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翻译策略在影视字幕翻译中的生存状况及思考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ie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影视翻译研究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对于文化因素的译法学术界有着截然不同的呼声。本文通过对四部欧美经典影片双语字幕翻译进行研究,描述并总结了影片中常见文化词的译法,进而从文化交流、译者、译文和受众四个方面分析异化策略的优越性,并且认为由于影视语言的综合性,异化翻译策略在影视翻译中应该有用武之地。
  关键词:影视翻译;文化词;异化;归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218-02
  一、引言
  1896年在上海出现的叫做“西洋影视”的影像节目是最早进驻我国的外语影片。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译制却是以1949年东北电影译制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译制的前苏联电影《普通一兵》为标志的。至今,我国影视译制事业的历史已逾半个世纪,所引进的外国优秀影片和电视剧不计其数。与历代翻译工作者积攒下的丰富的影视翻译经验相比,理论研究方面的探索显得相形见绌。1998年张春柏教授率先在《中国翻译》上刊登《影视翻译初探》一文。此后,钱绍昌和李运兴教授分别在2000年和2001年刊登了《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和《字幕翻译的策略》,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三位都在文中都分析了影视语言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为广大电影译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指导。然而细读之下不难发现在影视文化因素的翻译上,三者有着不同的考虑。钱认为,翻译的“信、达、雅”三项原则中“达”最为重要;张认为,影视翻译的方法应以意译为主;李则认为,影视翻译应采用“缩、简、直”的翻译策略。由此,我们基本上可以把钱和张的观点看做是归化翻译,李为异化翻译。而无论是从影视翻译实践还是理论研究来看,李的观点如今均处于少数派的位置。那么异化翻译法在影视翻译中的应用状况是怎样的?异化译法在影视翻译中有没有用武之地呢?
  二、探索适合影视文化因素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
  (一)两种涉及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的理论
  在1958年,维内(Vinay)和达贝尔内(Dabelnet)就在其合著的《法英比较文体学:翻译方法论》中提出了两种翻译策略七种翻译方法,涉及到了翻译中的文化层面。这两种策略分别是直接翻译(direct translation)和间接翻译(oblique translation),大致相当于后来所说的异化和归化。具体的异化策略有三种:借词(borrowing)——原语词汇直接转换到目的语中;仿造词语(calque)——原语的表达法或结构以直译方式转变;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即字对字的翻译。
  1996年西班牙翻译工作者哈维·佛朗哥·艾克西拉(Javier Franco Alxela)则提出了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分类法。基于对美国作家达希尔·哈米特(Dashiell Hammett)的侦探小说《马耳他猎鹰》(The Maltese Falcon)的三个西班牙语译本的研究,列出了十一项翻译策略:(1)重复——即照抄原文;(2)转换拼写法——即转换字母系统或译音;(3)语言(非文化)翻译——即尽量保留原文的指示意义;(4)文外解释——例如脚注、尾注、文内注、评论文字等等;(5)文内解释——把解释放在正文里面,以免打扰读者;(6)使用同义词;(7)有限世界化;(8)绝对世界化;(9)同化;(10)删除;(11)自创。十一项策略中,前五种类似异化策略,后六种可看做归化策略。
  (二)影视语言的特点及对异化策略的制约
  目前,影视翻译研究领域对影视语言特点的权威性阐述源于钱绍昌教授的《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一文。文中总结了影视语言的五个特性: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和无注性。
  影视语言的特点制约了翻译策略的选择,比如像文内解释和文外解释都不可能出现在影视翻译中。此外,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组织结构上的明显差别,影视翻译过程中不可能出现依照原文词汇形式而衍生的译文文本,这样的变形不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因此影视翻译中可采用的异化策略也就局限在了以下三种:借词、直译、音译。
  三、结合影片研究文化词的翻译策略
  (一)研究准备阶段
  较之于国产电影,欧美影片译介并引进国内的时间较早。对不同时期欧美影片中文化信息的具体处理策略的研究有利于发现不同类型的文化词的具体译法,而且有利于发现在长时间的翻译实践中翻译策略呈现的变化。本文研究材料主要为四部经典欧美影片:《雨人》(1988)、《勇敢的心》(1995)、《加勒比海盗1》(2003)、《当幸福来敲门》(2006)。四部优秀影片跨越时间长,满足本文的研究需求。
