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在银行正式运营和管理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银行运营管理的效率,从而进一步确保商业银行资产的完整性、会计材料的可靠性等。与过去不同,我国从1997年开始对银行金融机关实行内部控制纲领,避免各种风险因素和不良经营问题,努力实现预期的经营管理目标。为进一步促进我们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银行内部人员必须根据本银行的经营现状具体化内部控制规范,明确操作风险要点,实现商业银行的大规模发展目标。本文将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控制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 内部控制 控制措施
引言
商业银行在进行各项业务活动时,受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有时会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风险,直接干预银行的收益状况,这种风险被称为商业银行风险,一般被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其中,操作风险指的是由于内控机制不健全,或一部分程序存在漏洞,或员工操作不当、外部事件的不确定性而形成的潜在危机。因此,为保障自身经营活动健康发展,就必须予操作风险以足够的重视,提高操作风险管理的资源、资本配置比例。
1商业银行实行操作风险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自上世纪末巴林银行及相关企业因操作不当而倒闭以来,操作风险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受到广泛关注。由于操作风险的重要性和影响,它们基本上被各大银行列入银行风险体系,成为银行防范的重点目标之一。所谓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内部人员管理不善或内部制度存在明显缺口而导致的一系列风险问题,对银行总部的运营、管理和服务产生不利影响。如果不及时控制,势必会造成更多的发展问题。在严重的情况下,银行将面临破产的危险。。
近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银行风险体系中,运营风险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超过了银行风险的一半。也就是说,未来长期以来,运营风险可能成为银行主导的风险。运营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系列预防措施监控、评估和分析与银行运营风险相关的资源数据,从而最大限度地防止风险问题的升级[2]。目前,国家纷纷发行银行操作风险预防问题的文件,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银行提供参考资料,帮助他们避免各种操作风险问题。可见商业银行需要实行运营风险控制。
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例及初步分析
2.1案例一:智能化产品操作不当进而导致操作风险发生
案例介绍:截至2018年1月,一个分支机构的窗口职员为28万元。据调查,当天下午客户来到柜台提取价值14万元的现金。窗口运营时不慎打开存款接口,运行14万韩元的押金,并提交给远程批准平台审查。在后台授权的人通过显示器屏幕显示机柜中的識别卡是“存款”,这样就可以通过审查。最终,顾客提取14万美元,存款14万元,因此一家店铺的章节也达28万韩元。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1)表面上,此事件是泰勒操作失误造成的操作风险。(2)统计上,远程许可平台联机以来,类似的事例频繁发生。如果客户从银行访问10万元以上,则窗口员工无法直接向客户确认,窗口员工只能查看上传的数据以及放置在柜台上的访问识别卡图像,因此必须提交可能会带来许可风险的后台批准请求。如上所述,如果机柜系统访问操作不正确,访问卡放错位置,上载许可证数据将使后台审阅变得非常容易,从而可能会带来操作严重风险。
2.2案例二:因技术不成熟导致了操作风险发生
案例简介:客户王某于2012年11月到某分行取款,发现卡内余额已被取走。王某向银行工作人员反映,银行随即登录业务系统进行查询发现账户余额已于当月早些时候通过电话银行取款的方式被转到了王某名下的另外一个账户。但王某向银行反映,自己在X银行只有一个账户。于是银行调取了监控录像,并对银行业务档案资料进行查询,最终发现王某的身份被让人伪造并开设了银行账户,正是这样王某的账户余额才通过电话银行取款的方式被转走。发生该事件的主要原因包括:1.X银行未直接告知王某开设银行账户时会直接开通电话银行功能,没有尊重客户的知情权。2.银行身份识别系统形同虚设,多靠肉眼进行识别。3.使用电话银行功能未考虑身份验证问题,导致金额轻易被转出。
2.3案例小结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多由内部因素而产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员工为客户负责的意识不够、不遵守职业道德、贪图个人私欲,管理层以权谋私、违规操作。除人为因素外,规章制度不健全、惩罚机制执行力度不够、技术系统不成熟等客观因素,也容易导致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
3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控制措施分析
3.1完善会计内控体系
商业银行应根日常业务的特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会计内控体系。首先各项会计工作应分工明确,权责分明。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所在,做好会计工作的交接,便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在制定核算规程时,应全面详尽突出重点,确保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有章可循。第三,商业银行应将会计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三者相互结合形成严密的会计监督体系。另外,商业银行也要实行总行对分行,分行对支行的上下级监督机制,上级通过定期查阅财务报告等对下级行的业务动态进行监督。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外部监督,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政府部门来监督会计工作不仅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有助于提升自身的风险意识。
