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拜读《集邮》1999年第9期上王晋枫先生的《投稿时如何为邮戳整容》一文后,想对集邮报刊上邮品附图的处理谈两点看法。
现在的印刷工艺已普遍采用激光照排和电脑制版等先进手段,所有附图一经扫描即可清晰再现。如有需要,还可任意拉长拉宽、增册修补、变形处理。但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集邮报刊来讲,邮品附图就应有所讲究了。
很多邮报邮刊上的邮品附图,或是被拉长、或是被拉宽(出于排版目的),致使原有比例失真,上面的图案、文字、邮戳和签条等随之相应发生变形。然而应该明确一点,即邮品附图不仅是对文字表述内容的直观展示,对于广大邮迷读者来说,更是一种实物见证和信息资料。尤其是那些珍罕票品,能见到其实物者寥寥无几,绝大多数集邮者只能通过复印件或照片对其外观有感性的了解(有些人还会将其作为研究的依据)。如果附图被拉长或拉宽,则势必引起众多读者错误的认知与理解,以其为依据的研究者也必然会得出错误甚至荒谬的结论。如某报1998年4月1日总675期上,有位作者仅凭一本《最新集邮与投资》书中的邮票附图(注:票红印花小字2分倒盖四方连,图中票幅的长宽比例与原票刚好相反),就推断"红印花邮票研究又起疑云",并提出"质疑"。幸好不久就有人出面撰文加以否定和解释。但显然,这是书中那个附图原因制版时被"压扁"所致。所以说,集邮报刊上邮文的邮品附图一定要按实物的原有比例进行放缩处理,哪怕有时因缩得较小而影响清晰度,也千万不要拉长或拉宽,而应确保比例"保真"。
另外,笔者以为邮品附图不宜作任何修饰和涂描。我们知道,邮品最忌伪赝,任何修补都会被认为是做伪。同样地,对附图中的邮品作修饰或涂描也应视为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如前所述,集邮文章的邮品附图很多时候都是实物见证和信息资料,还会被一些集邮者作为研究的依据。如果加以修饰或涂描,则邮品原有的外观特征发生改变,很容易引起读者在判断或研究上的混乱与失误。尤其是有些珍戳和早期邮戳,其某一处或几处独有的细部特征常被用来作为鉴油或区分不同邮戳的重要依据,附图若经修饰,这些细部特征往往会丧失殆尽。在邮政历史类邮集中,对于盖得不清楚的邮戳,允许在贴片上绘出该戳的清晰式样,以利于展示和说明。邮文作者们倒不妨借鉴这一办法,对附图中邮品本身的某些不清晰部位,可另外绘图加以展示,而不要直接在附图中的邮品上修饰和描绘。
上述两点浅见,可能有人觉得不值一提,但这些不足确实存在,有必要加以重视。
现在的印刷工艺已普遍采用激光照排和电脑制版等先进手段,所有附图一经扫描即可清晰再现。如有需要,还可任意拉长拉宽、增册修补、变形处理。但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集邮报刊来讲,邮品附图就应有所讲究了。
很多邮报邮刊上的邮品附图,或是被拉长、或是被拉宽(出于排版目的),致使原有比例失真,上面的图案、文字、邮戳和签条等随之相应发生变形。然而应该明确一点,即邮品附图不仅是对文字表述内容的直观展示,对于广大邮迷读者来说,更是一种实物见证和信息资料。尤其是那些珍罕票品,能见到其实物者寥寥无几,绝大多数集邮者只能通过复印件或照片对其外观有感性的了解(有些人还会将其作为研究的依据)。如果附图被拉长或拉宽,则势必引起众多读者错误的认知与理解,以其为依据的研究者也必然会得出错误甚至荒谬的结论。如某报1998年4月1日总675期上,有位作者仅凭一本《最新集邮与投资》书中的邮票附图(注:票红印花小字2分倒盖四方连,图中票幅的长宽比例与原票刚好相反),就推断"红印花邮票研究又起疑云",并提出"质疑"。幸好不久就有人出面撰文加以否定和解释。但显然,这是书中那个附图原因制版时被"压扁"所致。所以说,集邮报刊上邮文的邮品附图一定要按实物的原有比例进行放缩处理,哪怕有时因缩得较小而影响清晰度,也千万不要拉长或拉宽,而应确保比例"保真"。
另外,笔者以为邮品附图不宜作任何修饰和涂描。我们知道,邮品最忌伪赝,任何修补都会被认为是做伪。同样地,对附图中的邮品作修饰或涂描也应视为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如前所述,集邮文章的邮品附图很多时候都是实物见证和信息资料,还会被一些集邮者作为研究的依据。如果加以修饰或涂描,则邮品原有的外观特征发生改变,很容易引起读者在判断或研究上的混乱与失误。尤其是有些珍戳和早期邮戳,其某一处或几处独有的细部特征常被用来作为鉴油或区分不同邮戳的重要依据,附图若经修饰,这些细部特征往往会丧失殆尽。在邮政历史类邮集中,对于盖得不清楚的邮戳,允许在贴片上绘出该戳的清晰式样,以利于展示和说明。邮文作者们倒不妨借鉴这一办法,对附图中邮品本身的某些不清晰部位,可另外绘图加以展示,而不要直接在附图中的邮品上修饰和描绘。
上述两点浅见,可能有人觉得不值一提,但这些不足确实存在,有必要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