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三七二十一,死砍
死砍说的是不论对方出价是高是低,都给他来一个下马威,一口把价钱砍到底。刚开始从事收藏的时候。我就是这样子玩儿的。记得那时候还真遇上过好东西,有一回,我在地摊上见到一只清初的竹雕笔筒,怎么看都喜欢,问了价,200元。我二话没说,上来就回价20元。那摊儿爷大概是让我这个回价给砸蒙了,要不就是人家对我这么个“假行家真外行”不屑一硕,把东西从我手里拿回去,往地摊上一撂,眼皮一耷拉,理都不理我了。我这儿还等着他加价呢,一看这架势,得,我还不买你东西啦!那时候年轻,做事猛,没想到好东西是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
过了快20年,一次和一位朋友聊到这只笔筒,我把记忆中那只笔筒的样子说了说,朋友说你知道现在要买这东西得多少银子吗?我说现在我不玩儿这玩意了。朋友说市场上少说也得几万元。
连着有好几年,我一根筋儿似的一直都用这方法,不知道错过了多少好东西。后来慢慢明白了,不是这种砍价的方法不能用,是要因地因时因人而用。遇上漫天开价的主儿,你就用这办法,不然按着对方的出价买,你多吃亏啊!我就碰上过这么一档子事儿。两年前,在一个旧书摊上,我发现一套光绪末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译学博士颜惠庆主编的《英华大词典》,两巨册。这书我有一套,遇上了再来一套,对收藏者来说,当是个乐事儿。上前一问价,那主儿没说话,先把书拿起来一个劲儿地翻,也不知道翻什么呢,完了一张嘴——两千,还声明书是清代的,把这当古玩了!本来没想成心和他逗,人家也不容易,万一碰上个棒槌说不定一千五六就抱走了。当我要转身的时候,那主儿说您给个价。我就问他:“你看明白了?这是什么书?里面印的是什么?”他说他看不懂。我这个烦,回口就是100元,那家伙一听急了——“有这么回价几的吗?”我说:“你让我回的价,这价你可以不卖,自己收藏嘛。”要不是我,这书千儿八百的应该也可以卖出去。
遇上漫天要价时,就这手一一死砍,先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如果你真想要这东西,缓和后再商量,也不失为一种砍价的策略。那什么价钱算是出得过高?我这里有个经验,一般情况下,贩子们对于自己手里的东西把握不好的时候,你比如一本一九二几年的俄文原版书,怕卖漏了,又不知道书到底出多少价合适,市场上的书贩就愣管这叫“民国版”,所以出价的口气听上去都不很硬朗,明显的带有试探的语调。只要了解这东西的真正价值,来一刀死砍,说不定就能捡漏儿。俄文版,要是碰上帝俄时代的书,那可是好东西,说不定还是洋善本。
不知道水深,试砍
其实大多数藏品都不适合死砍。碰上意想之外的东西,由于事先没有心理准备,对东西、价格都没有把握的时候,就试着砍一刀。
前年,我在潘家园旧书市场见着一册百年前出版的瑞典文《圣经辞典》,书的品相极佳,插图极其漂亮,大老远的就跳进了我的眼里。我淘书有一个原则,凡是遇上这种情形,不论贵贱,书都必买。当时我把它当成德文旧书了,家里面藏了一些德文原版旧书,看着封面上的文字像德文,我没敢声张,拿起书就问价,摊主开200元。很合理的价儿,我还是试着砍了一下,150元,但一直没敢松手。我知道这会儿要是有人看上这书,200元定拿。好歹没人捣乱。摊主有点儿舍不得,我认认真真和他讲了半天,最后160元拿下。回到家我才知道,这不是德文,是瑞典文1可我到处找不着《瑞汉辞典》,这下连版权页都看不懂了。后来,《新京报》的一位很漂亮的女记者来采访我,我跟她说了这事儿,她马上打电话给一位社科院的学者,对方告诉我,先查《瑞英词典》,再用《英汉词典》,问题就解决了。如果换了死砍,这后来的乐趣就没了。
经验证明,一般情况下,遇上意外的东西,可先试着砍一刀,不论对方有什么反应,都先别理他,转身到别处去看看,只是千万别走远。等一会儿回来,再给加一点钱,一般都可以得手。我就亲眼见过一位年轻人,用这种方法买下了一块清末的玉牌。
