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肉鸭绿色养殖终结“填鸭”式饲养
北京烤鸭作为我国著名的菜肴而享誉全球,长期以来做烤鸭品种通常采用“填鸭”方式进行饲养,以此来让鸭肉变得肥美多汁。但是,“填鸭”式饲养不仅落后,同时还存在饲料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近日,在河北献县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烤鸭产业高峰论坛暨肉鸭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现场观摩会”上,记者了解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牵头,培育出了烤鸭专用品种“Z型北京鸭”,完全终结了“填鸭”式的饲养方式。
“填鸭”的饲养方式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鸭子肌间脂肪,但“填鸭”危害北京鸭的健康,夏季死残率超过10%,鸭福利问题突出;同时,填鸭劳动强度大、费工、饲料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因此,如何终止“填鸭”式生产,培育在自由采食条件下也能保持优良品质的品种是烤鸭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肉鸭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科研团队是中国农科院整合全院力量,打造的一支肉鴨全产业链科技支撑队伍,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侯水生研究员介绍,项目从产前、产中、产后存在的技术问题入手,在品种方面,他们育成了免填的“Z型北京鸭”,该品种在自由采食条件下,42日龄体重就能达到3.3千克,皮脂厚度能达到5.5毫米以上,皮脂率达到35%以上,肌间脂肪含量达到5.5%以上,完全达到了北京烤鸭的品质标准。此外,项目还研究建立系统的肉鸭绿色发展技术体系,集成创新了肉鸭“上网下床 异位发酵粪污处理”等技术,实现了肉鸭养殖由“水养”到“旱养”的全面转型升级;研究制定了标准化的肉鸭饲料配制技术,实现了精细饲喂,保障了肉鸭健康和食品安全,从源头上实现减排;集成创新了旱养条件下的排泄物异位发酵技术,减少了肉鸭养殖污染。
项目示范基地河北乐寿鸭业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进Z型北京鸭新配套系,并开展产业化配套技术研究,开启了科技助推产业发展历程:肉鸭免填也能生产出优质鸭坯,使烤鸭坯生产走上了快车道!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指出,该项目立足我国肉鸭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和现阶段技术瓶颈,围绕品种培育、绿色养殖、生物安全、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领域协同攻关、集成创新,成功培育和推广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白羽肉鸭新品种,构建了行之有效的肉鸭绿色发展综合技术模式,实现从“水养”到“旱养”的颠覆性创新、从“填鸭”到“免填”的革命性突破,树立了科研院所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良好典范。
我国目前年消费烤鸭超过1亿只,并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行业对品种、养殖加工技术需求迫切。河北乐寿鸭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郜希君说,公司目前拥有日生产鸭坯1万只生产线和2万只生产线各一条,日生产清真鸭坯2万只生产线一条,年生产鸭坯能力1 100万只,但烤鸭坯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在河北献县郭庄镇正在建设肉鸭屠宰制坯新厂区,建成投产后乐寿鸭业总产能将达到2 300万只,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烤鸭坯生产供应基地。
多年来,因饲养阶段的填饲和手工制坯工艺的复杂,使很多饭店无法开设烤鸭业务,烤鸭坯成为稀缺产品,限制了烤鸭店的发展,几年前除北京外的全国各大中城市仅有少数几家烤鸭店,老百姓吃上正宗的北京烤鸭很难!中国烹饪协会蒋俊贤会长介绍,全国烤鸭行业发展迅速,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烤鸭店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科技推动烤鸭坯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构建现代生猪养殖体系增强猪肉供应保障能力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猪生产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意见》指出,要持续增强猪肉供应保障能力,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要实现猪肉基本自给的目标,就必须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制约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短板全面发力,加快构建现代生猪养殖体系,稳步提升生猪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保障猪肉供应提供有力支撑。
着力提升良种化水平。建设现代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以种猪场、资源场为重点,加大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投入,完善良种繁育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制种供种能力,促进良种供应与生猪产能相适应。完善良种推广服务体系,以实施生猪良种补贴政策为抓手,引导养殖场户选用优良种猪精液,推广人工授精技术,促进生猪养殖提质增效。健全地方猪品种保护利用体系,改善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基础设施条件,提升资源保护能力,做大做强地方猪产业,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深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立足各地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和产业基础,探索多种形式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路径。支持新建、改扩建规模养猪场(户)建设,重点改善养殖、废弃物处理、疫病防控等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提升养殖效率和生物安全水平。继续开展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以生产高效、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管理先进为核心,在全国创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质量标准化示范场,以点带面提高生猪养殖标准化水平。
帮助中小养猪场(户)提升发展水平。引导有条件、有长期稳定养殖意愿的农户稳步扩大规模,支持中小养猪场(户)改进设施装备条件,走规模适度、养殖规范、生产高效的路子。发挥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培育生猪养殖家庭牧场,推广“公司 合作社 家庭牧场”“公司 家庭牧场”等经营模式,通过统一生产、统一营销、技术共享、品牌共创等方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稳定利益共同体。