  通过逐行对照中英字幕,对不同种类的文化词语分类进行记录,描述所采用的具体翻译策略。廖七一教授曾对文化词做了明确定义:“文化负载词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或短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本文把在影视中经常出现的文化词语概括为四类:人名地名,商品,组织团体,熟语方言。
  (二)研究结果展示
  1.人名地名的翻译。虽然早期影片采用的具体翻译策略不固定,但均采用异化译法。借词、直译和音译这三种异化策略全出现在影片翻译字幕中。而当前的影片采取的翻译策略统一,广泛采用音译法。
  Eg: Columbia Parkway →哥伦比亚公园
  Palm Springs→Palm Springs
  Memorial Hospital→纪念医院
  Noe Valley →诺亚谷
  2.商品的翻译。此处的商品包括物质商品和文化商品。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音译和直译这两种异化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Eg: Lamborghini → 蓝宝捷尼   The People's Court→“人民法庭”(电视节目名)
  3.组织团体的翻译。采用异化翻译法,具体策略为音译、直译和音译+直译。
  Eg: Babbitt Collectibles→Babbitt收藏汽车公司
  Morgan Stanley→摩根斯坦利公司
  Sanko Oil→新科石油
  4.熟语方言的翻译。熟语方言承载了最多的文化特质,因而是最值得关注的翻译对象。然而目前熟语方言的翻译大多是采用归化翻译法,异化翻译出现的次数极少。比如:
  A:原文:My business is going down the toilet.
  译文:我的生意已经在马桶里冲掉了。
  B:原文:You reel them in...We'll cook the fish.
  译文:你们去钓鱼,公司来烹调。
  (三)分析及看法
  在长期实践中,影视译制人员对文化词逐渐采取了固定的翻译策略,间接体现了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提高。然而熟语方言的翻译在策略上几乎没有多大改变,大多采用归化法。推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多数人认为影视传播的是大众文化,自然要服务大众并为大众接受。这种服务理念或者说是以观众为中心的理念促使从业人员将接收的原文信息改组,改造成符合译入语文化规范的信息。这种说法自然有其精辟之处,但带来的负面效果也不容忽视。对于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这种做法无疑是一块绊脚石。归化翻译之后的文本,文化异质性消失殆尽。一部外语影片在观众眼里看起来跟国产影片没了差别,就连方言、俚语等也通通带上了本国色彩。难道观众们选择外语影片仅仅是为了一睹不一样的面孔吗?他们感兴趣的还有所谓的异域风情。如果说归化译法是为了服务观众,它又是怎样服务于观众的那份求异心理呢?从译制人员角度来讲,幕后工作并不意味着时时刻刻都保持隐形。如今翻译界不是正在提高译者的主体性认识吗?为什么不适当突显出译者的存在感呢?从译文来讲,归化译法只能让译文继续保持透明,丝毫没有翻译过的痕迹,译文看上去就是原文。这样一来译文永远是原作的派生品,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重要性上来看,永远都低原文一等。不由得想起鸠摩罗什那句妙语:“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
  其实由于影视中画面语言和人物语言并存,并不存在观众完全不明白文化信息的情况。长期以来对商品采取的异化译法似乎并不存在异议。比如,Rain Man中“Lamborghini”译成“蓝宝捷尼”。当时这种名车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不能算是熟悉,但这也并不妨碍观众理解。但如果把画面抹去只留有字幕,观众可能就会是云里雾里了。举此例的目的在于强调影视语言不同于书面文本,画面语言会或多或少地进行文化传递,因此不会有绝对的文化障碍。总之,原汁原味的译文并不会妨碍对影视的欣赏和理解。比如《阿甘正传》里的“Jenny and me like peas and carrots”原译为“我们俩形影不离”。即便是将原文直译为“我们就像豌豆和胡萝卜丁一样”,也不会影响观众理解。这样的译法反而会催生观众的求知欲,进而了解到豌豆和胡萝卜丁作为主食的点缀总是同时出现在美国烹饪中。此外“She lived in a house that was as old as Alabama”异化翻译为“她的家和亚拉巴马州一样古老”。这样的翻译不仅不损害观众的理解,同时观众至少还了解到亚拉巴拉州有着久远的历史。不得不说,异化策略是一枚打开异国文化大门的宝贵钥匙。
  四、结语
  本文分类列出文化词的译法,描述了在长期实践过程翻译策略上发生的变化。然而对于熟语方言的翻译,译制人员出于对观众认知的考虑一直采取以归化策略为主的翻译方式。但基于其他类型文化词的异化翻译来看,这种策略不会妨碍观众的理解。此外,异化翻译对于文化传递、译者、译文和受众都有莫大的益处。文化上,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从译者方面来看,有利于提高译者的主体性认识;译文上,译文的地位得到提升;从受众方面来讲,求异心理能得到满足。因此,本文认为异化策略在影视翻译中应该享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杰里米·蒙代.翻译研究入门: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3〕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朴哲浩.影视翻译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5〕张南峰.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评介[J].中国翻译,2004(1).