3.2组建商业银行内部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
由于金融创新涉及多个行业环节,对这一风险管理团队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因而为建立一个专业水平良好的风险管理团队,要尽可能的选择持有资格认证及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从业人员,在建立小组成功后对其内部人员进行定期专业培训,以便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人员能够实时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在管理金融创新风险的过程中控制金融风险。
3.3强化以风险为导向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和业务洗钱风险评估工作 一是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客户身份识别过程管理,夯实了解、核对、登记、留存全流程。一方面,严格执行客户实名制。采取切实有效的身份识别措施,在掌握客户真实身份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客户的交易目的、交易性质及资金来源和去向等信息,真正做到“了解你的客户”。另一方面,在客户存续期间应不间断地识别客户身份,尤其对高风险客户或高风险业务进行持续行为监测,分析其资金来源和用途。二是对自身金融产品或业务采取统一标准和流程开展风险评估,界定和明确高风险业务,并制定差异化的风险控制措施。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对所有业务开展定期洗钱风险评估工作,根据评估结果结合反洗钱工作具体要求,考量和制定工作流程、控制措施和问责机制,以能否有效控制风险作为执行评价标准。
3.4建立健全新常态下内部审计机制
3.4.1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能否真正起到监督作用关键取决于其独立性,这是因为独立性较好的内部审计能够提升内部审计质量与效率,有利于商业银行完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建设。为此,我国银保监会于2016年出台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提出商业银行应建立直属总行董事会领导内部审计机构,以提高内部审计体系的独立性,并且要求内部审计要独立于风险管理、业务经营、内控合规。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因该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这样才能确保内部审计工作有序开展。同时,我国商业银行还应该完善内部审计的组织构架,从机制上来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以利于推进内部审计体系的健全与完善,进而为更好服务于银行的经营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4.2提升内部审计有效性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手段,旨在提升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环境。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通过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来提升内部审计有效性。首先,商业银行应该对内部审计权限、职责与义务进行明確,将处罚与处理的建议权授予内部审计部门,这样不仅能够对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也有利于树立内部审计的权威性,进而为商业银行提高内部审计有效性提供制度保障。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应将内部审计作为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机制,并要将这种监督机制纳入常态化制度建设,以推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的完善。最后,我国商业银行要将责任追究制度纳入内部审计之中,在审计过程中一旦发现违规与违法问题必须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进而提高内部审计的威慑力与约束力。
4结束语
随着金融市场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商业银行如何在复杂的金融环境中求得发展,是否能有效地防范会计风险显得尤为重要。虽然诱发会计风险的因素多种多样,但通过完善会计内控体系,加强会计监督机制建设等手段能够使会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有效降低。由于会计风险将长期存在,商业银行也应该将防范会计风险作为一种常态化工作渗透到日常运营管理中。只有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运作,商业银行才能长期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颖.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研究[J].时代金融,2019(21):17-18.
[2]李莉.我国商业银行财务信息共享模式的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9(19):7.
[3]王艺梅.基于内部控制评价的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模式[J].现代经济信息,2019(12):85.
[4]白玉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控制研究[J].财会学习,2019(17):247+249.
[5]黄淑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失效研究——以浦发银行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19):120-121.