跟店主有交情,砍熟
卖东西的人有专门杀熟的,而买东西的人就有砍熟的。
这卖旧东西的人,都靠熟人养着,他们信奉吃惯了嘴,跑惯了腿,所以杀熟是常事儿。买旧东西多了,在市场上免不了结识一些卖主,一来二去混得特熟。我很早就发现,藏品市场上没朋友,所谓的朋友就是交易关系,熟了就叫朋友。一开始人家把我当朋友,自己还挺高兴的,人家开的价,大多只简单地象征性地回回价就完了。渐渐才发现,我上当了!于是就悟出了这么个砍熟的办法。越是遇上特熟的贩子,就越是要砍价,因为老主顾喜欢什么东西他们都有数。不过不能砍得太狠,关键要掌握东西的行情,要给对方留一个合理的利润空间。原则是只要自己不作大头就行。
有一回,我到一家古玩店去玩,正好老板是熟人,正聊着,进来一主儿,看上一只天球瓶,民国初期的。老板说5万,那人没多说,拿过天球瓶,开口“就给3万”,走人。老板只是笑笑。那人走后,他跟我说,这哥儿们忒熟,“这就叫熟人不讲理。”这就是我说的会砍熟的。
人多势众,群砍
这招可是极具杀伤力,凡是碰上不好回价的主儿,几个人一起举起屠龙刀,你一下,我一刀,时间一长,对方准蒙。
最早这么砍价的时候,我们几个人总是扎一堆儿,有点人多势众的意思,但收效不是太大。后来我们总结出来,一起砍价的人最好全不认识,或者装作全不认识,要到这种境界,非练一段时日不可。
最完美的一次群砍是在去年春天,我的一个朋友在市场上看上一件清末民初的青花花觚。我知道他就喜欢这玩意儿,上前看了老半天,把我们几个都弄烦了,又不好过去催,就只当都是逛店的。好不容易等到他问价,哥儿几个凑过去,就听对方开价5万。我这哥们儿回价3.5万,那店主愣说这花觚3.7万元上的货,说什么也不能低于这个价。我们一哥们儿过去看看说:“呦,这口上有磕儿。”一瞧,可不是,花觚口上面还真有一个比小米粒大不了多少的磕伤。最可恨的是指出毛病之后,他撂了句话——“3万都不要。”转身出门了。店主狠狠地瞪了他后背一眼。我们还有一个子特矮的哥们儿,外号“小部长”,这哥们儿最是蔫儿坏,几个人七嘴八舌乱砍一通都没弄到点子上,他过来一句话没把店主气背过去
“这玩意儿,看新。”行里人都知道,这是行话,就是东西有疑问,有新仿的可能。这下店主不干了,拉住“小部长”,非让他说出这花觚什么地方看着像新的。“小部长”也不含糊,“说不好,就是那釉面的贼光,还没处理呢。”他这一说,围过来看的人都说这花觚上的贼光忒亮,弄得老板解释了半天都没说清楚。要买花觚的那哥们儿乘机又狠砍了一刀,说2.5万买走。这价儿真就砍到店主的肺窝子上了,看得出来,这就是最后的回价了。店主妥协了,很无奈地说:“就3万吧,低于3万真不卖了。”
藏品到底是真是伪,谁也说不清楚,谁也拿不出证据来,古玩市场上实行的是“一票否决”原则,只要有一点疑问,不管怎么着就算毙了。所以一知半解的情况下,适时的有人出来说句似是而非之语,你那砍刀挥动的余地就大了。这不,“小部长”的一句话替我那哥们儿省了5000大洋。
最后,还有一种方法——声东击西法。这方法我是屡试不爽,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先不动它,一点儿态度也不要表现出来。比如有一次,我见着一本特喜欢的老书,我在一堆书里先把它拿到自己身边,以防被别人拿走。然后就拿起其他的书,一本一本地问价,再一本一本地砍价,一直把对方砍烦了为止,让对方知道你是个特难缠的人,也是一个特计较的人。你最先砍价的书,人家会以为就是你最喜欢的那本,等最后拿起刚才留下的“最爱”问价时,对方都不会特留意,人一烦,说话就没谱儿,往往给的价很离谱,砍一点儿就能拿到手了。这方法也有一个前提,就是市场上一定要,有几种自己喜欢的东西才行,如果都是垃圾藏品,就别玩儿这手了。
砍价既是一种乐趣,又是藏者淘藏水平的反映。几种方法一起使用,对淘藏者来说最为有效。有人说淘换藏品砍价就是为了省俩钱,其实对于我来说,目的在于能再多买几本好书。切记,回价也有一个原则,就是出价不能比你的心理价格低很多,比如你1000块钱能接受的东西,你就别砍到500元,屠龙砍价刀也不是胡抡的。