加快推进生猪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统筹环境保护和生产发展,立即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采取整县推进方式,持续提高畜牧大县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支持非畜牧大县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配套建设粪肥田间贮存池、沼液输送管网、沼液施用等设施,促进粪肥就地就近运输和施用,打通粪肥还田通道。建立健全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体系,严厉打击病死猪处置违法违规行为。 强化生猪养殖技术支撑。加强基层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增强经费和工作条件保障,着力稳定县乡两级畜牧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加大一线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业务素养和服务能力。创新服务形式,帮助中小养猪场(户)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围绕种、料、管、病等关键环节,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养殖场户解决技术难题。推行精准饲养、精细管理理念,普及节本增效技术,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大产销形势监测预警。加强生猪养殖统计监测,完善“百场千村万户”监测体系,用好规模养殖场直联直报平台,定期调度各地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为宏观调控决策提供及时有效支撑。加强形势分析研判,准确把握生猪生产和市场动态。定期发布动态信息,引导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增强养殖信心,稳定市场预期。
浙江将集聚发展35条特色农产品产业带
浙江地缘区位独特、农特产品资源丰富,国家命名的“特产之乡”就达73个。根据日前发布的《浙江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2018—2022年)》,未来5年内,浙江将重点开发40个特色农产品,集聚发展35条产业带,并计划到2022年,以蔬菜、水果、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为代表的十大农业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2 530亿元。
如何来选定特色农产品?依据主要有4条:资源禀赋优越,拥有独特的气候、土壤、品种等资源环境优势;地域特征明显,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符合当地民众种养及消费习惯;历史文化积淀悠久,有着悠久历史和深远文化底蕴,属于历史经典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强,有区域公用品牌或已认定为“三品一标”。
据介绍,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县(市、区)为单位划定,5年规划期内,浙江将建成430个优势区,其中创建100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根据要求,优势区必须产业规模较大,产业面积或产值在该县域位居前列,并在全省位列前20位,同时产业相对集聚,形成核心集中区块,并且产业链完善,具有较好市场空间和前景,有较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430个优势区中,涵盖了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共有40个品类,其中蔬菜、水果最多,分别占据了79个和83个优势区。浙江明确,当地列入规划范围的特色农產品建设区域需明确到具体乡镇、村和重点区块,落实到农业“两区”、特色农业强镇、农业全产业链等重大项目建设中。
根据要求,对列入规划范围的特色农产品,浙江各个县(市、区)将为每个产业制订一个实施方案、明确一个具体政策、建设一支技术队伍、推出一批建设项目、培育一批生产经营主体。为提高建设质量和效果,浙江还将开发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管理系统,以加强特色农产品发展动态分析和趋势研判。
(以上摘编自《农民日报》,有删减)
北京烤鸭作为我国著名的菜肴而享誉全球,长期以来做烤鸭品种通常采用“填鸭”方式进行饲养,以此来让鸭肉变得肥美多汁。但是,“填鸭”式饲养不仅落后,同时还存在饲料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近日,在河北献县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烤鸭产业高峰论坛暨肉鸭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现场观摩会”上,记者了解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牵头,培育出了烤鸭专用品种“Z型北京鸭”,完全终结了“填鸭”式的饲养方式。
“填鸭”的饲养方式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鸭子肌间脂肪,但“填鸭”危害北京鸭的健康,夏季死残率超过10%,鸭福利问题突出;同时,填鸭劳动强度大、费工、饲料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因此,如何终止“填鸭”式生产,培育在自由采食条件下也能保持优良品质的品种是烤鸭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肉鸭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科研团队是中国农科院整合全院力量,打造的一支肉鴨全产业链科技支撑队伍,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侯水生研究员介绍,项目从产前、产中、产后存在的技术问题入手,在品种方面,他们育成了免填的“Z型北京鸭”,该品种在自由采食条件下,42日龄体重就能达到3.3千克,皮脂厚度能达到5.5毫米以上,皮脂率达到35%以上,肌间脂肪含量达到5.5%以上,完全达到了北京烤鸭的品质标准。此外,项目还研究建立系统的肉鸭绿色发展技术体系,集成创新了肉鸭“上网下床 异位发酵粪污处理”等技术,实现了肉鸭养殖由“水养”到“旱养”的全面转型升级;研究制定了标准化的肉鸭饲料配制技术,实现了精细饲喂,保障了肉鸭健康和食品安全,从源头上实现减排;集成创新了旱养条件下的排泄物异位发酵技术,减少了肉鸭养殖污染。
项目示范基地河北乐寿鸭业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进Z型北京鸭新配套系,并开展产业化配套技术研究,开启了科技助推产业发展历程:肉鸭免填也能生产出优质鸭坯,使烤鸭坯生产走上了快车道!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指出,该项目立足我国肉鸭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和现阶段技术瓶颈,围绕品种培育、绿色养殖、生物安全、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领域协同攻关、集成创新,成功培育和推广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白羽肉鸭新品种,构建了行之有效的肉鸭绿色发展综合技术模式,实现从“水养”到“旱养”的颠覆性创新、从“填鸭”到“免填”的革命性突破,树立了科研院所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良好典范。
我国目前年消费烤鸭超过1亿只,并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行业对品种、养殖加工技术需求迫切。河北乐寿鸭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郜希君说,公司目前拥有日生产鸭坯1万只生产线和2万只生产线各一条,日生产清真鸭坯2万只生产线一条,年生产鸭坯能力1 100万只,但烤鸭坯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在河北献县郭庄镇正在建设肉鸭屠宰制坯新厂区,建成投产后乐寿鸭业总产能将达到2 300万只,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烤鸭坯生产供应基地。