[6]谷婷婷.地方商业银行风险管控刍议[J].经贸实践,2018(21):136+138.
[7]赵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A].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第十三届(201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2018:5.
作者简介:
刘鑫,女,汉族,就读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关键词: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 内部控制 控制措施
引言
商业银行在进行各项业务活动时,受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有时会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风险,直接干预银行的收益状况,这种风险被称为商业银行风险,一般被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其中,操作风险指的是由于内控机制不健全,或一部分程序存在漏洞,或员工操作不当、外部事件的不确定性而形成的潜在危机。因此,为保障自身经营活动健康发展,就必须予操作风险以足够的重视,提高操作风险管理的资源、资本配置比例。
1商业银行实行操作风险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自上世纪末巴林银行及相关企业因操作不当而倒闭以来,操作风险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受到广泛关注。由于操作风险的重要性和影响,它们基本上被各大银行列入银行风险体系,成为银行防范的重点目标之一。所谓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内部人员管理不善或内部制度存在明显缺口而导致的一系列风险问题,对银行总部的运营、管理和服务产生不利影响。如果不及时控制,势必会造成更多的发展问题。在严重的情况下,银行将面临破产的危险。。
近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银行风险体系中,运营风险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超过了银行风险的一半。也就是说,未来长期以来,运营风险可能成为银行主导的风险。运营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系列预防措施监控、评估和分析与银行运营风险相关的资源数据,从而最大限度地防止风险问题的升级[2]。目前,国家纷纷发行银行操作风险预防问题的文件,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银行提供参考资料,帮助他们避免各种操作风险问题。可见商业银行需要实行运营风险控制。
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例及初步分析
2.1案例一:智能化产品操作不当进而导致操作风险发生
案例介绍:截至2018年1月,一个分支机构的窗口职员为28万元。据调查,当天下午客户来到柜台提取价值14万元的现金。窗口运营时不慎打开存款接口,运行14万韩元的押金,并提交给远程批准平台审查。在后台授权的人通过显示器屏幕显示机柜中的識别卡是“存款”,这样就可以通过审查。最终,顾客提取14万美元,存款14万元,因此一家店铺的章节也达28万韩元。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1)表面上,此事件是泰勒操作失误造成的操作风险。(2)统计上,远程许可平台联机以来,类似的事例频繁发生。如果客户从银行访问10万元以上,则窗口员工无法直接向客户确认,窗口员工只能查看上传的数据以及放置在柜台上的访问识别卡图像,因此必须提交可能会带来许可风险的后台批准请求。如上所述,如果机柜系统访问操作不正确,访问卡放错位置,上载许可证数据将使后台审阅变得非常容易,从而可能会带来操作严重风险。
2.2案例二:因技术不成熟导致了操作风险发生
案例简介:客户王某于2012年11月到某分行取款,发现卡内余额已被取走。王某向银行工作人员反映,银行随即登录业务系统进行查询发现账户余额已于当月早些时候通过电话银行取款的方式被转到了王某名下的另外一个账户。但王某向银行反映,自己在X银行只有一个账户。于是银行调取了监控录像,并对银行业务档案资料进行查询,最终发现王某的身份被让人伪造并开设了银行账户,正是这样王某的账户余额才通过电话银行取款的方式被转走。发生该事件的主要原因包括:1.X银行未直接告知王某开设银行账户时会直接开通电话银行功能,没有尊重客户的知情权。2.银行身份识别系统形同虚设,多靠肉眼进行识别。3.使用电话银行功能未考虑身份验证问题,导致金额轻易被转出。
2.3案例小结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多由内部因素而产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员工为客户负责的意识不够、不遵守职业道德、贪图个人私欲,管理层以权谋私、违规操作。除人为因素外,规章制度不健全、惩罚机制执行力度不够、技术系统不成熟等客观因素,也容易导致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
3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控制措施分析
3.1完善会计内控体系
商业银行应根日常业务的特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会计内控体系。首先各项会计工作应分工明确,权责分明。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所在,做好会计工作的交接,便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在制定核算规程时,应全面详尽突出重点,确保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有章可循。第三,商业银行应将会计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三者相互结合形成严密的会计监督体系。另外,商业银行也要实行总行对分行,分行对支行的上下级监督机制,上级通过定期查阅财务报告等对下级行的业务动态进行监督。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外部监督,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政府部门来监督会计工作不仅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有助于提升自身的风险意识。
3.2组建商业银行内部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
