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3年4月正式挂牌成立算起,国资委今年满10岁了。10年来,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在探索中前进、在挑战中成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就,开创出了一个历史的新局面:国资监管系统的组织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体系的基本形成,初步构建了国资监管的新体制;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对科学发展规律、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规律、企业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群雄并起、砥柱中流,初步开拓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新路子。
这种新体制与新路子的活力与效率,在国内外复杂环境中得到了验证。以中央企业为例,在国资委的领航下,虽然其总户数从2002年的196家减至2012年的116家,但其营业收入却从3.36万亿元增加到22.5.万亿元,实现利润从2 405.5亿元增加到1.3万亿元,上缴税金从2 914.8亿元增加到1.9万亿元,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从6家增至43家;从2003年到2012年期间,中央企业已累计上缴税金19万亿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国有企业的集体崛起与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一方面,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仍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依然存在;经营性国有资产没有实现集中统一监管,政出多门、监管规则不一致、资源配置分散的情况仍然存在;出资人职责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分离还不到位,国资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还不够强,履职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束缚国企发展的体制、机制、结构和历史遗留问题仍然很多: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股份制改革还需要深化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完善,规范董事会建设还处于探索完善过程中,“一把手说了算”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企业经营机制与市场经济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还没有完全分离;相较于国企所占据的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其经济和社会贡献率仍然偏小;尽管许多国企已经成长为超大型企业,但在市场竞争力上与国际优势企业相比仍然处于弱势;不少国企的行政化色彩和“特权”意识较浓,经营者管理制度还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面对这些问题,唯有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扫除阻碍,才能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不仅关系着中国经济命脉的战略走向和国防安全,关系着亿万百姓的民生保障和幸福安康,更关系着中国经济能否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因此,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与高超智慧推动改革深化、破解发展难题,再创国企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发挥国有企业在调整结构、优化布局、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质量效益、突破关键技术、实现转型升级、强化自主创造、创新驱动发展的带头示范作用,才能更大程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加持久地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这种新体制与新路子的活力与效率,在国内外复杂环境中得到了验证。以中央企业为例,在国资委的领航下,虽然其总户数从2002年的196家减至2012年的116家,但其营业收入却从3.36万亿元增加到22.5.万亿元,实现利润从2 405.5亿元增加到1.3万亿元,上缴税金从2 914.8亿元增加到1.9万亿元,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从6家增至43家;从2003年到2012年期间,中央企业已累计上缴税金19万亿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国有企业的集体崛起与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一方面,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仍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依然存在;经营性国有资产没有实现集中统一监管,政出多门、监管规则不一致、资源配置分散的情况仍然存在;出资人职责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分离还不到位,国资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还不够强,履职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束缚国企发展的体制、机制、结构和历史遗留问题仍然很多: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股份制改革还需要深化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完善,规范董事会建设还处于探索完善过程中,“一把手说了算”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企业经营机制与市场经济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还没有完全分离;相较于国企所占据的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其经济和社会贡献率仍然偏小;尽管许多国企已经成长为超大型企业,但在市场竞争力上与国际优势企业相比仍然处于弱势;不少国企的行政化色彩和“特权”意识较浓,经营者管理制度还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面对这些问题,唯有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扫除阻碍,才能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不仅关系着中国经济命脉的战略走向和国防安全,关系着亿万百姓的民生保障和幸福安康,更关系着中国经济能否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因此,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与高超智慧推动改革深化、破解发展难题,再创国企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发挥国有企业在调整结构、优化布局、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质量效益、突破关键技术、实现转型升级、强化自主创造、创新驱动发展的带头示范作用,才能更大程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加持久地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