商量商量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上网。”教师就在“蝈蝈”“台风”旁打了一个大大的“?”,微笑着说:“我们就用刚刚的方法各自去查找有关资料,然后准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怎么样?”教师放手让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在网上搜索,寻找最佳的画面来展示,效果特别好,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小主人,想尽办法识记生字、书写生字,真正做到活泼、紧张;此时的教师是一个顾问、是一个向导,偶尔给学生提个醒,在碰到难写字时做做示范,真的是悠闲、自在。
教师把自己置于和学生同一条起跑线上,拥有一双学生的眼睛,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有探究价值的情境,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一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为:我就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解决问题,而且是新问题的起点,在这样的循环中,课堂成了点火源: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唤醒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松陵镇第二中心小学)
1 多媒体的形象化:开发想象功能
1.1 学词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在设计教学时,尽可能地创设平台使学生学会把学习词语与认识事物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形象更具体、更多层次。让学生在阅读基础上读读词语,看看多媒体呈现的事物,学生一下子就能熟悉98%的词语,对词语所对应事物的形、色、特点都了然于心,長年累月,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这是想象的基础。
1.2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从小培养学生做善于观察的有心人,充分挖掘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物。比如“春风”这一词,学生都说认识,但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又设计了另外一个环节,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想怎么画春风?”学生绞尽脑汁在思考,充分地调动了头脑中已储存的形象,又根据生活经验重新编排、设计,让抽象的“春风”这一形象变成摸得着、看得到的事物。有的说“春风就是小小的花儿在点头”,有的说“春风就是春雨在飘动”……根据学生的回答,现场用多媒体描绘。这样的设计就巧妙地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入到生活中去,把生活中看似无关联的事物组合成无比美妙的词语,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这种基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想象力培养才是有本之木,才能使“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落到实处。
1.3 学词与情境相结合
词串看似单个的词,但词与词的相联就是一幅幅美妙的图画。从图画入手,从富有情趣的情境入手,让学生充分理解词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形象到抽象,从一般到归纳。书面文字的读和写并不是通过反复操练形式的简单的技能,就其本质而言,应该是发掘与建构意义的符号表征方式,即必须通过创设有意义的情境。
2 多媒体的即时性:开发语言功能
2.1 实践演练
以“识字6”为例,在课末教师拓展训练,设计一个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我是小小导游员”,让学生自我选择,对“塞北、江南、海岛、高原”进行讲解,当富有地方特色的画面配合着学生的讲解呈现在现实面前时,所有的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样就使课本中的语言有效地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又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既使语言文字得到训练,又引导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关注生活的语文学习才更有生命力。
2.2 生活背景
词语是学生通向语言文字的必经之路,在最初的词语教学中,就应让学生把学到的词语充分利用,同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这需要教师处处留意,发挥多媒体的形象化功能,让每一个词都变成一首优美的诗、一段悦耳的话,使原有的口语转化为规范的语言,最好的途径就是让学生感受生活,触摸生活。
3 多媒体的广泛性:开发兴趣功能
学生充满好奇心,他们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满怀热情,能不知疲倦地探索与学习。因此,兴趣的培养是低年级段的主要任务,只有让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才能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一次教学茉莉、台风、蝈蝈等词时,教师是这样引导的:“我们班有没有人现在就可以给大家介绍茉莉的?”有人举起了手,对茉莉的介绍详详细细,一询问才得知他家种茉莉,学生都会心地笑了。可是学生对台风、蝈蝈的了解只浮于模糊的印象,并不具体、清晰,此时,有学生着急地喊了起来:“老师,快告诉我们吧!”可教师却微笑着说:“唉,可惜老师与大家一样,知道些表面的东西。来,咱们商量商量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上网。”教师就在“蝈蝈”“台风”旁打了一个大大的“?”,微笑着说:“我们就用刚刚的方法各自去查找有关资料,然后准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怎么样?”教师放手让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在网上搜索,寻找最佳的画面来展示,效果特别好,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小主人,想尽办法识记生字、书写生字,真正做到活泼、紧张;此时的教师是一个顾问、是一个向导,偶尔给学生提个醒,在碰到难写字时做做示范,真的是悠闲、自在。
教师把自己置于和学生同一条起跑线上,拥有一双学生的眼睛,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有探究价值的情境,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一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为:我就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解决问题,而且是新问题的起点,在这样的循环中,课堂成了点火源: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唤醒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松陵镇第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