多年来,因饲养阶段的填饲和手工制坯工艺的复杂,使很多饭店无法开设烤鸭业务,烤鸭坯成为稀缺产品,限制了烤鸭店的发展,几年前除北京外的全国各大中城市仅有少数几家烤鸭店,老百姓吃上正宗的北京烤鸭很难!中国烹饪协会蒋俊贤会长介绍,全国烤鸭行业发展迅速,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烤鸭店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科技推动烤鸭坯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构建现代生猪养殖体系增强猪肉供应保障能力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猪生产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意见》指出,要持续增强猪肉供应保障能力,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要实现猪肉基本自给的目标,就必须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制约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短板全面发力,加快构建现代生猪养殖体系,稳步提升生猪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保障猪肉供应提供有力支撑。
着力提升良种化水平。建设现代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以种猪场、资源场为重点,加大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投入,完善良种繁育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制种供种能力,促进良种供应与生猪产能相适应。完善良种推广服务体系,以实施生猪良种补贴政策为抓手,引导养殖场户选用优良种猪精液,推广人工授精技术,促进生猪养殖提质增效。健全地方猪品种保护利用体系,改善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基础设施条件,提升资源保护能力,做大做强地方猪产业,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深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立足各地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和产业基础,探索多种形式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路径。支持新建、改扩建规模养猪场(户)建设,重点改善养殖、废弃物处理、疫病防控等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提升养殖效率和生物安全水平。继续开展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以生产高效、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管理先进为核心,在全国创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质量标准化示范场,以点带面提高生猪养殖标准化水平。
帮助中小养猪场(户)提升发展水平。引导有条件、有长期稳定养殖意愿的农户稳步扩大规模,支持中小养猪场(户)改进设施装备条件,走规模适度、养殖规范、生产高效的路子。发挥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培育生猪养殖家庭牧场,推广“公司 合作社 家庭牧场”“公司 家庭牧场”等经营模式,通过统一生产、统一营销、技术共享、品牌共创等方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稳定利益共同体。
加快推进生猪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统筹环境保护和生产发展,立即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采取整县推进方式,持续提高畜牧大县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支持非畜牧大县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配套建设粪肥田间贮存池、沼液输送管网、沼液施用等设施,促进粪肥就地就近运输和施用,打通粪肥还田通道。建立健全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体系,严厉打击病死猪处置违法违规行为。 强化生猪养殖技术支撑。加强基层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增强经费和工作条件保障,着力稳定县乡两级畜牧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加大一线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业务素养和服务能力。创新服务形式,帮助中小养猪场(户)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围绕种、料、管、病等关键环节,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养殖场户解决技术难题。推行精准饲养、精细管理理念,普及节本增效技术,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大产销形势监测预警。加强生猪养殖统计监测,完善“百场千村万户”监测体系,用好规模养殖场直联直报平台,定期调度各地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为宏观调控决策提供及时有效支撑。加强形势分析研判,准确把握生猪生产和市场动态。定期发布动态信息,引导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增强养殖信心,稳定市场预期。
浙江将集聚发展35条特色农产品产业带
浙江地缘区位独特、农特产品资源丰富,国家命名的“特产之乡”就达73个。根据日前发布的《浙江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2018—2022年)》,未来5年内,浙江将重点开发40个特色农产品,集聚发展35条产业带,并计划到2022年,以蔬菜、水果、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为代表的十大农业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2 530亿元。
如何来选定特色农产品?依据主要有4条:资源禀赋优越,拥有独特的气候、土壤、品种等资源环境优势;地域特征明显,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符合当地民众种养及消费习惯;历史文化积淀悠久,有着悠久历史和深远文化底蕴,属于历史经典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强,有区域公用品牌或已认定为“三品一标”。
据介绍,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县(市、区)为单位划定,5年规划期内,浙江将建成430个优势区,其中创建100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根据要求,优势区必须产业规模较大,产业面积或产值在该县域位居前列,并在全省位列前20位,同时产业相对集聚,形成核心集中区块,并且产业链完善,具有较好市场空间和前景,有较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430个优势区中,涵盖了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共有40个品类,其中蔬菜、水果最多,分别占据了79个和83个优势区。浙江明确,当地列入规划范围的特色农產品建设区域需明确到具体乡镇、村和重点区块,落实到农业“两区”、特色农业强镇、农业全产业链等重大项目建设中。
根据要求,对列入规划范围的特色农产品,浙江各个县(市、区)将为每个产业制订一个实施方案、明确一个具体政策、建设一支技术队伍、推出一批建设项目、培育一批生产经营主体。为提高建设质量和效果,浙江还将开发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管理系统,以加强特色农产品发展动态分析和趋势研判。
(以上摘编自《农民日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