编辑 王文娜
死砍说的是不论对方出价是高是低,都给他来一个下马威,一口把价钱砍到底。刚开始从事收藏的时候。我就是这样子玩儿的。记得那时候还真遇上过好东西,有一回,我在地摊上见到一只清初的竹雕笔筒,怎么看都喜欢,问了价,200元。我二话没说,上来就回价20元。那摊儿爷大概是让我这个回价给砸蒙了,要不就是人家对我这么个“假行家真外行”不屑一硕,把东西从我手里拿回去,往地摊上一撂,眼皮一耷拉,理都不理我了。我这儿还等着他加价呢,一看这架势,得,我还不买你东西啦!那时候年轻,做事猛,没想到好东西是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
过了快20年,一次和一位朋友聊到这只笔筒,我把记忆中那只笔筒的样子说了说,朋友说你知道现在要买这东西得多少银子吗?我说现在我不玩儿这玩意了。朋友说市场上少说也得几万元。
连着有好几年,我一根筋儿似的一直都用这方法,不知道错过了多少好东西。后来慢慢明白了,不是这种砍价的方法不能用,是要因地因时因人而用。遇上漫天开价的主儿,你就用这办法,不然按着对方的出价买,你多吃亏啊!我就碰上过这么一档子事儿。两年前,在一个旧书摊上,我发现一套光绪末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译学博士颜惠庆主编的《英华大词典》,两巨册。这书我有一套,遇上了再来一套,对收藏者来说,当是个乐事儿。上前一问价,那主儿没说话,先把书拿起来一个劲儿地翻,也不知道翻什么呢,完了一张嘴——两千,还声明书是清代的,把这当古玩了!本来没想成心和他逗,人家也不容易,万一碰上个棒槌说不定一千五六就抱走了。当我要转身的时候,那主儿说您给个价。我就问他:“你看明白了?这是什么书?里面印的是什么?”他说他看不懂。我这个烦,回口就是100元,那家伙一听急了——“有这么回价几的吗?”我说:“你让我回的价,这价你可以不卖,自己收藏嘛。”要不是我,这书千儿八百的应该也可以卖出去。
遇上漫天要价时,就这手一一死砍,先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如果你真想要这东西,缓和后再商量,也不失为一种砍价的策略。那什么价钱算是出得过高?我这里有个经验,一般情况下,贩子们对于自己手里的东西把握不好的时候,你比如一本一九二几年的俄文原版书,怕卖漏了,又不知道书到底出多少价合适,市场上的书贩就愣管这叫“民国版”,所以出价的口气听上去都不很硬朗,明显的带有试探的语调。只要了解这东西的真正价值,来一刀死砍,说不定就能捡漏儿。俄文版,要是碰上帝俄时代的书,那可是好东西,说不定还是洋善本。
不知道水深,试砍
其实大多数藏品都不适合死砍。碰上意想之外的东西,由于事先没有心理准备,对东西、价格都没有把握的时候,就试着砍一刀。
前年,我在潘家园旧书市场见着一册百年前出版的瑞典文《圣经辞典》,书的品相极佳,插图极其漂亮,大老远的就跳进了我的眼里。我淘书有一个原则,凡是遇上这种情形,不论贵贱,书都必买。当时我把它当成德文旧书了,家里面藏了一些德文原版旧书,看着封面上的文字像德文,我没敢声张,拿起书就问价,摊主开200元。很合理的价儿,我还是试着砍了一下,150元,但一直没敢松手。我知道这会儿要是有人看上这书,200元定拿。好歹没人捣乱。摊主有点儿舍不得,我认认真真和他讲了半天,最后160元拿下。回到家我才知道,这不是德文,是瑞典文1可我到处找不着《瑞汉辞典》,这下连版权页都看不懂了。后来,《新京报》的一位很漂亮的女记者来采访我,我跟她说了这事儿,她马上打电话给一位社科院的学者,对方告诉我,先查《瑞英词典》,再用《英汉词典》,问题就解决了。如果换了死砍,这后来的乐趣就没了。
经验证明,一般情况下,遇上意外的东西,可先试着砍一刀,不论对方有什么反应,都先别理他,转身到别处去看看,只是千万别走远。等一会儿回来,再给加一点钱,一般都可以得手。我就亲眼见过一位年轻人,用这种方法买下了一块清末的玉牌。
跟店主有交情,砍熟
卖东西的人有专门杀熟的,而买东西的人就有砍熟的。