由于金融创新涉及多个行业环节,对这一风险管理团队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因而为建立一个专业水平良好的风险管理团队,要尽可能的选择持有资格认证及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从业人员,在建立小组成功后对其内部人员进行定期专业培训,以便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人员能够实时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在管理金融创新风险的过程中控制金融风险。
3.3强化以风险为导向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和业务洗钱风险评估工作 一是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客户身份识别过程管理,夯实了解、核对、登记、留存全流程。一方面,严格执行客户实名制。采取切实有效的身份识别措施,在掌握客户真实身份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客户的交易目的、交易性质及资金来源和去向等信息,真正做到“了解你的客户”。另一方面,在客户存续期间应不间断地识别客户身份,尤其对高风险客户或高风险业务进行持续行为监测,分析其资金来源和用途。二是对自身金融产品或业务采取统一标准和流程开展风险评估,界定和明确高风险业务,并制定差异化的风险控制措施。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对所有业务开展定期洗钱风险评估工作,根据评估结果结合反洗钱工作具体要求,考量和制定工作流程、控制措施和问责机制,以能否有效控制风险作为执行评价标准。
3.4建立健全新常态下内部审计机制
3.4.1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能否真正起到监督作用关键取决于其独立性,这是因为独立性较好的内部审计能够提升内部审计质量与效率,有利于商业银行完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建设。为此,我国银保监会于2016年出台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提出商业银行应建立直属总行董事会领导内部审计机构,以提高内部审计体系的独立性,并且要求内部审计要独立于风险管理、业务经营、内控合规。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因该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这样才能确保内部审计工作有序开展。同时,我国商业银行还应该完善内部审计的组织构架,从机制上来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以利于推进内部审计体系的健全与完善,进而为更好服务于银行的经营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4.2提升内部审计有效性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手段,旨在提升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环境。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通过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来提升内部审计有效性。首先,商业银行应该对内部审计权限、职责与义务进行明確,将处罚与处理的建议权授予内部审计部门,这样不仅能够对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也有利于树立内部审计的权威性,进而为商业银行提高内部审计有效性提供制度保障。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应将内部审计作为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机制,并要将这种监督机制纳入常态化制度建设,以推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的完善。最后,我国商业银行要将责任追究制度纳入内部审计之中,在审计过程中一旦发现违规与违法问题必须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进而提高内部审计的威慑力与约束力。
4结束语
随着金融市场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商业银行如何在复杂的金融环境中求得发展,是否能有效地防范会计风险显得尤为重要。虽然诱发会计风险的因素多种多样,但通过完善会计内控体系,加强会计监督机制建设等手段能够使会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有效降低。由于会计风险将长期存在,商业银行也应该将防范会计风险作为一种常态化工作渗透到日常运营管理中。只有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运作,商业银行才能长期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颖.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研究[J].时代金融,2019(21):17-18.
[2]李莉.我国商业银行财务信息共享模式的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9(19):7.
[3]王艺梅.基于内部控制评价的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模式[J].现代经济信息,2019(12):85.
[4]白玉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控制研究[J].财会学习,2019(17):247+249.
[5]黄淑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失效研究——以浦发银行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19):120-121.
[6]谷婷婷.地方商业银行风险管控刍议[J].经贸实践,2018(21):136+138.
[7]赵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A].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第十三届(201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2018:5.
作者简介:
刘鑫,女,汉族,就读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