  (责任编辑 张海鹏)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基于安徽省农民工调查数据,对男性农民工和女性农民工务工特征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logistic模型。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安徽省农民工特征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女农民工在年龄、有无子女、教育程度、外出务工时间、外出务工收入、从事的行业和有困难会找谁求助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农民工;务工特征;性别差异;logistic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的两种基本策略,林语堂译作《浮生六记》是学者们探讨的热点,本文拟从林译《浮生六记》看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其中的运用,探讨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林译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林译《浮生六记》;归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203-03  一、《浮生六记》与林语堂  唐代传记文学成就突出,《浮生六记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从农民中分化出的征地“农转非”的群体不断增多。目前学术界对此群体的研究甚多,但是对回族“农转非”群体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本文以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市区回族聚居区小西沟村为例,通过对他们的生活纽带——清真寺的功能变化以及当地回族五功现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其宗教生活发生变迁的原因与影响。  关键词:农转非;回族;宗教;变迁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随着新传媒时代的来临,传统的电视媒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同时又拥有着在宣传上独一无二的社会公益价值,因此对于电视社会公益价值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电视媒体的公益广告更是对其公益价值最好的诠释。本文通过对公益广告的解读,指出电视媒体在新传媒时代的未来发展之路以及一些新模式的探索。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公益价值;公益广告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社会对家庭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将会推动家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皖北农村家庭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成因,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构建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创建农村家庭教育新格局。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皖北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
期刊
摘 要:《一朵浮云》是英国小说家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成人时期小说的第一篇,小说男主人公小钱德勒与8年未见的昔日老友加拉赫在豪华酒店见面为主线,讲述了主人公从梦想产生到梦想破碎的精神历程。作者用“精神顿悟”的叙述手法,让主人公最后实现了“精神顿悟”,意识到自己是生活的囚徒、梦想永远不能实现的人生处境。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环境、人物性格等进行文本分析,探讨作者如何步步铺垫,让主人公最后在故事高
期刊
摘 要:李白不仅狂放豪宕,更柔情如水,他的诗情时而超凡脱俗,时而舒卷自如,心境如水。他秀口一吐半个盛唐,长剑出鞘行吟泽畔;他崇文尚武,怀揣一身报国的抱负,希望大有作为。但现实使人扼腕,天妒英才,李白未能寻得功名。失意的他开始纵情山水,尤其是对“水”的书写更是百媚千娇:浩荡之水、柔情之水、善变之水。在他的诗中时刻彰显着诗人的清逸之气、浩荡之风、水一样的柔情。  关键词:李白;浩荡;柔情;善变  中图
期刊
摘 要:2012年是自媒体舆论监督的鼎盛之年,层出不穷的自媒体首发新闻引起了受众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通过两起首发新闻案例,探讨自媒体舆论监督功能的特点。  关键词:自媒体;首发新闻;舆论监督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138-03  一、自媒体的兴起  2010年,中国的自媒体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新浪、腾讯、人人网、贴吧等为人们提供了一个
期刊
摘 要:在五四启蒙批判和以人为本为主的现实主义思潮下,涌动着一股民间文学思潮的暗流。经过延安文学和文革十年的压制,在80年代,民间文学思潮以“寻根文学”的方式重新出现在文学史上,但80年代的社会环境让寻根文学走向了边缘化和地方性。新时期,以莫言红高粱系列和陈忠实《白鹿原》为代表的新“寻根文学”,再一次搅动了这股民间文学思潮。本文以《白鹿原》为例,分析了在正统佛道宗教下,图腾崇拜、巫术等具有普泛性意
期刊
摘 要:美国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半自传体成长小说《一个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是一部具有伟大现实意义的作品。本文依托成长小说的基本理论,以后殖民语境为切入点,从小说主人公经历的双重成长困境以及小说所反映的印第安人生存困境所折射的社会问题入手,探讨小说体现的成长和后殖民主题。  关键词:《一个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后殖民语境;成长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期刊