这卖旧东西的人,都靠熟人养着,他们信奉吃惯了嘴,跑惯了腿,所以杀熟是常事儿。买旧东西多了,在市场上免不了结识一些卖主,一来二去混得特熟。我很早就发现,藏品市场上没朋友,所谓的朋友就是交易关系,熟了就叫朋友。一开始人家把我当朋友,自己还挺高兴的,人家开的价,大多只简单地象征性地回回价就完了。渐渐才发现,我上当了!于是就悟出了这么个砍熟的办法。越是遇上特熟的贩子,就越是要砍价,因为老主顾喜欢什么东西他们都有数。不过不能砍得太狠,关键要掌握东西的行情,要给对方留一个合理的利润空间。原则是只要自己不作大头就行。
有一回,我到一家古玩店去玩,正好老板是熟人,正聊着,进来一主儿,看上一只天球瓶,民国初期的。老板说5万,那人没多说,拿过天球瓶,开口“就给3万”,走人。老板只是笑笑。那人走后,他跟我说,这哥儿们忒熟,“这就叫熟人不讲理。”这就是我说的会砍熟的。
人多势众,群砍
这招可是极具杀伤力,凡是碰上不好回价的主儿,几个人一起举起屠龙刀,你一下,我一刀,时间一长,对方准蒙。
最早这么砍价的时候,我们几个人总是扎一堆儿,有点人多势众的意思,但收效不是太大。后来我们总结出来,一起砍价的人最好全不认识,或者装作全不认识,要到这种境界,非练一段时日不可。
最完美的一次群砍是在去年春天,我的一个朋友在市场上看上一件清末民初的青花花觚。我知道他就喜欢这玩意儿,上前看了老半天,把我们几个都弄烦了,又不好过去催,就只当都是逛店的。好不容易等到他问价,哥儿几个凑过去,就听对方开价5万。我这哥们儿回价3.5万,那店主愣说这花觚3.7万元上的货,说什么也不能低于这个价。我们一哥们儿过去看看说:“呦,这口上有磕儿。”一瞧,可不是,花觚口上面还真有一个比小米粒大不了多少的磕伤。最可恨的是指出毛病之后,他撂了句话——“3万都不要。”转身出门了。店主狠狠地瞪了他后背一眼。我们还有一个子特矮的哥们儿,外号“小部长”,这哥们儿最是蔫儿坏,几个人七嘴八舌乱砍一通都没弄到点子上,他过来一句话没把店主气背过去
“这玩意儿,看新。”行里人都知道,这是行话,就是东西有疑问,有新仿的可能。这下店主不干了,拉住“小部长”,非让他说出这花觚什么地方看着像新的。“小部长”也不含糊,“说不好,就是那釉面的贼光,还没处理呢。”他这一说,围过来看的人都说这花觚上的贼光忒亮,弄得老板解释了半天都没说清楚。要买花觚的那哥们儿乘机又狠砍了一刀,说2.5万买走。这价儿真就砍到店主的肺窝子上了,看得出来,这就是最后的回价了。店主妥协了,很无奈地说:“就3万吧,低于3万真不卖了。”
藏品到底是真是伪,谁也说不清楚,谁也拿不出证据来,古玩市场上实行的是“一票否决”原则,只要有一点疑问,不管怎么着就算毙了。所以一知半解的情况下,适时的有人出来说句似是而非之语,你那砍刀挥动的余地就大了。这不,“小部长”的一句话替我那哥们儿省了5000大洋。
最后,还有一种方法——声东击西法。这方法我是屡试不爽,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先不动它,一点儿态度也不要表现出来。比如有一次,我见着一本特喜欢的老书,我在一堆书里先把它拿到自己身边,以防被别人拿走。然后就拿起其他的书,一本一本地问价,再一本一本地砍价,一直把对方砍烦了为止,让对方知道你是个特难缠的人,也是一个特计较的人。你最先砍价的书,人家会以为就是你最喜欢的那本,等最后拿起刚才留下的“最爱”问价时,对方都不会特留意,人一烦,说话就没谱儿,往往给的价很离谱,砍一点儿就能拿到手了。这方法也有一个前提,就是市场上一定要,有几种自己喜欢的东西才行,如果都是垃圾藏品,就别玩儿这手了。
砍价既是一种乐趣,又是藏者淘藏水平的反映。几种方法一起使用,对淘藏者来说最为有效。有人说淘换藏品砍价就是为了省俩钱,其实对于我来说,目的在于能再多买几本好书。切记,回价也有一个原则,就是出价不能比你的心理价格低很多,比如你1000块钱能接受的东西,你就别砍到500元,屠龙砍价刀也不是胡抡的。
编辑 王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